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總會2020白皮書主軸定調防疫紓困救經濟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0-08-28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0年8月22日至8月28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工業總會2020白皮書主軸定調防疫紓困救經濟
《本會8月26日訊息》全國工業總會按照往例,8月25日以「防疫、紓困、救經濟」為主軸公布「2020年產業白皮書」,分成產業、能源、兩岸政策等9個面向,共計提出67個議題、200項政策建言。
在白皮書中開宗明義指出,兩岸日益極端對立僵局,ECFA後續相關協議談判擱置,造成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進程延宕,加上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覆蓋偏低,不但對經濟成長頗為不利,而且對產業發展有所影響。
不過,更加值得重視的是,在內容中特別直言,中美貿易糾葛與新冠肺炎疫情雙重效應之下,讓台灣經濟及社會等層面受到前所未有之衝擊。亦即疫情極有可能成為新常態,進而形成新衝擊;此外,加上疫情帶來「新保護主義」,甚至已經衍生新障礙。
亦即工業總會意有所指,中美貿易糾葛已經從貿易延伸到科技、產業、金融等各個領域,加上難以掌握新冠肺炎疫情將蔓延至何時始能結束,極有可能形成新常態之下,政府必須採取赤字預算作為因應,避免因紓困規模不足而導致資源虛擲。再者,各國採取各種「保障國內需求」因應措施,更進一步衍生「保護主義」,形成取得重要物資新障礙之下,政府需要嚴肅面對,盤點各項戰略物資供需及能量,進行超前部署,建立國家戰略儲備制度。
面對疫情所延伸的三項隱憂,工總在白皮書中別強調,維繫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生態體系上所具有的地位乃為當務之急,其重中之重在於兩岸關係必須有所調整,朝向正向發展,如此始能有助於台灣在疫情衝擊下的經濟發展,進而同步達到「防疫、紓困、救經濟」目標。
工總同時指出,經濟發展是台灣生存的命脈,台灣與各國貿易之連動極高,其中中國大陸占台灣對外貿易的30%、CPTPP占24%、RCEP占57%,扣掉中國大陸30%,RECP仍是占台灣對外貿易的27%,台灣不能加入CPTPP及RCEP,嚴重影響產業對外競爭,不應忽略中國大陸對RCEP的影響,建議政府加速調整兩岸關係朝向正向發展,擇機釋出善意,積極重建兩岸官方對話管道,化解對立情勢,提升各國對兩岸經濟穩定之信心,讓台灣能在穩定安全區域情勢中積極對外發展,否則將不利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

2. 疫情升溫歐美8月PMI呈現喜憂不同
《本會8月22日訊息》依據市調機構IHS Markit指出,美國8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從7月終值的50.3升抵54.7,為2019年2月以來的新高。其中,製造與服務業PMI都分別攀升到53.6與54.8,雙雙締造2019年初以來高點紀錄,顯示美國經濟活動不受疫情影響呈現增長格局。
IHS Markit調查機構解釋,因客戶需求預期強勁,而推升美國整體商業活動再度活絡。數據顯示,綜合新增訂單指數8月上升到54,為2019年3月新高,加上愈來愈多國家重啟經濟,加快美國海外銷售增長速度。
不過,歐元區為了抗疫再度實施限制措施,特別是服務業因多國再度實施限制措施而受創,造成復甦力道再失動能,反映疫情復燃導致內在需求呈現疲軟。在此同時,歐元區8月綜合PMI指數初值從7月終值的54.9下降至低點的51.6。雖數值仍在50榮枯線之上,但卻又低於市場所預期的55.3。其中,製造業PMI從51.8略為降至51.7、服務業則是從54.7跌到50.1,皆創兩個月低點。
IHS Markit提及,由於歐元區企業對復甦的強度缺乏信心,導致對增聘人手的態度趨於謹慎,經濟目前正是處於十字路口,未來數月成長若不呈現加速,則是持續陷入停滯不前。

3. 中國大陸影子銀行規模大幅下降16兆人民幣
《本會8月23日訊息》2018年4月中國人行曾經會同相關部門推出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為重新包裝成投資產品的貸款預留更多資本,以防範影子銀行活動的風險。在中國人民銀行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時期後, 22日指出,中國大陸資管行業正步入規範發展,影子銀行風險明顯收斂,其規模較歷史最高位大幅下降人民幣16兆元,同業理財也較高峰時期壓降接近九成。
2020年7月31日,人行公告指出,雖之前人行要求所有銀行在2020年底前必須達到上述要求,但將再給銀行1年的時間適應上述規範。
綜合陸港媒體報導,中國人行表示,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時期,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按照實事求是原則做出的政策安排,並不涉及資管監管標準改變和調整,金融機構是資管業轉型升級的第一責任人,需要主動完善整改計劃,儘早完成整改任務。
若以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為例,中大陸現有超過5千家財富管理公司,主要業務則是代銷金融產品,目前存在相當規模無牌照銷售保險產品、設置資金池等問題。人行必須嚴格市場准入,財富管理公司在從事相應業務時,必須申請牌照,並且以保護投資者權益為出發,加強投資者保護,完善資料揭露要求。

4. 疫情衝擊公股行庫逾放比率增加
《本會8月24日訊息》疫情爆發以來,國銀授信頻傳踩雷,除台銀、土銀外,其餘六家公股銀行自年初起獲利表現不如預期,逾放比率有增加之趨勢。雖台灣疫情相對可控,廠商倒帳率偏低,但海外據點因為疫情相對台灣較不受控,體質逐漸惡化,資產品質備受考驗,風險控管能力已成為今年公股行庫營運成績優劣的決勝關鍵。
公股銀行高層主管表示,過去幾年,國內多數銀行經營穩健、獲利不斷創下新高,能夠提撥至覆蓋率比例較高,以強化行內抵抗呆帳的能力,防範未來授信風險,但是今年恐怕沒有足夠糧草可以儲存,尤其公股銀行去年所訂定的今年預算目標,都已調整或準備下調。
依據金管會統計至6月底止資料顯示,36家國銀平均逾放比率0.25%、備抵呆帳覆蓋率549.78%。至於在八大公股銀行中,台銀、土銀兩家國營銀行資產品質較為穩健,主要是在業務性質與一般商業銀行的屬性較為不同,加上獲利預算目標不如商業銀行來得積極,因此兩家公股銀行在授信上,能夠保有亮眼成績,尤其是房貸授信龍頭的土銀,主要放款對象皆在國內,放款多有十足擔保,所以授信風險相對較低。

5. 三大科學園區上半年度三大指標再創新高
《本會8月25日訊息》依據科技部24日公布資料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度三大科學園區不受新冠疫情影響,營業額達到1兆3,681.05億元,較2019年同期大幅成長12.24%;整體出口額高達1兆440.31億元,較2019年同期成長10.08 %;就業人數也增加到28萬5,027人,較去年同期成長2.8%,三大指標同步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科技部指出,在科學園區六大產業中,積體電路、電腦及周邊設備、生物技術等三大產業,都有明顯成長。其中,積體電路上半年度營業額達到9,854.29億元,成長18.65%,非常亮眼。電腦及周邊設備產業雖產值較小,但受惠於疫情中遠距工作與線上教學興起,上半年度達到639.44億元,成長幅度高達79.01%。
但是,通訊產業略微衰退1.06%、光電產業衰退10.93%、精密機械衰退17.15%,是受傷較為嚴重的產業。
科技部認為,三大科學園區以半導體等產業為主流,在1兆3,681億元營業額中,半導體產業接近1兆元規模,尤其台積電更是貢獻科學園區40%營收。
科技部同時預估,下半年度三大科學園區營業額、出口等數字,不但不會下降,而且將會逆勢成長,預估全年三大科學園區營業額可以從去年的2.6兆元,提升到今年的2.8兆元,成長8%。其中,竹科、中科、南科分別成長3%、7.87%、15.7%。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科,台積電5奈米廠2017年8月投資5,500億元,2019年開始試產,2020年進入量產,帶動今年上半年度南科營收成長9.99%,達到3,689.53億元。此外,南科積極推動太空產業,四年以來投入1.7億元,已有九家業者進駐,更進一步打造南台灣太空國家隊。
至於生物技術產業上半年剁營業額雖僅為164.53億元,成長18.4%,是六大產業之中最小的,但成長速度卻又很快,從2020年至2030年精準健康醫療發展很有機會,台灣有很好的健保資料庫、精準健康藥品與醫材、防疫成功、ICT產業結合等利基,可以帶動精準醫療成長前景。

6.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負債破表
《本會8月26日訊息》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最新數據指出,隨著全球各國相繼擴大支出,以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之蔓延,導致政府債務已經飆到歷史新高水位。截至今年7月為止,先進經濟體債務已攀升到全球GDP的128%,超越1946年的124%,新興市場經濟體佔全球GDP的比重逼近7成,均創下歷史新高。
IMF同時警告,由於涉及人口老化,技術限制與成長放緩等因素,未來在經濟度過衰退危機後,政府面對減債工程將會較之以往更加艱困。
回顧二次大戰之後至1950年代末呈現急劇成長,例如法國與加拿大年均成長約為5%、義大利接近6%、德國與日本超過8%、美國則在4%,讓先進經濟體迅速降低債務。到1959年時,債務與GDP之比重更是下降逾半來到50%以下。不過,最近幾年這些國家成長速度卻是大幅放緩。美國、英國與德國年均成長約為2%、日本與法國接近1%,義大利則是幾乎不見增長。尤其隨著勞動力減少、生產力也是隨著下降,二戰之後所呈現的繁榮恐怕難再獲致複製。
至於現今政府債務高築並非始於疫情爆發之後,而是早自1980年代開始,尤其受醫療保險與退休年金等支出攀升,推升美歐日等債務逐漸增長。
不過,曾經在布希政府時期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哈伯得(Glenn Hubbard)卻又認為,目前各國政府不應過度在乎債務持續增加,而是應該將重心放置於控制疫情。

7. 今年春季全球貿易流量20年最大減幅
《本會8月27日訊息》綜合外電顯示,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實施封鎖措施,中斷航空和海上運輸,同時重創許多消費和投資商品需求,今年春季全球貿易流量崩跌,減幅為20年以來之最大。其實,受到貿易緊張與新的關稅等因素拖累,在這場疫情危機前,全球貿易早已顯露疲態。
除此之外,這場疫情還引發對供應鏈彈性的疑慮,這些供應鏈遍布全球並推動三分之一世界貿易。現在,有些國家受到國內生產醫療用品供應短期刺激,以及擔心對中國大陸的依賴,正在提倡建立貿易壁壘,並且推動製造產業回流等政策,在疫情減緩後,這些措施可能使全球貿易重新洗牌。
CPB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26日表示,在6月為止的三個月之中,跨境貨物流動比今年第1季下降12.5%,為200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大跌幅,傷害程度尤甚全球金融危機對貿易的打擊。
中國大陸是第一個實施防疫封鎖的主要經濟體,同時是第一個解除封鎖的主要經濟體。因此,中國大陸第1季出口下降7.7%之後,第2季增加2.4%。美國和歐元區過去三個月以來大半時間處於封鎖,造成第2季出口分別萎縮24.8%和19.2%。
世界貿易組織(WTO)指出,今年貿易流量可能比2019年下降13%,與今年兩個較樂觀的預測吻合。之前,WTO曾經警告貿易流量可能劇減三分之一,跌幅為1930年代以來之最大。
不過,隨著第2季結束,有些國家貿易流量回升速度比其他國家更快。依據德國統計局數據,6月對中國大陸的商品銷售比去年同期成長15.4%。但是,德國6月對美國的銷售則較一年之前減少20.7%,反映世界最大經濟體剛剛脫離封鎖。
此外,其他跡象也是顯示,全球貿易流量正在迅速回升。例如:6月全球貿易流量增加7.6%,5月及4月則是分別下跌1.1%及12.3%。

8. 綠電發電占比提高加速能源轉型
《本會8月27日訊息》經濟部能源局26日公布最新能源統計指出,今年第2季發電結構占比:燃煤46.7%、燃氣35.2%、核能10.6%、再生能源5.3%,其他2.2%。若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2季燃氣發電占比提高3.8百分點,燃煤發電占比下降1.9百分點,顯示我國已朝能源轉型的目標邁進。
至於再生能源占比,能源局表示,雖因慣常水力受限天候影響而減少0.7百分點,但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皆為顯著增加59.4%及65.4%,顯示整體發展仍朝能源轉型目標邁進。
其次,整體能源供給方面,能源局指出,今年第2季能源供給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較上年同季減少6.1%,能源供給較能源消費降幅為劇,其原因在於國際油品需求大幅萎縮,導致出口減少,國內煉油原油及石油產品進口因而減少18.0%,其原因在於第2季油品出口減少38%,使得煉油煉量減少,原油進口數量也是減少二成。
今年第2季天然氣供應,其中約近八成用於發電,供給則是增加16.5%,其原因在於燃氣發電增加12.9%,帶動天然氣供給增加。
至於再生能源占整體能源供應之比重1.9%,約有96%來自發電;第2季則是減少供應一成,其原因在於慣常水力因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偏低而大幅減少。
另一方面,煤及煤產品,占整體能源供應之比重32.6%,八成以上用於發電,今年第2季增加2.7%。能源局表示,雖國內需求持續下降,但因業者因應夏季多颱而常於第2季提前備貨,促使煤及煤產品進口,較上季明顯增加。

9. BERI最新評估台灣投資環境風險評比全球第三
《本會8月28日訊息》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每年4月、8月及12月針對營運風險、政治風險及匯兌風險等3大指標,評鑑投資環境優劣公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依據27日公布今年第二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顯示,台灣的投資環境風險評比(POR)排名居全球第3名、僅次於瑞士、挪威,在亞洲地區中則是超過南韓、新加坡,排名第一。
在這次評比中,BERI對台灣的投資環境風險列為1C等級,BERI對投資人的建議可以增加商業及投資行為,展望2021年台灣排名全球第3名,評分63分、2025年全球第3名,評分67分。台灣在亞洲地區排名第1名,其他國家全球排名依序南韓第4名、新加坡第5名、日本第12名,印尼與中國大陸同列全球第20名、印度第23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因兩岸關係藍綠歧見,加上中美貿易衝突之下兩岸關係顯得緊張,使得台灣在政治風險項目評比中倒退五名,排名全球第18名、亞洲第6名。BERI解釋,報告認為台灣今年大選之後,藍綠兩政黨對國家前景、外交、兩岸議題之意見明顯分歧,在短期內無法調和,加上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造成兩岸關係較為緊張、出現較多文攻武嚇,但是這些都屬短期現象,未來政治風險指標名次仍可往前。同時,BERI預測,台灣2021年政治風險排名第17名,2025年排名第13名。
此外,匯兌風險指標,台灣匯兌風險指標續為全球第1名。BERI指出,台6月商品貿易順差增至48.41億美元,去年同期38.22億美元,改善原因是在進口支出全年下降8.6%,迎來10個月以來最大順差。至於匯兌風險共有4項副指標,台灣在「國際儲備」及「外匯創造能力」及「國外負債」評比中均為全球第1名,「外匯法令架構」由全球第4名進步為第2名。

10. 美國聯準會定調寬鬆通過平均通膨目標
《本會8月28日訊息》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27日首次在全球央行線上年會中宣布,聯準會官員一致通過「平均通膨目標」,終結央行過去30多年所採取的預防性升息措施,防止通膨躥升。
依據聯準會聲明,聯準會同意採行平均通膨目標,也就是說在通膨長期低於聯準會2%目標後,較合適的貨幣政策極有可能欲讓通膨高於2%一段時間,讓通膨達到長期平均2%的水準。
鮑爾指出,聯準會並未試圖提出數學公式為「平均」下定義,將平均通膨目標視為是彈性政策。亦即聯準會採用平均通膨目標的決定,反映央行官員近幾年來的觀察,即使失業率降至歷史新低水準,通膨並未如預期上升。
亦即這項決定已反映央行認為就業市場可以持續保持強健,不會造成通膨躥升之觀點。也就是說,美國央行在基本上,將容忍勞工市場與通膨熱度之上升,並且不會利用升息澆息熱度。
這項決定是聯準會於2012年將通膨目標設定在2%之後,最重要的貨幣政策架構變革,此意味著美國聯準會宣布採行更寬鬆的貨幣政策,如此可能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升息。
無庸置疑,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引發經濟嚴重衰退,又讓這項挑戰更為嚴峻。聯準會在3月時兩度宣布降息,將聯邦基準利率區間由1.5%至1.75%,調降至接近零的水準,同時大舉挹注數兆美元資金,藉以穩定市場。
其實,2019年初聯準會官員意外停止升息腳步,就是最清楚的證明聯準會過去18個月以來,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尤其鮑爾在2018年稍晚時評估貨幣政策架構,認為在全球低利時代下,全球央行將比以往更難刺激經濟成長。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