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達成第一階段協議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5-19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5月13日至5月19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達成第一階段協議
  《本會5月19日訊息》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18日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達成第一階段協議,將會很快簽署,預期深化台美貿易關係並強化台美貿易往來。
  貿易代表署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表示,這項貿易倡議迄至今不到1年已經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是強化台美經濟關係的重要一步,期待繼續談判,最終取得一項實在且較高標準貿易協議,以應對21世紀緊迫的經濟挑戰。
  第一階段協議中、英文版本將在未來數周之內,將會由美國在台協會(AIT)和台北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舉行簽署儀式。依據第一階段協議內容,涵蓋包括:關務管理與貿易便捷化、良善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和中小企業共計5項領域。因此,未來美國企業可以將更多的美國商品銷往台灣,創造更加透明且更高效率規章制度,勢必為台美市場創造更多的投資和商業機會,中小企業獲益尤甚。
  USTR分別將達成共識的5個領域說明如下:
  一、關務管理與貿易便捷化係指簡化通關程序,讓美國商品能夠更快速、更便宜且更容易被送到台灣消費者手上;通關文件能夠電子化處理,同時以電子支付之方式繳交關稅等相關費用,減少貨船和貨車等待時間,不僅能夠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也能減少生鮮等易腐商品折損。
  二、良善法制作業係指強化法制透明度,讓中小企業能夠更加清楚了解台美市場的管理機制;台美將建立一個委員會監督這項行動的執行狀況,加強訊息共享並促進法制合作。
  三、服務業國內規章,確保供應商申請營業許可程序公正性。
  四、反貪腐,要求台美訂定全面反貪腐措施,打擊賄賂等行為,以美加墨協議的反貪腐架構作為基礎,討論洗錢、拒絕外國公職人員入境、追回不當款項和強化保護吹哨者行動。
  五、中小企業則是鼓勵台美中小企業貿易與投資,透過貿易培訓、融資和訪問等方式,為中小企業推薦可用的資源,讓企業了解如何在台美兩地市場投資。
  USTR同時表示,針對貿易倡議內容所涵蓋的其他領域,台美將會在AIT和駐美代表處主持之下,持續進行談判。

2. 碳權交易所總公司將設置於高雄
  《本會5月13日訊息》行政院12日公布,台灣碳權交易所總公司決定落腳高雄,證交所同時補充,其資訊交易中心則設置於台北,將分別於台北及高雄兩地分設據點同時分工營運,全力推廣人才培育。
  行政院指出,高雄具有五大優勢,包括「碳權需求最多」,高雄2021年碳排放5,737萬噸,占全國的5分之一,受到列管高碳排企業逾90家,未來不管是碳費、總量管制制度實施之後,高雄企業自願減量額度、國外自願性碳權需求交易量都會是全台之最大,「碳權供給最多」。
  依據資料顯示,高雄主要排放源減量目標到2030年時將會超過1,000萬噸,加上鋼鐵、石化產業生態完整,透過產業聯盟以大帶小創造企業外部減碳效益,將會是減量額度的主要供給來源。
  另一方面,高雄高碳排大戶多為鋼鐵、石化等傳統工業,加上碳排放計算、揭露、分析已經行之有年,既有數據資料庫已成為未來碳權交易之良好基礎。再者,未來於碳邊境調整機制實施後,進入高雄港貨物亦將衍生碳交易需求;以及以高雄市《淨零城市自治條例》等淨零法規作為碳交易推動之基石,高雄成立碳交易所具有地利優勢。

3. G7財金首長會議聯合公報示警全球經濟罩烏雲
  《本會5月14日訊息》七大工業國家(G7)財金首長會議閉幕,13日發表聯合公報提到:「歷經COVID-19疫情、俄烏戰爭及通膨壓力等多項衝擊,雖全球經濟展現韌性,但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示警,矢言對抗高通膨,同時達成於年底前啟動供應鏈多元化新的計畫共識,G7將會援助中低收入國家,讓他們在能源相關產品的供應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藉此維持總體經濟政策靈活與彈性」。
  不過,此次七大工業國家(G7)財金首長並未提及美債危機和中國大陸經濟脅迫。亦即在美國調高舉債上限陷入僵局,以及俄烏戰爭後續陰影籠罩下,G7財長暨央行總裁在日本新潟舉行為期三天的會議。在會議中,G7財金首長矢言打擊通膨,確保通膨預期「穩穩錨定(well-anchored)」,顯示G7對頑強的通膨並未鬆懈戒心。
  雖G7財金首長公報對美國之國債限僵局隻字未提,但會議期間卻不時討論到此議題。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Shunichi Suzuki)透露,11日以全球經濟為議題的工作餐會上,曾討論過美債危機。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出席G7財金首長會議的同時警告,在幾周內若美國債限僵局無法解決,則美國史上首次主權違約恐。葉倫表示,相較過去,雖這回化解債限危機難度更高,但樂觀認為,總會找到解決辦法。
  日本央行總裁植田和男提到,G7多位與會央行總裁認為,他們在訂定未來貨幣政策指引時發現,過去所實施升息的效應,尚未完全顯現。
  此外,在13日聯合公報中也未提及中國大陸「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G7財長會議之前盛傳將聚焦聯手對抗中國大陸的「經濟脅迫」手段,考慮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設限作為反制。
  另一方面,公報表示,G7國家將致力於確保外資對關鍵基礎建設的投資,不致破壞地主國家經濟主權。

4. 房租飆揚創下27年同期高點CPI年增2.34%
  《本會5月14日訊息》依據主計總處所公布的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資料顯示,除了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衝到7.35%,為14年來的最大漲幅,而且外食費用和核心CPI年增依舊漲勢未歇之外,其他漲勢較驚人的還有「房租類別」CPI年增漲幅2.34%,創下27年來同期新高。
  從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加以觀察,房租類別CPI年增漲幅自2022年7月開始起,迄今年第1季止,已經連續十個月超過2%,其漲勢最高是在今年1月上漲2.39%,雖之後2、3、4月漲勢逐月微幅收斂,但仍然分別上漲2.33%、2.32%、2.19%。
  若觀察區域房租類別CPI年增,則發現中、南部漲勢又較北部明顯。今年第1季「房租類別」CPI年增北部區域(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新竹市、新竹縣、宜蘭縣)上漲2.12%,低於全國平均漲幅。
  相對南部區域(包括台南市、高雄市、嘉義市、嘉義縣、屏東縣、澎湖縣)漲勢較為明顯,第1季漲幅來到2.93%;中部區域(包括台中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 第1季漲幅也是超過全國平均達到2.60%。至於東部區域(包括台東縣、花蓮縣)今年第1季房租類CPI年增漲勢1.67%,比較其他區域漲勢相對較為平緩。
  主計總處表示,影響房租價格變動因素滿多,包括房價漲、利息升,都是使得房東持有成本增加,甚至房市政策也有可能影響房東在換約時調價行為,其中又以「持有成本」關係更大一點。此外,加上近期整體CPI漲幅較大,房東生活開銷成本提高,以及住宅修繕費用攀高,2022年CPI住宅維修費用年漲5.8%為1996年以來之新高,都是可能推升房租類別CPI漲勢原因。
  不過,主計總處表示,隨著近期房價漲勢逐漸緩和,接著房租類別CPI漲勢幅度可望放緩。
  另一方面,依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年增自2021年5月起開始持續上漲,甚至曾經連續八個月漲幅都呈雙位數字,直到2022年5月開始降至個位數字,之後一路逐月回落,2023年4月營造工程物價指數年增僅有0.71%。

5. 今年服務業就業占比預估首度升破60%
  《本會5月15日訊息》依據主計總處甫完成的統計顯示,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加上疫後內需服務業需求活絡,今年第一季服務業就業人數逼近700萬人,占整體就業之比重升至60.23%。
  主計總處統計, 2001年國內服務業就業人數524萬人、占整體就業之比重55.9%,隨著商業活動擴大,國人休閒旅遊熱絡,以及醫療、專業科學服務業發展,服務業部門就業人數逐年升高,今年首季升至692萬人,占整體就業之比重升至60.23%,創下歷年新高。
  國發會認為,以此趨勢研判,今年服務業就業占比將會首度升破60%,國發會將會據此修正「未來十年整體人力需求推估」,並於今年公布,以作為相關部會人力政策規劃的參考。
  國發會表示,依據前次所完成的「未來十年整體人力需求推估」,雖預估2030年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升至59.6%,惟實際情況則是今年第一季已經升破60%,顯示服務業人力需求比原來之估計更強,國發會正在著手修正「未來十年人力需求推估」,這次將預估到2035年。
  國發會與主計總處皆是表示,隨著產業發展,製造業將會朝向資本技術密集發展,雖產值成長,但就業人數成長有限,長期而言,服務業就業成長比製造業快,這是服務業部門如今升破60%主要原因。此外,過去兩年因疫情而導致民間消費下滑,隨著邊境解封,消費活絡,近期服務業就業人數開始回升,這是讓服務業就業占比升至60%的另一原因。
  依據主計總處統計,2001年到2022年止,製造業生產毛額占GDP之比率由23.59%上升至34.24%,相對就業人數占比卻又由27.65%下降至26.37%。同一期間,服務業生產毛額占GDP之比率由69.2%下降至60.78%,相對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卻是從55.9%上升至59.96%,今年可望升破60%,說明服務業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國發會同時表示,近期隨著AI發展,未來不但可能取代製造業工作機會,也將可能取代服務業工作機會,AI發展對就業會帶來多大之影響?目前仍然難以評估。

6. 中國大陸經濟面臨類通縮壓力
  《本會5月16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之前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僅有年增0.1%,漲幅則較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創下2021年3月以來新低。此外,中國大陸31省市陸續公布今年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顯示,其中遼寧、安徽、河南、貴州、山西、吉林、上海等七個省市4月CPI進入負值區間,已呈現「內生動力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狀況的「類通縮」壓力。
  另一方面,4月信貸數據也呈現了季節性回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居民部門貸款增長呈現負值,4月較3月之數據減少人民幣2,411億元,顯示居民消費信心和購房意願,仍然薄弱。
  依據第一財經報導,在供給端較為穩定的背景之下,核心CPI漲幅偏低,顯示目前消費反彈力度溫和,雖物價並未進入典型通縮區間,但確實面臨「類通縮」壓力。亦即中國大陸近期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持續回落,引發市場擔憂。
  彭博資訊亞洲經濟表示,中國大陸解封以來,通膨並未加速上升,而是平靜無波,這種狀態顯示中國大陸經濟在高成長率的表面之下,正面臨著頗為深層的挑戰,這對全球不是好的消息。換句話說,中國大陸現在通膨超低,令人擔憂的是經濟體系需求可能不足,而且經濟復甦勢頭也是極不平衡,顯示中國大陸解封之後碰到的是全球景氣反彈已經洩氣,加上中國大陸民眾集中國內消費,僅有中國大陸本身受益,無法造成全球經濟帶來更廣泛的刺激。
  其實,許多國際機構認為,中國大陸應該加強政策力度,藉以解決需求不足壓力。亦即4月CPI低通膨狀態越發明顯,其背後在市場供給充分的同時,消費修復力度整體較為溫和,目前具備加大促消費政策力度條件。再者,面對類通縮壓力,需要適時加大政策寬鬆力度,可以選擇在美國升息接近終點,外部干擾降低下,適時降準、降息,同時加大財政支出力道。

7. 歐盟執委會預測今明兩年歐元區經濟成長超過預期
  《本會5月16日訊息》歐盟執委會15日發表報告預測,擁有20個成員國家的歐元區今明兩年之經濟成長幅度;包括202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1.1%,2024年成長1.6%,均高於其在2月時分別預測的成長0.9%和1.5%。其中,主要原因是義大利與西班牙等經濟的更快速成長帶動;但是,同時強調,歐元區通膨壓力,仍將居高不下。
  報告指出,歐盟經濟正在適應疫情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產生的衝擊,若從結果來看,表現相當不錯。
  執委會表示,歐盟去年成功擺脫其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讓今年第一季的經濟出現溫和成長,消除大家對經濟在冬季時陷入衰退的恐慌。去年8月,歐洲因天然氣價格創下新高而打擊製造商業和民生,市場曾經認定,歐洲經濟無法避免衰退命運。
  此外,執委會強調若從調查數據來看,即使歐洲經濟仍然敏感脆弱,但是經濟在第二季時將繼續成長。由於今年年初經濟表現優於預期,因此讓其小幅調高歐盟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不過,今年歐元區失業率預測維持6.8%不變,明年失業率可望小幅降至6.7%。
  至於今明兩年通膨將各達到5.8%和2.8%,分別高於原先所預估的5.6%和2.5%,同時高於歐洲央行2%目標水準。主要原因是人力供應仍然緊張而推高薪酬,部份國家甚至大幅調升基本薪資水準,以及勞工要求加薪抵消因高通膨而被削減的購買力,都令通膨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經常帳盈餘占GDP之比率方面,今年歐元區將從去年的0.6%擴大至2.1%,明年續擴大至2.4%。
  執委會同時預測美國今明兩年經濟,將能避免陷入衰退,估計其今年成長1.4%,高於原先所預測的成長0.7%;至於2024年成長1%,成長幅度低於原先所預測的1.7%。

8. 國際能源總署預估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將創新高
  《本會5月17日訊息》國際能源總署(IEA)16日發表月報,因中國大陸在解除防疫限制後走向復甦, 3月每天需求量就達1,600萬桶,其成長速度超過預期並創新高,而產油國家難以提高產能滿足其需求,將今年全球石油需求預測值調高至新高水準,使得油市供需更加緊張而將推升油價。
  IEA預期第二季出現2022年初來首次供不應求,將今年全球平均每天石油需求量成長之預測,調高20萬桶至220萬桶,使得每天需求量達到1.02億桶創下新高。即使全球平均每天供應量,雖較2022年之供應量增加120萬桶至1.011億桶,但仍然低於需求量。
  IEA指出,今年全球整體石油需求量成長,有60%的增長來自中國大陸。儘管全球石油需求量創下新高,但是各地區差異卻又不斷擴大。在中國大陸和發展中國家需求不斷增加之同時,歐洲與北美洲因持續升息和通膨壓力居高不下,經濟前景籠罩陰霾,而導致需求疲弱。
  此外,西方各國積極進行能源轉型,雖要從化石燃料轉向潔淨能源,但發展中國家卻是繼續依賴化石燃料推動經濟,其實是導致石油需求差異持續擴大的因素之一。
  再者,最近油價表現也跟市場預期背道而馳。雖專家預期因能源需求強勁而供應有限,可望帶動油價走高,但國際油價卻又在3月中時創下約16個月新低。經短暫反彈後,油價自4月初以來持續走低,再次逼近3月中低點。

9. 人口老化衝擊全球公共財政
  《本會5月18日訊息》人口老化正在打擊世界各國公共財政,近期主要央行升息,使得狀況雪上加霜。英國金融時報(FT)指出,在亞洲國家中,台灣和中國大陸、南韓將會因人口壓力而面臨財政展望惡化問題。
  三大信評公司穆迪、標普和惠譽警告,人口結構惡化推升退休金給付和醫療照護費負擔,加上美、歐、英央行政策利率升到金融海嘯以來最高,更是加重政府償債壓力,若不推行改革,將形成惡性循環,使得政府債信評等恐將遭到降級之虞。
  惠譽指出,放眼全球,就屬中歐和南歐國家人口問題最為嚴重,德國人口老化速度尤其快速。亞洲一些國家同樣因人口壓力而面臨展望惡化,眺望2050年,南韓、台灣和中國大陸都是名列(財政)狀況最糟糕的國家行列。
  穆迪表示,雖人口結構因素曾是中、長期顧慮,但現已開始打擊主權債信。惠譽指出,人口老化問題變得更加迫切,上月調降法國信評,正是基於問題可能加劇、改革卻又可能停滯顧慮。
  信評公司指出,工作年齡人口成長減速,健保和退休給付成本增加,皆已衝擊公共財政,借貸成本上揚,使得狀況更加惡化。歐盟執委會指出,到2050年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歐盟人口之比率,將會從20%增加至30%,影響歐盟債務展望,日本和美國情形亦然。
  標普全球評級公司一項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借貸成本升高1個百分點,就有可能在2060年前,使得日本、義大利、英國和美國公共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銳增40到60個百分點。同時指出,維持政府債務穩定,需要改革年齡相關財政政策;否則,標普估計,到2060年時,全球約一半大型經濟體債信將下降至垃圾等級,將高於目前的三分之一。
  標普估計,從2022年到2060年,按照典型情形估算,政府財政赤字占GDP之比率,平均將會從2025年2.4%激增至9.1%;同時,退休金給付成本估增4.5個百分點至9.5%、健保支出估增2.7個百分點。

10. G7推動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重組恐將衝擊台灣
  《本會5月19日訊息》七大工業國組織(G7)廣島峰會前夕,在美國主導抵制中國大陸策略下,聚焦半導體產業合縱連橫,主要國家希望強化自身晶片可控能力,推動供應鏈重組,相關動態對仰賴「矽盾」的台灣影響極大。
  美中兩國科技對抗局面牽動全球政府神經,造成貿易保護氛圍濃厚,而且當下正值電動車和5G等新一代科技應用轉型重要時刻,各國緊盯科技發展進程,若從近期G7及其他大國頻繁動作來看,半導體技術自主能力更是重中之重,不言可喻。
  亦即在廣島峰會舉行前,日本政府首相岸田文雄出面,邀請包括台積電在內全球7大半導體企業高管會談,希望取得對日本投資的具體承諾,藉此鞏固晶片實力,引起國際高度關注。與此同時,日英首相18日宣布,兩國建立半導體夥伴關係,這項宣示涉及相互投資半導體與清潔能源,重點在於提升晶片產業鏈彈性,尤其降低對台灣的依賴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之前,美國川普政府時期對中國大陸產業與企業進行的打擊與封鎖措施,目前拜登政府針對科技對抗思維有所修正,已提升至各國之間產業重塑,除針對中企與高階技術制裁外,擴大自身晶片產業補貼,同時強力主導各國在該領域之結盟,有意重組排中之後半導體產業鏈。
  在這股重組全球晶片產業鏈風潮出現後,各國為了加速爭取有利地位,相繼推出自身半導體補助方案,例如日本隨著美國之後宣布晶片法案,同時拉攏原本與其關係頗緊張的韓國,目前更與英國及其他外企,用盡方法催化更多可能合作方向。
  無庸置疑,國際早已因台海風險升溫,而開始產生降低對台灣半導體依賴的念頭,上述狀況陸續出現,讓台灣所存在的位置顯得更為不利。原本美國以超群之實力主導全球產業鏈重整「連橫」策略,針對目標僅是中國大陸,現在已輪到技術次一級別的日本,甚至更次一級國家,都要避免未來在關鍵產業上掉隊風險,開始相互啟動結盟「合縱」思維。
  反觀台灣,絕大部分時候陷入被排除在國際合作整合之外的艱難處境,雖台灣半導體技術仍位居全球領先之地位,卻僅能面對國際資源減少,技術逐漸遭到追趕,處境相當尷尬。如何將台灣的技術優勢延續更為長久,以及如何在目前科技應用大幅變革下,找出突破性創新性發展作為來逆轉產業頹態,是政府與企業家們所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