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主計總處最新資料統計顯示,2020年隨著新冠疫情爆發,國民儲蓄毛額7兆9409億元、儲蓄率37.95%,2021年國民儲蓄毛額飆揚至9兆5241億元、儲蓄率創下歷史高峰達42.91%。雖2022年國民儲蓄毛額稍見收斂為9兆6803億元,但儲蓄率仍然偏高水準的41.33%。
民眾儲蓄呈現兩極現象
無庸置疑,過去三年國民儲蓄持續創高的根源,是在於新冠疫情蔓延,重創許多產業營運,加上...(閱讀全文)
5月19日台美雙方官方單位共同公布指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歷經一年談判達成第一階段協議(first agreement),其內容涵蓋包括:關務管理與貿易便捷化、良善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中小企業和反貪腐共計五項領域,雙方簽署之後,未來將會更進一步深化台美貿易關係及強化台美貿易往來,進而共同應對21世紀頗緊迫的經濟挑戰。亦即在簡化通關程序下,台美企業可以相互輸出更多貨品及服務,創造更加...(閱讀全文)
暌違三年,「台北國際觀光博覽會」刻正舉行,業者無不希望能夠藉此爭搶疫後觀光商機。事實而言,歷經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干擾之後,自去年底起,隨著全球疫情轉緩,各國邊境開始解封,讓悶困多時的旅遊再度升溫,全球各國政府無不採取各種措施,藉以吸引國際觀光旅客。台灣在吸引國際觀光旅客上亦不例外,今年初政府公布選擇以日韓、東協、港澳、歐美等四大市場為方向,同時從今年5月起針對國際觀光團客,每月每家國內旅行業者補...(閱讀全文)
總統選舉即將來臨,雖競選活動尚未開始,但隨著朝野政黨候選人先後舉行誓師,可以預見的是,朝野政黨為求勝選,未來半年候選人之間勢必採取針對許多議題進行激烈交鋒,甚至不擇手段搧風點火,恐將讓近年以來歷經摧殘頗為脆弱的社會互信資本,再度受到重創。
社會「三信」資本持續流失
回顧台灣經濟能夠發展、社會可以和諧,其最為重要的關鍵是,我們很幸運地在政治菁英卓越領導、勇於任事下,以無私為理念,讓我...(閱讀全文)
國際社會所矚目的2023年中國大陸「兩會(政協及人代)」,於3月11及13日先後在北京閉幕。此次兩會焦點,除了領導階層「換代」人事更迭之外,莫過於去年以來中國大陸遭逢前所未有的嚴苛環境衝擊,包括面對全球景氣下滑、各國貿易萎縮、通膨持續高檔、美國快速升息,以及因應新冠肺炎變種病毒疫情擴散蔓延,堅持執行「清零」防疫政策,造成工商產業活動受阻,導致內需消費成長疲軟,讓去年經濟付出僅有3.0%的成長代...(閱讀全文)
在迎接「辜汪會談」建立兩岸制度化常態性聯繫基礎30周年的前夕,4月12日中國大陸突如其來公布對台啟動限制自陸進口貿易壁壘調查,使得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及其中最重要涉及減免關稅優惠的「早收清單」計畫,未來是否可能因此一事件影響而遭到終止,進而波及台商經營,再度為最近兩岸頗受矚目的經濟議題。
面對中國大陸已經逕向WTO提出申訴,要求WTO對台灣禁止包括農業、五礦化工、紡織...(閱讀全文)
自從中美兩國爆發貿易爭端之後,雙方關係迄今持續陷入僵局,4月20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於華府針對中美經濟議題發表重要演講中表示,近年部分觀點認為,美國經濟體正在邁向衰落,相對中國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並不需要為尋求贏家獨攬而全面脫鉤中國經濟,而是必須積極與中國建立「公平性」的經濟關係,否則將對雙方造成「災難性」後果,甚至破壞全球經濟穩定。
葉倫更進一...(閱讀全文)
近年以來,以美元結算的國際貿易正在產生變化,尤其是在俄烏兩國戰爭迄今未歇,主要國家凍結俄羅斯外匯存底,以及禁止其部分銀行利用「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國際支付網路體系之下,除了造成俄羅斯大幅增加人民幣結算貿易比重之外,「第三世界」部分國家,特別是歐亞大陸北部區域貿易之交易,透過人民幣結算占比明顯增加,自去年10月起人民幣交易已成為僅次美元、歐元、日圓與英鎊的通貨,位居全球第五。
...(閱讀全文)
英國貿易大臣巴登諾克(Kemi Badenoch)倫敦時間3月30日晚間宣布,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既有11個會員經濟體的經貿相關部會首長通話,取得既有會員經濟體「共識」,俟英國與CPTPP會員完成最後的法律和行政步驟後即可簽署正式准入文件成為會員,成為首個加入CPTPP的歐洲國家,更是2020年1月脫歐後參與最大規模的貿易協議。
在得知英國即將加入CPTPP訊息後...(閱讀全文)
2017年歲末,蔡總統曾經公開承諾解決青年族群低薪問題,最近國民黨立法委員依據歷年數據指出,去年受雇員工914萬6千人、占比接近6成月薪不到4萬元,最近5年大學畢業新進員工起薪僅有成長1,158元,顯示蔡政府執政7年以來,青年族群並未共同分享經濟成長成果,特別提出增修法規協助受雇員工加薪。
青年未享經濟成長成果
隨著總統及立法委員大選來臨,青年低薪問題勢必成為爭辯議題之一,不論執政...(閱讀全文)
鳳凰即將花開、驪歌聲響漸近,每年此刻數以萬計青年準備步出校門,開始面對未來工作挑戰。從國內人力銀行的最新調查發現,今年應屆畢業學生考慮前往海外求職占比高達九成,創下10年新高。姑且不論上述數據是否屬實,年輕族群受到高薪或發展舞台「磁性效應」暈染,提高離鄉背井「海外尋夢」、接受磨練意願,其背後所存在的現實與隱憂,不容小覷。
其實,從早年台幹配合台商海外投資布局,至近期年輕族群希望前往海外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