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季外銷訂單年減超過2成創下14年來最大減幅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4-21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4月15日至4月21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今年首季外銷訂單年減超過2成創下14年來最大減幅
  《本會4月20日訊息》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外銷訂單統計,3月外銷訂單接單金額465.8億美元、年減25.7%,雖連續7個月負成長,但金額為歷年同月的第三高,減幅是2009年2月以來之最大;經濟部預估,4月外銷訂單接單金額約落在410~430億美元,年減幅約17.1%~21.0%。此外,第1季外銷訂單接單金額1362.2億美元、年減21.3%,連續3個季度負成長,減幅為2009年第2季以來的最大減幅。
  若從貨品別來看,3月主要7大類別貨品都較去年同期衰退;其中,資通訊產品接單金額127.4億美元、年減26.3%,連續2個月負成長,減幅是2022年12月以來的最大減幅;電子產品接單金額147.3億美元、年減29.4%,是連續5個月負成長,減幅為2009年2月以來之最大;光學器材接單金額15.3億美元、年減35.9%,是連續14個月負成長。
  在傳統貨類中,基本金屬接單金額24.9億美元、年減27.3%,為連續12個月負成長;機械接單金額19.3億美元、年減21.3%,為連續13個月負成長;塑橡膠製品接單金額18.2億美元、年減34.2%,是連續14個月負成長,化學品接單金額16.3億美元、年減34.2%,為連續9個月負成長。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接單金額衰退主要原因,乃是受到全球經濟持續受到通膨與升息影響,終端需求低迷,加上客戶持續消化庫存、國際農工物料價格較去年同期下跌。
  此外,3月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47.5%,較去年同期減少1.6個百分點,其中又以光學器材年減幅11.0個百分點,資通訊商品減少3.3個百分點減幅較多。
  另一方面,依據外銷訂單受訪廠商對4月接單之看法,預估接單將較3月增加廠商家數占比17.1%,持平占比57.3%,減少占比25.7%。若按家數計算動向指數為45.7,若按接單金額計算動向指數為46.2,預估4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 3月減少;其中,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及光學器材動向指數分別為43.1、49.5 及52.2。
  展望未來,經濟部統計處分析,在5G、人工智慧、車用電子、高效能運算等新興應用科技挹注下,雖將有助於挹注接單動能,但因為全球經濟前景仍然受到通膨延燒、俄烏戰爭、美中科技衝突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恐將壓抑貿易成長力道,後續需要持續關注、妥為因應。

2. 經濟部表示中國大陸貿易壁壘調查出口占比少影響小
  《本會4月15日訊息》中國大陸商務部針對台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一案, 14日經濟部表示,依據統計所提及的2,455項產品對中國大陸之出口,去年金額為44.3億美元,占對陸出口之比重為0.9%,而且多屬農業與工業產品。因此,經濟部評估,若遭對岸封鎖,影響有限。
  面對中國大陸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紡織品進出口商會針對台灣實施禁止進口中國大陸產品措施,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共計涉及2,455項產品所正式提交的貿易壁壘申請調查,商總等工商團體相當憂心表示,台灣對中國大陸之貿易依存超過40%,每年貿易金額龐大,順差金額也達千億美元以上,兩岸貿易涉及層面和範圍頗廣,建議政府不能小覷對兩岸貿易的影響。商總等工商團體認為,雖分散市場是台灣的必要目標,但在短期內開闢另一市場取代中國大陸,非常困難。
  經濟部指出,在2455項產品中,共有1,000多項是農產品、1,000多項是工業品,兩類都不屬於台灣強勢出口項目,而且農業本來就以本國市場為主,不是強勢外銷產品。至於受到保護的工業產品是內銷為主,其價格沒有國外那麼具有競爭,因此提出貿易限制保護,是在保護國內從業人員及農民。
  經濟部表示,各國面對貿易爭端都會先諮商、再進行調查,最後有無一定準則,要看各國狀況決定,現在就提貿易報復言之過早。

3. 兩岸貿易爭端正式上綱WTO機制
  《本會4月16日訊息》兩岸貿易爭端略有升溫現象,中國大陸商務部本次針對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實施之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發布調查期限是到2024年1月12日,共計農工產品共2,455項。
  經濟部15日證實,陸方WTO代表團12日已經遞交申請貿易壁壘調查,我方WTO代表團已經收到通知。行政院表示,將會按照WTO規矩和程序處理,目前先請經濟部針對近年兩岸貿易狀況,包含進、出口情形進行完整蒐集,政府原則就是不讓產業受害,這是最一致的目標,將會遵循既有機制,儘可能地維護企業利益。
  依據經濟部統計,台灣禁止自陸進口2,455項產品,共有1千多項屬於農業產品、1千多項屬於工業產品。因為中國大陸工業製品技術含量較低,加上兩岸生產成本不同,為了保護台灣農工產業,暫不開放自陸進口。經濟部強調,在現行機制中也有開放「專案進口」,若國內沒有產製、而且對國內之產業沒有明顯危害,則可以少量、定量進口,並非完全禁止。
  針對外界擔心陸方報復,衝擊台灣出口,經濟部表示,依據統計2,455項產品,台灣去年出口金額為248.5億美元,占台灣出口的5.2%,其中出口中國大陸金額僅有44.3億美元,陸方採取報復反制,其對台灣的影響應該有限。
  上述工業產品類別幾乎都是對國內產品必須保護的項目,例如:鋼鐵類產品主要禁止輸入的是上游鋼鐵原料,如果開放,因為陸產鋼鐵原料價格頗低,會有傾銷問題,此對中鋼等鋼鐵公司衝擊很大;至於紡織產品,也是陸方一直很想突破項目。
  行政院強調,由於目前範圍還未定案,雙方都在蒐集資料階段,將會先請經濟部針對近年對中國大陸之貿易資料完整蒐集和分析;同時,要看陸方未來動作為何。雙方加入WTO已經20年,其中哪些項目不能進口都有調整,都有機會遵循相關機制更進一步討論,後續將會遵循WTO既有方法與機制處理,政府原則就是「絕對不讓產業受害」。

4. G7環境部長同意加速推動再生能源
  《本會4月17日訊息》七大工業國集團(G7)氣候、能源及環境部長會議,16日經為期兩天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會議之後閉幕。七大工業國集團(G7)環境部長在發表公報中表示,同意促進再生能源發展,同時呼籲減少天然氣體消耗,藉以加速淘汰化石燃料。但是,G7各國並未承諾在2030年前要求燃煤完全退場,同時也為繼續投資天然氣體留個後步。此外,G7也未談成一個暫停煤炭新的投資最後期限。
  G7成員國在公報中指出:「我們將大幅增加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承諾到2030年前,共同將海上風機的裝置量提高達到150百萬瓩(GW),太陽能源發電裝機量增加達到1,000GW以上」。日經新聞報導,這等同於G7海上風電發電量增加六倍、太陽能源發電量增加兩倍。
  此外,G7成員同意加速「逐步淘汰未減排的化石燃料」,也就是說燃燒未使用探捕捉技術的化石燃料,以便最遲在2050年時實現能源系統凈零排放。
  公報顯示,雖然G7成員國承認仍有必要減少天然氣體消耗,但是他們同時表示,對該項產業的投資可以協助解決潛在能源短缺問題。亦即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再生燃料來源和能源安全問題頗為緊迫,今年擔任G7輪值主席的日本幾乎所有的能源需求都是依賴進口,希望將液態天然氣體(LNG)作為過渡燃料至少保留10年到15年。
  依據日本NHK報導,汽車領域減碳部分,將會以G7成員國所擁有的汽車數量為基礎,以2035年的碳排量比2000年減少50%碳排量為目標,每年確認執行進度。

5. 數位部四個面向推動產業AI化AI產業化
  《本會4月19日訊息》立法院財委會19日邀請數位部、經濟部、國科會等跨部會針對「因應金融導入AI科技(例如ChatGPT),如何跨部會強化數位基礎建設、擴展金融科技監理路徑與完善資安法規,藉以加速我國金融科技發展」進行專題報告。
  數位部指出,因應推動人工智慧(AI)科技,將會以「產業AI化」、「AI產業化」為推動方向,同時分成四面向進行推動,包含人才培育、技術深耕、產業發展、評測與驗證。再者,未來將AI落實到各個領域推動與應用發展,以及與相關部會之密切合作。
  數位部在報告中指出,人工智慧部份將聚焦於產業AI化及AI產業化,並且從中推動四大面向,包含AI人才培育、AI技術深耕、AI產業發展、AI評測與驗證。
  其中,在AI產業發展部分,將會成立產業輔導服務團,遴選公協會成立產業推動小組(SIG),推出AI軟硬整合解決方案,媒合資服業者在各行各業中導入AI技術,並且進行場域實證應用,加速落地;此外,透過AI領航推動計畫機制補助潛力業者,協助廠商技術強化及落地商轉,帶動數位轉型。
  數位部表示,未來將會研發國際等級自主AI解決方案,強化中小企業導入AI轉型升級,以及發展與國際接軌的AI規範與標準;此外,亦將投入建構AI評測環境,包含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建立AI國際交流與合作網絡,發展與國際接軌的AI規範與標準,並且將建立多元創新的AI發展環境,加速投入AI數位科技與工具研發,讓台灣的AI系統與產品走向國際。
  至於金融科技推動部分,數位部指出,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已經明訂金管會作為主管機關,若有相關業者提供涉及金融科技服務,數位部可以協助業者與金管會進行法規調適的溝通與討論;亦可經由數位科技層面回應業者需求,例如修訂電子簽章法,藉以建立數位信任機制,與AI等產業之跨業資源整合及推動獎勵補助政策等作法;也將協助資訊軟體業者逕向金管會申請金融創新實驗沙盒,或是開發金融科技整合型服務實際落地。

6. 中國大陸首季GDP優於預期年增4.5%
  《本會4月19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18日最新公布,得益於解封之後的消費行為復甦,帶動經濟加速回溫,今年第一季GDP年增4.5%,不僅遠超去年第四季2.9%,優於市場所預估的4%。國家統計局指出,隨著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逐步增強,以及去年比較基期較低,預估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速將比第一季明顯加快。
  依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大幅回升至10.6%,創下2021年6月以來新高,更進一步拉抬第一季消費年增提升至5.8%,遠超市場預估。國家統計局表示,第一季GDP年增優於預估,主要來自消費回升,第一季消費最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6%,貢獻率相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是經濟「三駕馬車」之中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力,今後消費可望繼續主導拉動經濟增長,使得中國大陸經濟運行可望整體好轉。
  除了消費之外,投資、工業等數據則是遜於預估。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3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雖保持上升趨勢,但升幅低於預估。1~3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年增5.1%,則是低於1~2月5.5%。值得關注的是,1~3月全國房地開發投資年減5.8%,不如1~2月小幅滑落0.1個百分點,顯示房市仍然欲振乏力。
  此外,考慮經濟內生動力增長、宏觀政策繼續發力,加上去年第二季受到疫情影響基數較低,預估今年第二季GDP增速將比第一季明顯加快。第三、四季隨著基數升高,增速將較第二季稍有回落。

7. 財政部國債鐘創下新高每人負擔債務升破27.1萬元
  《本會4月19日訊息》依據財政部最新國債鐘包括「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中央政府短期債務未償餘額」及「平均每人負擔債務金額」等三項數據統計,截至4月7日,中央政府一年期以上債務未償餘額5兆9,448億元,今年已經增加2,450億元;短期債務未償還餘額3,620億元,較去年12月的300億元增加3,320億元,共計政府長、短債餘額6兆3,06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國內平均每人負擔債務今年4月首度突破27萬元、至27.1萬元,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4月同期的26.3萬元,平均每人揹債金額增加8,000元。若和去年12月的24.7萬元相比,則今年以來平均每人增加2.4萬元。
  統計中央政府長、短債餘額,今年以來逐月上升,1月、2月、3月分別增加770億元、1,550億元和2,050億元,其中又以短債增加較多,1月增加470億元、2月增加850億元、3月更增加1,650億元。
  財政部解釋,主要是在1、2月國庫調度需求較大,除了中央統籌分配款支出、退輔會退除役官兵退撫給付、老農津貼等,加上年終和考績獎金等支出,等5、6月綜所稅和營所稅入庫後,國庫資金較為充裕,將會辦理債務償還,預期可以有效降低債務,節省債息負擔。
  至於長期債務部分,財政部說明,特別預算和總預算屬於合併計算,110年度稅收超徵,除了還債500億元,因前瞻和疫情紓困相關預算陸續執行撥款,但是國庫超徵狀況之下為了節省債息,直接先由國庫支出,而使得債務增加。財政部解釋,這個部分等民國111年歲課收入5月入庫後,金額將會下降,因此可以非常確定,5月之後,國債鐘負債金額即會逐漸下滑,之後如果沒有特別大額支出,其走勢將會保持平穩。
  此外,財政部表示,110年度各級政府一年以上非自償債務占前三年度GDP之比重34.4%,低於法定債限,而且與108年度皆為19年新低水準(前低是91年度的31.4%),與世界各國相比也是相對為低,並無負債過高問題。

8. 國際貨幣基金預測今後5年全球經濟成長依賴中國大陸貢獻
  《本會4月19日訊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周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數據估算,今後5年全球經濟成長的最大引擎將會是中國大陸,其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是美國的雙倍,而且今後5年在高利率環境下,全球經濟成長約為3%,前景堪稱30多年以來最黯淡之時刻。
  亦即到2028年時,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成長的占比為22.6%,印度居次為12.9%,美國為11.3%。中、印、美之後分別則是印尼、德國、土耳其與日本,但是其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的占比均是不到3.6%。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18日表示,隨著當局解除3年嚴格清零防疫措施,並且端出振興措施,中國大陸從2022年第4季繳出幾十年來最疲軟的2.9%年增之後加速回升,2023年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已較去年同期增長4.5%,其成長幅度超越華爾街日報在此之前訪查經濟學家所預測的4%。
  此外,IMF展望指出,未來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75%預料集中於20個國家地區,中國大陸、印度、美國、印尼4國占比超過50%。
  IMF同時預測到2028年時,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大陸所謂「金磚4國」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將會接近40%,超過七大工業國集團(G7)。
  IMF報告同時顯示,最近以來歐美銀行業動盪,包括今年3月美國的矽谷銀行(SVB)、地區的Signature銀行、加密貨幣友善銀行的Silvergate接連倒閉,加上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因財務危機而遭到瑞士銀行併購之外,頑疾通膨恐將引發衰退風險。報告更進一步指出,「風險是讓經濟前景呈現下滑趨勢,隨著全球經濟對2020到2022年的衝擊,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為短、中期之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9. 歐盟通過2026年開始課徵進口碳稅
  《本會4月20日訊息》歐洲議會18日表決通過多項與改革歐盟氣候政策的相關法案,為歷時二年的碳進口稅談判畫下句點。此次談判旨在敦促全球各大經濟體針對二氧化碳排放定價;保護歐盟製造業者,不受來自高度汙染國家對手削價競爭威脅;以及讓歐盟企業少了產能移往環保法規鬆散地區的誘因。
  歐洲2005年所推出的碳排交易系統(ETS),強迫發電廠與工廠於製造汙染時購買碳權,自從實施以來,相關產業碳排削減43%。
  此次歐洲議會通過包括:修改碳交易市場機制,提高歐洲汙染成本。此外,批准創下全球首例碳進口稅立法,自2026年起對歐盟進口的高度碳排商品課徵碳稅,這係首次將氣候規範納入全球貿易之規則。
  歐盟這項獨步全球立法,是要自2026年起,逐步對歐盟進口的高度碳排貨物課稅,初步鎖定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和氫。
  至於落實碳定價國家,歐盟將會給予碳稅抵免優惠。若歐盟進口廠商所進口的貨品,已在海外支付碳排費用,可以在繳納碳邊境稅時扣抵。歐洲議會表決去年已達成的改革碳交易市場協議,目標2030年之前,歐洲碳排較2005年之水準減少62%。此外,到2034年時,歐洲工廠將失去目前取得的免費碳權;以及自2024年起,航運碳排亦將納入碳市場機制。
  另一方面,歐洲議會支持在2027年時,為汽車和建築物使用燃料的碳排,另行開闢全新碳交易市場。
  歐盟通過立法徵收碳稅引起美國關切,擔心讓尋求出口歐洲的美國企業,頻添繁瑣手續。歐盟課碳稅做法,也招致了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開發中國家批評,這些開發中國家排碳放量一向高於歐洲對手,而且依賴燃煤發電。其他國家則是面對是否跟進壓力,已脫歐的英國正在辯論是否推動碳邊境稅。

10. 中經院下修今年GDP降至2.01%
  《本會4月20日訊息》由於今年以來地緣政治持續緊張,全球經濟陷入陰霾疑慮未減,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挑戰愈發嚴峻,中華經濟研究院20日下修今年經濟(GDP)成長降至2.01%,較去年12月預測的2.72%,下修0.71個百分點;其中內需貢獻2.23個百分點,國外淨需求則呈-0.22個百分點。至於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預估為2.18%,較去年12月預測的2.95%,減少 0.77個百分點。
  同時,預測今年第一季GDP為-0.89%,認為是此波景氣之谷底,各季成長預測分別為-0.89%、1.71%、2.56%、4.51%,顯示未來每一季經濟成長皆有逐季上揚趨勢。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此次經濟成長下修原因不外受到整體環境影響,包括俄烏戰爭、通膨等,使得投資、貿易動能持續下降。如果細看預測2.01%,其中內需貢獻2.23個百分點,包括民間消費、固定資本形成分別貢獻2.08、0.08個百分點;至於國外淨需求則呈-0.22個百分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說明,今年民間消費年增4.64%,整體經濟成長格局「內溫外冷」,假若貿易部門輸出及輸入狀況能夠回穩,可助經濟成長增添財貨。投資方面,由於全球景氣趨緩、新的冷戰造成營運前景不明,使得廠商投資轉趨審慎保守、投資意願降低,今年固定資本形成及民間投資年增分別為0.38%、-0.59%,較上年的6.24%及6.33%明顯走緩。雖服務輸出、輸人受惠邊境管制放寬,國境進出蓬勃活絡,但商品與服務輸出、輸入年增,因商品出口、進口雙雙呈現衰退,經平減後輸出、輸入年增分別為 0.06%、0.38%,較上年的2.41%、4.50%差距2.35、4.12個百分點。
  此外,中經院預估,今年CPI年增為2.18%,因全球經濟趨緩,各類物資需求疲軟,加上比較基期偏高,較2022年的2.95%減少 0.77個百分點;不過,食品類別等因供需失調及生產成本增加,而使得物價水準維持相對高檔。
  另一方面,匯率因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受到物價、利差及經濟情勢(例如成長、債務與貿易盈餘)等因素而波動。雖各界預測美國升息週期或將接近尾聲,但銀行體系風險增高、國債上限等問題存在,使得美元走貶機率升高。
  不過,因國內經濟情勢走缓、出超規模縮減、遲至第4季可望反轉,以及美國利差持續擴大,預測 2023 年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微幅走貶,全年平均匯價約30.45元,較2022年的29.81元貶值約0.64元(貶值2.10%)。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