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五倍券從10月8日起上路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09-10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9月3日至9月10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振興五倍券從10月8日起上路
《本會9月10日訊息》行政院9日公布振興五倍券方案,9月22日起至官網綁定數位劵,或是25日起至官網或超商預約紙本券,同時從10月8日起全面開始領用。至於電商適用範圍,僅有排除國外電商。國發會初步預估,振興五倍券可望創造2,000億元經濟效益。
依據規劃方案,振興五倍券價值5,000元,數位券可以綁定信用卡、電子票證、行動支付;紙本券則為一套十張,內有1,000元三張、500元兩張、200元五張,防偽比照國幣。至於振興五倍券可領取的族群方面,包括:在2022年4月30日以前出生的全體國民、外籍配偶、持有永久居留證者以及持有外交官員證者接可領取。
行政院表示,今年經濟成長估創11年新高,全年預估達到5.88%,經濟成長是國人同胞共同努力之成果,因此今年振興五倍券經費,概由政府編列特別預算支出負擔。
經濟部指出,可以使用範圍,包括所有國內實體商家或攤商、配合提出「振興五倍券專區」與中小店家相關優惠方案的國內電商或餐飲外送平台、學雜費用等;排除範圍,包括境外電商、股票、繳稅、罰單、行政規費、菸品、保單、國民年金、信用卡費、禮券、儲值。
經濟部表示,振興五倍券在消費時視同現金,雖消費者不可要求店家找零,但店家可以彈性決定提供消費者是否找零。此外,今年開放共同綁定、領取功能,可以揪團最多五人綁定或領券。
另一方面,國發會表示,振興五倍券預計可以產生2,000億元經濟效益,期盼透過「更好領、更好用、更刺激」達成目標,能讓消費者更便利、地方與業者加碼更熱絡,部會加碼與五倍券連結更緊密。

2. 疫情衝擊美國8月就業成長不如預期
《本會9月4日訊息》綜合外電,美國8月就業成長急遽減速,新增就業人數是七個月來的最少,反映新冠肺炎變種病毒Delta肆虐效應,使得聯準會(Fed)預定年底之前縮減貨幣寬鬆措施計畫,更加複雜,部分經濟學家揣測雖並不致於Fed打消在今年內啟動縮減每月購債1,200億美元規劃,但將會影響縮減購債步調、時機和規模,甚至可能延到明年。
美國勞工部3日公布,8月非農業就業新增23.5萬人,比7月上修至105萬人增數急縮,遠不如彭博訪調經濟學家預估的72.5萬人;至於失業率從7月的5.4%下降到5.2%,符合預期。再者,8月平均時薪月增0.6%,其增幅是經濟學家估計0.3%的兩倍,而且比7月的0.4%加速;年比增幅達到4.3%,也超越預期的3.9%
由此顯示,8月聘僱活動急遽降溫,可能反映傳染較強勁的Delta變種病毒引發顧慮升高,以及職缺更難補人。此外,新冠肺炎感染潮再起打擊美國消費信心,並且打亂學校復課和員工重返工作場所的計畫,或許導致企業對此刻招聘採取較保留的態度,同時造成部分勞工延緩重返職場腳步。
在報告公布後,由於經濟展望減弱、與Fed政策的預期之間擺盪,偏向防禦操作,美股三大指數3日早盤在平盤附近中震盪,美元指數跌0.3%至91.947。

3. 中國央行公布金融機構業務產品全部納入監管
《本會9月5日訊息》路透社報導,中國人民銀行4日表示,中國金融機構和市場准入開放工作即將完成,外資金融機構正在積極進入中國市場,依據資料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度境外投資增持包括股票、債券、存貸款在內境內人民幣資產共計1.27兆人民幣(約新台幣5.46億元),顯示中國金融市場具有巨大吸引力道。
不過,中國人民銀行強調,中國金融監管政策仍有優化空間,必須將相關的政策完善,加快補齊金融科技監管的短板,將持續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框架,構建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加快補齊金融科技監管短板,將所有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務和金融產品納入監管,為外資創造更好的環境。
事實而言,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早已先行對金融機構的外匯操作展開監管,路透社指出,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針對部分商業銀行和企業進行調研,掌握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對企業業務的潛在影響,並且就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狀況進行了解。
學者專家認為,由於金融機構對人民幣的看法大致相同,可能導致企業客戶形成共識,而隨後的外匯交易操作就有可能帶給央行壓力,「監管機構希望企業對外匯的看法沒有形成共識,這樣才度致於成為央行對立」。

4. 疫情衝擊國民人均國債負擔24.9萬元
《本會9月6日訊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迫使政府支出增加,必須舉債進行紓困與振興。依據財政部國庫署公布截至今年8月底止最新國債資料,中央政府長、短債共計5兆8,498億元,使得國人平均每人負擔國債24.9萬元,較去年的23.8萬元增加1.1萬元。
財政部表示,近年財政改善,估算到今年底止長債占比32.9%,預計明年底可以降到32.0%左右,距離法定債限40.6%仍有一段距離。
財政部分析,每人負擔國債較去年增加的兩大原因,首先是疫情影響,今年紓困支出增加;其次為少子女化影響,人口在去年面臨死亡交叉後,今年人口數量持續下滑,使得計算平均每人國債分母變小。
財政部指出,如果觀察一年以上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長債),2016年底長債5.3兆元,自2016年底到2019年底之間,長債都維持在5.3兆元左右,財政狀況穩健;直到2020年初疫情爆發,因應相關紓困振興支出,長債才增加到5.4兆元,到今年8月底止長債則擴大到5.7兆元。
財政部表示,近年無論是中央或地方,由於積極推動開源節流,債務狀況有所改善,使得中央政府長債占比從2012年的36.3%,持續七年下降至2019年的29.7%,雖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回升達到30%,但仍遠低於2012年高點。今年同樣受到疫情影響,財政部估算至年底時長債占比約為32.9%,距離債限40.6%還有7.7個百分點,可以舉債空間還剩1.4兆元。
至於紓困特別預算,財政部表示,全球各國因應疫情皆有推出各項財政紓困措施,台灣紓困特別預算歲出占GDP之比率約為3%,若與國際之比較,則仍屬較低。

5. 外匯存底續創新高蟬聯全球五強
《本會9月7日訊息》中央銀行6日公布,至8月底止,台灣外匯存底金額5,435.78億美元,刷新歷史新高紀錄,較7月底增加5.02億美元。依據目前各國所公布的最新數據,至8月底止,台灣外匯存底僅次於中國大陸3兆2,359億美元、日本1兆3,019億美、瑞士1兆182億美元和印度5,716億美元,蟬聯全球第五大國。
央行說明,8月外匯存底變動,主要受到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以及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等兩大因素影響,
依據央行統計,包含盈餘匯出在內,外資8月淨匯出金額34.8億美元,主要是因國內幾家大型企業發放股利,外資匯出股息。央行表示,雖8月美元指數走強、升值接近0.5%,但主要貨幣例如歐元、英鎊、加幣、人民幣、日圓、瑞士法郎等多呈貶值,因外匯存底投資運用孳息收益拉抬效果更大,而使得外匯存底較7月增加。
央行同步公布,8月底外資持有新台幣資產數據。其中,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照市價計算,加上新台幣存款餘額,共計7,197億美元,月增214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占比重增至132%,較7月129%,上漲3個百分點。
央行分析,雖8月台股指數一度下挫,但接近下旬之時指數拉回,促使外資持股市值增加,因此外資持有新台幣資產金額以及約當外匯存底比重,呈現雙雙上漲。
央行表示,若以8月而言,比較主要貨幣變動,外匯存底投資運用孳息影響更大一些,因此8月外匯存底金額較7月增加。至於7月外匯存底5,430億美元,比6月減少2.06億美元,其主因是因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之變動。

6. 上市、櫃海外收益創下十年最高
《本會9月8日訊息》金管會證期局7日公布2021年上市、櫃公司截至第2季止海外投資與大陸投資情形,其中海外投資上半年獲利高達5,76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670億元,年成長175%以上,創下十年以來同期新高。其中,航運與其他電子、半導體三大產業大賺,帶動上市、櫃公司今年上半年大陸與海外投資獲利,雙雙創下十年來同期新高紀錄。
其中,受惠運價大漲,航運業者上半年海外(不含大陸)投資大賺1,530億元,位居所有上市、櫃產業海外投資第一名,與去年同期之比較增加1,464億元,成長22倍以上。
金管會證期局指出,上半年海外投資收益增加最多的是航運業;其次電腦與周邊設備,增加350億元獲利,上半年海外賺取536億元;第三則是半導體業,上半年海外投資利益48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43億元。
依據了解,早期為享有各個不同國家或港口的獎勵措施,商船公司通常會在海外設立多家子公司,使得航運業不少獲利以海外投資收益之方式呈現。
至於大陸投資利益,截至第2季止達到2,430億元,亦創十年來同期新高,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7%;證期局分析,主因石化塑膠及電腦相關產品需求增加,以及去年同期受到疫情影響,獲利金額較低。
再者,今年上半年投資大陸獲利增加最多前三產業方面,以鴻海等其他電子業較去年增加210億元為最多;塑膠工業年增205億元居次;半導體業上市櫃合賺24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97億元排名第三。
此外,資金匯回方面,2021年上半年上市、櫃公司投資大陸收益匯回金額43億元,截至第2季止上市、櫃公司投資大陸收益累計匯回金額合計5,524億元,占累積原始投資金額2兆5,183億元的21.94%。
另一方面,到今年第2季止,共有1,279家上市公司前往海外投資,累計投資6兆8,961億元,較去年底增加854億元。上市、櫃公司皆以半導體業投資金額較大。
依據統計顯示,合計上市、櫃公司共有1,196家前往大陸投資,投資金額合計2兆5,183億元,較去年底增加65億元。
金管會證期局表示,主要基於營運策略考量增設大陸子公司、併購取得大陸子公司,或者因應子公司資金需求,分別以電腦及周邊設備業、電子零組件業的投資金額較大。

7. 今年CPI三度衝破2 %8月年增2.36%
《本會9月8日訊息》主計總處7日公布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2.36%,是今年以來三度突破2%通膨的警戒線。不過,主計總處重申,目前國內暫無通膨現象,最近CPI漲幅略高,屬於短期因素,第4季就會緩步往下。
依據資料顯示,今年CPI年增在4月、5月、8月時均超2%,高點在5月的2.45%。針對外界所關注的通膨隱憂再起,主計總處認為,8月CPI年增明顯已較上個月增加0.44個百分點,再度衝破2%,主因蔬菜受到8月颱風天候影響,量減價揚,加上8月全面恢復夏月電價,而且油料費用較低基期因素仍在,加以機票、肉類、成衣及水果價格上漲所致。
主計總處表示,目前國內暫時沒有通貨膨脹現象,雖政府有緩漲、凍漲之機制,但國際原物料價格仍是居高不下,加上原物料多靠進口,因此國際原物料價格變動是否影響民生物價,政府將會持續關注。主計總處特別指出,今年8月OPEC油價每桶平均70.33美元,相較去年同期的45.19美元,漲幅55.6%。
主計總處同時指出,主要國家大多從今年4月起,CPI漲幅明顯擴大,美國4月突破4%,而後更擴大至5%以上;南韓同樣是4月後CPI漲幅更擴大至2%以上,主要都是受到去年較低基期影響。
再者,近幾個月國際原物料價格還在高檔,但是波動已經趨緩,只要國際原物料不要持續攀升,國內通膨壓力就會轉小。
另一方面,依據主計總處最新預測,雖今年第3季CPI年增仍會超過2%,但第4季將回落至2%以下。至於疫情造成全球航運「缺船、缺櫃、缺工」現象,在運輸成本大幅增加下,是拉抬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其反映廠商進貨成本躉售物價指數(WPI),8月年增11.88%。

8. 出口連續14個月成長創五驚奇
《本會9月8日訊息》財政部7日公布8月出口金額395.5億美元、進口金額360.8億美元,雙雙再創歷年單月新高。其中,出口年增26.9%,連續14紅,包括: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機械等四項貨類出口金額都創單月新高,創五驚奇。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出口四大利多,包括:一是全球生產活動復甦,增補庫存效應;二是5G通訊等新興科技及數位轉型商機;三是消費性電子新品例如iPhone新機等備貨潮及旺季效應顯現;最後則是國際原物料行情走高,價量齊揚。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總結前八個月進、出口表現,無論從規模或市場觀察,皆都呈現「遍地開花」,包括總出口、總進口、對五大市場出口等,其金額規模都是歷年同期新高,而且是近11年以來的最為強勁表現。
若從出口貨類觀察,8月仍然維持科技、傳產齊頭並進。包括,電子零組件8月出口152.2億美元改寫單月新高,年增21.9%,已連28紅。其中,積體電路出口續創新高,主要受惠於各類晶片的需求強勁並直接反應價格;此外,東協國家疫情嚴峻,被動元件、封測廠商也是受益轉單效應。
再者,8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出口54億美元,也創單月新高,年增17.2%。雖受到長、短料衝擊,導致部分出貨遞延,但美國、中國大陸與香港遠距需求維持不墜,有效挹注出口。
此外,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則是受惠歐美等主要國家推動基礎建設,加上中國大陸、俄羅斯限制鋼材出口推升鋼價;機械出口成長,則是來自半導體機械、醫療、自動化設備等需求。上述兩項貨類規模也是單月新高,年增分別達到50.3%、39.6%。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雖光學器材8月出口維持11%成長,但成長幅度在各貨類中卻又敬陪末座。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歐美經濟解封之後,民眾已從室內走向戶外,宅經濟有降溫之趨勢,加上貨運成本高漲,終端廠商下單保守,造成面板價格漲勢漸從高點滑落,是下半年度變數較大的出口產品。
展望未來,財政部統計處引用主計總處預估指出,單月出口規模超過300億美元已成為新常態,第4季並不排除可以單月跨過400億美元大關;至於9月因中秋假期,工作天數比去年少兩天,故推估9月出口年增約在23%至27%之間,規模落在378億到390億美元,仍有機會創下歷年單月前三高。

9. 全球第二季半導體設備出貨創下新高
《本會9月9日訊息》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8日發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報告,2021年第二季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出貨金額248.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48%,創下新高,較第一季235.7億美元成長5%。其中,中國大陸在政府全力扶植半導體產業下,第二季設備出貨金額達到82.2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韓國及台灣分居第二及第三,三大地區採購金額占全球出貨金額之比重高達八成。
SEMI表示,由於高效能運算(HPC)、人工智慧(AI)、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等新興科技應用,因此對高階處理器與系統單晶片(SoC)之需求不斷成長,帶動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進而推升半導體設備發展。此外,SEMI看好全球半導體設備出貨,將持續迎來強勁的增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國大陸、韓國、台灣等三地第二季半導體設備採購金額合計占全球出貨金額之比重達到八成,代表亞洲仍然是全球晶圓代工及記憶體產能投資之地區。尤其台灣在晶圓代工產能上遙遙領先其它地區,韓國則是在記憶體產能上坐擁全球最大。
 至於日本及北美第二季半導體設備採購金額略微高於去年同期,其中北美地區季增25%達到16.8億美元,主要來自英特爾、美光、格芯等擴建生產線,英特爾則是陸續宣布建置7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的晶圓廠,其後續設備採購金額可望逐步回升。
再者,韓國由於三星及SK海力士擴大資本支出,擴建DRAM及3D NAND產能,開始採用極紫外光(EUV)技術量產DRAM,三星亦提高了EUV曝光機採購數量建置5奈米及3奈米晶圓代工產能,推升韓國第二季半導體設備採購金額達到66.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48%,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設備市場。不過,與第一季居世界第一的73.1億美元採購金額相比,則是季減9%。

10. 歐洲央行決議第4季開始減緩購債步調
《本會9月10日訊息》綜合外電,歐洲央行(ECB)9日決議,第4季開始減緩購債步調,將跨出量化寬鬆(QE)措施退場的首步;但是,在決議中並未公布縮減金額等相關細節,反映Delta新冠變種病毒肆虐之際,ECB仍想保留政策彈性。依據統計,目前ECB每月購債約為800億歐元,市場預期今年第4季購債金額將減少到每月600億-700億歐元。
ECB決議聲明指出,「新冠疫情緊急購債計畫(PEPP)」購債步調將會「溫和減速」,重申這項金額1.85兆歐元計畫,將持續實施到明年3月為止,若有必要也將延長。此將暗示,ECB並未準備討論如何及何時結束PEPP,讓12月會議成為PEPP未來規劃的關鍵。
歐洲央行表示,ECB最新決策並非縮減QE,僅是校正未來三個月PEPP計畫,「我們一致決議校正購債速度,以實現有利的金融情勢目標。我們並未討論下步」,「經濟展望風險大致平衡」,「在此同時,若疫情惡化,促使經濟更進一步解封時間推遲,或是供給短缺超過預期,而且阻礙生產,則經濟展望可能更加惡化」。
許多經濟學家指出,ECB是在試著「鴿式退場」,避免金融情勢趨於緊縮。ECB同時溫和上修經濟成長預估0.4個百分點至5%,並且預測目前通膨雖處於十年高點,但明年年初可望大幅下降,而且2023年仍將低於2%目標。
此外,ECB同時公布,主要再融資操作(MRO)利率維持為零,邊際放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別維持為正0.25%與負0.5%。原有資產購買計畫(APP)將會持續實施,每月仍將淨購買200億歐元資產,直到ECB開始升息之前不久始再停止。
歐洲央行認為,雖歐元區經濟明顯回升中,但復甦速度仍要觀察疫情變化及疫苗施打進展。預料目前通膨上升屬於暫時,潛在物價壓力將會逐漸累積;如果供給瓶頸持續更久,而且工資升幅超過預期,將會造成物價壓力更加持久。整體來看,整體金融情勢仍然對於經濟有利。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