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將視物價滾動檢討降稅措施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11-19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11月13日至11月19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行政院將視物價滾動檢討降稅措施
《本會11月18日訊息》全球通膨不斷升溫,國內物價蠢蠢欲動,行政院18日表示,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開始盤點平抑物價,同時將視物價滾動檢討降稅措施,包括:機動調降黃豆、小麥、玉米等大宗物資關稅、營業稅,以及調降油氣貨物稅。
財政部指出,若要調降大宗物資關稅,必須先由產業主管機關提案,經關稅稅率審議小組通過後,再提報行政院核定,目前相關主管機關尚未提案。
據悉,財政部在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會議中,針對「黃豆、小麥、玉米」、原油等大宗物資機動降稅機制提出說明,以及相關法規參考。
依據「關稅法」第71條規定,為了應付國內或國際經濟特殊狀況,調節物資,得在稅率50%以內增減,但是大宗物資價格大幅波動,得在百分之百之內增減,以一年為期限。財政部指出,大宗物資關稅可以降到免稅,目前黃豆已是免稅,而且大宗物資範圍可以比較彈性解釋,並不一定僅限「黃小玉」,例如去年疫情期間,口罩就解釋為防疫必須民生物資,實施關稅免稅。
此外,依據「營業稅法」第9條之1規定,行政院得以機動調整進口小麥、大麥、玉米或黃豆應徵營業稅。
再者,「貨物稅條例」第10條規定,行政院得視實際狀況,在應徵稅額50%內增減。
行政院表示,目前政府穩定物價因應作為,包括維持水電油氣價格穩定。其中,油價部分,維持亞洲鄰近國家最低價格,以及緩漲機制;電價部分,到明年3月底之前不會調漲;水、天然氣、桶裝瓦斯部分,目前沒有調漲計畫。
至於重要工業物料部分,鋼、鋁、鋼筋協調中鋼、中鋁優先提供國內;貨櫃與運費部分,將會協調國籍航商優先提供給國內業者貨櫃,縮短等候期間,並且提供合理價格。
另一方面,每日監控民生物資價格,若有異常,主管部會將會立即處理,同時已經協調六大量販超市設置平價專區。若涉壟斷、囤積哄抬,公平會、法務部立即查處。

2. APEC達成擴大合作三大共識
《本會11月13日訊息》紐西蘭以視訊之方式舉行亞太經濟合作(APEC)經濟領袖會議, 12日APEC 21個成員領袖發表以「攜手協作,共同成長」的共同宣言,針對「新冠疫苗公平分配、促進貿易與投資、環境永續」等三個層面達成共識。
APEC宣言表示,支持公平分享疫苗和擴大疫苗製造供應,支持促進新冠疫苗和相關醫療物資貿易。至於氣候方面,在公報中指出,氣候變遷是全球的「空前挑戰」,「我們承認需要緊急具體行動,始能促使未來全球經濟轉為兼具氣候韌性,我們已充分意識到淨零碳排承諾」。
此次,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再度擔任領袖代表全程與會,除了於會議上傳達我方理念立場之外,13日上午10時出席在總統府舉行之「2021 APEC暨經濟領袖會議會後記者會」,將就今年APEC整體會議情形、雙部長會議與會成果及經濟領袖會議成果等透過記者會逕向國人說明。
此外,11日晚間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在我國ABAC代表宏碁董事長陳俊聖陪同下,出席「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ABAC)與領袖對話」,會中與其他會員之領袖及企業諮詢委員會(ABAC)代表分別自公私部門的觀點,深入探討在面對公衛危機時,應該如何重建區域貿易與經濟。

3. 全球2023年啟動最大規模稅改5大關鍵
《本會11月14日訊息》堪稱史上全球最大規模租稅改革來臨,全球136國家將於2023年實施兩大新的稅制,包括「全球最低稅負制」及「大型跨國企業利潤重分配措施」。
由於這波稅改來勢洶洶,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整理5大關鍵:
一、全球最低稅負制是甚麼?為一項旨在消除跨國企業過度享有租稅優惠的措施,內含4項作法,其中較受矚目的2項,合稱「全球防止稅基侵蝕規定(GloBE rules)」,俗稱全球最低稅負制。特別針對全球營收超過7.5億歐元(約新台幣240億元)跨國企業,要求其計算於各個國家的實質稅率,若低於15%,則跨國企業母國有權將實質稅率補稅至15%。同時,若跨國企業母國尚未立法課徵全球最低稅負制,企業子公司設置國家可以遞補課稅。
二、大型跨國企業利潤重分配措施是甚麼?針對全球營收超過200億歐元(約新台幣6400多億)、集團利潤率大於10%企業,要求將利潤率超過10%的部分作為「剩餘利潤」,從中提出「剩餘利潤」25%,按照比例分配給具有經濟關聯的各個市場國課稅,促成課稅重分配。此外,簡化現行採取以計算、分配跨國企業稅負的「移轉訂價」規定。
三、目前哪些國家加入,從美國、主要歐洲國家、中國、新加坡到英屬開曼群島(BVI)、開曼、愛爾蘭等136國均已加入,涵蓋全球GDP9成以上,幾乎可以視為全球共識。亦即跨國企業不論母國設置所在,都不可能置身於外。
四、台灣上市櫃企業受到影響家數?金管會初步統計,共有172家上市、櫃公司全球營收達到最低稅負制課徵門檻。金管會指出,跨國企業所受影響,將逐漸顯現於2023年之後財報。
五、台灣如何因應兩大稅改?雖台灣並非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或相關成員,但財政部表示不會置身於外,將密切關注OECD後續發布的稅改細則,作為評估對跨國台商的稅負影響,以及國內稅制如額調整、改變。

4. COP26格拉斯哥協定確認削減燃煤及碳市場機制
《本會11月15日訊息》英國時間13日晚上,來自接近200國代表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經過15天談判之後達成「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各國需要在明年底之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同時,在中國與印度積極要求下,將「分階段淘汰」(phase out)修正為力度較低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unabated coal)」,並且淘汰「較缺乏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
在此之前,13日下午各國談判代表仍然充滿歧見。印度代表、環境部長亞達夫(Bhupender Yadav)認為,針對協議所需要達成的共識,「仍然難以找到」。印度代表要求,將關於「淘汰化石燃料與補貼」的字眼,從協議文本中刪除。亦即這場氣候危機肇因於不夠永續的生活方式和資源浪費,西方國家才是罪魁禍首,以及沒有必要針對特定產業開刀:「世界必須認清現實,使用化石燃料,讓世界一些地區取得高度的財富與幸福」。
此外,各國代表將2015年《巴黎協定》的規則手冊定案,包括關於全球碳市場機制「第六條(Article 6)」,將有助於強化國際之間減碳合作。

5. 台灣火力發電2035年降為7成
《本會11月15日訊息》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閉幕,接近200國代表經15天馬拉松談判後達成「格拉斯哥協議」,各國需要在明年底之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加速致力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unabated coal),以及淘汰「較缺乏效率的化石燃料補貼」。
由於台灣75%碳排都由經濟部管轄,經濟部表示,台灣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會持續提升,化石燃料則將減少,目標朝向2035年火力逐步降為7成、綠電將調升至3成方向努力,並且祭出「加速再生能源及產業減碳」兩個路徑,尤其減少化石燃料電廠開發,以及加快碳捕捉碳封存等技術研發,並且輔導產業在生產製程中減少碳排,強化邁向淨零碳排政策力道。
經濟部指出,目前能源系統已走在低碳轉型道路上,2016年開始啟動能源轉型,經濟部加速建置太陽光電與風電建設,其中離岸風電於今年中完成3座風場併網,預計2022年會有更多離岸風電併網,提高綠電發電占比。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依據經濟部推算,今年發電占比燃煤占44%,燃氣占33%,再生能源預估占12%;不過,實際卻又因上半年度旱象而再生能源略低,此外核能占8%,其餘能源占3%。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離岸風電從2026年起,往後10年將會以裝置容量每年1.5GW以上的速度成長,10年期間將再釋出15GW,太陽光電也是會有增加占比規劃,相關儲能等電網技術會持續進步,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會明顯增加,並不排除綠電占比至2035年時將提升至30%。
另一方面,由於各國將核心聚焦於重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甲烷排放就成各國討論焦點。環保署指出,若從排放趨勢來看,我國2019年甲烷排放4.786百萬公噸,相較2005年9.508百萬公噸,大幅減少將近50%,這與長期推動垃圾減量,減少掩埋,針對既有垃圾掩埋場所進行沼氣收集,推動家庭及事業廢污水納管妥善處理,鼓勵畜牧業者沼氣回收發電等政策有關,在在促使我國甲烷排放減量成效顯著。

6. 日本經濟第三季內外皆弱GDP年減3%
《本會11月16日訊息》日本內閣府15日公布,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陷入萎縮,換算年率減幅達到3.0%,高於第二季初值預估下跌0.8%,更比市場預期下降0.2%嚴重,這是今年第一季以來再陷衰退,反映全球供應瓶頸持續惡化,衝擊日本出口與企業支出計畫,疫情升溫也壓抑著國內消費者支出。
其中,佔GDP一半以上的個人消費季減1.1%,遜於第二季季增0.9%。資本支出繼第二季增長2.2%後,第三季衰退3.8%。此外,受到晶片荒與供應鏈短缺打擊貿易表現,上季出口季減2.1%。
分析指出,日本高度依靠汽車產業,意味該國經濟面對貿易受阻衝擊比其他國家更強烈。三菱日聯研究顧問公司表示,車廠占日本製造之比重很大,許多承包廠商直接受到影響。農林中金總合研究所表示,「日本衰退比預期更嚴重,歸咎供應鏈吃緊對汽車的產能、資本支出造成重擊」。
日本頗疲弱的GDP數據與美國等先進國家亮眼的經濟指標形成對比。受惠需求強勁所賜,美國第三季經濟擴張2.0%;中國雖受累供應短缺與新的一波疫情,但10月工業生產與零售金額意外上揚。
另一方面,日本首相岸田提出「規模55.7兆日圓」經濟振興方案,創下新高紀錄,預計19日在臨時內閣會議中通過。但是,經濟學家對這些措施帶動經濟成長的效果持保留態度,至少對短期經濟之效果可能不會太大。

7. 拜習會談達成必須合作及穩定美中關係共識
《本會11月17日訊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台灣時間16日上午9點舉行視訊高峰會談,拜登出席視訊峰會的美方人員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財政部長葉倫、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國家安全會議中國大陸事務高級主任羅森伯格,陪同習近平出席視訊峰會的中方人員有: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外交部副部長謝鋒。
拜登在開場時表示,美中皆有責任確保兩國關係不會淪為成為公開衝突。拜登指出,「我們需要建立一些理性防護機制」,以建立雙方未來行為的「規則與道路」。雙方經過4小時會談,兩人談到戰略與基本議題,強調必須合作,雖美中兩方的目標是穩定美中關係,但不太期望有重大之突破。
美國總統拜登表示,中國在5000多年前已是大國,在此願意明確重申,美方並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並不尋求透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與中國間發生衝突」。
習近平則是說明,美中兩國是兩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我們要把穩舵,促使兩艘巨輪迎著風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未來50年,在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事情則是,美中「必須找到正確相處之道」,希望「拜登總統先生發揮政治領導力道,推動美國對華政策回歸理性務實軌道」,以及應該堅持3點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其中,包括尊重彼此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對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管控分歧,求同存異。
此外,美中應該著力推動4個優先事項:一是展現大國擔當,引領國際社會合作應對突出挑戰;二是本著平等互利精神,推進各層級各領域交往,為中美關係注入更多的正向能量;三是以建設性之方式管控分歧敏感性問題,防止中美關係脫軌失控;四是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協調和合作,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
依據新華社所發表長達3900字的報導,說明美中視訊會談內容,其中包括台灣議題及經貿、氣候、能源、疫情等問題。報導形容,雙方針對事關美中關係發展戰略性、全域性、根本性、共同性關心重要問題,進行「充分、深入溝通和交流。

8. 拜登簽署1兆美元基建法案積極促進就業
《本會11月17日訊息》15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將1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法案簽署成法。這項基建法案希望透過撥款數以十億計美元,提供各州和地方政府修橋鋪路、建設寬頻網路覆蓋擴及數以百萬美國人民等措施,創造美國各地就業機會。
雖最近拜登因對經濟性議題的處理不佳導致滿意度下滑,但今天部分群眾高呼表示支持,群眾甚至起立鼓掌。
拜登表示,這項法案是「藍領重建美國的藍圖」,從法案通過中可以看出,儘管有人酸言酸語,但是民主黨與共和黨仍可齊心創造成果。拜登指出:「在華盛頓,我們不能把事情完成的原因,往往是我們執意得到想要的每樣東西,這條法律讓我們專注把事情做好。
不過,中間派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席納瑪(Kyrsten Sinema),因反對部分增稅措施,而導致這項法案的配套方案,1.75兆美元之「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社會安全網絡計畫縮水。

9. 中國大陸建立白名單促進科技自主化
《本會11月18日訊息》依據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為避免受制於美國出口管制,中國大陸授權委託2016年成立、為中國大陸官方提供顧問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簡稱信創工委會),訂定行業標準,並且培訓人員操作受信任的軟體,藉以審查和批准雲端、半導體等敏感領域本地供應廠商,進而建立「白名單」,以協助本土領軍企業實現科技自主化。
彭博報導指出,這個支持政府機構:信創工委會將訂定和實施「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的計畫,同時從計畫下審查所通過的供應商之中選擇,為銀行、數據中心等敏感之領域提供技術及產品,到2025年時,這一市場價值將會達道1,25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迄今已有1,800家供應商受到邀請加入該委員會,包括個人電腦、晶片、網路和軟體領域。此外,該委員會今年以來已經認證數百家本地公司加入會員。
亦即建立「白名單」成員和目標,給予北京更多槓桿在敏感領域上取代外國科技公司,並且加快協助本土領軍企業實現科技自主、克服美國自川普政府起在網路和晶片等領域上所實施的制裁。因此,報導認為,「信創工委會」白名單或將加劇美中緊張局勢。
報導引述研究機構Gavekal Dragonomics表示,中國大陸正在努力開發本土技術,越來越多境內公司也認同了這一政治目標,「這一努力變得更加嚴格,因為無人能夠確定美國技術,可以避免美國出口管制」。
上海艾瑞研究公司諮詢報告指出,以實體清單為代表美國「卡脖子」政策,是促成中國大陸進行信創建設的直接原因,顯示中國大陸大力投入科技創新、擁有關鍵技術,是說明中國大陸國產能力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報導更進一步提到,雖信創工委會及其成員細節鮮見披露,但外資持股比率超過25%公司,將被排除在外,例如英特爾(Intel)和微軟(Microsoft)等外國供應商。

10. 美國籌組印太經濟架構
《本會11月18日訊息》在中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後,各界關注美國如何參與印太地區經濟整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17日在新加坡出席論壇時,針對新的印太經濟架構重申,美國暫時不會加入CPTPP,但美國總統拜登日前提出成立「印太經濟架構」,或將在2022年初啟動,最終在該地區內形成一個適當經濟架構」。
其實,美國正在積極重返印太地區,10月下旬拜登於出席東協所主辦的東亞峰會時宣布,美國將與合作夥伴探討打造一個新的「印太經濟架構」。
白宮之後發表聲明指出,拜登所提及的架構將針對貿易便利化、經濟數位化與技術標準、供應韌性、脫減與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勞工標準及其他共同關係的領域。
雷蒙多表示,該經濟架構與中國的事務無關,而是美國與印太地區的夥伴發展更穩健的商業和經濟關係有關,「我們在印太地區中,雖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穩健關係,但過去幾年除外」。
針對美中貿易關係,雷蒙多表示,美國希望能夠與中國存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且中國必須遵守規則,尊重美國智慧財權,信守自己承諾。雷蒙多特別舉例,在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雖中國已經承諾購買一定數量飛機和農業產品,但「中國沒有落實,沒有信守承諾」。
此外,中國最近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加上日前正式申請加入CPTPP,許多分析認為,在東協各國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逐漸深化之同時,美國與東協成員之缺乏經濟聯繫,將成為美中之間的重大差距。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重要官員陸續訪問印太地區,已被認為是在應對中國影響力道。雷蒙多在本周展開上任後首次訪問亞洲行程,加強與盟友和主要合作夥伴的經濟關係,其中供應鏈、數位經濟、半導體及支持區域基建為關鍵討論之領域。與此同時,美國貿易代表戴琪也在本周開始訪問日本、韓國及印度,討論加強雙邊貿易和經濟關係。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