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開發銀行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降至2.0%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4-07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4月1日至4月7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亞洲開發銀行下修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降至2.0%
  《本會4月5日訊息》亞洲開發銀行(ADB)4日在公布最新「亞洲開發展望報告(ADO)」中指出,受惠中國大陸復甦較預期更強勁,將亞洲開發中經濟體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上調為4.8%,高於去年12月所預測的4.6%,明年經濟成長預估則為4.8%。
  其中,中國大陸將成為開發中亞洲的成長動力,今年經濟預測成長5.0%,高於亞銀之前所預估的4.3%。相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因全球需求料將持續疲軟,而被下修一個百分點到2.0%,調降幅度為東亞經濟體之最大。
  亞銀表示,「中國大陸重新開放真的對區域今年的經濟創造最強大的成長支撐」,「如果中國大陸生活更快回歸正常,信心回升,其成長甚至可望超過5.0%以上,此對區域更好」;不過,中國大陸房地產業亂象,仍是一大憂慮。
  其次,在各大區域中以南亞表現最亮眼,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將創新高,達到5.5%,印度成長預估上調1.6個百分點至6.4%;東協各國4.75跟隨在後,其中最為亮眼的是越南,今年成長預估上調0.2個百分點至6.5%。
  亞銀同時表示,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將會更趨溫和,僅有2.0%,低於上次所預測的3.0%,其原因是因全球需求持續低迷;至於明年則是可望隨著全球經濟復甦反彈,預估成長2.6%。此外,亞銀預估台灣今、明兩年通膨都是2.0%,建議台灣政府需要有積極的政策刺激創業活動,藉以帶動新的經濟成長。
  亞銀更進一步指出,由於全球需求轉弱,台灣去年經濟成長減緩,出口與投資增長均是大幅減速。如今在新冠防疫措施逐漸鬆綁後,雖消費回升,但食物、汽油價格上漲,推升台灣通膨至2008年以來的最高。
  另一方面,針對石油輸出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突然宣布即將減產,導致國際油價跳漲,亞銀表示,這是另一挑戰。目前亞銀預估今年平均油價每桶88美元,明年則是90美元。在OPEC+宣布減產前,亞銀預估亞洲開發中國家通膨將會走緩,由去年的4.4%下降到今年的4.25,明年則再降為3.3%。

2. 世界銀行上調東亞今年經濟成長升至5.1%
  《本會4月1日訊息》世界銀行(World Bank)31日發表報告指出,受惠中國大陸經濟重啟與復甦效益,東亞及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23國之太平洋地區(EAP)開發中經濟體今年經濟成長將會從去年10月預估的4.6%升至5.1%,高於2022年成長3.5%,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則是從4.5%上調至5.1%,優於去年成長3.0%。
  若排除中國大陸,則EAP地區今年成長將會從2022年疫情後期的5.8%降至4.9%,其原因乃是通膨高漲與家庭債務增加對於部分國家消費帶來壓力。
  針對歐美銀行業危機是否擴散擔憂,世銀表示,EAP地區銀行業「雖迄今未受影響,但仍存在著直接或間接損失曝險風險」。不過,世銀同時表示:「該區多數國家整體資金充足、不良債權水平較低。迄今為止,EAP地區金融業體質頗為穩健」。
  世銀指出,該區多數國家已經度過疫情難關,現在必須應對截然不同全球面貌。世銀表示:「想重拾成長動能,則需要加強創新、提升產能與迎接更加環保復甦方面」。
  世銀在報告中表明,EAP地區目前面對最為迫切的挑戰是:「美中分歧日益擴大」,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兩國對於技術流動與合作加以限制,這將減少全球知識取得。
  世銀表示:「儘管與美國等先進經濟體之比較,中國大陸經濟體規模仍小,但是後者已成為其他EAP國家日益重要的創新來源」。因此,世銀建議各國改善政策,藉以提振經濟成長,同時參與包括美中在內國際協議,而非排他性極強烈的貿易集團。

3. 英國加入宣布《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本會4月1日訊息》綜合外電,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3月31日宣布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為英國脫歐之後簽署的最大貿易協定,而且是CPTPP自2018年生效後,首個加入的歐洲國家及非屬創始成員國家。
  英國政府聲明指出,歷經近兩年談判終於如願以償,「加入CPTPP這個貿易集團,讓英國躋身充滿活力且持續成長的跨太平洋經濟集團核心,該項協定展現英國脫歐重獲自由之後,再度享受實際經濟利益」。
  英國政府表示,CPTPP經濟涵蓋5億人口,英國加入之後CPTPP國內生產毛額全球占比達到15%,加入CPTPP之後,輸往會員汽車、烈酒和乳製產品可以降低關稅,長遠來看有助英國每年經濟產值增加18億英鎊(22億美元),英國政府估計,未來15年英國經濟可望隨著加入CPTPP提振0.08%,而且隨著更多國家加入CPTPP,此一數字將會往上增加。
  《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在前任美國總統川普2017年退出後,在日本主導下CPTPP應運而生,11個創始會員包括日本、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祕魯、紐西蘭、新加坡、越南。
  依據日媒報導,英國獲准入CPTP之P後,包括台灣、中國大陸、厄瓜多、哥斯大黎加及烏拉圭,先後表示希望加入CPTPP。
  英國脫歐之後,2020年和日本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並且與紐澳簽署脫歐之後新的貿易協定,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的FTA談判正在進行。

4. 工業總會擔憂能源政策建言檢討未來十年電力需求
  《本會4月2日訊息》針對政府能源政策,全國工業總會並不諱言產業各界對未來的能源配比與供電穩定非常憂心,建議重新檢討未來十年電力需求,其中特別指出:「新核能」是人類面對碳排放的最終解決方案之一。
  全國工業總會為提出「2023年度工總白皮書」能源政策的建言指出,產業各界對2025年後,能否穩定供電有相當之疑懼,憂心政府能源政策目標恐讓台灣深陷缺電危機與風險。
  工總歸納整理,現行能源政策四憂,包括:
  一、電力需求低估。工總指出,雖政府再三保證供電無虞,但即便以政府預估的2022~2028年每年用電成長約2.3%計算,若以目前半導體廠持續擴廠及政府鼓勵台商回台投資,以及大力推動電動汽車、AI等來看,用電需求勢必大幅成長,現在都已出現電力需求缺口,未來缺口將會更加擴大。
  二、再生能源執行效率落後。工總指出,2022年再生能源占比約8.6%,相較2017年增加約4%,若就目前再生能源實績執行效率,推估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只能達到11.6%,離原定目標的20%有相當之差距,顯然政府過度樂觀預估再生能源目標。
  三、高度仰賴天然氣可能成為能源供應一大弱點。工總分析,台灣目前夜化天然氣儲槽容量可用天數,全年平均13天,夏季又因用電量高,可用天數只剩8天,一旦颱風或地緣政治緊張事件,就有斷氣、斷電危機。
  四、供電韌性與區域電力失衡。工總直言,近三年來發生無預警大停電,突顯的是南電北送輸電線路脆弱,長久以來北部常態供電不足,由於政府大力推動太陽光電多集中在南部,離岸風電則是多設置在中部外海,都無助於緩解北部電力不足窘境。
  因此,產業各界呼籲政府,嚴格管控再生能源執行進度,更要考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對天然氣能源供應的風險。此外,提出兩點建言,一是政府能源政策要有長遠目標,不能只到2025年,應該配合台灣產業發展,重新檢討未來十年電力需求;二是確保未來供電穩定,所有能源來源包括燃煤、燃氣、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氫能都應列入考量。其中,新核能就是核融合,可能是人類面對碳排放的最終解決方案之一。

5. 國人前往中國大陸工作人數逐年遞減
  《本會4月3日訊息》依據主計總處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31.9萬人,包括赴中國大陸(包含港澳)人數16.3萬人,比重51.1%;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發生前、2019年尚有39.5萬人,大減7.6萬人,減幅19.2%。
  主計總處指出,中美爆發貿易爭端之後,台商布局轉移東協越南、泰國等其他國家、減少對中投資,所以帶動人才轉往東協國家;至於赴美國、日本工作人數也有增加,這是台企前往投資、帶動人才流向結果。
  主計總處分析,雖疫情是赴中國大陸工作意願降低的部分原因,但疫情影響消失之後,仍然難以帶動西進工作動機,使得國人赴中國大陸工作人數從2014年起連續8年遞減下滑。例如:2021年赴中國大陸工作人數16.3萬人,較10年前、2011年的42.4萬人,驟減26.1萬人,減幅61.6%;相對赴東協國家工作人數於2017至2019年連續3年成長。
  主計總處認為,除了疫情影響之外,近年赴中國大陸工作意願持續降低的原因,包括中國大陸市場擴張、低廉經營成本等兩個原有紅利逐漸消退,吸引外資力道大減;相對印度具備人口、市場、低廉經營成本等條件,此對投資來說,是個適合投資的環境。

6. 產油國家聯盟OPEC+宣布自主減產
  《本會4月4日訊息》綜合外電,在沙烏地阿拉伯主導下,4月2日產油國家聯盟OPEC+意外宣布自願減產決議,從5月開始到年底,將會每天額外減產約116萬桶原油,刺激油價飆漲逾5%,專家預期油價將再挑戰100美元。
  其中,自願減量最高的是沙烏地阿拉伯50萬桶,其強調這是穩定油市預防措施,伊拉克減產21.1萬桶次之,其他參加自願減產國家包括:阿聯和科威特等幾個產油重要國家。至於俄羅斯則是宣布其原先自願減產50萬桶措施,將延長至年底。
  按照路透計算,最新自願減產、俄國延長減產和OPEC+去年10月宣布每天減產200萬桶,此讓5月開始每天減產累計達到366萬桶,相當全球每天需求數量的3.7%。
  在產油國家聯盟OPEC+自願減產影響下,投資公司Pickering Energy估計刺激油價每桶大漲10美元,石油經紀商PVM認為此對油價是絕對的利多。澳洲聯邦銀行指出,OPEC+幾個重要產油國家加入自願減產,顯示其減產決心較過去更堅定。
  Rapidan能源集團指出,OPEC+正致力於避免油價重演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在六個月內,從140美元暴跌至35美元慘況。
  此外,CMC Markets分析師滕梟(Tina Teng)則是認為,因中國大陸重新開放和俄國報復西方制裁而減產,OPEC+更進一步減產將油價可能推升至100美元,扭轉全球通膨正在走低趨勢。
  高盛認為中國大陸經濟強勁復甦,讓這次OPEC+自願減產的背景與去年10月減產時不同,因為全球石油需求正在成長,並非下降。

7. 經濟部投審會調查報告指出全球外人投資偏冷外商來台投資觀望
  《本會4月5日訊息》依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所委託調查的「全球經濟情勢變遷對外人直接投資布局的影響分析」研究報告發現,由於2023年全球景氣趨緩,各國利率仍將維持較高水準,導致投資成本較高,除了一些具有戰略意義投資案件持續進行之外,一般投資案件投資速度及規模,都將可能有所減緩及縮小,加上廠商投資普遍觀望態度,2023年全球外人投資(IFDI)增長恐將不容樂觀,使得今年前兩個月僑外來台投資金額年減接近5成。
  在這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台海危機已引起台、外商對兩岸經濟安全與供應鏈穩定性的擔憂」,更加直言認為,若狀況未能改善,將弱化台灣中、長期對外人投資的吸引力道。
  調查同時發現,2021年開始全球主要國家為協助經濟自COVID-19疫情衝擊中快速復甦,大多採取寬鬆貨幣與財政刺激政策,促使全球外人投資(IFDI)強勁反彈,較2020年成長64.3%至1.58兆美元,已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
  不過,2022年2月因為俄烏爆發戰爭,衍生能源和大宗物資短缺,推升價格居高不下,更進一步惡化供應鏈瓶頸,造成全球陷入高通膨危機,美國聯準會(Fed)為遏制通膨而強勢升息,導致2023年美歐中三大經濟體成長停滯,連帶影響以這些國家作為主要出口市場的東協國家、印度與台灣經濟前景。
  回顧過去15年來外人(僑外投資與陸資來台合計)來台投資件數與金額,其中投資件數的高點是落在2019年,共有4,261件,至於僑外投資金額的高峰則出現在2022年,因綠能與離岸風電等大型投資案件帶動,而增至133億326萬美元。至於陸資來台投資金額,則以2013年的3億4,947萬美元為高點,之後隨著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至2022年時已下降至3,872.9萬美元。
  最後,為了能讓台灣持續吸引外人投資,在研究報告中建議:政府必須訂定前瞻產業政策、強化執行效率及營造友善投資環境,是維持台灣IFDI持續成長的重要關鍵因素。

8. 歐元區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升至十個月高點
  《本會4月6日訊息》依據標普全球5日最新公布歐元區3月綜合PMI數據顯示,因為服務業需求旺盛,歐元區3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2月的52.0升至53.7,是十個月來的高點,雖連續第三個月高於50.0景氣榮枯分水嶺,但低於54.1初值。
  標普全球指出,歐元區經濟繼續從2022年12月低迷中逐漸反彈,最新PMI調查顯示,從3月的服務業表現強勁觀點來說,目前歐元區經濟活動至少已經擺脫衰退陰霾。亦即歐元區服務業PMI從2月的52.7反彈升至55.0,仍低於55.6的初值。不過,3日所公布的製造業PMI則是從48.5更進一步下滑至47.3,顯示因為民眾仍感受到生活成本上升壓力,大幅削減開支,造成1月工廠活動更進一步下滑。
  標普全球表示,各成員國之間也有個別差異,西班牙和義大利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增長。但是,德國和法國經濟活動僅是小幅擴張,為潛在的經濟狀況描繪一幅更保守的畫面。
  在此同時,美國供應管理協會同日公布3月ISM服務業指數,從2月的55.1降至51.2,意外下滑來到三個月來低點,也遠低於彭博資訊所預估的54..4,除了顯示美國服務業擴張速度放緩之外,更是代表企業與一般民眾對於支出都是轉趨謹慎。

9. WTO報告指出全球經濟成長降至2.4%
  《本會4月7日訊息》世界貿易組織(WTO)5日發表最新報告指出,俄烏戰事延燒與通膨居高不下,恐將妨礙貿易成長與經濟復甦,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預估將放緩至成長1.7%,低於2022年成長2.7%,也遠不如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平均年成長率2.6%。WTO同時預估,全球經濟成長預估降至2.4%,不如2022年的3.0%與2021年的5.9%成長率。
  WTO表示,通膨是貿易成長放緩的最大元兇。儘管食物與能源價格已從高點回落,但是依然高於俄烏戰事爆發之前水平,導致民眾荷包縮水、進口商品需求下滑。
  WTO指出:「2022年貿易狀況與通膨密切相關」。亦即年初戰事造成供應減少,連帶推升通膨並減緩貿易成長。之後,全球央行競相採取升息抑制通膨,導致商品需求下滑,並且更進一步削弱貿易增長。WTO分析:「疫情後續影響與地緣政治緊張升高,是影響2022年貿易與經濟產出的主要員因,2023年也是一樣狀況」。
  此外,許多經濟學家表示,中國大陸歷經三年嚴格防疫後終於解封,頗令許多出口廠商認為,雖這對於貿易能夠帶來多少提振,但必須完全取決於中國大陸經濟的復甦情形。
  展望2024年,WTO預估全球商品貿易明年可望加速成長升至3.2%,全球經濟預估增長2.6%;但是,未來仍然需要小心地緣政治緊張加劇與糧食短缺等重大風險。至於其他必須留意因素,包括:緊縮貨幣政策、金融動盪與偏高負債水平等。
  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 )6日也是表示,受到各國央行升息與俄烏戰爭衝擊,全球經濟成長預估從去年的3.4%,下滑至今年低於3%,而且未來五年成長都可能維持在3%低檔,遠低於過去20年的3.8%平均水準,創下1990年來最低成長率,同時推升全球饑餓與貧窮風險。

10. 總體經濟情勢外冷內溫3月PMI跌至緊縮
  《本會4月7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6日公布調查結果,3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7.3,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NMI)為53.2,顯示與近期總體經濟情勢相似的「外冷內溫」。中經院指出,PMI下跌主要原因是在出口衰退,導致指數跌至緊縮;相對NMI則是反映內需動能,當月上揚升至53.2,而且連續五個月擴張。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3月季節調整後的PMI,自2月的51.4跌至47.3,中斷1個月擴張轉為緊縮,主要原因除了出口衰退,導致指數跌至緊縮之外,往年3月為年後拉貨填補庫存之旺季,今年部份已提前在2月反映年後拉貨效果,季節調整仍然按照過往3月進行下調。
  中經院指出,觀察每年前三個月,因農曆年假落點不同,而影響PMI季節調整結果;在調查後,進行廠商查訪實際狀況顯示,3月「沒有出現大幅回跌現象」,各大產業廠商已經從去年下半年急速緊縮的恐慌,逐漸回到平緩波動趨勢常態。
  中經院為能顯示景氣波動逐漸回到正常,6日首度公布未經季節調整原始3月PMI指數50.8,已經連續二個月擴張趨勢。中經院分析,3月爆發美國銀行流動性風險,衝擊市場原物料價格報價,也波及了需求預期,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和基礎原物料產業,即使當月工作天數較2月多,新增訂單指數擴張速度也未大幅加快。
  至於在3月NMI四項組成指標中,包括商業活動、新增訂單與人力僱用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均呈上升。再者,NMI八大產業對於未來展望指數續揚2.2至49.9,為去年4月以來的最佳。在NMI八大產業中,四大產業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呈現擴張,僅有批發業(42.7)與營造暨不動產業(43.3)回報未來展望呈現緊縮現象。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