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對台啟動2,455項產品貿易壁壘調查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4-14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4月8日至4月14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中國大陸對台啟動2,455項產品貿易壁壘調查
  《本會4月13日訊息》中國大陸商務部12日公告表示,3月17日收到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正式提交貿易壁壘調查申請,要求對台灣訂定並正實施的禁止進口中國大陸產品措施涉及2,455項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進行調查,自即日起,針對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限制措施採用問卷、實地核查等方式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了解利害關係,調查最快10月12日完成,特殊狀況之下可延長至2024年1月12日。
  由於台灣對上述陸方之產品限制輸台長達20年,在兩岸關係因為台美近期互動頻密再度緊繃下,陸方此舉引起高度關注。
  對此,陸委會表示,由於兩岸在2001、2002年先後加入WTO過程中,並未針對貨品貿易進行協商,為了維護我方利益,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第8條中明定,已准許輸入台灣的中國大陸物品項目,必須符合不得危害國家安全及對相關產業並無重大不良影響的條件。
  陸委會指出,多年以來我方政府依據此一規定,持續檢討中國大陸物品輸入項目,目前我方尚未對陸方開放的農工產品約2,000餘項。
  陸委會表示,兩岸雙方曾經針對上述產品進行磋商,因故未能完成,陸方當時亦已充分理解我方立場,本次陸方宣布對我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無助兩岸貿易更進一步合作及發展,陸方不宜將貿易議題複雜化、工具化,我方願意在不設前提的狀況之下,針對貿易議題與對岸磋商討論。

2. 全球半導體銷售額2月年減創下14年來最大降幅
  《本會4月8日訊息》受到消費電子產品需求萎縮拖累,全球半導體銷售金額已連續6個月下滑。依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6日公布,2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金額降至39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00億美元暴跌20.7%,創下2009年來最大縮幅。與前月之比較,2月銷售金額較1月的413億美元減少4%,反映半導體業者經歷兩年因疫情而造成晶片短缺之後,正努力去化庫存。
  若按地區來看,日本是唯一銷售金額呈現年成長的地區,年增1.2%、增至39億美元,相對中國大陸因美國實施半導體銷售禁令,而銷售金額摔幅創下各大地區最大,年減高達34.2%、降至109.7億美元。儘管如此,中國大陸2月半導體銷售金額仍然超越美洲年減14.8%、僅有99.5億美元,亞太和其他市場則是年減22.1%。
  然而,按月來看,所有地區2月銷售金額皆遜於1月的水準。日本與歐洲銷售金額皆為月減0.3%,亞太和其他市場月減3.6%,美洲月減5.3%,至於中國大陸則是月減5.9%。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金額創下5,741億美元紀錄,拉高比較基期。亦即全球逐漸擺脫疫情桎梏之後,市場對電腦和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買氣縮減,連帶拖累晶片需求。
  SIA透過聲明稿表示,雖2月份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持續下滑,連續6個月低於去年同期和前月水準,加上短期市場周期變化和總體經濟逆風,導致銷售大幅降溫;不過,多個終端市場需求呈現逐漸回升,半導體市場中、長期展望仍然頗為明亮。

3. 中國大陸新型儲能去年新增安裝規模全球第一
  《本會4月9日訊息》中國大陸擴大投入目前為全球主流的新型儲能,依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7日所發表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3」顯示,去年全球新增電力儲能項目安裝規模成長98%至30.7GW,其中新型儲能新增規模成長100%達到20.4GW。
  白皮書指出,與2021年之情勢相同,中美歐2022年仍然主宰全球新型儲能市場發展,新增規模占全球之比重高達86%,但是其排序大幅變化。中國大陸去年中國大陸新增安裝量成長超過200%達到7.3GW(百萬瓩),占全球之比重高達36%,從前年的24%大幅提升,首次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
  比較之下,美國占比從34%滑落至去年的24%,歐洲則是從22%小增至26%。去年因能源危機,讓歐洲家用儲能需求大增,新增安裝規模逾5GW。美國去年新增安裝規模超過4GW,增速則大幅滑落至39%,其在2020-2021年增速均逾100%。
  資料統計顯示,2022年中國大陸新型儲能新增功率與能量規模達7.3GW與15.9GWh,均創歷史新高,分別成長204%和280%。截至去年底止,中國大陸新型儲能累計安裝功率與能量規模達到13.1GW和27.1GWh,分別成長128%和141%。
  中國大陸去年在新增新型儲能項目中,鋰離子電池占有主導位置,比重高達97%。此外,中國大陸去年新增運作電力儲能安裝規模共計16.5GW,另一大項抽水蓄能新增規模年增75%達到9.1GW。
  上述白皮書預估,至2027年時中國大陸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約為97.0GW~138.4GW,2023~2027年年均複合成長在49.3%~60.3%。預計未來五年,中國大陸年均新增儲能安裝規模為16.8GW~25.1GW。

4. 全球央行儲備貨幣美元占比跌破六成
  《本會4月9日訊息》受惠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加速之勢,雖美元仍然穩居全球儲備貨幣一哥地位,但去年第四季在全球央行外匯存底中占比跌破六成,反觀人民幣則是穩步上揚,兩大貨幣仍有極大差距,卻又呈現一消一長發展態勢;不過,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的霸主地位仍然十分穩固。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國政府將美元武器化,陸續部分國家開始陸續抵制美元。其中,最明顯的實例,是俄羅斯等遭美國制裁的國家,推動去美元化格外積極,人民幣成為主要替代貨幣之一。此外,中國大陸和巴西間日前達成協議,雙方將以本國貨幣進行貿易結算,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
  近幾年來,雖全球央行所持有的美元外匯存底逐漸縮減,但美元占全球央行外匯存底之比重仍近60%,超過其他貨幣合計。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顯示,去年底止美國在全球央行外匯存底的比重已下滑至58.36%,創下近幾年來新低,人民幣成為全球第5大儲備貨幣,僅次美元、歐元、日圓和英鎊,占全球外匯存底之比重已上升至2.7%。
  依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全球約半數貿易是用美元計價,遠遠高於美國占全球貿易的比重。亦即非屬美國企業除了將美元作為貿易結算之貨幣,也將美元作為融資貨幣。依據國際清算銀行去年調查,離岸市場接近半數跨邊境貸款和國際債務證券,是以美元計價。由於美國監管完善,又龐大的資本市場鼓勵海外企業前往美國投資和籌資。
  因為沒有更好替代選擇,美元領導地位並沒有結束的風險,全球對美國有信心,同時對美元有信心。
  外媒同時指出,中國大陸實施頗嚴格的資本控管,乃是人民幣被廣泛使用的一大障礙。此外,中國大陸仍然位置於開發階段的資本市場,以及嚴管外國直接和在岸投資亦是構成挑戰。

5. 配合淨零碳排2年擬砸760億元強化電力韌性
  《本會4月10日訊息》國家發展委員會宣布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隨後公布12項關鍵戰略,其中電力系統與儲能是未來二年積極推動的項目之一,預估在今、明年二年內將會投入經費760.77億元,導入提高占比再生能源,同時確保供電平衡及提升系統韌性,預估可以創造民間投資高達300多億元、創造產值達到900多億元。
  依據國發會規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其中排碳主要來自電力系統,因此再生能源未來大量併網之後,並且結合儲能,讓電網能夠有多種電力來源,增加電網彈性。
  不過,由於現在再生能源多集中在中部及南部地區,因此南電北送問題依舊存在,甚至因為再生能源大量併網之後,電力更不穩定。
  經濟部已經要求台電改善區域電網問題,並且加寬線路容量,亦即從以往只有一條主幹道,現在多增加其他道路,而且直接連接電廠與產業園區,分散供電熱區問題,讓電網之韌性可以提升;此外,同步在台電變電所及開閉所內增設靜態型同步補償器,希望提高電壓穩定度,確保供電品質。
  至於儲能方面,目前正在推動太陽光電與儲能結合。台電指出,光儲合一不僅可以增加饋線有效運用,同時也能擴大光電設置,讓部分白天發出多餘的電力可以先行儲存下來、提供夜間使用,也是解決以往夜間饋線使用偏低問題,規劃短期於2025年時光儲目標要有500MW,2030年將擴大目標至2,500MW,後續持續滾動檢討。
  在各項規劃中,台電規劃投入經費最多,預計匡列683.03億元,將會執行離岸風力發電,加強電力網路首期計畫及第一階段區塊開發併網、太陽光電併網工程、南科超高壓變電所擴建計畫(增設同步補償器)、智慧電表基礎建設AMI推動方案、大甲溪光明抽蓄發電計畫與石門抽蓄水力發電計畫等。
  台電與經濟部能源局共同推動強化電網運轉彈性公共建設計畫及區域電網儲能計畫,規劃匡列60.617億元。此外,經濟部能源局自身也將投入智慧電網推動與關鍵應用技術發展計畫、電力市場與系統運作制度研析計畫等,預計投入7.26億元。

6. 日本銀行新任總裁表示貨幣寬鬆政策不變
  《本會4月11日訊息》日本銀行(央行)首位來自學界新任總裁植田和男(Kazuo Ueda)10日開啟上任之後工作。植田在記者會上特別強調,考量日本經濟環境、物價與金融情勢,仍有必要持續目前貨幣寬鬆政策與殖利率曲線控制(YCC),同時將會與政府之密切合作,以更加靈活之方式引導貨幣政策。
  植田在記者會上針對幾項重大議題看法:
  在貨幣寬鬆方面:植田認為現今貨幣寬鬆政策讓日本的經濟、物價與金融發展能夠處於控制之中,並且得以協助日本通膨穩健朝向2%目標前進。此外,維持YCC(殖利率曲線控制)也是適當作為。植田補充,若要大幅調整YCC,應該取決經濟、物價與金融穩定等條件,同時日銀也是需要對實施YCC的優劣進行衡量。
  在利率政策方面:植田指出日銀負利率是貨幣寬鬆的基石。不過,植田坦承由於負利率政策勢必造成銀行負面作用,因此日銀採取多項措施減緩負利率對銀行帶來的衝擊。同時,在通膨尚未達標前,實行負利率有其必要。
  在政策調整方面:植田表示只要通膨達到2%目標,日銀將對貨幣政策正常化、屆時也會針對政策進行重大調整。
  至於銀行危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方面:針對近來歐美金融震盪,植田表示在決策官員迅速行動下,已經讓銀行危機轉成為個別問題,不過警告仍須密切關注該項危機所引發的市場不確定性。

7. 今年首季出口創下九季新低跌破千億
  《本會4月12日訊息》財政部11日公布第一季出口金額977.5億元,是近八季出口金額首度低於千億元之紀錄,同時更低於2021年第一季的979.2億元,創下近九季新低;首季出口年減19.2%,是2010年以來14年首季年減幅度最深的第一季(2009年首季-36%)。
  財政部並不諱言,雖第二季出口還是面對下拉壓力,但其降幅不會高於第一季,可能一成五左右,可以說是「上半年出口還在隧道,要至第四季才會看到曙光」,而且因為電子調整周期比想像中拉長,相關估值明顯較主計處更悲觀。
  若以首季來說,財政部表示,首季出口實際數字相較主計處估值明顯「不如預期」,相差45.2億美元,接近3.8個百分點。至於第二季主計處預估出口減幅13.9%,財政部則是估算可能衰退15.0%。
  亦即出口年增從去年9月轉負後,至今年3月止已經連續七黑,追平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間連續七黑記錄,成為史上第三長出口連續衰退,出口最長連黑是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的連續17黑,次長連黑則是2008年9月至2009年10月連續14黑。
  若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首季台灣出口跌幅僅比香港22.6%略輕,南韓衰退12.6%、日本7.9%、中國大陸6.8%、新加坡則是5%。
  財政部說明,台灣出口衰退幅度高於其他亞洲國家,除了基期因素之外,主要是產業結構過度集中於中國大陸和高端科技,因此遇到景氣反轉之時,將會受到較大的衝擊。
  其次,首季對五大市場之出口全面下滑,是2016年第二季以來,亦即七年以來之首見,而且除了歐洲,其他四大市場降幅都創14年來最深。
  在出口11大貨類中,僅有礦業產品走高,其餘衰退,其中電子零組配件年減14.6%,創下2009年4月以來最大減幅。至於資通產品,因疫情紅利消退,買氣流失,而且對美國之出口占比重的一半,3月轉為下降4%,而終結先前連續35個月對美國出口的上升周期。
  展望後市,財政部指出,預估4月出口介於332億至340億美元,年減18~20%,4月出口將會出現「連續八黑」(年增為負);而且第三季出口都可能是負值,第四季才會回到成長1成。

8. 消費者物價持續走緩3月通膨率2.35%
  《本會4月12日訊息》主計總處11日公布3月物價調查指出,雖蛋價連續17個月兩位數大漲,但在油料、蔬菜價格走跌的交互影響之下,3月通膨率降至2.35%,持續收歛,為近四個月來之最低,研判蛋價波動對總體物價的影響,將會逐漸降低。
  主計總處表示,近月蛋價大漲,依據調查3月雞蛋年漲幅26.5%,是連續17個月兩位數之上漲,蛋價上漲推升外食費用,3月外食費用年增率升逾4%、達到4.08%,雞蛋、外食這些都是民眾常消費的項目,因此感受深刻。此外,由於蛋價大漲,行政院所關注的17項重要民生物資年漲幅超過6%,也創近四個月來最高。
  不過,主計總處指出,雖消費者物價(CPI)有漲幅擴大的項目,例如雞蛋、外食,但也是有漲幅放緩,甚至下跌的項目,例如油料、蔬菜皆呈下跌,由於油料及蔬菜權重高於雞蛋,綜合368個項目群CPI年增率(通膨率)反而持續降至2.35%,連續二個月下滑,是近四個月來之最低。此外,主計總處表示,研判未來蛋價漲幅將會逐月趨緩,加以國際農工物料行情走跌,輸入通膨壓力可望略為減緩,國內通膨壓力也會趨緩。
  主計總處表示,今年首季通膨率2.62%與主計總處預估的2.61%相近,從目前的情勢來看,蛋價波動應該是個短期因素,將不會成為影響今年通膨的長期因素,研判在雞蛋供給平穩後,雞蛋對總體物價的影響將會降低。
  主計總處同時公布3月生產者物價(PPI)、進口物價,受到全球景氣持續降溫,需求下滑影響,PPI年增率降至0.52%創下近15個月來之最低,進口物價(依新台幣計價)也在連續24個月上漲之後轉為下跌,跌幅-1.98%。

9. 國際貨幣基金再度下修全球經濟成長預測
  《本會4月12日訊息》國際貨幣基金(IMF)11日在最新公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通膨、利率高漲與銀行業動盪,恐令全球經濟成長降溫,今明兩年的成長皆較1月估值下修0.1個百分點,分別為2.8%與3%。至於台灣今年經濟預估成長2.1%,較去年的2.5%放緩,明年預估成長2.6%。
  IMF指出,全球經濟成長將會從2022年的3.4%放緩至今年的2.8%。但是,受到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影響,全球通膨料將從2022年的8.7%下降至今年的7%,2024年則再降至4.9%。
  IMF表示:「經濟前景疲弱,反映的是壓制通膨所需要的緊縮政策、近期金融情勢惡化影響、俄烏戰爭延燒,以及日益嚴重地緣經濟分裂」。
  若以個別國家來看,美國今年經濟預估成長1.6%,較去年的2.1%放緩,明年預估成長1.1%。
  全球今年經濟成長放緩,主因在於歐洲先進國家拖累。歐元區今年預估僅有成長0.8%,低於去年成長3.5%,明年預估增長1.4%。英國今年經濟預估萎縮0.3%,遠不如去年的成長4%,明年預估成長1%。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從去年的3.0%加速至今年的5.2%,明年降至成長4.5%。日本今、明兩年經濟成長預估分別1.3%與1%。
  另一方面,世界銀行10日則將全球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從1.7%微幅上修至2.0%,理由是因中國大陸解封之後經濟前景改善。世銀表示,預估中國大陸今年經濟成長5.1%,高出先前所預估的4.3%。再者,歐美在內先進國家表現也料優於1月預期。
  不過,世界銀行警告,儘管全球今年經濟成長預測獲得上調,但是仍然較去年之數據放緩,恐怕加劇開發中國家債務壓力。此外,銀行動盪與油價上漲也將可能對今年下半年成長前景帶來壓力,銀行資產配置失衡問題,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解決。

10. 今年1至2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34%創近10年來最大減幅
  《本會4月14日訊息》依據主計總處13日公布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數據顯示,今年1-2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萬5206 元。雖較上年同期增加2.39%,但由於同期CPI年增達到2.74%,經平減後年減0.34%,創下2014年以來、近10年來最大減幅。
  主計總處表示,通膨吃掉薪水!今年1至2月CPI仍衝破通膨警戒線,導致1至2月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持續成現「衰退」情形,
  此外,依據主計處統計,2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平均薪資4萬5044元,月減0.71%,年增2.51%。主計總處解釋,2月各業經常性薪資多呈月減,主要員因在於上月適逢農曆春節,部分廠商發放較多按月績效獎金所致;至於營建工程行業因本月工作日數較多,致月增0.79%。
  在總薪資部分,受到防疫措施、邊境管制逐步鬆綁,旅宿相關行業漸呈改善現象,1 至 2 月住宿及餐飲業、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其他服務業(包含美容美髮按摩等)總薪資皆較上年同期分別增加 15.23%、14.58%、9.09%,製造業亦增 2.65%,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增加6.86%。
  另一方面,主計總處同步公布2月底全體受僱員工人數達到816.6萬人,月減9000人或0.12%,其中住宿及餐飲業減少4000人,製造業減少3000人。主計總處接著指出,2月製造業受僱人數雖月減3000人,但往年此時都有呈現年節效應,隨著季節性、臨時性工作結束,受僱人數減少,3月預估轉呈增加,必須4月持續觀察數字變化,始能更進一步掌握製造業情勢。
  至於各界所關注的製造業加班工時,主計總處表示,今年2月加班工時仍較上年同期減少0.4小時,雖連續第8個月呈現年減,但減幅並未擴大的跡象,需要持續觀察景氣對製造業的影響。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