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4月PMI持續下滑前景轉陰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05-06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4月30日至5月6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台灣4月PMI持續下滑前景轉陰
《本會5月4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3日公布2022年4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跌1.5至56.3,在PMI五項組成指標中,新增訂單轉為緊縮及生產指數擴張速度大幅趨緩,是4月台灣製造業PMI擴張速度趨緩的原因,顯示需求減緩;其中,製造業權重最大的電子暨光學產業之轉變最大,擴張速度明顯趨緩,說明製造業景氣前景由晴轉陰。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近月全球市場丕變,因中國大陸封控,而中斷供應正常運作,本土疫情更快速擴散,加上聯準會升息速度和幅度超過預期,對台灣的產業景氣影響很大。
依據中經院調查,經季調後製造業新增訂單指數4月指數續跌4.7至47.7,是2020年7月以來的首次呈現緊縮(低於50)。此外,製造業來看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4月也重跌了8點至52.9,為2020年8月以來的20個月最慢擴張速度。
中經院表示,4月台灣PMI已連續第22個月擴張,雖反映台灣是全球唯一沒有受到疫情影響的生產地區,但俄烏戰爭引發原材物料、原油價格大漲,廠商若要追貨「口袋需要很深」,最近以來上海封城、斷鏈恐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廠商必須重新配置資源,隨著訂單需求考量存貨成本,否則先前獲利恐將反手遭到侵蝕。
中研院認為,製造業面臨全球三大風險,使得未來景氣呈現不太樂觀,一是美國聯準會加大升息動作、擴大縮表,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下行風險;二是俄烏戰爭所衍生的下行風險,將會持續造成原油供給成本上升,形成不確定性通膨風險;三是Omicron傳染力道如此強大之下,大陸堅持清零成本頗高,若大陸成長動能明顯放緩,則也會拖慢全球經濟。
此外,台灣4月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微跌0.7至55.1,而且受到本土疫情擴大影響,八大產業來看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大跌10.2至45.7,業者對景氣之看法正快速轉變為「謹慎」、「保守」,中斷連續九個月擴張(指數高於50)轉為緊縮,其中住宿餐飲、營造暨不動產兩大產業,更出呈現跳水下跌。
在NMI所涵蓋的八大產業中,4月包括教育暨專業科學業、零售業、資訊暨通訊傳播業等三大產業呈現擴張,是4月景氣擴張最快的三大產業,調查單位認為,這些可視為疫情擴散的受益產業,各級學生改為線上上課,ICT業者提供服務機會增加,加上民眾搶購民生物資備用,都是帶給產業短期熱絡。

2. 標普全球將台灣主權評等調升至AA+
《本會4月30日訊息》標普全球評級(S&P)29日公布,考量經濟表現強勁及對外部位強健,將台灣主權長期信用評等調升至「AA+」,評等展望則是「穩定」。在一年中連續2年調升,創下主權評等史上紀錄,此次「AA+」等級,讓台灣重回2001年的水準。
依據標普全球所評級的全球國家主權評等,與台灣此次評等「AA+」相同的地區包括美國、奧地利、芬蘭、紐西蘭、香港。
由於絕大多數「AA+」等級國家皆為歐美高度開發國家,台灣晉級全球優等國家群體,讓台灣企業在國際聯貸市場上談判籌碼將增加,尤其在各項國際財經指標、評等中,甚至在外資資金全球配置上,將會因而同步升等。
標普全球評級表示,由於電子產品出口需求強勁,帶給台灣強健經濟表現和前景,有助提升人均所得。儘管地緣政治緊張情勢升高,使得台灣依賴出口經濟型態面臨逆風,但不會讓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偏離成長軌道。
標普全球評級同時假設,未來三至五年,兩岸關係將不致於對台灣經濟的穩定造成嚴重干擾。
至於2022年台灣經濟表現,標普全球評級預估GDP年增約2.8%,人均GDP將提升至33,900美元,以10年加權平均實質人均GDP成長作為衡量的趨勢成長約可達3.4%。標普強調,即使與其他因基期而有高成的經濟體相比,台灣GDP成長趨勢明顯更高。
中央銀行據此認為,標普肯定台灣對外淨資產部位強勁,以及央行貨幣政策極具彈性,得以持續支撐信用評等。此外,加上持續經常帳順差帶給台灣頗強勁的外部指標,這也是政府債信的重要支持。
針對財政赤字狀況,標普提出二點:一、台灣歲入成長強勁、新冠肺炎相關支出有所節制,財政赤字得到控制;二、台灣強勁經濟表現,已降低大型財政支持的必要。估計2021年台灣財政赤字對GDP之占比將達到3.6%的高峰,之後在2022年時將縮減至1.5%。
另一方面,因台灣多年以來流動性強勁、利率水準低,使得政府借款融資成本大幅降低。儘管通膨壓力導致利率上升,仍可預期,未來三至五年各級政府利息支付對歲入比,將維持在5%以下。

3. 歐元區陷入停滯性通膨風險飆高
《本會4月30日訊息》歐盟統計局29日公布歐元區今年第一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季增0.2%,略低於前一季的0.3%增幅。在歐元區四大經濟體方面,法國第一季經濟陷入停滯,義大利則是萎縮0.2%,西班牙經濟動能也大幅放緩到成長0.3%,德國是唯一突破市場預期的國家,不過也是僅較前一季微幅增長0.2%。
歐盟統計局同時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其年增從前一個月的7.4%更進一步上升達到7.5%,再度刷新歷史紀錄。其中,能源價格年增38%,食品價格強漲9.2%。若排除能源與燃料項目之後,則核心通膨年增則是從前一個月的2.9%升高達到3.5%。
雖然歐元區經濟今年第一季持續成長,但是動能已見趨緩;此外,4月通膨再度改寫新高。由於兩大關鍵數據出爐,也引發了外界擔憂,受到能源與食品成本飆漲,該區陷入停滯性通膨風險正在攀升。
此外,最近能源成本暴增已成為歐元區經濟面臨嚴重的逆風,中國封城導致供應鏈混亂,也對歐洲企業帶來新的問題。
歐洲央行之前警告,能源價格飆漲正在降低需求與提高製造成本。再者,提到俄烏戰爭也對企業與消費信心造成衝擊,並且造成新的瓶頸,這些發展都將指向歐洲未來經濟成長可能趨緩。
自從2月24日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包括德國Ifo與採購經理人指數調查都是顯示,歐洲經濟韌性比預期更強勁。不過,戰爭拖得愈久,將對歐洲經濟造成更大威脅。
國際貨幣基金(IMF)本月稍早曾經調降今年歐元區經濟成長估值,從1月預估的3.9%已下修到2.8%。IMF歐洲部門預警,表示部分歐洲國家將可能面臨陷入溫和技術衰退的風險。

4. 中國大陸4月製造業及服務業PMI雙挫
《本會5月1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30日公布,以大中型企業作為調查樣本的4月份官方製造業PMI降至47.4,較3月的49.5下降2.1個百分點,遜於市場所預期的48.0,非製造業PMI則重挫6.5個百分點至41.9,兩者均是繼續處於50以下收縮區間,雙雙創下2020年2月以來新低,而且分項指數均是低於50臨界點。
其中,生產指數44.4,下降5.1個百分點,說明製造業生產活動放緩;新訂單指數42.6,下跌6.2個百分點,表示市場需求回落較大;原材料庫存指數46.5,下跌0.8個百分點,反映主要原材料庫存量繼續減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37.2,大跌9.3個百分點,顯示原材料供應商的交貨時間明顯放慢。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指出,受到官方疫情封控措施影響,製造業景氣連旭下降,服務業飽遭衝擊。
此外,以中小型企業作為調查樣本同日公布的財新中國4月份製造業PMI,較3月下降2.1個百分點至46.0,同樣創逾兩年低點。
中國大陸製造業景氣連續兩個月陷入收縮、跌入新低,主要是在3月疫情散發,尤其3月28日上海實施分區封控,4月份昆山、蘇州、唐山、義烏、包頭、秦皇島等多個製造業與工商業重鎮,接連實施封城封控,不僅重創消費活動,更是導致企業生產與新訂單數量加速下滑,而且供應鏈受阻問題加劇。
綜合陸媒報導,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指出,疫情造成4月份企業減產停產,產需兩端降幅加大。不少企業表示,受到多地封城封控影響,物流運輸困難加大,出現主要原材料和關鍵零部件供應困難、產品銷售不暢、庫存積壓等狀況,上下游相關企業生產經營均受到較大影響。
另一方面,4月份官方非製造業PMI僅為41.9,其中服務業景氣水平回落幅度加大。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表示,受到疫情衝擊,統計局所調查的21個行業共有19個處於50以下收縮區,航空運輸、住宿、餐飲等持續低迷,就連批發、郵政、金融等行業業務總量也由升轉降。

5. 極端氣候變遷衝擊全球經濟產出
《本會5月2日訊息》綜合外電,國際信評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最近公布調查對象涵蓋135國最新報告預測,氣候變遷恐將導致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經濟產出損失4%,其中以貧窮國家承受的衝擊最大。
標普在報告中試圖評估氣候變遷對全球經濟的可能影響,例如:海水上升與日益頻繁熱浪、乾旱與風暴等極端氣候事件,將會帶來何種衝擊。標普的基本假設是:各國政府大致維持現狀,並未推出新的氣候重大政策,也就是說科學專家所定義的「RCP 4.5情境」。
在此一狀況下,中低收入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損失將會是富國的3.6倍。從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與斯里蘭卡遭遇野火、洪水、風暴與缺水的曝險程度推算,南亞GDP可能下滑10%~18%,跌幅是北美的三倍、是歐洲(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小區域)的十倍。
此外,中亞、中東、北非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也是同樣面臨經濟重大損失風險。至於東亞與太平洋國家曝險程度,雖與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之狀況相近,但前者經濟造成威脅的主要是洪水與風暴,而非熱浪與乾旱。
標普表示:這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議題,國際社會必須伸出援手協助許多窮國。其中,赤道附近與小島國家恐將面臨最大風險,與依賴服務相關行業的經濟體相比,以農業立國的經濟體所承受的氣候變遷衝擊恐怕更大。
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估計,過去十年以來,風暴、野火與洪水三類氣候事件,每年對全球GDP造成0.3%的損失。世界氣象組織(WMO)估計,過去50年以來,全球每天至少會有一個地方遭遇到氣候災難,導致每日平均115人死亡、災損超過2.02億美元。

6. 台塑河靜鋼廠再衝各國基礎建設商機
《本會5月3日訊息》台塑河靜鋼鐵表示,俄烏戰爭影響,歐洲客戶紛紛避開俄羅斯採購、加上烏克蘭供應停擺,歐洲需求湧向亞洲,推升熱軋鋼捲價格飆漲,加上後疫時代,各國加速推動基礎建設更新、升級投資商機。依據統計,歐盟2020年鋼鐵進口3,373萬噸,其中來自俄羅斯進口737萬噸、占比21.8%,烏克蘭進口459萬噸、占比13.6%。
市場預期,隨著原料價格衝、海上運費持續飆漲,大陸、南韓、越南等鋼廠可能將報價調漲至900~950美元。
因此,台塑河靜鋼鐵今年粗鋼產量以675萬噸為目標(2021年為658萬噸),目前已經引進設備供應廠商技術專家進廠協助指導,積極進行鋼廠生產製程優化,預計每年以2~3%增產,今年將增加產量30萬噸至680萬噸,期望2023年粗鋼年度產量突破700萬噸目標。
此外,搭配日本鋼鐵認證預計下半年取得、越南輔助加工區建置案件爭取下半年開工,全力衝刺質量升級。
目前台塑河靜鋼鐵規劃分成兩期四個階段建設,第一期預計生產粗鋼,並且銷售熱軋粗鋼捲、熱軋鋼捲、捲棒鋼、線材盤元等鋼材,可以享受東協自由貿易地區關稅優惠。

7. 全球投資環境風險最新評比台灣躍進第三
《本會5月3日訊息》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布今年第一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整體投資環境風險包括:營運風險與政治風險評比(POR)排名位居全球第3,較前次的第4前進一名,顯示台灣投資環境正在調整。
經濟部指出,台灣整體投資環境風險在亞洲地區中排名第1,與南韓之排名同名,高於亞洲其他國家例如新加坡、中國大陸(同為全球第6名、58分)及日本(全球第13名、55分)等。
依據資料顯示,台灣投資環境在本次評比中列為1C等級,維持與前次相同之等級,BERI對投資的建議增加投資及商業行為。在細部風險指標中,營運風險指標及政治風險指標均較前次進步,匯兌風險指標則是持平。
經濟部表示,這次營運風險指標由上次第3名進步至第2名,評分65分,僅次美國,而且台灣在亞洲中排名第1,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例如:南韓、中國大陸、新加坡及日本等國家。本次報告所公布的營運風險指標15項副指標,台灣表現較佳項目包含政策延續、對外商之態度、國際收支平衡及經濟成長等。
至於政治風險指標,由上次第28名進步至第24名,評分42分,比較上次38分增加4分,雖在亞洲地區中排名第7名,但低於新加坡(全球第3名、58分)、中國大陸(全球第5名、57分)及日本(全球第7名、56分)等。
在匯兌風險指標上維持第1名,評分80分與前次之評比同名同分,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例如南韓(全球第6名、71分)、新加坡(全球第8名、65分)、日本(全球第12名、64分)及中國大陸(全球第13名、63分)。再者,這次報告所公布的匯兌風險指標4項副指標,台灣在「國際儲備」、「外匯創造能力」及「國外負債」等項目上均是排名全球第1。
不過,BERI同時預測,展望台灣2023年政治風險排名第25名(44分)退步一名,2027年投資環境評比與營運風險指標也各退步一名,可能與俄烏戰爭之關聯,外界擔心地緣政治風險升溫。

8. 拜登政府對中減稅出現歧見
《本會5月5日訊息》美國前任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的加徵懲罰關稅即將於7月屆滿,由於美國面臨嚴峻通膨,拜登政府正在評估是否延長關稅措施,或是放寬中國進口商品關稅,藉以因應通膨問題,如今傳出經貿高層官員看法出現歧異。
華爾街日報透露,以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和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為首的官員,贊成放寬對中關稅;但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等人則是主張繼續努力重塑中國經濟行為,並不願意放棄關稅籌碼。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3日公布,計畫啟動對中國加徵關稅4周年的評估複審程序,預計逕向約600位美國相關企業和代表發出通知,相關業者和實體可以於7月5日至8月22日期間申請維持加徵關稅,官方將會依據申請進行複審,複審期間亦將維持現行關稅。
戴琪2日曾經強調,美國政府將會考慮使用任何工具應對通膨問題,但是降低關稅並非優先項目,仍應重視從美國的戰略視角加以評估。
另一方面,美國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日前表示,由於美國消費者物價飆升,政府正在研究逕向中國徵收關稅對美國通膨造成的影響。白宮透露,在評估關稅措施的同時,拜登政府有意保留對美國工人、消費者和工業有利的關稅內容,並且修改較不利的政策。換句話說,由於美國目前消費者物價上漲極為嚴重,拜登政府希望降低部分中國輸入美國民生用品所加徵的關稅,藉以抑制通膨壓力。
美國商會指出,美國持續面臨通膨、經濟增長停滯和供應鏈危機,關稅減免是目前少數可能有所幫助的措施之一,而且是在政府可控範圍之內。此外,鋼鐵和紡織等行業組織皆是表示,希望關稅政策保持不變。不過,報導引述分析則是認為,此次官方評估將成為調整關稅的機會,預期具戰略重要的技術產品進口關稅可能上調,相對消費品關稅或將降低。

9. 行政院通過第二階段組織再造草案
《本會5月6日訊息》行政院會5日通過第二階段組織再造草案,推動6部會49項組改法案。行政院指出,為使名稱統一和容易辨識,此次組織再造將經濟及能源部名稱改回為經濟部、交通與建設部改回為交通部、環境資源部改名為環境部。人事總處表示,隨著時代改變,因應社會發展需求,未來組改將會成為常態。
此次與產業發展關聯的經濟部,新設包括商業發展署、產業發展署、國際貿易署、能源署和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等5個署。其中,因應商業型態推陳出新和相關紓困及振興輔導需求增加,將原商業司升格為商業發展署,主管升為13職等,並且併入中辦公司登記業務。至於工業局業務進行分拆,將產業輔導、中辦工廠輔導和產業政策規劃移入新設產業發展署,原先工業局工業區組及所屬工業區管理、科技產業園區管理則是移入產業園區管理局(原名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此外,為能強化政策規劃功能,將國際貿易局更名為國際貿易署,而且將貿調會、國際合作處併入;能源局則更名為能源署,負責能源費率審議及再生能源等能源政策規劃;中小企業處則因應新創企業發展更名為中小及新創企業署。
另一方面,原先投資處和投審會有意合併,因在野時力反對,認為招商之後再由同一單位審查,有球員兼裁判之虞,而排除整併,將投資處更名為投資促進司、投審會更名投資審議司。至於國營會則改制為國營事業管理司督導管理國營事業。
其次,內政部營建署走入歷史,將分拆為國土管理署和國家公園署,其中國土管理署承擔絕大部分原有營建署業務。
交通部觀光局位階提升為觀光署大力發展觀光,中央氣象局也升格為中央氣象署。再者,因應氣候變遷,將環保署升格為環境部,轄下新設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環境管理署等單位。氣候變遷署負責氣候變遷議題、資源循環署負責改善事業廢棄物處理、毒物和化學物質局則更名為化學物質管理署。
不過,受到矚目的是,2025走向非核家園,參考國際對核安管制機關組織之設計,將原能會調整為獨立三級機關核能安全委員會,設於政院轄下。

10. 美國聯準會避免經濟陷入衰退僅升資金利率2碼
《本會5月6日訊息》綜合外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 4日決議提高聯邦資金利率區間2碼,升至0.75%~1%,為2000年5月以來的最大升息幅度,而且是Fed自從2006年以來的首度連續升息。同時,公布6月1日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同時排除6、7月一次升息3碼。
Fed決議聲明指出,預期「持續提高(利率)目標區間應屬適當」,顯示Fed今年將會多次升息2碼。聲明同時強調,Fed「高度關注」通膨持續上升,以及警告俄烏戰爭及中國大陸防疫封禁措施所造成的供應鏈瓶頸,更進一步加重通膨上升壓力。
至於縮表方面, Fed從6月1日起,將每月縮減最多475億美元的資產,包括縮減公債額度300億美元、機構債券及抵押擔保證券(MBS)175億美元,在三個月後減持規模將各自擴大一倍至600億與350億美元,讓整體縮表上限額度為950億美元,符合3月會議紀錄所顯示的縮表規劃。彭博資訊估算,Fed今年將共縮表5,225億美元。
Fed主席鮑爾表示,未來兩次(6、7月)會議各自升息2碼是檯面的選項,並未「積極考慮」一次升息3碼,打消市場原本對6月可能一次升息3碼的預期,堪稱「鴿派緊縮(dovish tightening)」。
鮑爾表示,美國經濟強到足以承受較緊縮的貨幣政策,因家庭及企業財務穩健,加上勞動市場強勁,而不致陷入衰退,未來將有很高的機會達成「夠軟或稍軟的著陸」,
至於中性利率,鮑爾表示「並非我們所能夠準確界定的東西」,並且堅持若數據證明有必要,Fed「將毫不猶豫地」跨過此一門檻。雖Fed官員認為中性利率介於2%~3%之間,但許多經濟學者認為應遠高於此一水準,因為通膨遠超過2%目標。
不過,市場在消化鮑爾的發言後,認為Fed未必是在釋出鴿派訊息,同時美國5日公布第1季單位勞工成本暴增11.6%,再度加劇通膨憂慮,美股三大指數5日重挫逾2%,道瓊工業指數大跌約900點,那斯達克綜合指數跌逾4%。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