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訂單連續8黑年減18.1%創下2010年以來同期最大減幅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5-26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5月20日至5月26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外銷訂單連續8黑年減18.1%創下2010年以來同期最大減幅
  《本會5月23日訊息》經濟部22日公布4月外銷訂單424.9億美元,雖為歷年同月的第三高位,但年減18.1%、寫下連續8個月衰退。至於今年前4個月訂單金額1,787.1億美元,若與去年同期相比,大減20.6%,不僅終結連續2年同期成長,更是金融海嘯之後、2010年以來同期最大減幅。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今年全球經濟受到通膨未解及升息影響,終端需求持續疲弱,客戶仍在調整庫存,加上國際原材物料價格低於去年同期,導致出現連續8黑現象。
  由於預期5月仍然無法轉正,經濟部統計處坦言,主計總處預估上半年度出口呈現負成長,以及參考各大廠商看法與相關統計數據認為,上半年度恐難以轉為正成長。至於全年方面,依據經驗顯示,台灣外銷訂單都集中在下半年度,而且各類產品庫存去化速度不一,如果庫存去化告一段落,下半年度還是有機會可以轉正。
  若從貨品類別觀察,由於終端需求持續走緩,部分產業持續消化庫存,其中資訊通信產品接單金額年減0.9%、降至120.3億美元;電子產品接單金額139.3億美元、年減21.9%,連續6個月負成長;光學器材金額降至14.6億美元,年減19.0%,連續15個月負成長。
  至於傳統商品方面,因為受到全球經濟展望不佳,部分產業庫存去化速度較為緩慢,以及國際原材物料價格低於上年同月等多種不利因素之下,讓塑橡膠製品、化學品、基本金屬及機械分別年減36.6%、35.1%、26.5%及21.0%,皆是出現10個月以上負成長。
  展望未來,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持續擴增,將有助於挹注接單動能;但是,俄烏戰爭持續膠著、通膨升息壓力猶存,以及美中科技對抗僵持,這些不利因素加深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恐將制約貿易成長動能,預估5月外銷訂單將會落在405至425億美元、年減23.3%至年減26.9%。

2. 中國大陸主導首屆中亞峰會登場強化一帶一路
  《本會5月20日訊息》在G7廣島峰會登場之同時,中國大陸於19日在西安舉辦首屆「中國—中亞峰會」,這是中國大陸與中亞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等五國建交31年以來的首度實體峰會,被視為強化區域影響的重要一環,未來訂定每隔兩年將由中國大陸和中亞國家輪流舉辦,下次峰會於2025年在哈薩克舉行。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演講表示,中亞作為亞歐大陸互聯互通樞紐,在商品貿易、科技發展上扮演要角,中方提出升級雙邊投資協定、擴大油氣貿易,並向中亞國家提供人民幣(下同)260億元融資及援助,願助中亞各國加強國防建設,希望共同反對外部勢力,強調雙方應該加強機制建設,成立產業與投資、農業、交通、應急管理等領域對話機制。
  此外,峰會提出建立中國大陸—中亞能源發展夥伴關係,加快推進天然氣體管道建設,擴大雙方油氣貿易規模,發展能源全產業合作,推進綠色創新,實施「中國—中亞技術技能提升計畫」。亦即中國大陸努力強調愈來愈多以其作為中心的團體和平台,廣泛宣傳世上存在另一個世界秩序,並非以西方為中心。
  法新社引述專家分析,中亞為中國大陸「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地區,中國大陸試圖藉此擴大交易,能為中亞建設巨大交通紐帶和管道,包含擴建一條價值60億美元中國大陸-吉爾吉斯-烏茲別克鐵路線,以及中亞至中國大陸的天然氣體管道。
  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大陸目前已經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管道、公路和鐵路,協助將中亞豐富的自然能源儲備帶入中國大陸,許多中國大陸城市依賴土庫曼天然氣體,哈薩克則是擁有中東之外部分世界最大的油田。

3. 金融帳連續51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
  《本會5月20日訊息》中央銀行19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國際收支,經常帳順差190億美元,創下2020年第二季以來新低;金融帳淨流出121.9億美元,則是前年第一季以來新低,而且已經連續51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紀錄,累計淨流出7,420億美元;至於央行準備資產方面,則是增加47.2億美元。
  央行經研處表示,第一季經常帳順差年減122億美元,觀察本季各項數據,包括商品貿易、服務貿易都是疫情以來新低,整體來看,國際收支已經慢慢回到疫情之前常態水準。其中,商品貿易順差120.3億美元,創下2014年第二季以來新低,年減80.3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全球景氣趨緩、廠商去化庫存效應,第一季商品出口958.4億美元,為2020年第四季以來之新低;商品進口838.2億美元,為2021年第二季以來之新低。
  央行經研處說明,疫情期間受惠遠距商機,加上全球對台灣的資、通訊產品需求增加,促使商品貿易順差大增,現在則是回歸疫情之前水準,目前持續關切庫存去化議題。
  其次,服務貿易收支則由上季順差轉為逆差17.2億元,年減65.6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供應瓶頸舒緩、運價下跌,加上邊境開放之後,國人旅行支出支出大增,第一季出境人次年增15.1倍,導致於服務支出大於收入,也進一步促使服務收支轉為逆差,慢慢回到疫情之前狀況。
  至於金融帳延續淨流出,證券投資淨流出179.5億美元,其中居民對外證券之投資增加264億美元,主要原因在於,除銀行投資國外債券增加外,非居民證券投資淨增加84.5億美元,亦即外資增持台股。央行經研處表示,雖去年前三季全球股市走跌,但去年底股市反彈,台股第四季低點反彈,外資逐漸回流,目前台股本益比低,促使外資增持台股意願提升,目前主要仍以持有電子及半導體股票為主。

4. 美日印澳QUAD會議發表聲明聯合投資晶片關鍵礦產
  《本會5月21日訊息》美日印澳等國家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印度總理莫迪和澳洲總理艾班尼斯所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會議於20日在日本廣島舉行。QUAD領袖在會議中針對各項區情情勢議題交換意見,例如東海與南海的主權爭議,以及QUAD一向所主張「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理念。
  依據法新社報導,QUAD領袖在發表聯合聲明中提及,「我們強烈反對以武力或脅迫,意圖改變現狀的破壞穩定或單方行動」。這份聲明指出:「我們對有爭議的軍事化地物、海岸警衛隊和海上民兵船的危險使用、以及破壞其他國家近海資源開採活動行動表達嚴正關切」。
  此外,會議也討論了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等經濟安全保障問題,4國接近達成協議,共同成立一個公私合作機構,討論聯合投資尖端半導體與關鍵性礦產等戰略物資。依據日本政府消息來源指出,該項投資計畫旨在保護供應鏈免於中國大陸等國家經濟脅迫;「這將是享有共同價值理念的國家訂定戰略,藉以鼓勵企業對新興重要技術進行投資的一個論壇」。
  美國政府帶頭發起該項計畫,美國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於四月底演說指出,「最終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強大、堅韌與尖端技術工業基地,美國與其志同道合的夥伴,無論是成熟經濟體抑或是新興經濟體,都可一起投資、互相依賴」。

5. 工業總會調查接近9成台商不撤中國大陸產線
  《本會5月22日訊息》工業總會為能瞭解中共二十大之後新人新政,以及在美中貿易戰火、俄烏戰爭等地緣政治衝突影響下,未來其對台商投資經營的影響,以及未來投資動向,特別針對工總所屬會員廠商之中在中國大陸投資的「有根台商」進行調查。
  工業總會最新調查發現,雖超過半數台商選擇「增加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投資」,但卻有89.9%台商表示,「不會」遷出中國大陸生產線/供應鏈。調查同時顯示,縱然有64.7%的台商對中國大陸市況抱持不太樂觀的看法,超過半數台商未來三~五年對中國大陸的營運規模,不論投資、產能還是員工雇用,都是維持不變。
  至於54.6%選擇增加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投資,其中只有10.1%有意將生產線/供應鏈遷出的情形,工總更進一步透過訪談了解,發現多數台商依然看好中國大陸市場長期發展,而且發現難以在其他地區找到同樣條件的生產線環境、供應鏈規模,進而不會考慮撤出中國大陸。
  工業總會指出,出自分散風險考量,中國大陸台商將會加速「中國大陸+1」(China Plus One)布局策略,不會完全將中國大陸產線遷移至其他地區、甚至關閉產線。如果更進一步檢視選擇「增加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投資」,台商投資動向則以回流台灣及越南為主。
  工業總會表示,若從超過六成台商對中國大陸市況抱持不樂觀的數據分析,顯示台商對目前的經濟局勢依然持保守態度,保守態度也顯示了在未來三~五年的營運規劃。其未來三~五年,超過6成(63.6%)台商表示,投資規模維持不變,12.1%將會增加,24.3%減少投資;至於產能方面,超過半數(55.5%)表示,維持不變,18%增加,26.5%表示下調產能;雇用員工方面,13.2%將會增加員工人數,53.7%維持不變,33.1%將會減少員工雇用。
  整體來看,工總認為,多數台商未來對中國大陸投資之趨於謹慎與保守,顯示台商難以在其他地區找到同等的生產線條件與供應鏈規模。因此,雖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持保守態度,但目前中國大陸仍然是台商的重要生產基地與市場。

6. 中國大陸擴大發行地方債穩經濟
  《本會5月23日訊息》中國大陸為能推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大盤,地方債發行繼續快馬加鞭。依據統計,今年截至4月底止已發行的地方債超過人民幣(下同)1.9兆元,規模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究其原因,今年年初正位置於經濟企穩回升階段,需要發債籌資穩投資、穩經濟。其中,一般債0.3兆元、專項債1.6兆元,新的一批新增地方債額度也在近日下發,預估最高規模可達1.9兆元。
  依據中國大陸官方所公布的今年預算報告,今年新增地方債限額4.52兆元,其中新增專項債額度3.8兆元,較上年增加0.15兆元;新增一般債0.72兆元,和上年持平。
  報導指出,為能加速專案建設上路,中國大陸財政部早在去年11月提前下達2023年地方債額度,其中新增專項債2.19兆元、新增一般債額度0.43兆元,合計2.52兆元,爭取6月底前使用完畢。
  在各類地方債中,專項債資金投向一直備受關注。由於其規定專款專用,也成為地方重要建設的主力資金來源,若從統計來看,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是專項債資金的主要投向領域。
  除了加速發行,為了發揮專項債資金政策效益,中國大陸學者專家建議,將投資領域擴展到收益性較強專案,同時建議地方政府應該更進一步強化專項債專案儲備。
  此外,吸引社會資本跟進投資方面,中國大陸學者專家分析建議,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配套融資支持。再者,充分發揮政府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投資引領作用,為專項債之專案資金搭橋;另一方面,解決地方政府與金融機構等社會參與之間的資訊不夠對稱,以增進市場融資之動能。

7. 工業生產指數編製改版4月指數反呈連續11黑
  《本會5月24日訊息》經濟部每隔5年檢討調整工業生產指數編製方法,此次除了檢討查編產品項目、更換基期與修訂權數結構之外,同時針對行業檢討歸類,例如納編IC設計、粗製黃豆油品等產品,以符合產業之脈動。
  經濟部統計處23日公布從4月起已改版更新的工業生產指數編製,工業生產指數為76.4、年減22.86%,製造業指數為75.85、年減23.52%;此外,因指數改版,而使得4月上述兩項指數反而從連續8個月下滑轉換為連續呈現11個月衰退。
  經濟部統計處說明,主要是因IC設計去年受到中國大陸封控衝擊,訂單減少,此次改版納入編製,使得工業、製造業兩項指數負成長期增加。經濟部統計處表示:在舊基期下,去年是在第四季開始,製造業生產指數轉負,這次因為加入IC設計之後,IC設計是半導體供應鏈的上游,國內IC設計在基本上其主要市場是在中國大陸,去年4月中國大陸封控措施之後,影響一些訂單,造成去年製造業表現負成長往前延伸從9月份變成6月份,往前延伸3個月。
  經濟部統計處強調,整體環境並未好轉,5月製造業恐將吞下連續12個月衰退,幅度將會超過2成,年減幅度預估2成以上,至於後續得看產業庫存去化速度、美中兩大市場需求是否回升。
  經濟部統計處同時指出,雖美國通膨縮有好轉,但快速升息所衍生的金融衝擊已經顯現,加上中國大陸解封,其經濟復甦程度沒有預期。不過,目前推測第三季指數衰退幅度有望減幅收斂,第四季力拚回歸正成長軌道,呈現U型復甦,尚不致淪落到L型。

8. 環保署採取三大措施防碳交易漂綠
  《本會5月25日訊息》環保署24日表示,最近碳交易討論熱烈,外界擔憂企業可能有漂綠之行為,將會參考世界經濟論壇(WEF)規定,採取3項內容因應,包括:第一,已經公告應盤查登錄對象,應揭露排碳量;第二,未來碳權審核必須符合可量測、可驗證、可報告等原則;第三,針對碳權交易所,環保署將會明確規範交易程序、對象及限制。
  環保署指出,氣候變遷因應法在今年2月15日正式上路後,後續推動實施碳費明年上路,希望透過經濟誘因,促使納管事業加速減碳,同時鼓勵事業或各級政府自行或聯合共同提出自願減量專案申請取得減量額度,取得之後可以移轉、交易或拍賣給予需求者,藉以提高減量成本有效性。再者,為能強化減量額度交易監管,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得以委託中央金融主管機關或其指定機關(構)辦理額度交易,目前將由證交所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
  環保署表示,WEF將企業常見的漂綠樣態分為兩大類,最常見的是選擇性的資訊揭露,企業只有揭露其生產活動對環境具有正面性影響的訊息,而且忽略或刻意忽視對環境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的訊息。第二則是象徵性行動,企業僅做表面對其形象有正面助益的象徵性作為,卻又忽略解決實質問題,例如宣示碳中和卻忽略了應有減排行動。
  環保署指出,企業漂綠不但將會誤導社會大眾,甚至延遲淨零轉型相關推動工作。環保署為了解決可能漂綠問題,目前已經逐批公布需要進行碳盤查排碳大戶,並且必須針對排放場域邊界逐一鑑別排放源並計算排放量,於其盤查報告書中具體明確揭露其生產活動所可能產生的各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其盤查報告書經過第三方查驗機構查證之後公開。

9.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自7月起施行
  《本會5月26日訊息》內政部25日召開部務會報表示,提出平均地權條例2.0修法案以來,全國預售屋交易量從2021年第四季的4萬餘戶、5,014億元下降至今年第一季的1.6萬餘戶、2,197億元,減幅超過5成6,顯示市場炒作與投機明顯減少,修法效益逐步展現。
  內政部已經報請行政院核定「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建議從7月1日起施行,期能藉此打擊投機、杜絕炒作,確保合法正派經營,進而引導房市穩健有序發展。
  此外,25日會議通過私法人買受住宅許可、預售屋及新成屋換約審核及檢舉獎金辦法等三項子法,將再併同私法人免經許可買受住宅情形,與預售屋及新成屋換約情形等兩項公告,同步公布五大子法。其中,內政部對私法人買受住宅用途具有公益性和必要性,公告訂定九種「免經許可」情形;另對私法人因正常經營用途而需要買受住宅訂有六種「需經許可」情形,經許可取得住宅後,仍受五年不得移轉等限制。
  另一方面,針對放寬建築業免經許可買受「都更地區」或「都更單元」範圍住宅,以加速都更之推動,內政部仍然維持採取需經許可取得方式,並受五年不得移轉等限制。內政部強調,其目的為了避免無心整合的私法人藉機於取得住宅後,變相短期出售炒作,而且相關限制反而可以協助有心整合實施者加速整合都更重建。
  至於私法人參與法院拍賣,內政部指出,可以減低擔保抵押住宅淪為不良債權風險,藉以保全債權人債權及穩定不動產金融市場,因此內政部認為有納入免經許可的必要。

10. 歐洲商會指出台灣能源安全脆弱
  《本會5月26日訊息》歐洲商會(ECCT)25日舉辦一年一度歐洲日表示,台灣能源安全太過脆弱,這是由於過度依賴化石燃料、缺乏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儲存槽設施不足和電網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所致。歐洲商會指出,雖一直建議台灣轉向可再生能源,是提升能源安全性和獨立性的最佳途徑,但台灣實現自身可再生能源目標方面進展緩慢。
  歐洲商會指出,台灣在亞洲風力發電和建立繁榮供應鏈方面,儘管一直引領潮流,但是頗嚴格的本土零組件限制,減緩進展,造成成本變得更加昂貴,使得台灣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面臨風險,台灣必須持續成為在全球離岸風電市場中吸引國際投資首選之地。
  歐洲商會表示,許可流程過於複雜。舉例而言,陸域風電環境影響評估要求從250公尺提高至500公尺,此對目前約50%正在開發中的陸域風電項目造成影響,更進一步加增開發廠商在項目許可方面的不確定性,延誤台灣中小企業所迫切需要的綠色能源供應,顯示實現能源安全和零碳目標的野心,與支持其實現的政策和程序之間存在明顯脫節。
  為了增強能源韌性,歐洲商會表示,除了既有太陽能、水力和風力發電技術之外,台灣應該充分利用地熱能、浮動式離岸風電和綠色氫能等潛力。再者,為了確保足夠和韌性電網基礎設施,電網和能源儲存建設,必須與可再生能源容量上線的時間同步進行。
  歐洲商會指出,推動電動車轉型將增強交通運輸的韌性,政府需要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補貼並改革現有的建築和土地利用規定,藉以支持轉型。除了能源轉型之外,歐洲商會十分樂意協助政府加速數位化和零碳轉型,確保台灣及其產業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並實現可持續發展。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