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燈號連續4個月藍燈2月降至14年來新低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3-31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3月25日至3月31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景氣燈號連續4個月藍燈2月降至14年來新低
  《本會3月28日訊息》國發會綜合出口、股價、工業生產等九項指標所組成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27日公布2月景氣報告,亮出連續第4個月「藍燈」,景氣綜合判斷分數比1月的11分再減1分,來到10分。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表示,這是2009年4月以來、近14年來最低分數。國發會指出,由於全球景氣低迷,終端市場需求不振,加以產業鏈持續調整去庫存,導致2月生產面、貿易面、金融面、信心面指標仍然低迷;不過,內需消費回溫,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均較去年同期擴增。
  國發會補充,2月領先指標連續4個月上升,累計升幅3.43%,而且增幅逐步擴增,是比較正面之訊息,外銷訂單動向指數連續兩個月皆在50以上,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則是連續4個月上揚,廠商對目前景氣看好之比率上升,代表信心面有在好轉。至於同時指標,則是連續13個月下滑,累積跌幅14.8%。
  國發會指出,造成出口下滑原因是因全球需求疲弱,假如可以因為中國大陸解封導致需求增加,此對各個出口導向經濟體是個佳音;另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存貨調整,目前來看將會慢慢去化,逐漸接近尾聲,廠商對未來訂單的增加具有些信心,是支撐領先指標可以上揚的重要背景。
  至於出口情形何時好轉?國發會表示,依據主計總處預測,雖前三季皆為不太理想,但出口除了商品出口之外,包含服務輸出,在疫後特別條例中希望能夠增加觀光旅客來台,增加服務輸出,相信將有助於改善對外輸出效益。
  另一方面,針對國發會之前說明,上半年難以脫離藍燈,乃是因為出口不好所連帶的,將會影響生產及銷售。由於上半年出口應該還是疲軟,所以難以擺脫景氣低迷。
  展望未來,國發會指出,由於外貿需求續呈疲弱,恐仍壓抑出口表現;投資方面,國內半導體先進製程、綠能投資持續,加上政府擴大公共建設預算,並且落實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均將有助維持投資動能;內需方面,則是隨著疫情影響淡化,加以政府強化疫後經濟韌性,以及透過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等措施,可望促進消費動能。

2. 歐美採購經理人指數喜迎春燕3月報喜
  《本會3月25日訊息》歐美3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同步報喜。歐元區3月商業活動意外加速擴張,服務業成長強勁抵銷製造業低迷,顯示歐元區經濟或許能夠躲過衰退危機。
  依據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數據顯示,歐元區3月綜合PMI由2月的52.0升至54.1,高於榮枯線50,創下十個月以來新高,而且遠優於市場預期的51.9。其中,服務業PMI由2月的52.7升至55.6,同為十個月高點,但是製造業則由48.5降至47.1,創下四個月低點。
  標普表示:「時序進入春季,歐元區經濟顯現生機。這與首季GDP成長0.3%數據相符」。相對路透社3月初時預估,歐元區本季經濟恐將萎縮0.1%。
  在服務業復甦帶動下,歐元區兩大經濟體法國與德國商業活動連續兩個月擴張。法國3月綜合PMI由51.7升至54,德國由50.7升至52.6,皆為去年5月以來最高。
  數據同時顯示,已脫歐的英國3月綜合PMI由2月的53.1降至52.2,創下兩個月新低,但是依然高於50。其中,服務業PMI由2月的53.5降至52.8,製造業由2月的49.3降至48,皆為兩個月低點。儘管英國3月綜合PMI不如市場預期52.8,但是服務業連續兩個月擴張,而且製造商回報供應鏈問題已有改善、大宗商品價格也是下滑,市場樂觀預期該國短期之內應不至於陷入衰退。
  至於美國方面,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24日公布,美國3月綜合採購人經理指數(PMI)初值在製造業與服務業皆有改善狀況下,需求出現改善,加上新訂單恢復成長,遠優於市場預期的50.5,由2月的50.1升至53.3,創下十個月來新高,而且連續兩個月高於榮枯線50。
  其中,服務業PMI由2月的50.6升至53.8,改寫11個月高點。製造業PMI由2月的47.3升至49.3,創下五個月新高,但是仍然低於50。

3. 國發會預估4月進入台灣第15次景氣循環谷底
  《本會3月26日訊息》國發會20日公布,認定台灣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是在去(2022)年1月,擴張期71個月,是景氣循環史上的第二,最長則為1956年9月開始長達96個月,此次比平均40個月還要長。
  國發會指出,此一期間台灣經濟雖經歷英國脫歐、美中貿易爭端、疫情衝擊等影響,惟受到全球供應鏈移轉、疫情帶動數位化轉型需求,加上台商回台擴大投資,使得經濟保持成長。
  不過,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各國因應通膨大幅升息,加上中國大陸實施清零政策、美中科技爭端再起等影響,全球終端需求趨緩,造成國內經濟動能逐漸轉弱,至去年第4季時經濟成長轉負。再者,從2017年到2020年11月期間,景氣燈號最高僅為綠燈,而且2021年出現多顆紅燈,至去年2月起景氣燈號分數呈現下滑,從去年11月起持續呈現藍燈,顯示去年1月應為高峰時點。
  此次景氣擴張期長達71個月,國發會分析三大因素:第一,因為這段時間美中貿易戰火、台商回台,讓台灣的投資明顯上揚,支撐經濟成長;第二,疫情導致數位化大力推展,半導體及資通訊需求大幅增加,出口表現很好;第三,早期防疫得當,生產幾乎沒有中斷,維持經濟成長有亮眼之表現。
  至於景氣持續收縮,目前則已進入收縮期,何時會是谷底?國發會表示,若以過去景氣循環平均月數是15個月,計算之後應該是今年4月,儘管今年狀況詭譎多變,但是已有指標顯示第2季景氣出現落底訊號。
  不過,仍有三大變數,包括:美歐央行貨幣政策如何在抑制通膨與維持經濟穩定成長及金融穩定間取得平衡;中國大陸復甦速度與進程也會影響未來;地緣政治例如俄烏戰爭、美中對峙情形將會影響台灣經濟。

4. IMF指出全球中期展望疲軟中國大陸今年貢獻世界經濟成長三分之一
  《本會3月27日訊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26日在出席北京中國大陸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全球經濟中期展望仍然疲軟,預估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不足3%。
  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近期以來通膨對全球的金融體系產生衝擊,銀行危機頻傳,導致全球金融穩定風險攀升。雖已開發經濟體果斷採取行動和金融穩定風險,讓市場壓力有所緩和,但仍然不可放鬆警惕,我們將會持續密切關注情勢發展,同時針對其對全球成長前景與金融穩定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
  至於未來經濟展望,喬治艾娃表示,目前包括俄烏衝突與貨幣政策緊縮等因素,導致經濟成長承壓,加上金融穩定風險增加,全球經濟中期展望仍然疲軟,預估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不足3%,即便2024年展望好轉,但是明年經濟增長也會低於過去十年平均增長3.8%。
  此外,喬治艾娃表示,目前中國大陸逐漸復甦,此對全球是個佳音,今年至少為世界貢獻三分之一的經濟增長。依據IMF分析指出,中國大陸GDP增速提升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亞洲其他國家平均GDP增速0.3個百分點。在此之前於1月時,IMF預估今年中國大陸GDP增速將達5.2%。
  喬治艾娃認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有相當之機遇。喬治艾娃指出,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穩固,而且動能強勁,加上中國大陸正在推動經濟增長由投資轉向為消費拉動,這種模式不但更持久、減少債務依賴。因此,中國大陸應該著手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醫療與失業福利,作為家庭消費群體應對衝擊。
  不過,喬治艾娃指出,目前中國大陸氣溫上升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此一方面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風險之一,若氣候暖化狀況無法緩解,則中國大陸GDP可能最早於2030年起開始承受損失,幅度估計達到0.5%~2.3%。

5. 央行示警美元全球通貨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本會3月27日訊息》俄烏戰爭迄今未歇,市場關注長期以來美元主導地位是否生變,中央銀行特別公布報告示警,主要國家凍結俄羅斯外匯存底,禁止其部分銀行使用SWIFT系統,形同將美元「武器化」,造成俄羅斯近期以來動作頻頻,加強與中國大陸之合作,未來國際貿易可能朝向非美元等其他通貨計價發展,恐讓美元全球通貨主導地位受到威脅。
  央行表示,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經貿與金融往來關係密切,去年雙方貿易金額創下歷史新高,而且人民幣逐漸發展為歐亞大陸北部的區域貿易國際貨幣,其支付占比明顯提升。
  此外,俄羅斯為了抵制主要國家金融制裁,積極採行外匯存底降低美元資產部位、增持人民幣資產及黃金(並存放於中國大陸),以及增加中俄跨境貿易以人民幣為計價及支付清算比重等措施,顯示人民幣逐漸取代美元或歐元在歐亞大陸北部中國際支付貨幣占比。
  央行報告引述外電統計指出,去年前九個月俄羅斯對中國大陸之出口採取人民幣結算比率,由前年的0.4%大幅增加至14.0%;今年2月莫斯科人民幣外匯交易量更是首度超過美元,人民幣成為主要交易貨幣,占其全體外匯交易量接近40.0%,顯示人民幣在歐亞大陸北部市場中加速取代美元。
  相對之下,主要國家為了避免受美元箝制,各國央行也有可能朝多元化通貨方向,重新配置外匯存底,國際貿易也有可能朝向非美元其他通貨計價發展。央行認為,雖短期之內美元仍然是主要準備通貨及國際支付結算系統的核心,但國際貨幣基金(IMF)撰文示警,受到俄烏戰爭及主要國家制裁影響,以及在目前技術、政治與意識型態推動下,未來全球經濟可能分裂為具有不同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技術標準、跨境支付、貿易體系及準備通貨的「經濟集團」,美元全球通貨主導地位將受威脅。
  至於人民幣是否可能逐漸取代美元,央行強調,若從全球國際支付主要使用貨幣占比來看,人民幣比重從2008年的1.8%一路上升至2.3%,美元則是從39.3%提升至41.3%,兩個貨幣占比差距仍遠,現在難以定論,其相關影響需要長期觀察,央行將會密切注意情勢發展。

6. 低碳化轉型經部最高補助3,000萬元
  《本會3月28日訊息》行政院27日召開「溫暖及時-疫後特別預算啟動記者會」。經濟部在記者會中表示,除將運用該項預算資源挹注台電,讓台電可以持續為國民及企業提供穩定供電服務;此外,也將運用該項經費提供產業資金協助措施,推動產業智慧化、低碳化轉型。
  經濟部指出,由於國內企業面臨低碳化及智慧化轉型需求,除了將邀請低碳化、智慧化領域專家赴廠提供企業諮詢、診斷或輔導之外,也將開設相關人培課程,透過以大帶小及個別廠商模式,提供升級轉型補助;再者,為了提高產業投入轉型意願,針對製造業部份,特別規劃將全新設備購置費納入補助範圍內(以經費30%為上限),以提高業者汰換設備之誘因,加速產業轉型腳步。
  經濟部工業局表示,經濟部共計編列149億元提供產業升級轉型,其中輔導經費占40億元、補助占105億元、人才培訓占4億元,預估至少輔導4,000家業者,補助2,400家廠商,培訓3萬人。
  至於智慧化及低碳化補助方面,經濟部規劃納管工廠每家最高補助150萬元;製造業9人以下每家最高補助300萬元;製造業10人以上每家最高補助500萬元;製造業以大帶小則將採取供應鏈角色推動,若以低碳化來說,以1大帶10小可補助到3,000萬元,智慧化1大帶4小則是2000萬元。
  其中,以大帶小方面,低碳化部分成三年編列69億元,以平均每案申請2,500萬元來計算,預計可以補助250案。
  此外,針對商業服務業低碳化和智慧化轉型,經濟部則是規劃每家補助30萬至150萬元;9人以下街區店家每家補助3至5萬元;商圈美化、行銷及交流部分,每個商圈上限50萬元。

7. 世銀警告全球經濟增長或陷入失落十年2030年恐降至30年新低
  《本會3月29日訊息》世界銀行發表最新報告警告,到2030年時全球經濟平均潛在年增將下降至2.2%,為30年以來之低位,除非決策者們採取雄心勃勃舉措促進勞動力供應、生產率和投資,否則全球經濟將迎來「失落的十年」。
  在這份最新報告內容中提到,過去幾年以來危機交疊,終結持續近30年來經濟增長,加劇人們對生產率放緩的擔憂,尤其生產率是收入和薪資增長的重要關鍵。因此,預計從2022至2030年GDP平均潛在增長,將會從2011至2021年的2.6%下降至2.2%,比2000至2010年的3.5%低近三分一。
  世銀報告指出,如果無法扭轉潛在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廣泛放緩,將會對世界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貧困的能力產生深遠影響。世銀同時提到,透過共同努力,增加對可持續部門的投資、降低貿易成本、利用服務業增長和擴大勞動力參與率,可以將潛在的GDP增長提高0.7個百分點,達到2.9%。
  世銀認為,「全球經濟可能正在醞釀失落十年,激勵工作、提高生產率和加速投資政策,或將可以扭轉」。
  世銀更進一步指出,低度投資也將導致發展中經濟體增長放緩,其平均GDP增長在2020年代其餘時間中,將會從2011至2021年的5%和2000至2010年的6%,降至4%。

8. 勞動部公布青年薪資平均34K 三分之一仍想跳槽
  《本會3月30日訊息》勞動部29日公布最新「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發現,青年勞工現職薪資平均3萬4,019元,較2020年增加1,732元或5.4%,較10年前增加6,594元或24%。其中,65.3%曾於現職工作獲致加薪,其獲加薪原因以「個人在原職務表現良好」占比30.8%為最高,「公司全面調薪」占比27.0%次之。
  為了解青年勞工就業狀況,勞動部於2022年10~11月期間完成上述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勞工想要續任現職者占67.3%,想要轉換工作者占32.7%。其中,後者以「薪資及福利不符期望」占比51.8%最高,以「工作沒有發展前景」占比37.7%次之,以「想更換工作地點」占比33%居第三。
  與此同時,在青年勞工中雖76.8%沒有打算前往海外工作,但仍有23.2%青年勞工懷有海外工作夢想,最想往的國家就是「美國、加拿大」占比46.7%最高、「紐澳」占比44.5%次之,而且有打算前往海外工作的女性占比23.5%,略高於男性的22.7%。
  另一方面,依據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受到少子女化趨勢與高等教育普及影響,2022年青年就業人數207.8萬人,年減11.6萬人,其中大學以上教育程度124.7萬人、占比60%,較10年前分別上升12.8萬人及9個百分點。

9. 經濟部公布固定投資劇增突破6兆元
  《本會3月30日訊息》經濟部29日公布最新統計指出,近年以來全球經濟動盪,經歷美中貿易爭端、COVID-19疫情等變數之下,國內仍然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半導體廠商擴增先進製程,加上國際科技大廠擴大在台投資,以及台商回流挹注,帶動固定投資持續走升,2022年突破6兆元,來到6兆2,7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實質成長6.2%。從2018至2022年平均每年成長8.2%,成長力道明顯優於從2013至2017年平均每年成長3.3%。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固定投資為推升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之一,隨著國內投資力道增強,占比逐年上升,2022年升至27.6%,為1994年以來的最高,此對GDP成長貢獻提升至少1.5個百分點以上,顯示國內投資為支撐近年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之一。
  若從部門別來看,國內民間部門更是投資主力,其占比自2014年起均逾8成,從2021至2022年更是因半導體供應鏈深化在地投資,加上台商回台、5G設施建置持續落實,占比均達84.6%,為歷年之最大。
  再從業別來看,國內一向以製造業投資占大宗,2021年升至2.8兆元,連續3年創下新高,實質成長25.7%,為2011年以來之最高。經濟部指出,國內科技業者持續擴充設備及提升製程,加上台商回流投資效應,2022年資本設備進口753億美元,創下歷年新高、年增9.2%,更是連續5年成長,其中半導體相關設備進口363億美元,為歷年最強之紀錄,年增13.3%。
  此外,長期以來,國內固定投資大多以營建工程占比為最高,機器及設備居次,但是近年以來,因為半導體廠商及綠能產業持續挹注,帶動機器及設備投資成長力道強勁,使得其占比逐漸攀升,2022年升至37.5%,已超越營建工程占比之36.1%。

10. 中國大陸巴西雙邊貿易改採人民幣結算
  《本會3月31日訊息》巴西於當地時間29日宣布與中國大陸達成協議,不再使用美元作為中間貨幣,而以本幣進行貿易結算。
  這項協定,讓世界第二大經濟強權的中國大陸和拉丁美洲最大經濟體的巴西,可以直接進行大型貿易和金融交易,人民幣和雷亞爾(巴西貨幣)可以直接兌換,無須再行透過美元結算。
  依據巴西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已連續14年為巴西最大交易夥伴,占進口金額的五分之一以上。中國大陸海關統計,2022年中巴雙邊貿易額1,714.9億美元,年增4.9%。此外,中國大陸是巴西最大的出口市場,占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由於兩國貿易往來密切,巴西貿易和投資促進局聲明指出,兩國使用本幣結算將會大幅降低雙邊貿易成本。
  今年1月北京舉行「中巴高層商業論壇」之後,雙方已達成本幣互換的初步協定。接著,2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人行和巴西中央銀行簽署在巴西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將有利於兩國企業和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交易,更進一步促進雙邊貿易、投資便利化。
  中國大陸在疫情解封後全力衝刺經濟,同時積極擴大人民幣國際化步伐,除了因入侵烏克蘭而遭西方制裁俄羅斯積極改用人民幣結算之外,國際矚目的是,中國大陸近期加強與產油大國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去年12月習近平在訪問沙國時表示,中國大陸將會努力從中東地區購買更多的石油,同時希望改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