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前景似錦莫讓民眾憔悴

  • 資料來源:2024年3月19日工商時報A7版「名家評論」觀念平台
  • 更新日期:2024-03-20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景氣逐漸復甦、春燕即將來臨!台灣經濟歷經去年低迷之後,在今年中似乎可以再度復甦,最近除了主計總處預測經濟成長達到3.43 %之外,其實去年季末國內重要經濟預測單位包括中央銀行、中研院、中經院、台經院無不認為,今年經濟將會在溫和中逐漸擺脫衰退朝向成長之路。
  無獨有偶,在稍早前財政部莊部長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業務報告中指出,從去年第4季度起出口重返成長,今年1月出口金額達到371.9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期次高,景氣已經擺脫谷底、逐漸好轉,朝向溫和穩健復甦。國內景氣燈號睽違17月轉回代表「穩定」的綠燈。再者,3月上旬國家發展委員會表示,隨著廠商庫存調整進入尾聲,全球產品需求開始回溫,加上新興科技例如AI、5G應用持續進展,將會挹注台灣出口動能。
  出口向好,股、房市衝高
  至於長期被認為「經濟櫥窗」的股市,隨著美國股市飆漲創下歷史新高,推動與之連動密切的台灣股市不斷上揚,上市公司市值首度突破60兆元,是去年台灣GDP的2.47倍。亦即台灣全體民眾努力一年創造的財富,僅有千家上市公司股東財富的40.5%,代表去年上市公司市值增加13兆元,相當於全體民眾努力一年創造財富的53.5%。
  無庸置疑,過去四年以來台灣歷經美中強權爭霸、新冠疫情威脅、俄烏戰爭干擾、台海危機升溫等因素衝擊;股市、房市卻又屢創新高,促進經濟維持相當程度成長,讓政府再三宣揚其執政的優異表現位居亞太四條小龍之首。不過,在經濟前景似錦的背後,卻又難以掩飾民眾滿臉憔悴,此乃最近二、三年以來在高通膨、低薪資陰霾籠罩下,似乎不易引發多數民眾產生共鳴。畢竟,股市的升溫與房市之榮景,並不等於提高民眾幸福指數。
  通膨連年高漲,實質所得成長不易
  也就是說,經濟學家對民眾生活是否獲致「滿足」的評估,包括:其一是每人可用所得指數,其二是痛苦指數。其中前者,係指名目薪資所得扣除通貨膨脹增幅之後實質所得。若以公教人員名目薪資所得為例,雖今年因過去兩年物價上揚而調漲4%,但此一期間通膨卻又超過此一比率,實質所得增幅根本無法追上通膨,等於消費能力下降。
  至於後者,則是失業率加上通貨膨脹率。過去兩年以來,雖失業率都維持在4%以下,但依據2月5日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資料統計顯示,2023年CPI年增2.50%,不但超過之前所預測的2.46%,而且僅次於通膨達到高峰的2022年CPI年增2.95%,是近15年來的次高;如果將2021年的CPI年增1.97%納入加以觀察,此意味著絕大多數民眾已經長達三年飽受高昂物價生活之苦。
  在此同時,探究絕大多數民眾不易對景氣的復甦產生共鳴,其實從政府在統計上採取的論述可以發現,其中最為關鍵的癥結是,部分官員為了取悅高層避重就輕,經常將檢視治理各項工作缺失,以作為政策調整依據的「數據管理」,進行轉化採取「管理數據」加以呈現。亦即將真正的數據,以不同之統計論述許多虛假陷阱,同時針對表現較為不佳數據進行詮釋美化,藉此降低民眾對政府治理缺失之負面批評。
  舉例來說:在經濟成長增加幅度不如全球平均時,將其說成近年以來表現最佳;在國內民間投資實際到位金額成長持續停滯時,將其說成招商承諾金額超過以往;在國外資金頻繁進出資本市場時,將其說成產業前景良好;在產品輸出金額全球占比不斷下滑時,將其說成出口創下近年最大增幅。此外,在景氣燈號持續低迷紅燈訊息難以重返時,將其說成股市指數再創新高;在國債未償餘額累計不斷提高時,將其說成稅賦收入連年大幅成長。
  官員「管理數據」,報喜卻不報憂
  很顯然地,許多與民眾相關的政策在浮誇、虛假文化日積月累暈染下,逐漸形塑寒蟬效應,久而久之上位者不願聽取下位者忠言逆耳。亦即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為迎合上位的需求,將「數據管理」轉化為「管理數據」,長期造成官僚體系報喜而不報憂心態,將國家競爭實力的衰退,以不同的統計論述呈現四海昇平。
  面對今年五月賴政府即將接班,我們並不希望重蹈2016年蔡總統在上任時曾經表示:「僅是從成千上萬數據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數據,若無掌握民眾實際感受,則是讓民眾失望的政府」。亦即賴政府認為,若以過去四年以來台灣經濟在外在環境因緣際會下,呈現短暫似錦的心態說服民眾,卻又忽略民眾陷入高通膨、低薪資滿臉憔悴無奈感受景象,則將會是未來台灣經濟的真正危機,此一警訊不容賴政府小覷。

(2024年3月19日工商時報A7版「名家評論」觀念平台)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