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議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6-02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5月27日至6月2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台美簽署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議
  《本會6月2日訊息》歷時一年,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議於台北時間1日晚間10時,在華府由美國在台協會執行理事藍鶯與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簽署,同時在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與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見證下舉行,其內容包含第一階段五議題。
  行政院表示,此一協議是台美自從1979年斷交起算、近44年來簽署結構最為完整的貿易協議,深具歷史意義,也是新的開始,相關任務沒有結束,將會持續加強與世界各國之聯繫及合作,未來將會朝向台美簽署全面自由貿易協議(FTA)前進。
  這次所洽簽的21世紀貿易倡議BTA全名為「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關於台灣與美國間貿易協議」,除了前言之外,包含12項議題之中的五項議題(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中小企業、反貪腐),共計八個章節、81條條文。
  行政院指出,去年6月台美共同宣布此一倡議,並於同年8月啟動、11月在美國進行第一次實體談判,今年1月則是在台北舉辦第二次實體談判、3月公布第一階段共五項議題談判成果,並在屆滿周年之際成功簽署協議。
  在關務管理及貿易便捷化部分,將會確保關務程序效率與透明化,透過電子化方式加速通關,貨運業、快遞業、航商、報關行、貨主、出口業尤其農產品通關都是其受益對象。
  在良好法制作業部分,在訂定法規時將採透明化原則,受到高度監理行業將會受惠。
  在服務業國內規章部分,規範服務業監管機關核發執業證照該應公正方式執行,協助擬將赴美國發展的中小型服務業者。
  在中小企業部分,將會透過定期對話增加中小企業經商機會,協助排除貿易障礙,融入全球供應鏈,拓展出口市場。
  最後在反貪腐部分,台美會共同打擊影響國際貿易及投資賄賂和貪腐行為,包含外銷業者、在國外從事工程及建設業者、與政府部門有商業往來之民間企業都是其受益對象。
  至於該項協議何時生效,依據條約締結法案,應該於簽署後30日之內報請行政院備查,並且於條約生效後,主辦機關應該報請行政院轉呈總統公布,並送立法院查照。

2. 主計總處再度下修今年經濟成長勉強保2
  《本會5月27日訊息》由於出口持續衰退、投資表現不如預期,主計總處26日更新今年經濟預測,從今年2月預測的2.12%,再下修為2.04%,減少 0.08個百分點,勉強「保2」,為八年以來之新低。
  主計總處表示,此次預測已納入普發現金及疫後特別預算之效應,雖內需開始復甦,但由於出口占GDP之比重太高,最新預測今年經濟成長2.04%確實屬於偏低水準。不過,考量今年全球經濟情勢普遍不佳,以出口為主的國家還能維持2%以上經濟成長,已經不錯。
  主計總處補充,疫後特別預算對經濟成長的推動效益維持之前預估,落在0.35至0.45個百分點,至於普發現金對民間消費應有0.3個百分點的效益,所以預測今年國內民間消費實質成長達到6.92%,上調1.68個百分點,創下26年最高紀錄。
  主計總處表示,國內經濟情勢第1季處於築底階段,成長為-2.87%,從第2季起緩步復甦,成長1.82%、第3季成長3.18%、第4季成長5.77%。雖不同產業看法不一,但整體來說,屬於溫和復甦,同時「一季比一季好」。
  說明,出口持續走弱是此次下修經濟成長的關鍵原因。依據主計總處預測,2023年商品出口為4,446億美元,年減7.27%,預期第4季出口始有可能轉正,各季出口年增分別為-19.19%、-14.58、-2.94、9.17%。
  此外,此次固定投資也是下修,預測全年實質成長-1.46%。主計總處表示,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仍高、廠商去化庫存制約生產,這些均使企業資本支出趨向審慎,加上去年基期已高,其中民間投資實質負成長2.49%,大幅下修1.36個百分點。
  主計總處同時提到,今年第1季經濟負成長2.87%,雖為金融海嘯以來、14年之最差表現,但和當時情境之相比,台灣經濟體質已經轉變;先前出口不好,內需及就業市場都受影響,此次出口不好,內需還是熱絡,失業率更創23年來新低,顯示國內經濟體質或經濟底蘊與過去之狀況已經不太一樣。
  雖第1季經濟成長-2.87%,低於香港2.7%、南韓0.8%及新加坡0.4%,位居亞洲四條小龍之末。對此,主計總處指出,若排除疫情及基期因素,即觀察近四年來首季平均經濟成長,台灣為3.2%,高於新加坡的2.4%、南韓的1.9%及香港的-0.8%。

3. 景氣低迷燈號連續六藍4月綜合判斷分數11分
  《本會5月27日訊息》國家發展委員會26日公布4月景氣概況,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仍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分數11分則與上月持平,呈現「連續六藍」。在九項構成項目中,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由藍燈轉呈黃藍燈,分數增加1分,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由黃藍燈轉呈藍燈,分數減少1分;其餘七項燈號不變。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指出,連續六顆藍燈,是因受到出口狀況不太理想所致,如果出口狀況轉好就能改善;但是,由於目前整體外在環境相較去年來說,全球景氣成長力道稍嫌不足,持續庫存去化,直接影響台灣外銷訂單。若從各項指標來看,目前仍在庫存去化階段,預估下半年度景氣始有機會復甦。
  國發會表示,由於全球終端需求續疲,導致4月生產面、貿易面、金融面、信心面指標仍然低迷,但是內需相對活絡,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穩健成長,帶動服務業就業人數回升。
  整體而言,雖目前多數機構預測,今年下半年度台灣經濟可望較上半年度之狀況改善,但全球通膨與金融情勢發展,以及美中對抗等不確定性因素尚存,仍需審慎評估此對國內景氣影響。
  至於何時見到谷底,國發會表示,若從現在數據來看無法判斷,目前還是偏向築底階段,庫存去化需要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始會明顯看到訂單強勁復甦,拉抬生產現象。
  國發會指出,與AI相關之產業、車用電子等訂單表現還算不錯,加上最近大宗物資價格下滑,這些是相對較好的消息,有利各國央行調整貨幣政策,此對整體市場信心有正面之影響。
  此外,領先指標部分,不含趨勢指數為100.08,較上月上升0.13%,雖呈現連續六個月上升,但升幅明顯縮小。其中,「實質半導體設備進口值」指數為98.66,較上月下滑0.53,創下二年半來最低。

4. 美日兩國發表聯合深化先進半導體領域合作聲明
  《本會5月28日訊息》美國及日本5月26日發表共同聲明,將在先進半導體及其他技術研發方面深化合作。美日合作時機,適逢華府及東京當局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曝險,以及共同致力擴大晶片生產,藉以保護對經濟成長至關重要的先進零組件。
  路透社報導,雖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上周同意針對中國大陸「去風險化」,但並非脫鉤,而是強調先進民主國家對中國大陸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對關鍵性科技供應鏈的掌控深感憂慮。
  美日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兩國同意在規劃未來技術合作時,加強彼此研發中心合作。其中,將會涵蓋人工智慧(AI)和量子技術,希望強化半導體領域相互連結。
  此外,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正在美國底特律出席2023年亞太經合會(APEC)貿易部長會議,在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會晤之後發表聯合聲明指出,美日同意共同努力「以找出並解決恐有損害半導體供應鏈彈性的產地過度集中問題」,同時允諾透過與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之合作,藉以強化關鍵性科技供應鏈。

5. OECD示警全球政府債務問題
  《本會5月29日訊息》依據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最新所公布的《2023年主權借款展望》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各國政府借款總額估計增加6%,總額為12.9兆美元,高於去年的12.2兆美元,預計今年淨借貸需求,將會從去年10.2兆美元上升到10.6兆美元。
  亦即債務上限問題並非是美國的問題,仍不斷上升的公共債務水平,已成為各國政府的頭痛問題。牛津經濟研究院估計,去年以來大幅升息,使得今年4月美國聯邦總利息成本已上升至1.1兆美元,加上第三方利息支付今年也將達到3,740億美元,並且正在快速增長,許多國家在未來兩年內將面臨巨大的到期公共債務負擔。
  雖各國政府主導財政和貨幣大權,卻仍面臨著更高再融資風險,許多政府將更高比例的預算用於償還債務,導致未來幾年可能面臨更大財政制約,難以採行財政振興對策。
  牛津經濟研究院調查,仍持續走高的國家債務和升息抵抗通膨,歐洲政府利息支付顯著增加,未來兩年將到期的公共債務成為最大負擔。例如義大利公共債務和利息占GDP(國內生產毛額)之比重約39.1%,將會在兩年內到期;新興市場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中也是積累新的債務,長期以來以依賴外匯計價的政府債務,不僅面臨利率風險,更面臨著外匯風險。尤其美元強勢或已開發國家要求還款壓力,不斷對新興市場及開發中國家造成嚴重之壓力。
  依據OECD統計,其會員有價債務約23兆美元,接近半數在未來三年內到期。自從2021年以來,整體會員國家借貸成本增加一倍之多,在發行時政府債券平均收益從2021年的1.4%上升到去年的3.3%,在短期內預計將會更進一步上升,主權發行人長期有利融資條件,今年正式宣告結束。
  OECD研究團隊提醒,應該關注各國央行對債券的需求消失,被迫符合債務上限法規,各國因此面臨更高再融資風險,使得民間部門吸收大量新發行和再融資,造成市場流動性惡化,更進一步增加借款成本,債券工具支應借款需求靈活性降低,都不利於全球資本市場正常運作。

6. 印太經濟架構達成供應鏈協議
  《本會5月29日訊息》美國所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包括:「創造公平彈性貿易、推動綠能轉型、保障勞工權益與包容性、打造安全與靈活供應鏈」4大支柱。美國商務部27日公布,過去一年以來,各國歷經多次協商,這回首度針對供應鏈議題達成具體結論。
  美國商務部指出,14國貿易部長上周在底特律進行印太經濟架構(IPEF)會談後,終於針對供應鏈談判達成協議,除了即將成立委員會協調供應鏈問題之外,美國商務部表示,各國也將建立一套「危機反應網路」,提供各國發現供應鏈早期警告系統,協助各國及早應對,避免問題越演越烈波及全球。
  美國商務部指出,回顧新冠疫情期間全球晶片缺貨,曾經導致美國汽車產業停擺。如果在疫情期間中能夠建立一套危機反應網路,勢必可以保住美國就業市場,也能協助供應鏈維持運作。
  27日所達成的協議內容包括:各國政府及勞資雙方代表組成勞工權益顧問委員會,旨在提高印太地區供應鏈勞工標準。
  由於印太經濟架構被視為拜登政府的亞洲貿易政策核心,尤其近年中國大陸對供應鏈之影響日益壯大之後,為了拉攏亞洲各國一同降低對中國大陸供應鏈的依賴,美國主導促成印太經濟架構。儘管該架構會員國,大多與中國大陸所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會員國重疊,不過拜登政府仍然急欲在疫情後重整亞洲供應鏈。
  此外,美國貿易代表署表示,各國貿易部長在這次會談中提出必須加強討論議題。至於供應鏈以外3大支柱,有待今年11月各國貿易部長赴舊金山參加亞太經濟合作(APEC)高峰會議之時,再做更進一步協商。

7. 閒錢氾濫超額儲蓄續破3兆元
  《本會5月29日訊息》主計總處最新預測指出,今年的儲蓄毛額高達9.4兆元,相較國內投資毛額僅有6.3兆元,在儲蓄引導到固定投資之後,今年國內超額儲蓄總額將會再次超過新台幣3.1兆元,這些就是超額儲蓄,連續第四年超過3兆大關。顯示國內閒置資金太多,必須審慎因應,主計總處表示即將對此進行專案研究。
  主計總處表示,超額儲蓄太多確有風險,加上超額儲蓄是頗為複雜的問題,其背後所連結的總體經濟現象,包括貿易順差、資金流向等必須加以釐清,始能了解超額儲蓄和總體經濟的關聯。
  國發會官員表示,今年民間投資動能轉弱,這些超額儲蓄,若不引導到民間投資、公共建設,就可能成為閒置資金,之後可能流向金融或房市、股市相關商品投資,將不利於經濟穩定。
  國民所得統計顯示,近十年來國內超額儲蓄快速成長,民國102年僅有1.6兆元,103年升破2兆元,109年升破3兆元,迄今已經連續四年超過3兆元,累計三年即有10兆元。
  何以近年儲蓄成長如此之快?主計總處表示,這些儲蓄包括家庭儲蓄及企業儲蓄,長期而言,家庭儲蓄變化不大,相較企業儲蓄則是快速成長,這是由於國內企業轉向資本密集,資本規模愈來愈大,其未分配盈餘愈來愈多,未分配盈餘即為企業儲蓄。依據主計總處估計,民國110年6.1兆元儲蓄淨額來自家庭儲蓄僅2.6兆元,來自企業儲蓄達3.2兆元。

8.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三讀通過光電產業利多
  《本會5月30日訊息》立法院29日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建築物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以上者,除了受光條件不足或其他可以免除情形之外,起造人應該設置一定容量以上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經濟部在報告中指出,再生能源快速增加,新增規定改建建築物應該設置一定容量太陽光電、擴大離岸風電可設置空間、鼓勵多元水利設施參與發電,並使生質能源設置場址回歸土地使用法規,訂定完整地熱發電規範及罰則,希望解決能源轉型所遭遇之問題。
  依據三讀通過條文,未來政府機關、公立學校或公營事業在新建、增建、改建公共工程或公有建築物時,其工程條件符合再生能源設置條件者,應該裝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在法條三讀通過後,授權未來將由內政部會同經濟部訂定建築物範圍、一定規模、一定裝置容量與其計算方式、受光條件、可以免除情形及其他相關事項標準。
  此外,此次離岸風電修法擴大潛在設置空間,刪除現行條文之中離岸風力發電設置「不得超過領海範圍」文字,擴大離岸風電可設範圍,具體開發範圍也會透過跨部聯合審查機制把關。
  小水力發電部分修正定義,除了結合既有水利設施條件,鼓勵圳路、水道、淨水廠等潛在場域透過引水進行發電,鼓勵多元水利設施參與發電。
  生質能源部分刪除既有燃燒型生質能電廠僅能設置於工業區的限制,回歸土地使用管制規範,促使農業設施、工廠等農林剩餘資材可以就近從事生質能源料源運用,增加尋址彈性,減少料源集運環境效應與成本。
  至於地熱部分,為了加速地熱能探勘許可與地熱能開發許可審查,修法新增地熱能探勘許可與地熱能開發許可申請、審查程序等相關規範或限制,為設置地熱能發電設備而具有探勘地熱能需要者 ,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地熱能探勘許可,探勘許可有效期間為二年,有正當理由者,得在屆期二個月前逕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展延,以二次為限。

9. 景氣急凍企業職缺創下13年新低
  《本會5月31日訊息》主計總處每年進行兩次事業單位人力雇用狀況調查,了解廠商「職位空缺」情形。依據30日公布二月事業單位人力雇用狀況調查指出,自去年下半年度起景氣急凍,廠商用人需求保守,整體工業及服務業職缺數21.6萬個,較去年同期大減4.2萬個職缺、減幅16.3%;職缺率2.57%,創下13年來同期最低。
  工業以製造業年減2.9萬個職缺為最多,職缺率2.65%也創14年來同期最低。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職缺數1.6萬個,因終端需求減緩,而較去年同期減少9785個最多。營建工程業職缺數1.5萬個,則是受到升息、平均地權條例修正、營造成本攀升影響,雖導致工程減少,但移工持續引進,使得其職缺數僅有減少9912個。
  服務業受惠疫後消費回溫,二月職缺數12.1萬個,職缺率2.49%,卻創民國99年、13年來最低。主計總處指出,一來很多服務業已從去年陸續回補人力,今年並不見得需再大舉招募;二來服務業僅有批發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職缺數較去年增加,其他例如出版、影音或運輸倉儲業職缺數減少,而且不動產業也是因房市影響,而使得職缺數呈現年減。
  此外,今年景氣亂流也影響了廠商加薪意願,今年三月底止,已經加薪或打算加薪廠商僅有28.2%,創下近三年來最低。其中,已調薪的占比19.7%,調幅以3%至6%占比15.8%居多;預計今年底前調升占比8.5%,今年尚未決定及不調整廠商分別占比34.8%及37.0%。
  另一方面,員工人數規模一百人以上廠商,今年已調升或預計調薪之比率超過六成,可見規模愈大廠商,愈具加薪能力。
  至於去年廠商加薪狀況,主計總處表示,工業及服務業調升經常性薪資廠商達到33.3%,比率創下22年來最高。其中,加薪比率最高行業,以金融及保險業76.1%為最高,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則是超過四成加薪。

10. 中國大陸疫後復甦動能減弱5月製造業PMI降至48.8
  《本會6月1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30日公布5月中國大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因需求收縮導致企業產能釋放受到抑制,產需兩端雙雙放緩,而較上月下降0.4百分點至48.8%,為五個月來低點,再次跌落50大關;若從分類指數來看,在構成製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之中,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於臨界點,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均是低於臨界點。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指出,5月製造業PMI繼續位於收縮區間,連續第二個月位於收縮區間,寫下去年12月以來最低紀錄,已成為疫後經濟復甦動能減弱的最新徵兆。在調查21個行業中,11個行業PMI位於擴張區間,行業景氣度呈現一定程度分化。
  統計局分析,產需兩端有所放緩,生產指數49.6%和新訂單指數48.3%,比較上個月分別下降0.6和0.5個百分點,均是位於收縮區間,說明製造業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產能釋放受到抑制。
  非製造業PMI降至54.5%,也是遜於預期,為四個月來新低,服務業和建築業雙雙回落。彭博報導,最新 PMI 數據顯示,在年初消費活動大幅升溫後,第2季經濟復甦動能減弱。再者,出口仍然疲軟,房地市場回升力道已經消退,政府放慢基礎設施支出腳步,加上最近中國大陸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緊張,也是打擊中國大陸企業。
  至於5月綜合PMI產出指數52.9%,低於上個月1.5個百分點,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解讀指出,經濟景氣水平有所回落,恢復發展基礎仍需鞏固。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