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成長上調1.77%超過預期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0-07-24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0年7月18日至7月24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台灣經濟成長上調1.77%超過預期
《本會7月23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22日公布2020年第三季台灣經濟預測最新估值,針對4月所公布的2020年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1.03%進行修正。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由於政策從原先的防疫成功轉為振興,考慮7月已上路的三倍券效益,揮別第二季景氣谷底,第三、四季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1.64%、3.09%,逐季明顯走高,2020年全年經濟成長可達1.77%,
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若就各季估值來看,目前已可確定第二季是今年經濟成長的谷底,今年成長模式呈現「內外皆平」,上半年度內需貢獻以國內資本形為主要支撐,由於民間消費低迷,貢獻呈現負值;至於下半年度民間消費可望因經濟活動回復加上三倍券挹注,而對經濟成長之貢獻提供正向加持。
此外,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2020年台灣經濟預測之中,2020年全年固定資本形成項目成長2.63%,其中民間投資成長0.25%。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指出,2019年民間投資成長實際數值9.86%,其中第二季高達11.44%,因比較基期偏高,而使得今年第二季衰退2.13%。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如果併計公、私部門投資成長,2020年上半年度年增約為1.82%,投資規模達到新臺幣2.06兆元,比較往年呈現頗為顯著成長。至於下半年度方面,在廠商投資超前部署,以及美、日等國家政府鼓勵其企業撤離中國大陸趨勢加持下,國內資本形成毛額年增可望較上半年度成長,預估年增約在3%。
行政院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22日表示,目前台灣經濟相較之前更有韌性,其關鍵因素除了疫情防制得當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廠商在台增加投資,尤其從去年到今年情勢十分明顯,是今年疫情期間台灣出口持續表現的重大因素。由於產能留在台灣,創造就業,促進消費,使得台灣經濟成長超過全球平均,是必然的。

2. 國內銀行辦理紓困貸款金額突破1.3兆元
《本會7月18日訊息》儘管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稍為緩和,國銀處理紓困貸款腳步仍未停止。依據金管會17日公布最新數據,國銀辦理紓困貸款情形,近一個月以來核准案件新增4.7萬戶、新增核貸3千億元,截至7月15日為止,核准戶數高達18萬5,144戶、金額突破1.3兆元,戶數達成率達94%、金額達成率為91%。
民營銀行核貸戶數前三名依序為中信銀(9,907戶)、玉山銀(9,424戶)、北富銀(7,392戶);核貸金額前三名依序為玉山銀(約511億元)、北富銀(約354億元)、國泰世華銀(約334億元)。其中,北富銀不管是在戶數還是金額都名列前三。
金管會在16日與全國金融業工會聯合總會的會議中重申,銀行訂定獎勵措施,秉持「對象包括分行與行員」、「獎勵內容需要具體」等原則,建議可替紓困有功銀行行員加薪。金管會強調,「獎由下起」從最基層的行員獎勵。
同時,金管會訂定「獎勵本國銀行加速辦理紓困振興貸款方案」,採取「金額」、「件數」及「效率」三個面向分組進行評比;此外,配合政府紓困後振興經濟政策,針對銀行協助辦理振興三倍券等,也將列入評比加分項目。若績效表現良好,則未來將會給予實質獎勵,例如:在申請業務時列為加分項目、享有調降備抵呆帳提存比率及降低存保保費等。

3. IMF預測美國經濟陷入高度不確定性風險
《本會7月19日訊息》國際貨幣基金(IMF)17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美國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恐將劇降37%,全年則是衰退6.6%,若新增病例再度攀升與貧困人口增加,則可能使得前景更加惡化。IMF同時列舉其他風險,包括:政府和企業債務暴增,以及長期處於低通膨、甚至負通膨等。
國際貨幣基金(IMF)認為,美國經濟復甦的首要風險是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惡化,迫使已恢復營運的企業又再關閉。IMF希望美國必須更加努力,支持最脆弱的群體,尤其援助家庭及提振需求,始能回到疫情爆發之前水準。
IMF提醒,美國應該逆轉既有貿易的壁壘和提高關稅之政策,這些措施正在破壞全球貿易穩定。
此外,同日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葉倫表示,美國新的一輪財政刺激措施上限一兆美元感到憂慮,;甚至指出,政府失業救濟補助將在月底到期,若無更進一步作為,則將可能引發一場「災難」。
另一方面,另一前主席柏南克指出,低利率環境正為美國提供低成本貸款,並不認為Fed政策將會造成意料之外通膨。他和葉倫認為,美國從疫情衝擊中恢復速度可能緩慢,而且復原速度也不平均,希望美國國會應該通過更多刺激經濟法案,藉以因應疫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

4. 境外資金匯回千億實質投資四成
《本會7月19日訊息》《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去年8月15日上路,運用優惠稅率吸引台商將海外的資金匯回,以及鼓勵將匯回的資金投入本土實質投資,迄今即將屆滿一年。
依據財政部統計,專法上路之後截至今年7月14日為止,包括台商個人及海外轉投資台資企業在內,申請匯回共計620案,預定回流資金金額已達1,284億元,其中有1,036億元已經實際回到國內金融機構外匯戶頭。
此外,依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截至今年7月14日為,在實際回流千億資金中,409.8億元已經提出實質投資計畫,亦即超過四成回流資金投入國內產業帶動發展。
在落實投資產業上,以電子資訊業帶動131.8億元投資為大宗,民生化工業引資92億元次之,金屬機電業46.4億元第三,三大產業共計達到270.3億元,其他業別則為139.5億元。
雖回流資金乍看以高科技電子資訊業為大宗,但隨著今年第1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觀察第2季以來表現,代表傳產的民生化工業之表現較佳,三個月來新增36.7億元實質投資,投資金額較截止4月之時的表現成長66%,引資效果更勝各大產業。
此外,金屬機電業也在第2季新增21億元投資金額,相較今年第1季之前表現,成長幅度高達83%。電子資訊業投資早在今年第1季之前大致抵定,雖第2季新增28.9億元投資,但由於前幾個月基數較高,成長幅度僅有28%。

5. 公司債市場發行規模飆新高
《本會7月20日訊息》2020年國內公司債市場盛況空前,依據債券承銷商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30日為止,公司債發行數量高達3,990億元,比較去年同期暴增約86%,全年公司債發行數量可望突破2012年4,300億元,刷新歷史新高紀錄,締造新猷。
債券承銷商指出,公司債發行創下歷年最熱,主要原因是在市場資金浮濫,加上利率位處低檔,有利企業籌措長期低利資金,以及市場追逐公債籌碼,導致公債利率跌至谷底,為能提升投資報酬,部分買家轉投公司債懷抱,使得公司債利率不斷探底。
若以投資角度而言,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因投資人關注信用風險,同一年期公債與公司債的利差明顯拉大,若欲拉高投資報酬,轉向加碼公司債。此外,今年「A咖」企業大舉發債籌資,也是推升公司債發行數量飆上新高關鍵,例如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睽違七年後重返債市,一舉登上「發債王」寶座,今年四度發債,累計發行金額高達739億元,已超過連蟬聯多年發債王台電的今年三度發債、累計發行金額474億元。
至於利率部分,中華電信今年首度發債,由於信評為「twAAA」,被視為風險極低類公債商品,在市場買盤簇擁下,三種年期類公債商品發行利率全數創下公司債發行最低紀錄。其中,5年期利率0.50%、發行金額88億元,7年期0.54%、金額75億元,10年期0.59%、金額37億元,共計發行200億元。
展望下半年度,因過多資金追逐較少籌碼公司債,其發行利率仍有可能再創新低,故目前仍為企業發行公司債籌措長期資金最佳時機。

6. 六月外銷訂單金額創下歷年同期新高
《本會7月21日訊息》經濟部20日公布 6 月外銷訂單,依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6 月在半導體晶圓代工、遠居商機延續帶動下,訂單金額創下歷年同期新高;其中,歐美市場訂單分別達到 133 億美元、74.7 億美元,年增 13.6%、10.8%,均創歷年同期新高。
經濟部指出,若以目前廠商展望來看,新興科技剛性需求仍在,加上遠距商機延續,可望支撐電子、資通訊產品保持正向發展;此外,國際油價、鋼價持續回穩,傳統貨品可望止跌,將有助於7 月外銷訂單正向發展,
其次,再以全球地區來看,美國反映科技應用、遠距商機延續,電子產品、資通訊外銷訂單強勁;歐洲方面,則是以資通訊產品、晶圓代工、液晶螢幕等需求訂單為主流。
經濟部更進一步指出,7月外銷訂單維持成長機率較高;預估 7 月外銷訂單將達 403-418 億美元,從月減 1.7% 到月增 2%,從年減 0.6%至年增 3.1%。
但是,全球疫情仍存在著高度不確定性,包含美洲、南美洲、印度等地區疫情迄今並未有明顯止穩之跡象,加上美中貿易攻防、中印邊界問題解決方向等仍待觀察,恐將影響部分接單動能。

7. 新冠疫情復燃全球經濟恐呈W型復甦
《本會7月21日訊息》研調機構IHS Markit公布報告指出,由於美國、巴西、印度等國家新冠病毒確診人數急速增加,打亂經濟復甦步伐,預料這波疫情感染熱潮,使得全球經濟V型復甦機率減低,反倒呈現二度衰退、也就是提高W型復甦的風險。
IHS Markit所公布的7月全球快報顯示,經濟活動歷經極深及短暫的衰退之後,5月與6月呈現急速反彈,將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預估幅度上修至5.5%。IHS Markit預估,2021年全球經濟可望成長4.4%。報告指出,「除非財政與貨幣機關祭出更多振興,否則支撐復甦主要力道不久之後將會消失」,亦即經濟「反彈然後消退」仍未改變,因此消費者與企業家不可掉以輕心。
其實,疫情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各國政府與央行曾公布規模前所未見的貨幣與財政紓困方案。IHS Markit預測歐元區經濟受創最深,今年歐元區國內生產毛額(GDP)衰退8.6%。此外,美國感染人數大增仍是關鍵,迫使數州部分封鎖。另一方面,澳洲、中國、德國、日本、以色列和西班牙等國家疫情熱點都是採取區域限制,消費支出呈現謹慎跡象。
IHS Markit更金一部提及,「新的一波疫情降低V型周期機率,提升兩度衰退(W型周期)」風險,預料這種狀況發生機率約20%,其主要將取決於疫情走向,以及未來數月恐怕再度惡化。IHS Markit報告指出:發生二度衰退時間,可能是在今年下半或明年初期」;不過,因各地防疫管理措施提升,故不太可能實施大型規模封鎖,衰退程度不若先前嚴重。

8. 歐盟領袖峰會達成25兆元振興方案共識
《本會7月22日訊息》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造成歐洲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歐洲聯盟(EU)領袖經過4天90多個小時日以繼夜會談、密集磋商之後,終於克服來自荷蘭及北歐「節儉」夥伴小國強烈反對,達成規模7500億歐元(約新台幣25兆元)紓困振興方案協議,協助受到重創成員提振經濟。
此次困振興方案資金,是由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負責分發,整筆支出將納入歐盟從2021至2027年得長期預算之內,屆時歐盟整體支出將達到1兆8000億歐元(約新台幣61兆元)之規模。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在推特發文中宣布:這份紓困振興方案因獲得德國與法國等主要國家支持,而得以通過。其方案內容包括歐盟27個成員將聯手進行歷年以來最大規模地借貸,尤其是德國政府長久以來一再抗拒的做法。
法國和德國原先提議,從紓困振興方案提撥5000億歐元作為不必償還的補助經費,但是經過徹夜協商之後,歐盟決定將金額條降為3900億,其餘3600億歐元紓困振興資金,則是以低利貸款的方式提供。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表示:歐洲已債累累疫情重災國家的西班牙和義大利,一直努力遊說歐盟夥伴提供重大協助。今天所通過的紓困振興方案,未來將挹注數百億歐元資金給受到疫情打擊最嚴重的歐盟國家,尤其是西義兩國。
不過,獲致援助國家紓困振資金支出將會受到嚴格控管,必須用於符合歐盟優先事務政策,包括:在政治上已陷入困難重重的經濟改革,或是與環境相關的政策。

9. 今年中央稅收估減千億七年以來首度無法達標
《本會7月23日訊息》新冠疫情衝擊,依據財政部統計顯示,6月全國稅收2,202億元,年減達到54%,累計上半年度稅收9,681億元、年減29.1%。財政部長蘇建榮首度證實,今年上半年度稅收比較去年同期,大減接近三成,全年中央政府稅收恐將大減1,000億至1,300億元。這意味著,近七年來首次出現稅收無法達標。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營所稅收占整體稅收之比重之半,在去年企業獲利不佳等因素影響下,今年營所稅收恐將大幅縮水。
面對稅收受到衝擊,政府投入防疫、振興與紓困預算高達4,200億,加上前瞻建設追加預算等,中央政府財政壓力升高,目前並非修法時機,短期暫不考慮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
此外,財政部指出,歐美、日本、香港等地疫情依然嚴峻,台灣控制得宜,因以外貿為導向而難以獨善其身,由於過去幾年財政穩健,增加因應韌性,如果疫苗遲遲無法上巿,下波疫情來襲,其衝擊將會難以想像。
因應疫情,雖世界各國採取非常強烈財政措施與貨幣政策,但也對全球金融產生許多影響,其所可能衍生的金融問題值得關注,例如經濟不佳,近來台股卻每天有高達2千多億成交數量,這是資金行情所造成的。

10. 南韓經濟面臨22年以來最嚴重的萎縮
《本會7月24日訊息》南韓央行23日周四公布,因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需求,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經季調後較前一季縮減3.3%,減幅比路透調查預估2.3%更加糟糕,尤其出口創下1963年以來最大季減幅。
此意味著,南韓經濟出現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萎縮,並且是連續兩季的衰退,與日本、泰國、新加坡屬於技術性衰退的行列,成為2003年以來首次陷入技術性衰退。
與去年同期相比,南韓第二季GDP下滑2.9%,減幅創下1998年第四季以來之最。其中,占南韓經濟四成的出口表現不佳,是拖累其GDP衰退的最大主因,第二季出口較前一季暴減16.6%,寫下1963年以來最差季減數據。此外,第二季建築投資季減1.3%,資本投資下滑2.9%,製造業與服務業產值各自縮水9.0%、1.1%。唯一亮點在於民間消費季增1.4%,歸功南韓政府直接發放現金紓困,挹注餐廳、服飾和休閒活動等消費金額。
南韓財政部長在經濟數據發布後表示,隨著疫情減緩,海外產線、學校和醫院重啟運作,加上推出規模約277兆韓元(約2,310億美元)振興措施,減緩經濟受疫情的衝擊,第三季很有可能展現反彈。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