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差短1165億元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0-08-14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0年8月8日至8月14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差短1165億元
《本會8月14日訊息》行政院會13日通過11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送請立法院下一會期審議,包括:歲入2兆450億元,負成長2.9%,歲出2兆1,615億元,正成長4%,歲入歲出差短1,165億元;加上債務還本850億元(占稅課收入的5.1%),尚須融資調度財源2,015億元,以舉借債務1,915億元,以及移用之前年度歲計賸餘100億元為支應。
行政院表示,因應疫情衝擊,經濟前景不明,110年度將由公共建設、科技預算雙大引擎力拚內需。不過,因應疫情振興舉債,強化國家發展,預估明年累計債務未償餘額6兆1,337億元,占前三年度名目GDP平均的32.6%,創下5年以來的新高。
依據資料統計顯示,在遵守財政紀律前提下,中央政府債務存量占GDP之比例,從105年度的33.0%,逐年下降至108年度的29.7%,109年度再編列預算時,已略為上升至31.3%,110年度再增加1.3個百分點。不過,主計總處強調,與公共債務法規定上限的40.6%,尚有8個百分點、1.5兆元舉債空間,但是在疫情嚴峻挑戰下,盡力謀求經濟發展與財政穩健之平衡。
主計總處指出,總預算債務舉借數,連同前瞻基礎建設及戰機採購等特別預算2,681億元,共計4,596億元,排除疫情特別預算之後,占整體歲出金額之14.7%,在流量15%上限範圍內。
此外,13日院會同時拍板前瞻基礎建設第3期(110至111年度)特別預算案,歲出編列2,300億元,110及111年度分別編列1,241億元及1,059億元,主要包括軌道建設402億元、水環境524億元、數位建設444億元、城鄉建設741億元。再者,為能點火內需產業,110年度擴大公建投資,讓科技創新研發的成長扮演經濟成長雙大引擎,公建年度預算1,324億元,加計前瞻特別預算1,041億元,共計2,365億元,連同營業與非營業特種基金2,975億元,整體規模達5,340億元,較109年度預算數增加962億元,增加22%。
至於科技發展年度預算969億元,加計前瞻特別預算200億元,共計1,169億元,連同國防科技經費104億元、營業與非營業特種基金256億元,整體規模達1,529億元,較109年度增加27億元,約增加1.8%。

2. 七月出終結連續四黑轉正成長
《本會8月8 日訊息》依據財政部7日公布最新進出口統計顯示,7月出口值為282億美元,年增0.4%,終結連續四黑轉正成長,優於原先所預期的負成長1.5%~4.0%。累計今年前七個月出口值為1,862.1億美元,年增0.5%,相對南韓(年減10.6%)、新加坡(年減10.3%)、香港(年減3.9%)表現更佳,為亞洲四條小龍中唯一正成長國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7月科技貨品出口值包括:電子零組件出口值為109.8億美元、資通訊產品出口值為43.5億美元,兩類貨品因國際遠距應用需求強勁、積體電路外銷活絡,而表現頗為亮眼,分別創下歷年單月次高與新高水準。不過,7月傳產貨品出口值包括:礦產品、金屬製品、化學品、塑橡膠品等仍為衰退格局,年減10.8%~59.8%。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7月出口因新冠肺炎疫情籠罩,科技與傳產貨品仍為「強弱分明」態勢。其中,科技產品類,受惠5G通訊、宅經濟、遠距商機等新興應用持續推進,加上台商回流與旺季出貨顯現,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出口表現頗為亮麗,維持1~7月出口值0.5%正成長。
相對傳產貨品類,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相對低點,若按傳產貨品整體金額來看,平均減幅13.8%、已較6月(-23.8%)有所收斂,隨著國際陸續解封,各國對傳產貨品之需求將會陸續回升,將有利於下半年出口。
此外,依據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第三、四季出口可能分別負成長3.5%、1.2%,下半年出口值約年減2.3%,2020年全年出口值約年減0.7%。財政部統計處表示,若今年全年出口值為負成長,則為創下史上第二次連續兩年出口負成長之紀錄。
展望下半年,財政部統計處指出,8月出口仍為盤整時期、預估負成長,衰幅約0.5%~2.5%。至於科技與傳產貨品走勢方面,因國際疫情有升溫之跡象、並不排除二次爆發可能,故一強一弱狀況將會維持。

• Facebook

3. 工商四大團體力推新南向2.0
《本會8月9日訊息》中美兩強貿易糾葛、疫情持續延燒衝擊,造成產業出現斷鏈、廠商受創嚴重,工業總會、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與三三會等四大工商企業團體從全球布局的角度研判認為,東協國家將會出現新的局面,建議政府在疫情進入新的時期進行適當調整,配合各國關鍵產業發展重點,應該啟動新南向2.0計畫,。
四大工商團體指出,應該積極掌握東協國家與相關經濟大國的合作面向、產業契機,台灣製造業若要避免產業斷鏈事件重演,以大陸作為生產與出口基地的依賴,需要適度降低,在新南向2.0中更加需要重經濟面向,尤其布局正在崛起中的東協國家,成為新興生產基地,以取得實質效益為優先。
四大工商團體因憂心重蹈過去南向政策失敗覆轍,因此提出建言。工商團體指出,東協加上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區塊已經形成,台商近十年間,持續為因應台灣與東協地區的關稅障礙,運用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營運模式,在中美貿易糾葛、疫情持續延燒下,此一趨勢將會更加明顯,特別是面對日、韓,與台灣在特定產業形成競爭地位時,台灣沒有參與RECP,屆時將會面對更艱難的競爭,實有必要啟動新南向2.0計畫。
工商團體認為,台灣一向是全球產業鏈結之中最可信賴的夥伴,尤其疫後時代東西方對立嚴重,需要謹慎因應,同時善加運用亞太區樞紐地位,成為西方世界最可以信賴的夥伴,以及歐美進入東亞、東協地區的橋樑。至於在具體作法上,歸納以下三點建議,包括:
一,從產業對接的角度思考,配合各國關鍵產業發展重點進行適當調整,尤其積極掌握新南向國家與相關經濟大國的合作面向與產業契機;同時,需要更加重經濟面向,包括RECP進展等,取得實質效益。
二,海外投資視為國力延伸,政府加強規劃輔導,從全球分工的角度,加強與國內產業之鏈結,同時確保台商海外投資安全,以及盤點整合對海外台商問題的協處機制,特別是善用台商在各地關鍵地位獲致綜效,有計畫的輔導、補助台商與僑民活動,從民間的交流開始,建立由下而上人脈網絡,促進與各國的實質關係提升。
三,產業各界應該以全球化與供應鏈安全的角度,重新檢視主要產業海內、外生產、投資與供應鏈,提高台灣產業鏈多元性、完整性與在地化。

4. 中國大陸下半年度穩外貿外資拚經濟
《本會8月10日訊息》新冠疫情持續延燒之下,雖中國大陸經濟已在全球「率先復甦」,第二季是全球經濟唯一正成長的主要經濟體,預料下半年中國大陸經濟將持續復甦,全年有望實現正成長;但仍有不少近憂和遠慮,其中,穩企業、保就業仍是主要問題。
依據中新社報導,最近中國大陸商務部表示,由於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擴散,全球經濟嚴重衰退,中國大陸服務貿易發展面臨嚴峻情勢,所以下半年將會積極促進國內消費發展,推動國內國際雙個循環,藉以達到穩外貿、穩外資,其三大方向,包括: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推出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以及修訂鼓勵外資產業目錄。在此一狀況下,加速推動服務貿易高品質發展,將成為下半年中國大陸穩外貿的重點工作之一。
從官方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大陸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達到4.2兆人民幣,比較去年同期微降0.9%,降幅比整體低2.3個百分點。其中,與東協之貿易金額比較去年同期逆勢增長5.6%,使得東協成為中國大陸最大貿易夥伴。同時,中國大陸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年增高達19.4%。
其次,吸收外資情勢方面,商務部坦言,疫情衝擊之下全球跨國投資大幅萎縮,一些國家鼓勵產業回流,國際引資競爭加劇,中國大陸產業向外轉移壓力加大,利用外資困難增多。下半年將重點放置於穩定外資存量、擴大外資增量上下功夫,保持利用外資大國地位。因此,中國大陸將會加速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鼓勵更多外商前中、西部地區、東北既有工業基地進行投資。
此外,中國人行行長針對人行下半年重點工作表示,貨幣政策必須「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確實抓好已推出的「穩企業、保就業」政策落實見效,並且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促進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合理成長。同時,需要守住風險底線,加速補齊金融風險處置制度短板。

5. 疫情效應加速全球生產基地轉移
《本會8月10日訊息》麥肯錫(Mckinsey)全球研究所(MGI)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面對貿易衝突、網路攻擊、新冠疫情及氣候變遷等威脅之下,都使企業面對營運中斷風險,而且代價日漸龐大。依據統計,企業平均每3.7年就能遭受一到兩個月營運中斷,每十年就會一年獲利損失40%以上。因此,企業未來三到五年可能約占2018年全球貿易的16%至26%,價值約2.9兆至4.6兆美元產品,將會移往新的國家生產。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報告指出,供應鏈結所受到的威脅日益嚴重,將會重創企業獲利,若出現模擬的最嚴重情境,則估計新冠肺炎可能造成全球經濟損失超過5兆美元。
此外,包括:通訊設備、服裝、石油產品、運輸設備及採礦等五種產業,最易暴露包括:傳染病疫情、大型網攻、地球物理事件、熱壓、洪水及貿易紛爭等六種衝擊,其年出口金額共計4.4兆美元,約占全球貿易的四分之一。
報告同時指出,成本考量與政府要求企業需要自給自足壓力,可能迫使製藥業及服飾業將半數以上的生產轉移新的國家。例如:紡織 、服飾與家具等勞力密集產業有充分之理由,將生產從中國大陸移往孟加拉、越南、印度或衣索匹亞等國家。
但是,報告另又指出,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正好相反,除了台灣和南韓既有尖端科技聚落之外,沒有商業案子可以投資,因為這些屬於規模龐大的資本投資、巨大的規模經濟,以及高度的專業。
她說,新冠病毒疫情可謂「所有供應鏈衝擊之母」,若出現模擬的最嚴重情境,可能造成全球逾5兆美元的損失。

6. 疫情以來受僱人數及薪資首度回升
《本會8月11日訊息》主計總處10日公布薪資統計指出,6月經常性薪資年增1.41%,為近三個月以來最高,若與5月經常性薪資年增0.74%,為近七年以來最低比較,明顯回升。
除了經常性薪資略為回升之外,企業受僱人數也是出現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首度回升,6月受僱人數790.9萬人,較上月增加7千人,是今年疫情爆發以來首度回升,終止連續四個月下跌,顯示勞動市場略有改善。
主計總處分析,受僱人數能止跌回升,乃是因為6月7日解封,經濟活動重啟所致,住宿餐飲業、休閒娛樂業等兩個行業僱用人數比5月增加1.1萬人;但是,受到全球經濟衰退影響,製造業仍較上月減少7千人。
主計總處指出,雖6月薪資、受僱人數與5月之比較,都呈改善,但若與歷年同月比較,表現還是不如往年。若以經常性薪資年增1.41%而言,為近四年同月最低,受僱人數年增-0.42%,則是近11年同月首度負成長,反映疫情對勞動市場的衝擊依然存在。
不過,若與歷年同月比較,薪資、受僱人數增幅仍然偏低。由此說明,疫情自從年初爆發之後始終影響國內勞動市場,不論薪資、受僱人數都是受到明顯影響,疫情衝擊並未消失。主計總處認為,全球又再出現疫情復燃,加上美中關係更趨緊張,這些趨勢都有可能影響產業,進而影響勞動市場,這些動向是後續觀察的重點。

7. 中國大陸十四五砸126兆拚新基建
《本會8月12日訊息》依據中國新京報報導,在「十四五」(中國大陸第14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從2021年至2025年)期間,與未來中國大陸數位經濟發展相關的新基建直接、間接帶動投資規模,將達人民幣30兆元(約新台幣126兆元)。
新京報報導,數位經濟發展可以歸納兩個方面,其一是數位產業化,就是將大家關心的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等這些數位科技進行產業化。另一方面是產業數位化,這個範圍可能更大,是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若能掌握兩大方向,同時加以融合,中國大陸數位經濟就能順暢發展,而且兩個方面是融合的。
其實,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前提出,目前中國經濟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因應的角度加以認識,因此強調需要加速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是透過國內、國際雙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新型發展格局。
新京報報導指出,推動國內循環,基礎設施的支撐是非常重要,未來依據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及創新基礎設施等三個面向,替代被稱為「鐵公基」(鐵路、公路等交通建設)之基建。依據測算,「十四五」期間,中國大陸新基建的直接投資金額將達到約人民幣10兆元(約新台幣42兆元)。其中,包括:5G投資大約人民幣2.5兆元,特高壓0.5兆元,資料中心1.5兆元,人工智慧2,200億元等,新基建將會帶動間接投資數據高達17兆元。
新京報更進一步表示,中國是超大規模的市場,促使中國大陸確實可能形成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及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一個新的發展格局,這是具有非常現實意義。

8. 今年營所稅收初估短徵千億
《本會8月12日訊息》財政部11日公布指出,在去年美中貿易戰火,以及今年疫情與減稅雙重衝擊企業去年獲利表現,加上未分配盈餘稅率減半,以及產創減稅等稅制調整下,導致累計今年前七個月全國營所稅收僅有2799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減接近三成,稅收達成率不到七成,創六年新低,造成今年累計前七個月稅收1兆440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52億元,衰退5%,預算達成率96.3%。其中,營所稅收減少1162億元最多,其次貨物稅,第三房屋稅;相對增加最多的是證交稅,增加291億元,其次綜所稅,第三營業稅。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今年營所稅收表現不佳,貨物稅及房屋稅可能也是難以達標,雖證交稅因台股交易熱絡而稅收大增,但估計全年稅收一定無法達標,短徵初估千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股持續創高、交易熱絡,七月上市、櫃每日平均成交金額暴增為2884億元,帶動七月證交稅收連10個月正成長,較去年大增超過一倍,創民國96年八月以來單月新高,累計前七個月證交稅收較去年同期增加近六成,創90年以來同期最高。

9. 英國Q2經濟較前季萎縮兩成創下富國最慘
《本會8月13日訊息》英國統計局12日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英國第二季度經濟較第一季度萎縮20.4%,折合年率萎縮59.8%。這也顯示,英國疫情死亡病例不僅是在歐洲居冠,甚至經濟遭遇疫情打擊程度,也是創下富裕國家之中最慘。
英國統計局指出,該國第二季度家庭支出較第一季銳減23.1%,商業投資更是暴跌接近三分之一。此外,由於工廠與商業大多處於閒置與關閉狀況,使得製造業與服務業產出,也是雙雙減少兩成。
英國政府為能減緩疫情對就業市場造成的傷害,特別砸下重金,俾讓勞工能夠繼續保有工作。儘管如此,從3月起迄今英國仍有73萬人失去工作機會,而且在政府資助員工付薪計畫到期後,預料裁員人數恐將大幅增加。
英國上季經濟如此陷入萎靡不振,主要與該國祭出全國封鎖措施的時機與持續時間相關。英國政府至3月底實施防疫封鎖,略比多數歐洲國家晚了數周,而且直到5月底開始分階段解封。另一因素則是,歸因於經濟成份的組成要素,英國經濟相當部分是需要個人接觸的活動,約占英國經濟產出的13%,比較其他國家約10%-11%,這些活動卻也在疫情蔓延期間中,受創最深。這意味著,英國經濟活動在第二季度中多數時間都是處於停滯,相對德國與其他鄰國卻已提早恢復營運。
隨著日常生活限制措施逐漸鬆綁、商業活動緩步重啟,讓英國的經濟動能從6月起開始回升。不過,該國央行警告,恐怕需要等到2021年底,英國經濟始能全然收復疫情期間損失。

10. IEA及OPEC同步下修今年全球原油需求
《本會8月14日訊息》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爆發重創能源需求之後,因市場復甦相當緩慢,加上近日美國、印度、巴西等地疫情再度惡化,恐將拖累全球經濟復甦,而使得國際能源總署(IEA)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雙雙下修今年全球原油需求。
依據IEA在13日報告中預測今年全球原油每日需求,較去年每日減少810萬桶,較之前所預期的跌幅多出14萬桶。IEA表示,因為各國持續實施邊境管制,而且歐美地區居家辦公已經成為常態,今年7月航空產業需求比往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二,導致航空產業復甦陷入停滯;加上近日疫情再度惡化,都是阻礙能源需求復甦。
無獨有偶,OPEC稍早之前在12日發表最新報告中預測,今年全球原油需求每日9,060萬桶,較去年每日下滑910萬桶,跌幅高達9.1%,比OPEC之前所預期的跌幅更大。OPEC認為,隨著各地陸續解封,全球經濟可望復甦,但是近日美國確診病例再度暴增,因為疫情持續惡化,將會帶拖累消費支出,值得密切加以關注。
儘管IEA及OPEC都是看好明年原油需求可望恢復成長,但IEA在13日報告中將明年原油需求增幅下修為每日520萬桶。
由於過去兩個月以來,原油庫存數量減少及經濟開始復甦消息,推動油價自谷底中反彈;但是,隨著疫情惡化再度打擊油價,促使油價一直維持小幅波動。IEA表示,全球原油需求數量在6月時超越供應數量,但是近日油市供應成長恐將再度打擊油價。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