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上調全球經濟成長預估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6-09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6月3日至6月9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世界銀行上調全球經濟成長預估
  《本會6月7日訊息》世界銀行(World Bank)6日在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因美國消費支出強勁與中國大陸解封速度快於預期,而上調全球2023年經濟成長預測,從1月預估的1.7%上調升至2.1%,但此一數據仍然低於去年經濟成長3.1%。
  不過,世銀同時指出,由於新冠疫情後續影響、俄烏戰事延燒與各國央行貨幣政策緊縮帶來負面衝擊等各項因素,使得「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危險不太穩定現象」。此外,則是「若銀行危機更進一步擴大與貨幣持續緊縮,恐怕導致全球經濟成長更加疲弱」。其中,美國聯準會(Fed)持續升息造成銀行系統壓力,導致矽谷、標誌與第一共和銀行今年稍早接連倒閉。
  世銀預期,今年下半年度經濟成長將會放緩,而且此一狀況將可能延續至明年。世銀同時警告,通膨極具黏性與利率揚升正在拖累全球經濟活動,特別是在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
  世銀上調全球今年經濟成長預測,這與其他經濟數據相符,後者顯示美國與歐洲多數地區迄今暫時躲過衰退危機。
  世銀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成長估達2.4%,雖將略高於今年,但低於今年1月份所預估的2.7%。
  至於美國今年成長預測雖由0.5%上調至1.1%,但明年成長則是由1.6%下降至0.8%。再者,中國大陸今年成長由4.3%調高為5.6%,明年則是由5.0%下修至4.6%。此外,新興市場與中國大陸之外開發中國家,今年整體成長預估將放緩至2.9%,低於去年成長4.1%。

2. RCEP全面生效成為全球最大經濟整合
  《本會6月3日訊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自2日起對菲律賓的RCEP生效實施,這意味著RCEP 15個簽署國完成生效程序,相互實施關稅減讓。RCEP從去年元旦起生效,跨越15國,22億人口,生產總額達到26兆美元,約占全球三成的GDP和貿易總量,成為全球規模最大超級經濟整合。
  依據中國大陸商務部研究院逤完成的「中國實施RCEP周年評估報告」顯示,2022年日本、紐西蘭、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等成員對RCEP區域內部的中間品貿易均較去年同期增長。其中,紐西蘭、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對RCEP區域內部中間品貿易增速超過10%;日本、紐西蘭、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對RCEP區域內部中間品貿易增速超過對全球中間品之貿易增速。
  按照RCEP規範,區域內部90%以上貨物貿易將會最終實現零關稅,推動形成區域一體化市場。
  其中,菲律賓因農業是重要的掣肘因素而延長一年始才邁出向前一步。因為RCEP國家除了日本之外,對菲律賓的農業產品出口超過進口,一旦區域邊境貿易開放,菲律賓擔憂農業競爭遭受衝擊。如今,隨著菲律賓排除障礙,RCEP全部15個成員到位。
  依據各界評估,RCEP全面生效邁入新的里程,將振興因中美貿易衝突與疫情而重挫的亞太區域經濟,同時首度促成中日韓市場開放,開啟東北亞與東南亞經濟整合新的時代,使得未來東南亞與中日韓之間經濟合作將會更加深化。
  此外,依據中國大陸央視報導,RCEP生效之後,中國大陸汽車及零組件、部分塑料製品、紡織服裝等將為零關稅待遇,經過一定過渡期間,這些產品關稅將從3%至30%逐步降為零。

3. OPEC+討論加深減產石油幅度
  《本會6月4日訊息》隨著油價跌向每桶70美元,市場供應過剩說法甚囂塵上,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其盟友(OPEC+)從3日起舉行兩天會議,會後可能決議加深減產幅度,可能每日額外將再減產100萬桶。
  OPEC+占全球原油供應數量的40%左右,倘若這群主要產油國家決定更進一步減產,可能對國際油價形成重大之影響。
  OPEC+可能決定,除了現行減產措施之外,再進一步每日減產100萬桶。現行減產措施包括去年年底所決議的每日減產200萬桶,加上OPEC+在4月時意外宣布自願減產160萬桶。
  亦即若新的減產計畫獲准,則OPEC+每日減產總量將達466萬桶,相當於全球油需的4.5%。不過,稍早兩名OPEC+人士認為,這個油國集團應該不會同意更進一步減產。
  由於西方國家指控,OPEC操縱油價,藉著減產推升能源成本、傷害全球經濟,並且批評OPEC太過偏袒俄羅斯,無視西方制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OPEC則是反批西方國家過去十年以來大印鈔票引燃通膨,才不得不採取行動捍衛主要出口產品價值。

4. 美國政府簽署提高舉債上限法案解除倒債警報
  《本會6月5日訊息》美國白宮3日宣布,總統拜登3日簽署「2023年財政責任法案」,使得該項法案正式成為法律,凍結舉債上限,同時限制聯邦支出兩年,正式解除美國債務違約的威脅。
  亦即美國財政部在今年年初觸及舉債上限時,因為無法舉債,導致現金收支減少,為金融體系注入大量流動性,現在舉債上限將凍結到2025年後,財政部將會加強發行短期過庫券,藉以重建現金收支,使得流動性流向扭轉,將收回流動性,同時Fed持續在縮減資產負債表。
  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分析,債限最新發展未必有利股市,因為提高聯準會(Fed)持續升息機率,還有美國財政部操作將收回流動性。巴隆周刊指出,在債限僵局獲得突破前,Fed已經暗示本月可能暫停升息,這些可能反映對債限僵局金融衝擊的考量,勝過對最新經濟數據的影響,包括5月就業報告。
  儘管部分人士預估,雖債限僵局的影響相當於升息1碼,但貨幣決策當局可能發現,在失業率處於歷史低點、通膨率又遠高於2%目標的此時,若不更進一步升息是個錯誤。
  此外,TS Lombard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布里茲認為,財政部過去五個月來現金管理,挹注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3%的流動性轉到金融市場,未來幾個月中將會收回占GDP近10%的流動性。

5. 日本5月綜合PMI連續第五個月持穩50分界點之上
  《本會6月6日訊息》日本5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5日公布,受惠於海外需求之復甦,加上防疫限制更進一步放寬之後,入境外國觀光旅客激增帶動,經季調後雖從4月締造的前次高點55.4攀升至55.9,但從上月底發布的初值56.3下修。不過,仍然改寫新高紀錄,連續九個月超過50點榮枯分水嶺,呈現擴張。
  依據統計,日本政府撤銷嚴格防疫邊境管制,並將新冠肺炎COVID-19降級,改列與季節流感之相同等級,使得日本4月外國旅客入境人次,增至接近200萬創下疫後新高。
  調查顯示,分項指標之一的尚未完成業務(outstanding business)之升幅創下新高,反映疫情干擾因素持續減弱,此對來年景氣預期依然強勁,只是擴張幅度相較4月略微放緩。
  5月服務部門企業連續四個月增聘人力,就業指數創下2007年9月來次高。雖投入價格(input prices)及服務收費價格(prices charged for services)持續上漲,但幅度不及4月數據。
  至於日本5月涵蓋製造業和服務業活動的綜合PMI終值為54.3,雖從初值的54.9下調,但仍高於4月的52.9,創下2013年10月以來新高,連續第五個月持穩超過50榮枯分界點之上。

6. 通膨漸緩5月年增2.02%下探二年低點
  《本會6月7日訊息》行政院主計總處6日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02%,雖較上月下跌0.33個百分點,是近二年來之新低,但仍然連續22個月超過2%通膨警戒線。
  此外,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5.88%,5月核心CPI年增上漲2.57%,雖指數有所回落,但仍然位在高檔,超過2%通膨警戒線,使得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感受依舊深刻。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表示,5月物價漲幅縮小,主要原因是去年基期較高,加上雞蛋價格明顯下滑,漲幅由31.47%縮小至12.20%,而且最近天候平穩,使得蔬菜水果價格趨緩,以及國際油價走跌,抵銷房租、肉類、外食費用、休閒娛樂消費服務類別部分漲幅。
  至於6月物價是否可望持續走跌?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指出,由於6月端午連假,最近疫後生活回歸常軌,休閒娛樂消費價格漲幅較大,預估6月CPI年增率將會比5月稍高,仍在2%以上。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表示,最近各國持續貨幣緊縮政策,抑制投資及需求,國際農工物料價格繼續下跌,以新台幣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轉跌,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也是連續兩個月負成長,顯示輸入性通膨壓力減輕。不過,外食費用年漲幅度4.49%,持續上升,房租年漲2.11%,僅較上月小跌,顯示外食類別及房租對物價之壓力還在,未見降溫。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認為,未來幾季CPI年增預估2.17%-2.18%,全年平均約為2.26%,可以確定的是,物價不會大幅上升,漲幅將會慢慢收斂,整體趨勢往下。
  至於物價漲勢收斂速度較慢原因,主要是在俄烏戰爭,使得去年物價大幅上漲,儘管國際農工物料,包括黃小玉、原油、銅鎳鉛等金屬價格大幅下跌,但是價格相對疫情之前偏高。不過,領先指標的內銷產品之物價指數,也是已經下跌三個月,「應可確定未來物價不會大幅上升」。

7. 出口連續九黑5月年減14.1%
  《本會6月8日訊息》財政部7日公布5月海關進出口統計,5月出口361.3億美元,年減14.1%,連續九黑(年增為負)。5月出口在11大貨類中,僅有資通一枝獨秀;電子零組件因為半導體庫存去化速度比預期慢,表現仍無起色;光學器材跌幅明顯收斂,顯示面板供需改善,而且價格止跌;至於傳產仍是「一片綠色」,未見改善。
  財政部統計處指出,從傳產貨類和主力產品電子零組件的表現來看,短期不太可能逆轉回正,整體出口可能還會持續下滑,財政部預估這波出口下滑周期約為12至14個月,因資通視聽產品連續兩鍋月上衝,出口最快今年9月、最慢11月可以轉正。
  此外,財政部預期,上半年度出口跌幅可能介於16%~17%,創下金融海嘯以來,近14年來同期最重跌勢。至於6月出口,財政部估計介於352億至363億美元,年減幅度介於14%~16.5%。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雖出口連續九個月下滑,但最近幾個月出口減幅並未擴大,業界也都認為轉折會在第四季,與主計處預測的軌跡相符,已經慢慢接近黎明之前曙光。
  財政部分析,雖今年出口前低後高,沒有辦法到「跳」,主力出口貨品電子零組件因為全球消費電子市況沒有明顯起色,半導體庫存水位仍偏高,去化速度比預期慢,但不必太過悲觀,可能兩、三個月之後即有轉機。至於光學器材跌幅已收斂至近15月來最小,顯示面板供需結構改善、價格止跌,面板產業景氣回穩態勢逐漸明朗。
  比較之下,表現最佳的資通產品已經連續兩個月成長,其中5月電腦零附件出口金額26.1億美元,創下單月新高,年增63.5%則是28個月最大增幅,分析主要和PC產業景氣之回溫有關。財政部指出,最近PC品牌大廠華碩、宏碁皆都認為第一季谷底已過,而且下半年旺季效應,包括商用和電競領域都有拉貨現象,資通產品出口連續兩個月明顯上升,說明業界對筆電或個人電腦景氣回溫的樂觀看法。
  至於進口方面,財政部統計5月312.5億美元,年減幅度21.7%,創下2015年10月以來單月最深。再者,統計5月出超48.9億美元,前五個月出超則是205億美元,年減18.7億美元。

8. 兩岸貿易持續萎縮
  《本會6月8日訊息》中國大陸海關總署7日公布最新外貿數據,今年5月兩岸進出口貿易203.01億美元,月減4.3%、年減26.1%;前五個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1,018.21億美元,年減25.5%,顯示兩岸貿易萎縮趨勢未變。
  依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對台灣出口下滑33.6%至52.2億美元,自台灣進口下滑23.1%至150.9億美元。前五個月對台灣出口270.07億美元,年減23.2%,自台灣進口748.14億美元,年減幅達26.2%。
  若從中國大陸海關數據來看,遭到美國晶片出口管制國家對中國大陸之出口受到影響,包括美國、南韓、台灣及日本。其中,台灣自從去年以來,晶片供應受限、加上兩岸關係緊張,造成以往從台灣進口大宗的積體電路,在前五個月中進口數量大幅減少19.6%,進口金額則是減少24.2%。
  展望兩岸貿易發展後勢,學者指出,中國大陸現在力拚經濟轉型,例如轉向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因這一部分台灣參與並不多,而未能加入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供應體系。同時,中國大陸出口貿易國轉向,例如加強與中亞、俄羅斯等國家之貿易,這些不是台灣的主要貿易國家。由此來看,兩岸貿易未來恐會呈現更加脫鉤之勢。
  此外,美中貿易較勁,因為美國減少對中國大陸之進口,這個貿易移轉效應很多轉到歐盟及其他地區,使得台灣應該探討國際貿易轉單效應並尋求對策,始能弭補兩岸貿易萎縮。

9. 美國商會指出台灣綠能進度落後
  《本會6月8日訊息》美國商會7日公布以「台灣奮進刻不容緩(No Time to waste)」作為主題的《2023 台灣白皮書》特別針對能源政策指出,綠能並非僅是足夠問題,而是供方與需方之間的協調問題,「希望能夠看到更清楚的藍圖,能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有多少電」,以及釐清大用戶與小用戶之間的買電情形。
  美國商會在《2023 台灣白皮書》啟頁中,以「此刻的台灣牽動世界目光」破題認為,雖台灣在交出頗亮麗的抗疫成績、科技實力因全球進階半導體斷炊而受到空前關注,但台海緊張關係,更加讓台灣成為無數媒體報導的焦點。
  白皮書列出95項具體可行建議,美國商會認為,必須徹底落實才能改善商業環境,台灣若能解決諸多待解議題,同時促進其他議題進展,將使全球企業各界清楚看到,台灣並非僅有是貿易與投資的絕佳夥伴,而是更加願意堅定採取行動、精益求精,在國際關係與支持更加深厚下,台灣經濟不僅能夠蓬勃發展,韌性亦能更進一步升級。
  美國商會認為,台灣目前面臨國內、外的考驗,必須認清強化國家韌性的急迫,同時點出能源、關鍵基礎建設、數位化、醫療保健等四大議題。其中,在能源部分,全球面臨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加上企業綠能需求逐漸增加,讓穩定的電源與具競爭性電價成為迫切重點。不過,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台灣力求大幅調整能源結構,然而進度遠遠落後,連帶影響產業運作與國家安全。
  此外,在關鍵基礎建設部分,包括供水、通訊、交通、醫療機構、橋梁與公路、電廠等基礎設施,在遇到天災等風險時可能不堪一擊,以及台灣每日遭受大量網路攻擊,強化防禦力重要性不言可喻。在數位化部分,台灣若要提高經濟與社會的韌性與競爭,必須加速數位化轉型;但是,在數位部成立後,「數位化步調仍然牛步」。在醫療保健部分,由於健保制度預算不足,病患不易取得最新創新藥物與醫療處置,這也會讓台灣快速老化的問題更加複雜。

10. 日本首季GDP超過預期季增2.7%
  《本會6月9日訊息》依據日本內閣府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到資本支出強勁帶動,今年首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經修正後,從初值的年率季增1.6%大幅上調增至2.7%,遠超出市場預期的1.9%。
  其中,首季非屬住宅投資、亦即資本支出經修訂後季增1.4%。此外,民間與國內需求也是各自增長1.2%與1%。不過,商品與服務出口則是下跌4.2%,進口也滑落了2.3%。
  日本GDP成長意外上調,讓蒙塵已久的日本經濟露出一線曙光,除了日本經濟傳出捷報,受惠於日圓疲弱與結構改革計畫的激勵,最近日股迭創新高,讓今年以來的股市累計漲幅已逾20%。
  此外,依據上周採購經理人指數調查指出,日本製造業活動創下2022年10月以來首見擴張。標普全球市場智財公司經濟部門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最近PMI調查結果,「顯示日本製造業表現出決定性翻轉」,意味日本國內經濟復甦動能正在逐漸增加,此將有助於提高客戶支出,抵銷關鍵出口市場的需求不振。
  另一方面,民間消費也是外界另一項關注焦點。依據日本共同網報導,日本政府計畫在最新公布經濟藍圖中,將終止「危機模式的刺激支出,恢復到和平時期的模式」。該項藍圖重申,日相岸田文雄矢言將會透過調高薪資、加速財富重新分配,以實現經濟成長的目標。再者,藍圖將列出恢復財政健康的多項措施,例如鼓勵企業改善員工收入,以及針對人力資源進行更多投資等。
  不過,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日本經濟所展現的韌性可能為期短暫。儘管未來數月在需求攀升與企業擴大投資下,將會帶動日本經濟表現強勁,但是仍影響日本經濟的外部因素依舊存在,特別是美歐升息的延後效應衝擊,預料今年稍後與明年上半年度,將對日本出口造成重創。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