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無法保2加強管制房市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6-16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6月10日至6月16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央行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無法保2加強管制房市
  《本會6月16日訊息》中央銀行15日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議,決議重貼現率終結連續五升,維持1.875%;央行自去年三月起啟動升息步伐,迄今累計升幅0.75%。
  央行同時表示,雖今年民間消費上調0.46個百分點,但因今年貿易與民間投資分別較三月的預估下修0.38個百分點,故央行同時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降至1.72%,「保二」再度落空,是國內主要機構的最低水準,而且與之前主計總處預估的2.04%,呈現明顯落差。
  此外,中央銀行預估今年第四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1.95%、核心CPI為1.90%,希望消費者物價指數明年來到2%以下。不過,央行認為,國內通膨並不致於長期維持2%以上。
  雖央行停止升息,符合外界預期,但意外再度祭出第五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鎖定「特定地區」個人第二戶購屋貸款,限制最高成數上限七成,從16日起實施,適用地區涵蓋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等六都,以及新竹縣、市,引發市場震撼。
  中央銀行指出,首先,四月底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達到37.02%,銀行信用資源仍有過度流向不動產市場之虞;其次,自然人持有兩筆購屋貸款人數及占比有增加之趨勢;第三,自然人申辦特定地區第二戶房貸平均貸款成數居高且持續上升,四月底達到77.10%,顯示貸款條件漸趨寬鬆,因此再度實施信用管制措施。
  回顧自從2020年12月以來,央行已經第五度調整房市管制,前一波加碼管制措施是在2021年12月,暌違15個月之後,再度擴大房市管制措施,而且無寬限期。

2. 歐盟補貼80億歐元投入半導體研究
  《本會6月10日訊息》歐盟執行委員會8日表示,已經批准來自德法義等歐盟會員及挪威等19個國家、56家大小企業,共計68件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PCEI) 80億歐元(約86億美元)公共基金補貼半導體供應鏈相關研究計畫,希望公共基金能夠吸引137億歐元民間投資參與,整體資金規模接近220億歐元(約215億美元)。
  歐盟積極強化歐洲半導體,目標在2030年前達到全球半導體2成市占。歐盟內部市場執行委員會指出,「歐洲正把命運交到自己手中,藉由掌握最先進的半導體,歐盟將成為未來在市場上的工業強權」。
  歐盟執行委員會表示,這些計畫將聚焦資源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技術的研發,例如晶片、處理器和感測器等。
  歐盟在去年初提出《晶片法案》,最終目標是在提升歐洲晶片生產,讓歐洲的晶片市占在2030年前增至20%。歐盟認為,此舉能夠鞏固長期競爭和主權。IPCEI是實現該項計畫的部分。歐盟已經在去年11月時批准規模430億歐元《晶片法案》。
  截至目前,英特爾、英飛淩、意法半導體和格芯(Global Foundries)等企業皆都公布新的投資計畫,台積電亦是計畫前往德國設置新廠。
  歐盟執行委員會指出,歐洲必須提升其晶片研發和製造能力。歐洲必須成為先驅者或領先者,「我們需要開發真正創新解決方案,以及第一工業部署(First Industrial Deployment;FID)。」
  然而,歐盟晶片雄心面臨台灣、韓國、日本和中國大陸等強勁對手。經歷疫情引發全球晶片荒缺之後,美國扶持本國半導體產業格外積極,美國總統拜登已在去年將晶片法案簽署為法律,其中包括390億美元半導體製造補助,以及1,320億美元研發補助。

3. 大學畢業初任起薪增至3.1萬元
  《本會6月11日訊息》勞動部以勞退提繳工資數據為統計,分析2022年高中、高職以上學校一定年齡以下未再升學畢業生於畢業一年半內,首次提繳勞工退休金的全時受僱工作者之起薪。這項統計包含民間企業全職工作、公務人員及教育人員。
  依據最新調查顯示,受到缺工及高科技業提出高薪搶才影響,2022年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3.4萬元,是國內全體受僱者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4.7萬元的72%,較前一年增加2,000元、5.6%。其中,以研究所畢業生平均起薪5萬元為最高、較前一年增加3,000元,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3.1萬元、較前一年增加2,000元,高中(職)畢業生平均起薪2.7萬元、較前一年僅有增加1,000元。
  在各行各業中,社會新鮮人起薪以製造業為最高,平均4.0萬元,其次為公共行政及國防的3.9萬元、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訊服務業3.8萬元,金融保險業3.7萬元;教育、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業平均皆為3.6萬元,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3.4萬元。
  勞動部指出,由於缺工持續發酵,若與前一年之比較,各業平均起薪都有增加,其中製造業增加3,000元、金融及保險、住宿餐飲業增加2,000元。
  勞動部分析,近年以來台灣製造業表現突出,尤其半導體等科技業登上國際舞台,搶才競爭激烈,高科技業都是實際晉用薪資較高研究所畢業生,積極加薪搶才,進而帶動製造業初任人員平均薪資。此外,在少子化趨勢下,各業為了搶人或留才,公司內部都有加薪制度,直接推升初任人員薪資。
  勞動部統計結果指出,2022年初任人員16.9萬人,亦即去年共有16.9萬畢業生投入民間及公教部門全職受僱工作。其中,大學畢業者占73.2%為最多,研究所占16.4%為次之, 二者占比共計89.6%,高中(職)占7.3%居第三。此外,任職公司規模以中小企業占52.3%較多,大企業及公部門占47.7%。
  上述統計顯示,大學畢業生占比高達73%,平均起薪3.1萬元,低於全體平均3.4萬元;研究所畢業生僅占16%,平均起薪達到5.0萬元,相當程度拉高整體畢業生平均起薪。

4. 全球6G標準訂定大戰美歐陣營拉攏台廠
  《本會6月12日訊息》全球行動通訊標準組織3GPP從11日起至16日止來台舉行高階全體大會,同時首次啟動6G規格研商提案。
  隨著全球6G標準訂定開跑,再度引爆美中專利角力,為了避免過往中國大陸雄霸5G專利歷史重演,台廠成為美國與歐盟拉攏對象,包括聯發科(2454)、華碩、鴻海等都是重點。
  經濟部也是助攻台廠與美國及歐盟結盟,爭取歐盟主導規劃6G計畫聯盟主席威爾庫克來台,最近與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簽訂台歐合作協定,推動6G跨國研發。目前台積電、聯發科、工研院已經加入蘋果、高通、思科、Verizon等美企主導,而且已排除中國大陸廠商的6G聯盟NGA(次世代聯盟)。
  業界指出,過去中國大陸官方力挺在地企業發展行動通訊技術,從3G、4G起開始急起直追,挑戰歐美大廠,同時陸企在5G時代中取得領先。依據統計,目前全球仍有效的5G專利,華為占比14.0%最多,高通9.8%,三星9.1%;若以國家來看,中國大陸占全球5G專利之比重高達25%甚至30%。
  美中貿易大戰期間,雖美國全力防堵華為等陸企發展,但華為手握全球最多5G專利,從去年起全球無不關注華為動作,包含大舉授權5G專利提供OPPO及三星,恐將影響品牌廠對聯發科及高通的晶片拉貨動能。此外,華為同時授權國際車廠等擴大專利影響力道。依據統計,華為從2019年至2021年專利授權收入高達12億美元,2022年更是擴大步伐,專利授權及專利戰動作頻頻。
  面對6G標準訂定起跑,各國角力開打之下,政府將6G視為未來的重點產業,國科會去年規劃6G產業發展先期研發計畫,結合經濟部、國科會、數位部及學界、法人研發能量,投入6G雛型系統研發。
  在此同時,台灣業者透過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TAICS)整合能量,力挺聯發科爭取工作組副主席及主席席次,此次就是TAICS與聯發科爭取3GPP全體會議來台辦理。

5. 主計總處公布前4個月實質總薪資7年以來首次衰退
  《本會6月13日訊息》主計總處12日公布4月工業及服務業薪資統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新台幣4萬5363元,月減0.16%,若和去年同期相比,則是成長2.27%。
  雖名目薪資成長,但民眾更加關注考量物價上漲因素之後實質薪資變化,結果顯示,今年1到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仍達2.54%,使得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0.16%,減幅則較去年縮小。由於景氣放緩,使得今年1到4月實質經常性薪資與實質總薪資皆為負成長,而且實質總薪資年減達道0.56%,創下7年(民國106年)以來首度負成長。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說明,今年1到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54%,實質經常性薪資與總薪資皆為負成長,主要受到前幾個月物價增幅較高,以及景氣放緩影響,今年同期表現所致。
  此外,主計總處同時公布4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全體受僱員工人數達到816萬4000人,月減3000人。主計總處指出,受到終端需求疲弱影響,4月製造業受僱員工人數仍然呈現月減5000人。再者,產業用人需求一般會先調整工時,製造業加班工時也是連續10個月呈現年減,兩個數據顯示,製造業確實受到經濟衰退、出口下滑等衝擊。
  相較製造業疲軟,服務業「薪情」則是有所回溫。主計總處表示,內需服務業因為解封、疫情趨緩,加上全民普發現金等政策,帶動國旅復甦,旅宿相關行業營運狀況改善。今年前4個月住宿業、其他汽車客運業(主要是在遊覽車)總薪資皆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10%,旅行及相關服務業也是增加9.55%。

6. 美國再度鬆綁台韓對陸晶片禁令管制
  《本會6月13日訊息》美國政府自去年十月起,針對半導體及設備銷往中國大陸實施嚴格管制;但是,特別對台積電及三星電子等公司給予一年的豁免期間。由於豁免期間即將於今年十月時屆滿,使得企業各界與外國政府都在密切觀察,其豁免期間是否延長,藉以判斷美國對中國大陸嚴厲的管制措施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之影響。
  不過,美國商務部最近發言表示,美國政府計畫允許南韓與台灣首要半導體製造業者維持且擴張在中國大陸的晶片製造業務,不會因而遭到美國報復。
  專家指出,美國如果延長豁免期間,可能代表美國政府體認在高科技領域上孤立中國大陸,比原先的預期更加困難,因為高科技是全球高度整合的產業;此外,一些國外企業對美國政府的擴大干預其營運,相當惱火。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意味著,台積電南京廠與上海松江廠未來生產與擴產行動將會不受羈絆,可持續因應中國大陸在地未來IC設計客戶需求,適當擴增產能與調整營運步調。至於三星方面,西安為其在南韓境外最大的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生產基地,業界原期盼美國的禁令能讓市場供給獲控制,若三星未來可以持續擴張西安廠產能,則恐不利於短線NAND晶片報價回溫。
  此外,美國官員最近指出,美國並不打算「脫鉤」中國大陸。其中,國安顧問蘇利文於四月時表示,美國的戰略是以「小範圍、高藩籬」管制高度戰略性的高科技;財政部長葉倫也是多次在演說中指出,與中國大陸經濟的全面隔離,將對雙方造成災難。

7. 美國CPI下滑降至兩年最低5月年增4%
  《本會6月14日訊息》美聯準會(Fed)為期兩天決策會議13日正式登場,在會議召開之前夕,美國勞工部公布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4.0%,低於市場預期的4.1%與前月的4.9%,創下兩年以來最小增幅,同時是美國整體CPI連續第十一個月下滑。
  不過,將能源與食品類別排除的核心CPI,則是年增5.3%,雖高出預期5.2%,但較前月的5.5%有所放緩。數據指出,核心CPI持續居高不下原因是在於住房租金的持續飆升所致。
  經濟學家認為,除了核心CPI要比整體CPI更能夠確實反映美國潛在的通膨情勢之外,最近以來能源價格走低,將有助於美國通膨更進一步放緩,核心通膨也將因商品價格漲幅縮減而持續回落;然而,迄今依舊超過5%以上高位,大幅超出Fed所設定的2%目標。
  由於先前美國就業數據意外強勁,曾經導致Fed內部鷹派聲浪再起,主張持續升息來為美國經濟與通膨降溫。不過,在5月CPI數據公布後,以傾向暫停升息的Fed鴿派似乎略占上風。
  CPI數據出爐之後,美元指數重貶0.45%到103.19的本月低點,10年期美債殖利率也下滑到3.72%,美國三大指數則是走揚。

8. 越南成為全球企業最大產地移轉接收國家
  《本會6月14日訊息》依據KPMG最新報告顯示,過去五年全球企業供應鏈移轉,越南是全球最大的產地移轉接收國(receiving country),而且是唯一同時吸引高附加價值產業(電子、工業和零組件)和低附加價值產業(家居、服飾和鞋履)進駐的市場。
  若從產業角度來看,從中國大陸移往其他國家進行生產的產業,以消費電子產品為最多,占35%,再來依序則是家用產品(13%)、工業用品(12%)和汽車(10%)。
  KPMG表示,由於中國大陸傾向於發展更多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全球商品,例如設計、品牌及研發,東協國家因而順勢接手供應鏈環節之中不可或缺基礎生產及組裝作業,越南更因優惠稅率及廣設工業園區,得以吸引外來投資。
  KPMG分析,相對不受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和低廉土地與勞動人力,是越南吸引企業的關鍵,雖2021年越南人數規模、人口組成及最低薪資水準和十年之前的廣東相似,但越南2022年第一季出口數量已經超越深圳。
  KPMG同時提醒,越南為能遵循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2024年將會面臨薪資調升導致成本上升壓力。
  本次KPMG調查查訪132家企業,34%總部位於美國,其次24%則是位於台灣、日本21%和中國大陸9%,在232個供應鏈市場遷移中,單一市場搬遷數量74次,占整體的32%;多數企業選擇朝往多國移動,次數158次。其中,以遷移兩個不同的市場情形最為普遍,占28%。朝往三個市場移動比重約為2成;朝向四個市場或五個市場移動比重則是各約1成。顯示,企業發展多元供應鏈市場已成目前之趨勢,未來全球供應鏈網絡將更錯綜複雜。
  至於在產地遷移原因中,地緣政治風險、貿易爭端兩者合計占近50%,高地價、勞動力不足、疫情相關禁令及原材物料短缺約占25%;此外,拉動因素方面,企業考量包括優化供應鏈、更加接近消費者市場、低廉地價與勞動人力及稅負優惠。

9. 世界銀行指出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仍然脆弱
  《本會6月15日訊息》世界銀行於14日發表最新一期「中國經濟簡報」中指出,4月以來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力道放緩,復甦仍然脆弱,而且有賴於政策之支持,經濟前景仍面臨著下行風險。此外,房市猶存結構問題,可能更進一步拖累經濟復甦。
  世銀表示,隨著中國大陸於去年底時取消影響經濟活動的新冠防疫措施,出行限制的解除和服務支出的激增,今年第一季經濟活動有所反彈,GDP年增4.5%。在消費需求反彈的帶動之下,預計今年中國大陸GDP將增長為5.6%,與此前之預測一致。雖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預計保持韌性,但簡報指出,中國大陸經濟前景面臨更多下行風險。
  簡報列出中國大陸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家庭對經濟復甦之前景「持續存在不確定性」,表現為儲蓄的增高因而削弱消費支出、房地行業困難、不確定性全球增長削弱中國大陸出口,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斷惡化等。
  其中房市部分,簡報指出,儘管房地行業出現回穩跡象,但是結構問題仍然有待解決,而且可能拖累經濟復甦。這是由於房地產業仍存在著多種未解決的脆弱,包括房企資產負債表薄弱、三四線城市住房供應過剩等。再者,購房者情緒和勞動力市場長期疲軟,也會促使住房需求承壓。
  消費方面,收入增長緩慢、勞動市場復甦持續不確定性,加上家庭較高水平預防儲蓄,都將可能抑制消費支出。
  相對之下,就業更快復甦可能提振市場情緒,將有助於拉動更高消費增長。
  若從外部環境來看,風險來自全球增長路徑不確定性、金融條件收緊程度超出預期,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如果這類風險變成為現實,則將可能增加政策不確定性、擾亂貿易,甚至阻礙投資。
  世銀表示,為了彌補復甦中的某些脆弱,中國大陸政府有必要採取超越短期宏觀經濟支持的措施。世界銀行表示,實施關鍵結構改革對中國大陸的鞏固經濟復甦,實現環境可持續、包容性和有韌性增長,至關重要。

10. 國際能源總署估計石油需求在2030年前觸頂
  《本會6月15日訊息》國際能源總署(IEA)14日發表報告指出,電動車輛需求飆增和已開發國家能源快速轉型,估計全球石油需求在2030年底前將達至頂峰後開始穩定下降。但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新月報顯示,其成員5月日產量減少接近50萬桶,進而支撐油價走高。
  在石油需求走低過程中,包括汽油等運輸燃料,將會是需求首先到頂的石油產品,因電動車輛需求急速增長,加上新冠疫情期間所崛起的遠距離工作型態減少通勤需求,而加快石油需求萎縮速度。
  IEA表示,雖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加快能源轉型速度,但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航空噴射燃油和包括石腦油品等工業原料,是未來幾年不斷支撐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動能。
  IEA預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先進國家成員每天石油需求量,今年將達4,620萬桶頂峰,然後將逐步下降至2028年4,430萬桶。相對非屬OECD國家同期石油需求量,將增長超過7%至6,140萬桶。其估計今年全球每天石油供量將增加20萬桶至1億零130萬桶,明年更進一步增加100萬桶。但是,短期之內全球供應量難以滿足需求。
  OPEC月報顯示,13個成員5月每天供應量減少46.4萬桶至2,807萬桶,主要是因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成員致力減產,藉以穩定油價。其預期今年全球每天需求量增加230萬桶至1億零191萬桶,非屬OPEC成員每天生產量增加140萬桶至7,261萬桶。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