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出口創下史上單月新高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02-22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2月6日至2月12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元月出口創下史上單月新高
《本會2月9日訊息》財政部8日公布2021年1月進出口統計,出口連續七紅順利達陣,1月出口值為342.7億美元、創下史上單月新高,年增率為36.8%、為2010年8月以來的最大增幅。
財政部預估,2月出口受到春節影響,單月工作天數年減四天,雖成長將會有所收斂,但可望維持成長3%~8%水準,呈現連續八紅。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雖往年1月為淡月,但2021年1月出口不淡、反倒逆勢成長,主要六大關鍵,包括5G應用升溫、遠距商機不減、各國對台灣晶片之需求旺盛、年節拉貨效應、國際原料行情回溫,加上2021年1月工作天數因春節月份不同而年增3天,進而締造1月出口新猷。
1月出口最大動能為電子零組件132.9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率接近五成,其中以積體電路出口年增四成、電容器與電阻器出口年增1.1倍為成長關鍵。財政部指出,積體電路多受惠於各類晶片需求熱度超乎預期;電容器與電阻器多為被動元件,搭上車用電子與5G趨勢快速發展。
出口次要動能為資通訊產品,1月出口值為45.8億美元、年增率四成,其中以電腦零件、儲存媒體出口分別年增七成、五成為成長動能,例如商用筆電零件、硬碟等迎接遠距商機。
展望首季出口,雖主計總處預估成長率為5.2%,但財政部觀察1月出口成長態勢,加上電子產業利多不斷,晶圓代工、車用電子、封測廠等產業多在春節之前加班趕工,甚至業者產能滿載、接單接到六月,預估2021年首季出口成長率有望達到一成以上,較原先之預期呈現倍數成長。
至於進口方面,依據財政部資料顯示,1月進口值為280.8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率為29.9%。若按品項來看,以農工原料進口190億美元為大宗、年增接近三成,資本設備進口47.6億美元居次、年增兩成。財政部表示,廠商生產一般貨品將會用到農工原料、生產晶圓將會用到產製資本設備,1月兩大貨類進口都是年增兩成以上,顯示廠商積極備料生產,預估首季出口動能,料能維持成長趨勢。

2. 主計總處首度公布生產者物價指數上揚1.7%
《本會2月6日訊息》主計總處5日首度公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元月較上月大漲1.7%,參考類似資料分析,是兩年以來的最大漲幅,反映廠商銷售價格明顯上揚。
主計總處表示, PPI係用以衡量廠商銷售價格的變化,PPI上揚未必代表廠商獲利增加,而是必須了解其成本變化。由於長期以來台灣所編製的躉售物價(WPI)是在衡量所有商品在生產階段的「交易價格」,PPI則是用來衡量國產品「出廠價格」,兩者內涵不盡相同,若以衡量生產階段價格而言,PPI更適合、更清晰,其事如今多數國家所公布的都是PPI,較少在用WPI。
此外,由於現行基本工資審議、營利事業資產重估價辦法所納入的參考指標都是WPI,未來主計總處將會行文財政部、勞動部參考PPI,適度調整參考指標,是否納入PPI,仍是由主管部會來決定。
主計總處表示,PPI由於剛開始試編,因此目前僅有月增率,到今年12月時始有年增率,至於各國已不編的WPI是否還要再編?則是將會再編兩年聆聽各界看法,屆時如果參考價值不高,再行停編。
主計總處同時公布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受到去年同期為春節物價偏高的影響,今年元月CPI較上年同月下跌0.16%。主計總處表示,若排除春節因素,則元月漲幅0.56%,顯示目前物價仍屬溫和,沒有通縮或通膨疑慮。至於進口物價受到基本金屬、機器上漲影響,若按美元計價,已結束25個月的跌勢轉為上揚0.29%(年增率),出口物價也是連續第二個月上揚,顯示隨著預期樂觀,全球需求正在提高。

3. 台股史上最強封關達到15,802
《本會2月6日訊息》台股2021年2月5日以15,802點、上漲96點為封關,整年上漲3,683點,漲幅30.4%,劃下完美句點,為2009年金融海嘯後最大漲點;此外,封關市值48.157兆元,整年市值增加11.372兆元,增幅30.92%、寫下歷史最多。
再者,若以總歸戶開戶數1,128萬多戶及市值增加6.07兆元計算,平均平均每戶帳上財富增加54萬元;若不扣除外資部分,平均每戶帳上獲利突破百萬元、達到100.77萬元。
台灣證交所指出,農曆年封關日加權指數以15,802點作收,成為歷史最高,也是史上第四次收在萬點之上,分別1990年1月23日收11,947點、2018年2月12日收10,421點、2020年1月20日收12,118收及2021年2月5日收在15,802點,而且最近二次封關指數,一次比一次高。
台灣證交所表示,台股於2月17日農曆年後開盤,依據統計,2001~2020年20個農曆年春節之後開盤,指數有13年上漲、有7年下跌,其中以2018年2月21日收在10,714點,上漲293點、漲幅2.81%最大;以2020年1月30日收在11,421點,下跌696.97點,跌幅5.75%最大。
另一方面,受到關注的是,鼠年台股最低點於2020年3月19日觸及8,681點,最高點在2021年1月21日16,153點,高低落差高達7,472點,為歷史高、低點相差最多的一年。

4. 台美首場供應鏈合作視訊對談達成半導體相互依賴共識
《本會2月6日訊息》台美5日以閉門視訊的方式舉行首場「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前景座談」,美方包括高通、康寧、科技創新基金會、美國半導體協會等與會,AIT處長酈英傑列席,台灣方面包括台積電、聯電、TSIA、瑞昱、SEMI台灣區主管等約10多人到場,其餘均以線上方式與談,共有100多人參與,達成台美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相互依賴」、互補共識。
王美花會後轉述表示,台美業界共有三項共識:
一是雙方半導體自1971年起開始合作,有深厚的合作關係,會中多位代表提到「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台積電很多設備、材料是向美方購買,台積電產品很多賣給美國晶片設計廠商,例如高通、輝達等,雙方分工形成互補、互相依賴關係。
二是美方提到對業界的政策建議,包括高通指出,台美之間應該增加更多研發投入、人才培訓及台美人才交流。此外,康寧表示,台灣對專利與營業秘密的保護造就良好發展,因此將會持續加碼投資台灣。美方同時提到,可在國際成立營業秘密聯盟。
三是,美方公、協會與業界表示,美國終將回歸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而因半導體產業的極為重要,建議美國官方應該邀請台灣、韓國一起加入CPTPP,台美之間也應簽署FTA(自由貿易協定)。同時,華府智庫、美國半導體協會主張,因第三階段涉及5G、AI等新興科技降低關稅壁壘等,而台美應該共同推動翻新WTO ITA3(世貿組織新版資訊科技協定)。此乃因為5G、AI等新興科技技術發展不在原本範圍之內,應該推動翻新協定,藉以減少相關關稅壁壘。
至於外界所高度關注的全球車用晶片荒問題,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雖美國官方與民間都有提到謝謝台灣協助,但討論主軸仍是供應鏈合作。

5. 中國大陸今年經濟不容樂觀
《本會2月7日訊息》依據中新社援引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表示,雖大陸有控制疫情的經驗,2021年世界經濟可能明顯好於2020年,但影響還是存在,畢竟疫情還在全球範圍蔓延,2021年大陸經濟形勢不能過分樂觀,加上基數問題不能高估、疫苗的供給能力、品質如何,是否均勻分配,都是值得觀察,故需要保持一份清醒。
至於基數問題,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強調不能高估,有些機構預估2021年第一季度大陸經濟增速將會超過18%,甚至達到20%。在實際上,這種簡單測算不是具有科學,有些經濟總量損失是補不回來的,預測還是需要建立在準確、客觀的統計基礎之上。
回顧2020年第一季度,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大陸經濟年減6.8%,創下1992年有季度統計資料以來的最低。這些因素,除了疫情和國際環境變化不確定性外,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表示,還有兩個問題或風險值得關注:
首先,是實體經濟的困難沒有根本改觀,雖然大陸實體經濟頂住衝擊,但畢竟受到影響;其次,部分中小微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若從去年全年數據及近期一些指標來看,實體經濟無論是在生產經營、債務問題,抑或是在利潤狀況方面,仍需關注。

6. 國際旅遊產業2020年收入銳減1.3兆美元
《本會2月8日訊息》依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近期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爆發迄今一年以來全球累計超過1億6136萬例確診,其中231.6萬例死亡。疫情衝擊全球產業,尤其旅遊產業損失慘重,2020年全球旅遊產業蒸發1.3兆美元(約36兆新台幣)。
UNWTO指出,2020年全球旅遊產業經歷最痛苦的時期,為了防止冠狀病毒擴散,觀光人數前所未有下滑,旅遊限制也是罕見嚴格。若從地區來看,訪歐旅客減少最多,海外遊客減少5億人次(70%);亞太地區則是減少3億人(84%);中東與非洲旅遊人數下跌75%、北美和南美則是下降69%。
此外,日本《共同社》報導,由於觀光客元因旅遊防疫限制而大幅減少,去年2020國際旅客減少約10億人次,較2019年同期下滑74%,整體經濟與2009年金融海嘯過後之比較,損失高達11倍。同時,疫情也導致了大約1億至1.2億旅遊業者失業,大多來自中小企業。
至於2021年前景方面,UNWTO民意調查顯示,45%的人認為狀況將會好轉;30%的人認為狀況將會惡化;剩下25%的人認為大致與去年之狀況類似。
UNWTO表示,雖各地致力於安全旅遊,但我們非常清楚疫情危機距離結束尚早。在COVID-19感染風險問題上互相協調、合作,包括檢測、追蹤和疫苗注射,徹底解決疫情始能夠讓觀光經濟復甦。

7. 晶片一路短缺估到2023年
《本會2月8日訊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產能持續供不應求,晶圓代工大廠表示,半導體需求持續強勁,8吋廠及12吋廠成熟製程產能吃緊更為明顯,產能短缺幅度早已超過產能增加幅度。這種供需無法均衡,將會導致半導體市場發生結構轉變,需求成長幅度大於產能增加幅度結構問題難以解決,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恐延續到2023年。
亦即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回顧2020年半導體市場卻又因疫情帶動數位轉型加速而大幅成長,其強勁需求動能將延續到2021年,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若從需求來看,產能供不應求原因是在於去年到今年,共有三個巨大趨勢(megatrend)同時發生,包括:
第一是4G加速轉向5G,5G手機出貨強勁,每支手機矽含量與4G手機比較,其矽含量增加35%。
第二是疫情引爆在家工作風潮,改變生活習慣,帶動筆電出貨大幅成長,迄今仍然沒有減緩,這將會是長期趨勢,甚至看好今年筆電出貨數量將上看至3億台。
第三是去年第四季車用電子觸底反轉,新車款式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車用電子搭載比率大幅提升,電動車輛持續發展,每輛車輛採用晶片數量大幅增加,導致現在車用晶片嚴重缺貨。
若從供給來看,新建晶圓廠房前置時間拉長,設備交期長達14~18個月,現在從投資建廠房到產能開出,已經是在2023年。
若由晶圓代工製程節點來看,7奈米或5奈米等先進製程需求暢旺,由ROI(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雖可以持續投資建廠,但14奈米以上成熟製程投資效益充滿挑戰,恐將難以回收。晶圓代工產業製程節點推出之後平均價格,每年都會折價,經10年後其均價只有一半,相對建置產能成本並未減少一半,而且部份8吋設備不再生產,無法做到規模以上產能投資。
至於14奈米以上製程需求數量,從2020~2025年的CAGR(年複合成長率)達到6.6%,但是年度產能的CAGR卻僅有1%。
晶圓代工大廠表示,若從現在到2023年,半導體產業進行大型投資,則可以解決產能不足問題,但是大型投資機率不高,所以產能短缺情形恐到2022~2023年難以解決。亦即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不再是景氣循環周期性的問題,而是結構問題,這些需要產業個界智慧來看如何面對解決。

8. 今年 1月對陸出口創下歷史新高
《本會2月9日訊息》財政部1月出口統計顯示,我國對中國大陸與香港之出口金額148.5億美元,占比達到43.3%,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年增率達57%,也是寫下2010年6月、10年多以來最大增幅,顯示中國大陸不僅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區,而且對其的依賴程度日益加深。
財政部指出,若從結構、長期趨勢分析,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表現一直以來都相當亮麗。若從產品項目來看,受到5G與遠距商機帶動,從2020年下半年起以來,台灣電子零組件有令人驚豔、大幅成長的表現年增54.6%;此外,資通與視聽產品年增74.7%、塑橡膠及其製品成長87.9%,基本金屬及其製品更是呈現倍增。
財政部分析,由於適逢春節長假,中國大陸客戶端勢必提前拉貨、補充庫存或增加備貨,因應春節需求,自然帶動供給端出口成長;此外,因應新冠肺炎防疫,中國大陸政府鼓勵民眾「在地過年」,降低大型移動風險,春節回鄉熱潮不如往年擁擠,工廠停工時間也因如此縮短,提前復工帶動中國大陸備貨力道,此乃為何1月對陸出口年增高達57%。

9. 中國大陸進口中東歐產品超過1,700億美元
《本會2月10日訊息》中國大陸於2020年底達成中歐投資協定之後,9日在北京透過視訊召開「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峰會」宣布,未來五年將從中東歐國家進口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商品,尤其農業產品進口將會成長一倍,讓雙方的農業貿易金額增長五成。
新華社報導,峰會是由中方倡議舉行,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或高級別代表應邀出席。中國大陸表示,願與中東歐國家在疫苗合作、互聯互通、擴大進口採購及綠色發展等四大方向上開展合作。
在互聯互通上,中國大陸表示,願與中東歐國家海關開展「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合作試點。
在擴大互惠互利上,中國大陸承諾未來五年將自中東歐國家進口1,700億美元商品,倡議在中東歐國家中合作建設農業產品批發市場。此外,則是拓展雙方數位經濟、電子商務、健康產業等領域合作。中方將推動建立中國-中東歐國家電子商務合作的對話機制,以及中國-中東歐國家公眾健康產業聯盟。
亦即自從中美兩國交惡以來,中方就在國際積極拉攏盟友,歐盟正是主要對象。相對歐洲來說,2020年爆發疫情之後,中歐貿易發生變化,中國一舉超越美國成為歐洲最大貿易夥伴。中歐在各取所需背景下,2020年12月30日,歷時七年之久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終於完成談判。
依據協定內容,雙方在市場准入上顯著出現突破,歐盟企業可望在中國市場中享受更開放自由的空間。不過,中國也是企圖藉由該項協定進入歐洲,例如能源等敏感領域,擴大在當地甚至全球的影響力道,扭轉近年企圖進入歐美科技等敏感領域受挫現象。
儘管中歐投資協定完成談判,不過具體來看,目前中歐所完成的協定僅是框架,之後需要再經細節討論、立法程序,具體協定可能至2022年時始能生效,加上2021年疫情不確定性,中歐多邊關係是否因此一協定而更加緊密,有待加以觀察。

10. 美國聯準會元月貨幣政策立場更加謹慎
《本會2月11日訊息》綜合外電,聯準會(Fed)元月貨幣政策會議,是拜登上台之後的首次開會。其決議與去年12月之狀況一樣,維持基準利率0%到0.25%區間,持續每月購買美國公債至少800億美元和400億美元不動產抵押證券,直到經濟擺脫衰退完全復甦。
Fed預估美國2020年國內生毛額(GDP)萎縮2.4%,較原先預測萎縮3.7%來得好;今年GDP成長預測從4.0%調高至4.2%。Fed主席鮑爾強調,疫情仍然是經濟的重大威脅,同時警告經濟在未來幾周甚至更九將會持續低迷,直到民眾普遍接種疫苗與政府紓困措施刺激經濟持續復甦為止。
Fed認為,美國經濟目前復甦情形令人擔憂,距離達成就業最大化和通膨持穩在2%目標,仍然遙遠。Fed預測今年美國通膨率1.8%,至於失業率今年5%,明年降至4.2%,2023年降至3.7%,接近疫前水準。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