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燈號8月續亮第七個月紅燈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10-01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9月25日至10月1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景氣燈號8月續亮第七個月紅燈
  《本會9月28日訊息》國發會綜合股價指數、海關出口、工業生產等9項指標所彙編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27日公布景氣報告指出,隨著疫情趨穩,內需回升,加上外貿、生產及金融各個面向表現皆佳,8月高達39分,較上月的38分增加1分,景氣自從今年2月亮出首顆紅燈以來,已經連續第七個月亮出紅燈。至於已連跌七個月的領先指標,也是止跌回升,顯示景氣擴張力道逐漸增強,展望今年經濟成長將有機會突破6%。
  原先外界認為,下半年度受到去年基期升高影響,要亮紅燈不易,不過國發會經濟發展處指出,統計顯示8月外貿、生產及金融表現皆佳。此外,由於新冠疫情趨穩,管制措施放寬,批發零售及餐飲也漸明顯回升,僅是批發零售及餐飲就讓綜合判斷分數增加2分,顯示:「內需回升,是8月景氣跨過紅燈門檻的重要關鍵」。
  此外,已連續七個月下滑的景氣領先指標,也在8月由跌轉升,已較前一個月上揚0.15%,雖同時指標仍燃下跌,但跌幅已比上月趨緩,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說明國內景氣擴張力道,逐漸增強。
  至於國際景氣方面,國發會經濟發展處指出從8月起續呈復甦,雖然勞工短缺、供應鏈瓶頸,讓美國的經濟放緩,加上房地產問題干擾中國大陸;不過,目前全球景氣擴張依舊強勁,若以領先指標而言,美國、歐元區及中國大陸持續回升,尤其美、日、歐、中(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呈擴張,全球經濟穩健回升,這些將有助於台灣第四季出口。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表示,在外貿成長、內需回溫,加以五倍券、五花八門加碼券振興下,內需將會有很好的帶動效果,去年三倍券帶動1,000億消費支出,今年將有機會帶動2,000億,據此研判,今年經濟成長將有機會從主計總處所估的5.88%更進一步提升至6%以上。
 展望未來,國發會認為,仍存再著變種病毒疫情擴散風險,而且主要國家持續陷入貿易及科技爭端,後續發展必須審慎關注,妥為因應。

2. 外銷訂單連續18個月成長增幅不如預期
  《本會9月25日訊息》經濟部統計處24日公布8月外銷訂單金額535.0億美元,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7.6%,連續18個月成長。累計從1至8月外銷訂單4,187.3億美元,則為歷年同期新高,年增三成。不過,8月訂單卻僅有17.6%,不如預期。
  若以8月外銷訂單按貨品別分析,在科技產品方面,資通產品因筆電、顯示卡等需求強勁,雖手機組裝較去年同月減少,但訂單金額138.4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月新高;電子產品因5G、高效能運算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持續成長,訂單金額165.1億美元,年增17.7%;光學器材因大尺寸面板價格續居高檔,加上車載面板接單成長,導致年增23.0%。
  在傳統貨品方面,因終端需求續強、原料價格高,各類產品均呈二位數字以上成長。其中,基本金屬因各國擴大基礎建設,加上鋼價上漲,訂單金額30.7億美元,年增接近五成;塑橡膠製品及化學品皆因油價相對處於高檔及市場需求續強,分別年增45.3%及56.1 %。
  如果觀察8月接單地區,美國、中國大陸及香港、歐洲及東協訂單金額均創歷年同月新高。其中,美國訂單金額163.3億美元最多,陸港訂單149.3億美元緊追其後,歐洲訂單金額雖達到84.3億美元,但因資訊通產品訂單減少,僅有年增3.7%;東協地區則是因電子、資通產品及礦業產品訂單增加,而使得年增接近三成。
  此外,8月受到在國內生產較多的傳產貨品接單表現高於在海外生產的科技類貨品,使得8月份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占比降至49.3%,較上年同月下降4.4個百分點。
  展望未來,經濟部統計處認為,新冠變種病毒持續蔓延全球,美中貿易爭端未解,加上時序進入秋冬疫情有再升高之疑慮,恐將增添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但是,隨著各國加速疫苗施打及陸續推動振興方案,有利全球景氣穩健復甦。依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9月接單之看法,按接單金額計算動向指數則為53.9,預期9月訂單金額較8月增加。
  經濟部統計處預測9月外銷金額580億至595億美元,年增從15.9%至18.9%,有望連續19個月成長;至於第3季外銷金額從1,668至1,683億美元,季增從3.6%至4.6%,年增從18.2%至19.3%。統計處補充,若按趨勢發展,9月及第3季皆是有望創下同期新高。

3. 美歐PMI雙降顯示景氣呈現趨緩
  《本會9月25日訊息》全球供應鏈大亂與缺工缺料等問題,正在大幅拖慢美國和歐元區商業活動擴張腳步,美國民間企業景氣擴張速度已放緩至一年來最慢,歐元區也是五個月來最弱,顯示兩個地區第3季經濟成長減慢。
  依據美國9月IHS Markit製造業與服務業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估值降至54.5,其中製造業PMI下降至60.5,為五個月來最低,服務業PMI滑落至54.4,是14個月低點。雖仍高於象徵景氣榮枯線的50,但因供應持續受限及需求攀峰,而呈現去年9月以來最低。
  IHS Markit指出,服務業需求冷卻,引領整體企業活動放緩,雖製造需求具有韌性,但因工廠愈來愈難取得足夠原料和勞工問題,而難以滿足需求。
  至於歐元區9月IHS Markit製造業與服務業綜合PMI估值也是降至56.1,低於市場所預估的58.5,因為需求已經於夏季時達到頂峰,而且供應鏈瓶頸傷害服務業與製造業動能,其中以德國與法國的成長減緩最為明顯。
  歐元區本月製造業PMI下滑至58.7,為2月以來的低點;服務業擴張勢頭不如預期,服務業PMI劇降到56.3,是5月來最低。
  另一方面,企業投入成本則上漲到21年來最高。綜合產出分類指標從59.0下降到55.6,是八個月以來的低點。投入價格分類指標衝到70.5,預料上漲勢頭至少將會持續數月。
  IHS Markit指出,「由於供給延誤、短缺及投入價格上漲,不只是製造業備受約束,現在連服務業也是承受壓力,客戶與營收流失不少」。IHS Markit更金一步指出,「如果投入價格上漲及供應鏈干擾無法消退,未來幾個月中景氣將會更加走軟;若秋季疫情再度升高,則其狀況將會更糟」。

4. 中國大陸實施「能耗雙控」限電政策波及經濟成長
  《本會9月26日訊息》中國大陸啟動「能耗雙控」限電政策,至少橫掃12省份,停工停產產業由高耗能行業擴大到官方極重視的太陽能、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國家發改委24日宣布,將嚴禁新增虛擬貨幣「挖礦」專案納入能耗雙控之考核,特別對發現並查實新增虛擬貨幣項目地區,加倍計算該地區能源消費數量。
  依據綜合外媒24日報導,為能達成減碳目標,中秋前夕大陸多地推出嚴苛限電減排措施,部分地方政府一刀兩切做法,使得受到波及產業從前期的鋼鐵、水泥、化工等高度耗能產業,已延伸到太陽能、新能源汽車、造船等行業。
  與新能源汽車具有重大關聯的電池產業鏈,也遭池魚之殃。例如:在磷鐵鋰中所使用的黃磷,因為雲南、貴州加強對磷化工企業之限電,導致供應缺口陡然擴大,中秋前後黃磷價格飆漲逾八成。位在江蘇泰州、中國大陸最大民營造船企業揚子江船業集團傳出因配合官方要求,而使得船廠生產受到影響。
  業內人士指出,在相關產業鏈上游部份,鋼材、水泥、鋁品、黃磷等原料供不應求,近日價格直線拉升,創下歷史新高;下游方面,除了價格傳導進而拉升生產成本之外,供貨周期拉長,讓業者訂單交付的壓力變大。
  由於限電停產逐漸擴大,幾周以來大陸有越來越多的工廠被迫停止營運,引發市場對大陸經濟成長的揣測,未來對大陸經濟之成長勢必造成影響,野村率先公布最新報告,將2021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之預測,從8.2%下調至7.7%。

5. 今年舉債六千餘億元創下十年新高
  《本會9月26日訊息》政府舉債不斷飆高,依據財政部國庫署日前公布至8月底統計資料顯示,蔡政府自106年度起舉債預算數,包括總預算和特別預算編列,六年合計舉借達到1兆9,929億元。
  雖在相同執政六年期間中,若將目前蔡政府舉債總額與馬政府所舉借的2兆2,028億元之比較,仍差2,100億元;但是,如今加上五倍券紓困振興第四次追加1,600億元特別預算案,以及未來即將推出軍購2,400億元特別預算案,勢必超過前朝政府,2021年度舉債總額高達6,287億元,創下十年以來新高。
  尤其是在特別預算編列部分,蔡政府六年已經透過特別預算舉借1兆2,787億元,已超過馬政府時期的7,909億元。其中,馬政府時期多是遭逢重大天災、國際情勢動盪,例如莫拉克風災、金融海嘯等,始才動用特別預算。
  由於特別預算是我國特有的舉債方式,可以規避公共債務法令限制,成為政府為執行重大公共政策擴編預算的常用手段,例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新型F16戰機採購等。
  此外,立院預算中心所提出的「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第四次追加預算案」評估報告示警,政府配合國家建設、提升國防戰力,以及因應疫情、振興經濟等所需要的財源1兆5,394億元,扣除歲計賸餘450億元,全以舉債支應,是造成債務餘額大幅增加之原因。

6. 金管會打房配套新金檢即將上路
  《本會9月27日訊息》央行為了避免過多信用資源流向不動產市場,多次採取控管金融機構不動產授信風險,最近再度提出新的一波打擊炒房措施,金管會表示,從2020年12月起已經開始展開房貸專案金檢,特別針對不動產授信較積極的十家銀行、三家票金公司,進行檢視其不動產授信業務,首波金檢已經完成,其中一家豪宅貸款違規。此次央行再祭新的打擊炒房政策,金管會將再規劃新的配套措施。
  亦即兩大監管單位,未來將針對新的管制禁令,聯手透過金檢措施要求金融業者依具規定執行,否則將會依據《銀行法》第130、134條規定進行處分,最高罰鍰新台幣2,000萬元。
  依據央行逕向銀行業者發出新版QA,即使是人事總處核定辦理的「築巢優利貸款」,未來只要二戶,都得全面取消寬限期。至於在新版QA中仍得到央行「豁免」的財政部青安優惠成家專案,銀行業者指出,這種豁免意義不大,因為青安原本就限首購族群才能申請。
  至於央行及金管會未來金檢重點,除了這次理監事會新的三大管制之外,央行及金管會最為重視的不動產金檢對象之「豪宅」,仍將名列前茅,其實先前金管會或央行在金檢時,就已高度關注土建融所衍生的大批分戶房貸之中多少已經成為豪宅貸款?央行要求,若先前豪宅房貸已有二戶貸款,則該二戶貸款未來辦理舊貸展延或轉貸,都不可有寬限期。

7. 世界銀行下修亞太經濟成長預測
  《本會9月29日訊息》世界銀行27日大幅下修對東亞(不含中國大陸)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成長預測,反映Delta變種病毒重創在地製造業和旅遊業,而且疫苗接種比率偏低,也阻礙了經濟復甦。世銀預測,雖最快明年上半年度有望讓受到影響國家的景氣再度活絡,但長期而言,唯有深化改革,才能避免經濟成長減緩和失衡加劇。
  依據世銀資料顯示,雖將今年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預測由4月8.1%上修為8.5%,但其他亞太地區經濟成長展望,由原本4.4%下調至2.5%。其中,越南由6.6%下修為4.8%,馬來西亞由6.0%大砍至3.3%。若計入大陸表現,則東亞整體成長可達7.5%,稍優於4月預測的7.4%。
世銀警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可能造成亞太地區經濟成長緩慢,不僅失業率偏高,而且經濟不平等加劇,使得這個地區已出現本世紀以來從未見過的雙貧現象。世界銀行在報告中推估,印尼和菲律賓在內的亞太地區之疫苗接種比率,到明年上半年度時,可達超過六成人口,雖不足以根絕疫情,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人口。
  世銀建議,亞太地區必須在加強接種疫苗意願並解決配送能力限制;提升篩檢和追蹤;提高本地疫苗生產;強化本地醫療制度等四個方面上,認真對付疫情威脅。
  另一方面,因為疫情高漲,緬甸、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均都實施防疫封鎖限制,亞洲開發銀行(ADB)上周下修東協各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由原先4.4%下降為3.1%。

8. 歐盟肯定台灣是重要的經濟夥伴
《本會9月29日訊息》歐洲聯盟(EU)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28日透過視訊方式舉行第11屆戰略對話,在戰略對話時提及台灣議題。
  波瑞爾與王毅討論歐中關係、國際和包括阿富汗、緬甸及印度太平洋等區域問題,此外談到氣候變化和對抗疫情等挑戰。波瑞爾在會議中強調,歐盟在繼續遵守一個中國政策的同時,由於台灣是理念相近的重要經濟夥伴,雖歐盟及其成員皆有興趣發展與台灣之合作,但是並不承認台灣國家地位。
  波瑞爾指出,雖歐盟在基本上遵守「一中政策」,但與中國的「一中原則」不同,歐盟將與台灣在經貿關係、科學、教育與文化等各種領域上發展更緊密的關係與合作。
  此外,波瑞爾在這場對話上重申,儘管與中國之間存在著分歧,但是歐盟和中國需要繼續在一些重要領域上進行深入接觸。同時,提及希望歐中人權對話下次會議,能夠在今年底前舉行。

9. 台灣首次擠進IMD2021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第8
  《本會9月30日訊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9日公布2021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IMD World DigitalCompetitiveness Ranking 2021,DCR)報告,台灣在全球64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排名第8名,較2020年上升3名,第1名至第7名依序為美國、香港、瑞典、丹麥、新加坡、瑞士、荷蘭,不但是台灣自IMD 2017年公布資料以來首次擠進前10名,而且知識、科技、未來整備度等3大面向排名,皆呈進步。
  若以29個人口超過2000萬人經濟體來看,台灣排名第2名,較2020年上升1名;在33個GDP超過2萬美元經濟體中,台灣排名第8名,較2020年上升3名。
  IMD在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上,以知識(Knowledge)、科技(Technology)及未來整備度(Future readiness)3大指標、9項次指標、52個細項指標,評估世界各國對於適應、探索與充分運用「數位轉變」的能量與整備度。其中,「科技」面向主要評估受評國家開發數位創新技術能力,台灣排名高居全球第2名,較2020年大幅進步3名。
  國發會指出,台灣在此一大類中,「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資本額占GDP的比率」及「行動寬頻用戶」排名全球第1,「技術開發及應用」、「科學研究法規」、「智慧財產權」、「科技發展基金」、「銀行和金融服務支持商業活動的程度」、「國家信用評比」及「創業投資基金」也都有所提升,顯示政府推動國家數位轉型相關方案,強化科技量能與資通訊基礎建設,以及積極協助新創展業發展,已經有顯著之成效。
  其次,「未來整備度」則是評估受評國家數位化轉型程度,台灣排名第7名,較2020年上升1名;其中「公司敏捷度」排名第3、「商業大數據應用與分析」排名第4、「企業對商機與威脅的反應速度」排名第5、「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排名第3、「全社會大眾對全球化的態度」排名第4,均是有不錯之成績。
  在這次調查評比中,台灣共有7項細部指標晉升全球前3名;其中,「全國平均總研發人力」、「行動寬頻用戶」及「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資本額占GDP的比率」全球居冠;「高等教育成就」、「研發占總支出的百分比」、「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及「公司敏捷度」排名第3名,表現亮眼。
  國發會表示,政府將會以此一評估台灣數位發展的優、劣勢,作為政府擬訂相關策略參考,未來將會積極推動國家數位轉型,加強數位國力。

10. 美歐英日四大央行同聲示警通膨居高不下
《本會10月1日訊息》綜合外電,美國、歐元區、英國及日本等全球四大央行總裁9月29日同台討論全球經濟情勢,同時示警將阻礙全球經濟成長的供應限制可能惡化,促使通膨居高不下。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在參加歐洲央行(ECB)舉行線上論壇時指出,「供應瓶頸和供應鏈問題並未好轉,而且明顯日益惡化,其情勢將可能延續到明年,使得通膨維持在高點的時間比預期久」。鮑爾表示,即便通膨最後可能證明為暫時的,但是物價上漲維持時間夠久,可能助長通膨預期,拉抬整體通膨。
  ECB總裁拉加德也是表達類似憂慮指出,經濟學家原認為,這些通膨在幾周後就會消失,但是現在並不確定何時始能結束,亦即「過去幾個月來歷經供應瓶頸和供應鏈中斷,似乎正在持續,在某些產業上,包括船運、貨物運輸等,反而加速」。拉加德表示,ECB「密切留意」這些第二回合效應,英國央行總裁貝利也說,將會密切關注通膨預期。
  日銀總裁黑田東彥則是表示,日本製造廠商正忙著趕上暴增的需求,特別是在科技產品,最近沒有緩和跡象,「需求增加腳步快到供應無法完全跟上,可能會再延續一段時間」。
  從上述中顯示,最近以來全球通膨已經因能源價格飆漲而躍升,生產瓶頸正在更進一步拉高物價。其問題在於,央行無法影響短期供應干擾,因此可能會先觀察,亦即觀察經濟混亂情勢能否在不致造成長久傷害的同時,自我修復。
  不過,這些央行領袖也都認為,通膨急漲只是暫時現象,物價漲勢將在明年趨緩,降回央行目標水準。鮑爾表示,雖很難在物價上漲的同時,評估影響多大或持續多久,但預期物價將會回歸常態。鮑爾認為,若通膨大漲非屬短暫現象,則Fed準備採取行動,重申正在「接近」啟動縮減每月1,200億美元購債措施,「當然,如果我們看到更高通膨、而且變成重大憂慮,FOMC絕對予以回應,將動用手上的工具,以確保通膨維持在符合目標水準」。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