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會議凝聚四個方向推動科技發展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0-12-25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0年12月19日至12月25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全國科技會議凝聚四個方向推動科技發展
《本會12月24日訊息》四年一度全國科學技術會議23日落幕,此次大會以「創新、包容、永續」為台灣2030願景,相關部會共同攜手合作,落實國家人才培育、基礎科研、經濟發展及安居家園等關鍵策略,達成強化女性人才培育與科研參與、持續支持基礎研究、推動產業智慧化與數位經濟發展及推動智慧健康照護等四大共識,據以制訂未來四年國家科技發展計畫草案,協助台灣邁向2030年挑戰。
其中,人才與價值創造方面,將會強化女性人才培育與擴大科研活動參與機會,檢視新興科技與未來產業需求,持續厚實教育能量,希望透過突破作法、國家資源,吸引與國際接軌的優質人才來台。
科研與前瞻方面,將會建構穩健創新生態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加強需求驅動或核心價值驅動的科技研發,促進人文社科合作。
經濟與創新方面,將會推動產業智慧化與數位經濟發展,加速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力道,優化環境以協助新創,讓台灣各行各業能與國際大廠分享硬體、軟體與服務的價值。
安心社會與智慧生活方面,將會加強公私協力,共同提升產業資安防禦能量,推動智慧健康照護,發展精準健康科技,提升全民健康福祉。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指出,未來科技發展,勿忘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科學專家快速反應,在10個月內,史無前例推出mRNA疫苗,如果沒有過去數十年來研究累積,不致如此之快成果,未來50年台灣需要創造新科技,創新、突破、領先,始能達到高利潤、扎根深。

2. 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1年八大任務
《本會12月19日訊息》依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6至18日在北京召開,定調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會議指出,宏觀政策「不急轉彎」,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擴大內需,打擊各種逃廢債、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此外,強調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之下進行。
在此次會議中指出,由於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亦即2021年世界經濟在疫情衝擊下,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導致各類所衍生的風險不容忽視,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高水平發展。
其次,則是2021年宏觀政策必須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持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在政策操作上需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掌握好政策時度效,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高水平發展為「十四五」開啟好局。
此外,會議更加指出,需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的發展格局,並且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線,注重需求管理,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再者,擴大消費方面強調,最為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增強投資增長後勁、大力發展數位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現代物流體系。
最後,會議定調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解決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秩序擴張、解決城市住房問題,以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3. 台美簽署科學及技術合作協定
《本會12月19日訊息》18日外交部、科技部、經濟部、AIT共同宣布,駐美代表蕭美琴及美國在台協會執行理事藍鶯(Ingrid Larson)已經於15日在華府簽署「台美科學及技術合作協定」。
此次是11月舉辦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之後首項具體成果。未來台美雙方期待透過資訊、專業知識、人員等交流及其他合作,促進科學知識、技術創新及研究誠信及保護。
經濟部透露,美方認為台灣在科技領域人才交流、研究成果保護、研究過程透明及遵守學術倫理等方面上表現,值得作為信任夥伴。因此,台美科技合作協定將會提供台美科技合作平台(platform),開啟未來透過科技部及國務院,共同邀請第三方、國際組織科學家、技術專家及機構等,參加依據此一協定所舉行的活動。經濟部指出,今年最為重要的是供應體系重組,政府推出全球經貿布局需要貼近美國及歐洲市場,未來將會加強與美國建立科技合作之關係。
科技部則是表示,未來國內將邀請相關部會與美方藉由創新模式,加強科技方面國際合作,建立台美關鍵技術產業分工機制,定期舉辦關鍵技術對話會議,以達到串接產、官、學、研在新興與關鍵技術領域的連結,藉此確保台美之間科技保護,以成為繁榮互惠的國際夥伴。

4. 中國大陸公布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升溫中美對抗
《本會12月20日訊息》中國政府19日公布「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簡稱安審辦法),中方將建立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工作機制,對軍工、能源、金融服務、網科資訊等外商投資進行安全審查。
綜合陸媒報導,面對美方步步進逼,中國國家發改委19日下午公布「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安審辦法共計23條,於11月27日發改委第13次委務會議審議上通過,經過中國國務院批准,自2021年1月18日起實施。中國大陸政府將在國家發改委設立安全審查工作機制辦公室,並由發改委、商務部牽頭,承擔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工作,外商投資安全審查申報則由發改委接收。
針對外商投資安審範圍,主要涉及投資軍工、軍工配套等國防安全領域,以及軍事設施和軍工設施周邊地域投資。此外,包括投資重要農業產品、能源和資源、裝備製造、基礎設施、運輸服務、文化產品與服務、資訊技術和互聯網產品與服務、金融服務、關鍵技術及其他重要領域,外商並取得所投資企業的實際控制權。
在美中對抗態勢下,此項辦法劍指美國美國總統川普任期僅剩數周,卻在12月以來頻對中國出手,先是將中芯國際、大疆創新等60家的中企(包含一家中芯香港分公司)列入實體清單,稍後川普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凡是不符合美國PCAOB會計審察所規定的中企,將有被除牌下市之風險,讓兩國的企業淪為籌碼。
至於中國在證券領域的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規定何時推出,發改委表示,「安審辦法」第22條規定,外國投資者購買中國境內企業股票,影響或可能影響國安者,其適用具體辦法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

5. 日本內閣通過史上最高2021年總預算案
《本會12月22日訊息》綜合外電報導,日日本內閣2020年12月21會議通過2021年度(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底)總預算案,歲出編列106兆6097億日圓(約新台幣29.4兆元),是日本史上最高的預算,比較2020年度增加3兆9517億日圓,而且歲入財源四成依賴國債,連續3年預算歲出超過100兆日圓。
報導指出,歲出大增原因,是人口老化造成「社會保障費」之增加,2021年度編列35兆8421億日圓,比較今年度增加1507億日圓;國防的「防衛費」連續9年成長,2021年度編列5兆3235億日圓,創下新高,比較今年度增加610 億日圓。
此外,因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明年度編列5兆日圓預備金,屆時日本政府可視防疫需要動用,不須國會通過。
至於歲入方面,2021年度稅收預估持續受到疫情影響、企業業績惡化,編列57兆4480億日圓,比較今年度預算減編6兆650億日圓。
為能彌補2021年度預算歲入財源,發行國債共計43兆5970億日圓,比較今年度大增11兆408億日圓。其中,限用於公共事業的「建設國債」6兆3410億日圓,比較今年度減少7690億日圓;彌補歲入不足「赤字國債」高達37兆2560億日圓,增加11兆8098億日圓。
比較歷年總預算案,發行國債比較上年度增加,為11年來之首見,而且占歲入之比例達40.9%,比較今年度31.7%大增9個百分點,使得日本政府財政更加惡化。

6. 11月外銷訂單超預期創新高
《本會12月22日訊息》經濟部統計處21日公布11月外銷訂單統計,金額577.8億美元,持續九紅,表現亮眼超乎預期,不但創下史上單月新高,年增大增29.7%,亦創2010年以來最大漲幅紀錄。此外,經濟部統計處預估全年外銷訂單在5,296至5,311億美元之間,可望刷新歷史紀錄。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原先預估11月外銷訂單年增在14.5%至17.9%之間,實際狀況卻是接單金額創下歷年最高,年增接近三成。主要原因是在,國際品牌手機遞延上市及銷售暢旺,加上遠距設備需求仍在,帶動科技類貨品接單明顯成長;同時,傳統貨品也因國際原物料價格上揚,許多類別都是同步呈現成長,推升11月接單金額締新猷。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11月接單占比主要來自資訊及電子類別,連帶推升海外生產比,11月海外生產比59.2%,是2015年12月以來的新高。經濟部統計處指出,這次海外生產比較前增加,是受到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等海外生產訂單爆量的影響,而且貿易戰火迫使台商重新規劃全球布局,部分轉往南向國家設廠,導致海外生產比攀高。
經濟部統計處指出,12月接單依舊爆滿,外銷訂單金額預估在565至580億美元之間,年增在29%至32.5%之間,仍有大幅成長空間。至於今年第四季訂單金額預估在1,659至1,674億美元之間,金額年增在22.3%至23.4%之間,成長超過兩成。
展望今年全年表現,經濟部統計處表示,全年訂單金額預估在5,296至5,311億美元之間,可望超越5,300億美元大關,也將突破2018年寫下5,118億美元記錄,再創歷史新高,年增預估在9.3%至9.6%,可以創下近三年來新高。但是,國際原物料價格普遍回升,加上全球疫情仍嚴峻,美中貿易爭端等不確定性因素仍在,後續發展必須謹慎關注。

7. 今年上市公司中國大陸收益估破4千億元可望新高
《本會12月23日訊息》依據中華徵信所(CRIF)22日所分析的兩岸經濟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收益達到2,931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估計2020年全年將會突破4,0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說明疫情並未影響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
CRIF分析,兩岸貿易往來沒有因為2018年中美貿易衝突之後,因帶動台商返台投資潮而呈現重大改變,中國大陸受到美國科技制裁,擔心供應斷鏈貨一路拉貨是主要得原因,「雖兩岸經濟有脫鉤的可能,但必須承認目前台灣出口仍然和中國大陸需求之緊密結合」。
CRIF指出,財政部11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對中國大陸之出口占台灣整體出口金額的43.8%,為歷年同期的占比新高,估計12月對中國大陸之出口金額,將會落在120~140億美元之間,累計全年可能突破1,500億美元大關。此外,部分因素同時顯示,中國大陸需要台灣供給工業養分事實,在疫情期間中特別明顯。
CRIF指出,台灣對中國大陸投資自從2016年以來快速下降,上市公司處分中國大陸投資所匯回的資金相當驚人,至今年第三季度止,已匯回的金額高達1,161.64億元,雖明顯看出台商撤離中國大陸趨勢,但並不代表台灣不太需要中國大陸市場,也不能解讀為台灣並不需要中國大陸作為代工基地」。
CRIF以上市公司認列中國大陸的投資收益,作為分析兩岸經濟仍然存在依賴關係佐證指出,2010年上市公司認列中國大陸投資收益1,768億元,來到2018年及2019年儘管引發中美貿易戰火,上市公司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收益卻又突破3,000億元大關,今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投資收益高達2,931.7億元,創下歷年同期新高,推估全年將會突破4,000億元。
由此顯示,「中國大陸對台灣產業的發展而言,既是內需市場、也是加工再轉出口基地,有利可圖」。無庸置疑,台灣面對經濟轉型所需要的投資調整,若以現實而言,若台灣希望主動選擇切斷對中國大陸的供給,必須先想清楚有無「新的出口市場」,可以作為替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超過1,400億美元地區。

8. 製造業生產指數再創新高
《本會12月24日訊息》經濟部23日公布11月工業生產統計,工業生產指數122.99,創下歷年單月次高紀錄,與去年同期之比較年增7.84%,其中製造業因資訊電子及傳統產業雙旺,兩者連續十個月成長,而支撐製造業佳績,生產指數124.97,創下歷年單月新高,與去年同期之比較年增8.19%。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製造業生產指數創下史上新高,其原因在於5G、高效能運算及遠距商機等應用需求暢旺,以及消費性電子新品接連推出之後買氣熱絡,持續推升資訊電子工業生產,加上終端需求增溫,國際原物料價格調漲,激勵廠商下單動能轉強,傳統產業普遍擴大增幅。
資訊電子產業方面,電子零組配件業年增14.18%為主要的貢獻來源。其中,因國際品牌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推出,加上5G、高效能運算等應用需求強勁,帶動晶圓代工產能滿載,積體電路業年增17.86%。
此外,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因疫情讓宅經濟及遠距需求持續延燒,年增11.69%。再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因疫情讓遠距應用服務相關設備需求持續強勁,加上廠商擴增國內產能,使得固態硬碟、伺服器、交換器、電腦設備零件等持續呈現增產現象,年增4.16%;不過,NB及行動裝置鏡頭減產,抵銷部分增幅。
另一方面,傳產表現不遑多讓,化學原材料業因疫情讓下游防疫相關產品及電子科技廠需求續溫,加以去年同月部分廠商產線檢修,比較基期偏低,年增11.52%。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汽車及其零件業因汽車汰舊換新貨物稅補貼明年1月即將到期,以及業者加碼優惠促銷,讓小轎車、客貨兩用車等國產新車熱賣,汽車零件亦是因國際車廠訂單增加而增產,年增12.84%,。
至於12月表現方面,經濟部統計處表示,製造業指數預估年增在4.4%至7.5%之間,全年則是受到上半年度表現拖累,預估全年製造業指數預估為6.7%至7.0%。
展望未來,統計處認為,隨著5G、物聯網、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應用持續擴展,加上消費性電子新品與農曆春節前備貨需求接續釋出,可望推升製造業生產動能。但是,全球疫情再起,部分管制措施重啟或趨嚴,加上貿易及科技爭端未解,提高國際經濟情勢不確定性,後勢仍需密切觀察。

9. 台灣每人平均國債負擔23.3萬元
《本會12月25日訊息》財政部24日公布最新統計通報,在建設與紓困需求增加下,截至2020年11月底止,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長債)為5兆380億元,未滿1年債務未償餘額(短債)則是達1,100億元。換算平均每人國債負擔23.3萬元,比較去年底略增5000元。
不過,若以長債比率(一年以上債務未償餘額占前3年度平均GDP比率)29.2%來看,仍維持在30%以下,延續去年水準,,屬於低檔水準,距離法定上限40%還有一段空間。
依據財政部統計,中央政府債務從2011年的4兆9,156億元逐年提高到2016年的5兆4,687億元,2017年之後中央政府債務逐年遞減至2019年的5兆3,808億元。
其次,若以地方政府債務來看,統計至11月底止,地方政府長債為7474億元,短債為1421億元,共計為8895億元;其中,嘉義市及金門縣、連江縣完全沒有負債。
相對在負債縣市中,以高雄市債務達到2490億元為最多,次為新北市1479億元;至於每人平均負債方面,也是以高雄市人均負債9萬元為最高,次為苗栗縣6.9萬元。

10. 萊豬確定從2021年元旦起開放進口
《本會12月25日訊息》雖在野黨提案修正《學校衛生法》、《食品管理法》嚴管瘦肉精,但均遭執政黨民進黨以人數的優勢否決,24日晚間通過九項行政命令准予備查,確定從2021年元旦起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乙型受體素,俗稱瘦肉精)美豬,以及30個月齡以上美牛進口。
總統蔡英文8月在未經取得朝野共識下宣布開放美國萊豬,以及30個月齡以上美牛進口,引發朝野爭議。雖原本要求衛福部、農委會公布核准劑量、貨號管理等行政命令即可實施,但立法院朝野取得共識,將九項的行政命令從備查調整為審查。
此外,在野黨提案修正《學校衛生法》,希望明文規範將含有乙型受體素的豬肉禁止進入校園,同時修訂《食品管理法》,要求在食品包裝上標示乙型受體素。
不過,民進黨認為,利用標示台灣豬肉與進口豬肉,可讓市場做出選擇,農委會也將在每個上班日公告美豬、美牛進口數量。教育部則是在23日完成全國22縣市國中小學午餐採購契約換約,明確標注營養午餐使用國產肉品,同時將營養午餐使用國產「3章1Q」食材的補助金額,從每人每天新台幣3.5元提升到6.0元。
雖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發言時播放一段蔡英文過去反對狂牛症狀影片批評政府未與民眾溝通,逕用行政命令開放萊豬,但民進黨團以人數的優勢(林淑芬及劉建國委員除外),否決在野黨所提出的《學校衛生法》、《食品管理法》修正,維持原案條文;同時,讓動物的用藥殘留標準、進口牛肉檢疫及查驗作業程序、散裝食品標示規定、包裝食品之豬肉及豬可食部位原料之原產地區標示規定等九項行政命令准予備查,確定從2021年元旦起正式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美豬與30個月齡以上美牛進口。
其中,「農防字第1011473960號公告」行政命令修正之後版本明定,乙型受體素禁止國內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藥品,至於牛及豬於國外時使用萊克多巴胺,則是不在規範之列。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