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連續八黑4月年減13.3%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5-12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5月6日至5月12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出口連續八黑4月年減13.3%
  《本會5月9日訊息》財政部8日公布4月海關進、出口統計,出口359.6億美元,年減13.3%,寫下連續八黑。
  不過,財政部統計處指出,雖寫下連續八黑,但若從11大主要貨項來看,4月資通與視聽產品在拉貨力道回升下,年增5.4%,終結先前連續五黑走勢,止降回升,至於其他十項則是持續下滑。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資通與視聽產品是4月出口之亮點,接單轉強,出口回溫升到54.7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月最高,與上年同月之比較,更是結束連續五黑之後翻紅。其中,電腦零附件年增39.7%,是14個月來的最大增幅,交換器和路由器也是年增17.8%。
  光學器材4月出口7.54億元,年減17.8%,但是減幅是近12個月來最小的一個月,而且比較過往3、4成減幅,明顯收縮,顯示面板供需結構有好轉之走勢,應該已過「黑暗時刻」。
  至於占出口比重最高的電子零組件,因產業淡季因素尚未消除,加上筆電和手機需求仍然停滯,半導體業也是還在調整庫存,4月出口157.35億美元、年減8.6%,但是減幅也是已經連續三個月縮小,而且是近四個月以來的減幅首度低於1成。
  財政部統計處指出,雖4月出口年減幅度比較預期略好,但受到全球通膨和升息壓抑,使得後續復甦底氣不足,加上中國大陸復甦呈現冷淡且疫情解封紅利不如預期,以及產業庫存調整尚未結束三大負面因素衝擊,上半年度出口仍面臨著極大壓力。
  主計總處預估上半年度出口減幅14.7%,將創金融海嘯以來、近14年來最大降幅,雖第二季降幅不會比第一季的19.2%慘淡,但預估也有13.9%,要到第四季始會轉折向上,回到成長軌道。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今年全球經濟受到通膨、升息、中美貿易戰火延伸和俄烏戰爭持續等四大牽制,「雖尚不致於失速下滑,但僅能守在低度成長」,這也反映在這幾個月中主要國家PMI都在榮枯線上下游走,還沒有看到明顯「復甦春燕」。
  另一方面,4月出口359.6億美元,進口292.5億美元,出超67.1億美元則是歷來單月第三高水準。至於5月出口方面,財政部預估落在355億美元至368億美元,減幅介於12.5%~15.5%,亦即出口將會呈現連續九黑。

2. 消費者物價指數4月年增2.35%民生物資CPI創下14年新高漲破7.0%
  《本會5月6日訊息》主計總處5日公布國內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17項民生物資平均漲幅突破7%,漲幅創下14年新高的狀況之下,4月CPI年增2.35%,持續位在通膨警戒線之上。
  主計總處指出,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所關注的17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達到7.35%,創下2009年1月以來新高。換句話說,是14年以來的新高,其中雞蛋、沙拉油調理油、豬肉都是上漲不少,讓百姓對通膨「更加有感」。
  主計總處表示,4月CPI較上年同月漲2.35%,主要原因是在休閒娛樂消需求增加,推升娛樂服務費用價格,加上外食、肉類、蛋類、水果、房租、家庭用品及個人照顧服務價格上漲所致;不過,蔬菜、油料及通訊設備價格下跌,抵銷部分漲幅。若扣除蔬菜水果,則上漲2.5%,若再剔除能源之後指數(亦即核心 CPI),上漲2.72%。
  相較去年同期,其中漲幅較多物品包括:芭樂漲39.2%、雞蛋漲31.47%、旅館住宿漲21.91%、國外旅遊團費漲19.22%、沙拉油調理油漲14.13%;此外,豬肉、西式早點、雞肉、國中課業補習等多項物價漲幅也都超過5%。
  此外,隨著雞蛋短缺問題緩解,清明過後豬肉價格回穩,主計總處預估相關民生物資漲幅將會回穩,加上去年偏高基期因素,5月CPI漲幅一定會比4月還要縮小。
  另一方面,針對外食費用4月「月增」持續擴大,主計總處表示,主要原因是在蛋類、肉類價格提升,推升外食費用價格;隨著蛋價回落,部分廠商將有機會調降商品價格,雖5月月增將有機會縮小,但年增則又可能略為擴大。

3. 主計總處指出投資動能並未疲弱
  《本會5月7日訊息》全球景氣放緩,連帶削弱台灣出口與投資,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下探負3.02%,創下金融海嘯以來單季新低。不過,主計總處指出,科技廠商為了維繫競爭優勢,積極投入資本支出,投資動能並未消失。
  主計總處表示,近幾年來國際局勢動盪,美中貿易戰火、COVID-19疫情接連來襲,台灣在逆境中,意外迎來投資爆發,其中科技廠商積極擴充產能、新建廠房,2022年投資率衝上27.78%,創下1996年以來投資率新高。
  主計總處預估,去年投資率寫下27年新高之後,今年投資率也將有27.19%的亮眼成績,連續2年站穩27%之上。但是,依據4月下旬最新所公布的第一季經濟成長概估,第一季重摔降至負3.02%,原因就是商品出口及資本形成明顯不如預期,這也意味,今年投資率恐將面臨下修。
  主計總處指出,全球景氣低緩之下,企業投資轉趨審慎,加上基期因素,雖第一季資本形成大幅滑落降至負4.15%,但若從兩件事情來看,並不需要過於悲觀。首先,資本形成涵蓋固定投資與存貨變動,造成今年第一季資本形成大幅下修關鍵在於存貨去化,由於產業鏈去庫存因素將會隨著時間慢慢好轉。
  其次,若就目前法說概況,部分企業基於長期布局考量,並未大幅下修資本支出,今年第一季機械設備及智慧財產投資也是持續成長,顯見製造業者基於維繫競爭,仍然積極投資。
  另一方面,國發會表示,景氣預期放緩、未來訂單能見度不明朗之下,雖廠商投資信心多少受到影響,但國發會認為,國內綠能對投資的拉力很有作用,加上政府擴大公共建設經費、積極提高執行,同時落實投資台灣3大方案,均有助於支撐投資動能。

4. 台美貿易倡議第二階段優先四項議題
  《本會5月8日訊息》行政院政務委員、經貿辦談判代表鄧振中率團赴美參加「Select USA」投資峰會議,7日返台表示,該次三項成果,除了讓國內企業各界與美國企業接觸,更重要的是在台美避免雙重課稅議題更前一步,並就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度交換,雙方共識盡速簽署第一階段成果BTA(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之外,也會盡速啟動第二階段談判。
  鄧振中表示,在12項議題中,第一階段五項議題包含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污、良好法規實務、服務業國內規章已具初步成果,雙方正就文字進行確認,目前「進度不錯」,確認完畢就可安排簽署BTA,至於時間仍未確定,以上半年度為目標。
  至於何時啟動第二階段談判?雖台美共識就是愈快愈好,但因此行不是進行談判,故並未針對單一議題進行深入討論,終極目標仍是在年底前談完所有議題談判。
  據悉,我方期待上半年度啟動第二階段談判;其中,數位貿易、標準、國營事業、非市場政策及做法等四項議題有望納入優先談判項目,至於勞工、支持環境及氣候行動(環保)及農業等議題,則在第二階段後半再來涉及。
  此外,有望納入第二階段優先談判四項議題,其中數位貿易將會建立消費者對數位經濟的信任、推廣資訊的取得、便利數位科技的使用、建立具韌性安全的數位基礎建設,同時解決具有歧視性和貿易扭曲性作為;標準基於共同理念發展規範,不會衍生貿易障礙;國營事業議題希望確保政府控制事業依據市場機制運作、公平監管;非市場政策及做法則是一同對抗有害非市場政策及做法。
  相對我方所以認為勞工議題難談,因為涉及人權,需要比較謹慎處理;環保範圍太廣,可能牽涉綠能、碳排、CBAM(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電動車補貼等;農業則是難在美方可能要求科學檢驗改變。

5. 自由貿易協定漸轉範圍窄及爭議少樣貌趨勢
  《本會5月9日訊息》在新世界貿易新潮流中,隨著經濟和政治潮流轉向反對全面自由貿易協議,各國政府已經逐漸將其洽簽協議的重心,逐漸轉向為範圍較窄、爭議較少之協議,不再追求降低關稅,而是希望協商數位版權、科技產品標準、環境法規等方面。
  若以過去一年期間來看,拜登政府與日本、歐盟,以及從印度到秘魯等20多國展開會談,雖以商討跨境經濟關係為重點,但「自由貿易」和「關稅」這類過去較常見的名詞,通常已經不在談判內容。
  亦即在這股新世界貿易新潮流中,協議的重心不再是降低關稅,而是協商其他問題,從數位版權、空氣品質到科技產品標準。這些通常是在政府層級的協議中解決,而非透過大型貿易協議談判。
  依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經濟潮流的轉向和政治風向的改變,將重塑自由貿易協定 (FTA)的樣貌。尤其隨著服務和線上商務興起,實體商品在現行世界貿易中所扮演角色的比重愈來愈小。此外,加上隨著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工資和生產成本差距縮小,讓貿易協議聚焦的核心已轉移到環境法規等間接成本。
  雖這些並非顯示自由貿易告終,但卻又反映近年以來對貿易協議方向日益強調關稅以外的問題。誠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之前所說,2020和2030年代的計畫有別於1990年代, 華府有一套不同的「基本優先選擇事項」,而非簡單降低關稅。
  舉例來說,拜登政府目前正在努力促使日本和歐盟,取得通膨削減法案之中所提到的的乾淨能源補貼;至於與印太之間的區域協議,則是尋求在不求涉及關稅情形下深化經濟關係、連接供應鏈結,以及統一各種標準,這些沒有任何一項需要經過國會批准。
  其實,這種以遠離關稅的轉變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部分原因是因現在關稅都已很低。在基本上,歐盟商品進入美國關稅平均約為2.5%,以全球許多其他市場關稅約為10%的標準來看很低。因此,此一現象對貿易的潛在更大影響來自於減少看似微不足道的非屬關稅壁壘。
  換句話說,現在逐漸興起的趨勢是改簽專注於特定產業的小型協議,原因之一是自由貿易協議的過於龐大,致使在政治上難以執行。亦即未來有些是在監管機關之間達成協議,並不需要按照自由貿易協議通常必須獲致國會或其他立法機關批准。

6. 兩岸4月貿易持續大幅衰退
  《本會5月10日訊息》依據中國大陸9日公布最新進、出口統計顯示,若按美元計價,今年4月進、出口金額5,006.3億美元,年增1.1%。其中,出口總值2,954.2億美元,年增8.5%,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不過其增速由前月的兩位數字高度增長回落;4月進口總值2,052.1億美元,年減7.9%,降幅則較前月擴大6.5個百分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4月兩岸貿易持續大幅衰退;其中,中國大陸對台灣出口59.23億美元,年減14.4%;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152.9億美元,減幅達到26.7%。此外,今年從1至4月兩岸進、出口貿易金額815.2億美元,年減25.7%。其中,中國大陸對台出口累計達到217.9億美元,衰退20.1%;相對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累計僅有597.2億美元,大減27.5%。
  兩岸貿易持續衰退,一般認為可能與部分晶片產業供應受限,以及疫情之後經濟復甦緩慢有關。再者,則是兩岸關係持續冰凍,中國大陸當局日前宣布對台啟動貿易壁壘調查,都有可能形成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今年前四個月,東協仍為中國大陸最大外貿夥伴,與東協之貿易總值3,046.4億美元,年增5.6%,占中國大陸外貿總值的15.7%;歐盟及美國分別第二及第三交易夥伴,前四個月貿易總值則為2,625.3美元、2,178.2億美元,年減3.5%、11.2%。其中,對美國出口1,582.5億美元,年減14.3%;自美國進口596.7億美元,年減2%,對美貿易順差986億美元。

7. 環保署三讀通過升格環境部
  《本會5月10日訊息》立法院會9日三讀通過環境部組織法,環保署將升格為環境部,明定九大職掌事項,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空氣品質及水體品質保護等,並設立氣候變遷署等四個次級機關。此外,未來對產業影響最大的碳費相關議題,將由氣候變遷署執行。
  環境部設置五司四署,包括綜合規劃司、環境保護司、大氣環境司、水質保護司、監測資訊司,以及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
  其中,與產業關係最為密切的碳盤查、碳費徵收,過去在環境部升格前,先由氣候變遷署籌備處進行相關準備,過去環保署曾經表示,將會逐步補足相關人力,滿足台灣產業對全球淨零、歐盟碳邊境等議題的因應。
  環保署表示,升格之後將會需要增列人力,按照組織法設置2位政務次長及1位常務次長,此外希望增加正式職員264員額,其中氣候署就增加98位正式員額,員額從現行26名, 未來將增加到124人,主要負責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減量等重要工作,整體環境部將會增加264人;不過,實際用人狀況則待行政院決定人事案後較為明朗。

8. 央行建議立專法設置主權基金
  《本會5月11日訊息》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0日首度針對是否成立主權基金召開「中央銀行法第20條及第33條條文修正草案」公聽會,立法委員提案撥用外匯存底10%成立,央行表示,雖並不反對成立主權基金,「有夢最美,不會潑冷水」,但不能無償從外匯存底忠逕自撥款成立,建議成立專法制定主權基金相關架構。
  財委會指出,目前全球共有172檔主權基金,新加坡成立2檔,台灣1檔都沒成立,認為央行外匯存底投資績效不高,相較之下,新加坡主權基金GIC自1981年起成立至今,每年報酬率約7%,同期央行外匯存底每年報酬率僅有2.64%。
  央行重申,並未反對成立主權基金,雖不是不能動用外匯存底,但不能「無償撥用」,畢竟外匯存底資產有對應的負債,可以比照新加坡GIC模式,最初也是直接在市場上購買,之後透過場外交易,可用借或是買,而非直接從外匯存底中移撥過去。
  央行強調,外匯存底投報近八年來每年上繳國庫金額占歲入盈餘之比率達到8.96%,高於新加坡5.96%、印度4.8%、瑞士4.3%、巴西2.15%、韓國1.1%、日本僅有0.66%、俄羅斯更僅0.11%,這些數據顯示央行外匯存底投資穩健,其他國家卻是忽高忽低,在操作上冒著太大風險。
  此外,多位學者認為,此案應該透過專法,而非修正央行法。因央行首要職責是維持貨幣之穩定,主權基金主要目的是在追求報酬,兩者任務不一,主權基金與央行之職責有所衝突,放在同樣傘下操作將會錯亂,若央行負責成立主權基金,則與央行之經營目的相悖。以先進國家為實例,美國聯準會(Fed)、歐洲央行(ECB)、英格蘭銀行(BoE)等嚴謹央行,與主權基金之成立都無關聯,建議透過專法,以獨立於央行之外。

9. 受控外國企業區分三類最低稅負國家參考名單
  《本會5月11日訊息》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今年上路,明年於申報綜所稅和營所稅時即適用,財政部已經公布三大類別最低稅負國家或地區參考名單,涵蓋範圍達到90國以上,提供企業適用參考。
  其中,第一類是,關係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營利事業所得稅法定稅率未逾14%者,例如:安吉拉(Anguilla)等29個國家或地區。
  第二類是,關係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僅就境內來源所得課稅,境外來源所得並不課稅或於實際匯回時始計入課稅者,例如:貝里斯(Belize)等50個國家或地區。
  第三類是,關係企業所在國家或地區針對特定區域或特定類型企業提供特定稅率,依據個案事實進行個別判斷者,例如:薩摩亞獨立國(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愛爾蘭共和國(Republic of Ireland)、模里西斯共和國(Republic of Mauritius)及其他國家或地區。
  財政部表示,為了防止營利事業及個人在最低稅負國家或地區中成立受控外國企業(CFC),將盈餘保留在CFC不予分配,藉以規避稅負,台灣自今年起施行CFC制度。亦即新制上路之後,營利事業及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台灣境外較低稅負國家或地區關係企業股份或資本額度合計達到50%以上者,或是具有重大影響者,應該依據規定認列投資收益或計算營利所得課稅。
  財政部指出,各個國家或地區是否符合營利事業認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第4條,以及個人計算受控外國企業所得適用辦法第4條規定情形,仍應以該國家或地區之實際狀況認定。
  會計師則是提醒,針對CFC盈餘計算,應該留意兩點規定,一是,並不溯及既往,CFC在2022年前盈餘,仍然可等CFC實際分配之時始才計入個人海外所得課徵基本所得稅額。二是,源自非低稅負國家或地區採權益法認列轉投資事業,投資損益是按已實現數為計入。例如:CFC轉投資越南實質營運子公司,於計算CFC當年度盈餘時,雖可以減除當年度採權益法所認列越南子公司的投資收益,但應該加計當年度越南子公司決議分配予CFC的盈餘。

10. 美國研擬提供台灣類似締約優稅
  《本會5月12日訊息》依據彭博資訊報導,美國聯邦眾議院歲計委員會和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發表聯合聲明表示,正在尋求兩黨合作,努力透過增修稅務法規,迅速提供類似締約重大租稅優惠,加強與台灣的經濟夥伴關係,將減輕美台雙重課稅的影響。
  聲明表示,台灣獨特地位,使得其無法透過締結條約補救雙重課稅,解決美台企業目前所面臨的跨境經濟負擔緊迫問題,需要國會參眾兩院稅制制定委員會專業,應該修改稅務法規,以減少美台跨境投資的負擔。
  由於雙重課稅成本太高,已影響台灣企業擴大在美投資半導體,以及其他高科技產品的意願。美國國會上周推出「台灣租稅協定法案」(Taiwan Tax Agreement Act),允許總統拜登與台灣間簽署一項稅務協定,避免在美台兩地營運的企業遭雙重課稅。
  我方財政部表示,樂見美國國會跨黨派、跨委員會關注這項議題,並且釋出正面訊息,台灣也將持續努力,期盼共同解決產業所面臨的問題。財政部同時表示,上周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提出新的法案,10日眾院歲計委員會、參院財委會聲明較類似是修正既有國內法規,雖兩者做法不同,但督促美國財政部與台灣儘快達成共識的方向是一致的。
  財政部表示,台灣從未放棄在各種場合向美方表達意願,雙方若簽訂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則可望解決投資與營運租稅障礙,財政部將會持續與外交部、經濟部相關部會共同努力積極推動。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