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年經濟成長概估2.43%未能保3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1-20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3年1月14日至1月20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台灣去年經濟成長概估2.43%未能保3
  《本會1月19日訊息》主計總處18日公布2022年經濟成長概估指出,受到全球需求驟降,其中去年第四季台灣對主要國家/地區出口皆呈減少,除了對東協減少1.7%、美國減少3.8%、歐洲減少9.3%之外,對中國大陸之減幅最大、達到15.6%;此外,加上產業庫存持續調整,以及中國大陸疫情惡化實施清零政策干擾產銷影響,造成台灣外貿動能明顯轉弱,導致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概估,意外由正轉負0.86%。
  由於第四季衰退幅度太大,拖累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無法「保3」,概估僅有2.43%,僅次於2016年的2.17%,不如之前預測3.06%,目前經濟呈縣「外冷內溫」,為2017年以來的新低。
  主計總處表示,第四季概估值較去年11月的預測數減少2.38個百分點,原先預測第四季商品與服務輸出仍有0.05%正成長,但是受到商品出口衰退大於預期影響,去年第四季商品與服務輸出轉為負成長5.09%;其中,第四季商品出口年減8.6%,較先前之預測減少58億美元、減幅達到4.7個百分點,終結2016年第二季以來連續26季成長,減幅則為2008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大。
  至於第四季民間消費,在國人逐漸接受與疫情共存之現象下,民間消費則比預測略增,成長2.89%。另一內需重要指標的「資本形成」之第四季表現也是不如預期。主計總處表示,資本形成包括固定投資及存貨變動兩個部分,存貨正在去化,固定投資則是略微成長,併計資本形成雖有0.03%的成長,惟比預測之數值略減。
  展望2023年,主計總處認為,未來景氣復甦關鍵應該觀察產業庫存去化情形,以及歐美主要經濟體需求是否回升,如果按照企業預估於上半年中能夠結束庫存去化,加上歐美主要經濟體在去年調整後能夠逐漸恢復,依據之前研判,出口在連續三季負成長(從去年第四季到今年第二季)之後將會轉為正成長,下半年可以不必過度悲觀,出口旺季仍可期待。

2. 中國大陸2022年貿易總值新高達到人民幣42兆元
  《本會1月14日訊息》依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13日公布資料,在2021年較高基數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人民幣40兆大關、達到42.07兆元,年增7.7%,再創歷史新高,連續六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以美元計,2022年中國大陸進、出口總額6.31兆美元;其中,出口年增7%至紀錄高位3.59兆美元,進口年增1.1%,貿易順差8,776億美元。以人民幣計,2022年中國大陸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兆元人民幣,年增7.7%,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出口23.97兆元,年增10.5%;進口18.1兆元,年增4.3%。再者,以人民幣計,中國大陸對東協、歐盟、美國之進、出口總值分別年增15.0%、5.6%和3.7%。
  若以12月數據來看,進、出口總值為5,341.4億美元,年減8.9%。其中,出口金額年減9.9%,衰退幅度較上月擴大1.2個百分點,創下2020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進口金額則是年減7.5%,跌幅較11月收窄3.1個百分點,優於預期9.8%跌幅。
  兩岸貿易部分,以美元計,2022年進、出口總額僅達3,196.78億美元,衰退2.5%;其中,中國大陸對台灣出口815.87億美元、年增4.2%,來自台灣進口2,380.92億美元、衰退4.6%。
  展望2023年,中國大陸海關總署表示,目前中國大陸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外部環境動盪不安,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外貿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挑戰仍然較多。但是,2023年經濟有望總體回升,需要更加堅定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信心。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認為,不必過於擔心歐美市場變化,歐美市場需求即使萎縮,也不致於徹底離開對中國大陸產品的依賴。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勞動密集產品、日用消費產品方面,中國大陸存在競爭優勢,說明正常貿易仍然能夠保持一定規模。

3. 台灣2022年第3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排名降至第8名
  《本會1月15日訊息》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布2022年第3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受到去年中國大陸軍演延伸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影響,讓台灣整體投資環境風險較前次評比滑落8名,降至全球第14名。
  依據BERI 公布2022年第3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整體投資環境風險評比(POR)排名居全球第14名,總分53分;在列入評比全球50個主要國家中,次於瑞士、挪威、加拿大、丹麥、中國大陸、荷蘭、澳洲、南韓、芬蘭、新加坡、奧地利、印尼、德國。
  營運風險指標部分,台灣排名全球第5名,名次下滑2名,評分減至59分,次於美國、澳洲、加拿大與瑞士,與越南及印尼之名次同名,亞洲排名第1,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例如南韓、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
  政治風險指標,台灣則是從前次的全球36名退至42名,評分34分;在亞洲地區中排名第10名,次於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等。BERI表示,受到兩岸關係緊張情勢持續攀升,而且在2022年第3季因中國大陸於台灣周圍中進行軍事演練、抗議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訪問而達到巔峰。
  至於匯兌風險指標,台灣列為全球第3名,評分73分,高於其他亞洲國家例如南韓、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經濟部表示。這次報告所公布的匯兌風險指標4項副指標,台灣「外匯法令架構」排名第5名、「國際儲備」排名第2名、「外匯創造能力」與「國外負債」皆是排名全球第3名。
  經濟部表示,若從評比三大指標來看,雖營運風險指標仍為全球第5,匯兌風險則是全球第3,兩者皆為亞洲第1;但政治風險指標降至全球第42名。經濟部強調,評比結果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響,隨著台積電及相關半導體供應鏈等重要產業,以實際投資及擴廠行動來肯定台灣投資環境,也象徵著短期政治風險因素並未影響國內、外企業加碼投資台灣意願。

4. 台版晶片法案擬訂研發經費門檻50至100億元研發密度5至7%
  《本會1月16日訊息》產業創新條例10條之2已經完成三讀,研發費用、研發密度、有效稅率為適用優惠減稅的三大必備門檻;其中,研發費用更是連動研發密度。
  由於財經兩部為此未達共識,深怕門檻訂定太高、形成特定廠商,又怕門檻訂定太低、形成家家有獎,兩者皆都失去鼓勵意義。據悉,目前研發經費門檻將訂在50億至100億元,研發密度則落在5%至7%之間。
  雖然研發費用、研發密度尚未定案,但是若按財政部所擬訂的100億元,如此僅有台積電、聯發科、聯詠等6至7家業者符合條件。經濟部極力爭取之後,財政部同意讓步,初步敲定研發費用門檻將訂定在50億至100億元間,若將門檻降低至50億元,則包括聯電、日月光、南亞科、群聯、瑞昱等15家業者都可進安全名單。
  其次,與「研發費用」連動的「研發密度」,恐再刷掉部分業者。「研發密度」是指研發支出占營收淨額之比率,目前製造業平均3.2%,雖財政部有意訂在8%左右,但台積電合併營收突破2兆,未來幾年還會不斷增長,其研發密度約達7~8%,一旦營收成長恐難達到研發密度門檻,因此財經部會初步擬將研發密度比率訂在5%至7%。
  至於有效稅率門檻,2023年應達12%,2024年審酌OECD全球企業最低稅負制度情形調整緩衝一年,自2025年起將一律調整至15%。
  由於外界擔心,產創10條之2將形成半導體產業或少數業者獨享之法案。經濟部強調,適用條件規模與相關名詞定義在子法中訂定,將會參考國內、外產業發展狀況、主要上市、櫃公司研發經費及產業研發密度,同時蒐集產業各界意見及聽取產官學研專家意見訂定。
  依據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符合適用條件者,可以享有前瞻創新研發投資抵減,當年度抵減率為25%;購置用於先進製程設備投資抵減,當年度抵減率為5%,而且支出金額並無上限,二者合計抵減稅額不得超過當年度應納營所稅額50%。

5. 美國晶片計畫二年投資2,000億美元
  《本會1月16日訊息》美國近年以來已完全體認到半導體類似石油,是現代經濟的關鍵,除了實施補貼之外,美國商務部扮演著接洽民間基礎設施投資人、晶片廠客戶的穿針引線角色,協助晶片大廠赴美蓋廠作業順利。
  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石油蘊藏所在的位置決定過去50年的地緣政治」,但是「未來50年晶片工廠設立地點更為重要」,美國政府和企業正斥資數百億美元大力發展國內製造業,藉以保護晶片供應。
  依據半導體產業協會(SIA),2020年來晶片業者已在全美各地提出超過40個計畫,價值接近2,000億美元,可望創造4萬個就業。目前晶片製造主要集中三大地區,包括中國大陸(15%)、台灣和南韓(各略高於20%),頗讓美國擔心若中國大陸憑藉自己力量或透過入侵台灣取得尖端半導體領域主導地位,則將威脅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
  因此,美國除了限制中國大陸取得先進晶片及技術,透過「晶片法案」提供聯邦補貼,讓已在美國設立的晶片廠夠強大且夠先進。美國商務部表示:除了將俄亥俄州英特爾200億美元設施增加為1,000億美元設施之外,必須說服台積電或三星可以從每月2萬片晶圓增加至10萬片。
  此外,為滿足晶片商的投資需求,美國商務部已與民間投資人接洽,敦促參與晶片基礎設施計畫,按照Brookfield資產管理公司對英特爾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共同投資。
  不過,美國製造晶片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包括:成本偏高與合格人才短缺,以及關鍵原料無法脫鉤中國大陸等挑戰。

6. 國際貨幣基金指出全球GDP恐減7%
  《本會1月17日訊息》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報告指出,在經過數十年來整合後,全球經濟如果呈現嚴重「分裂(fragmentation)」,可能使得產值減少多達7%,如果一旦技術也是脫鉤,部分國家經濟損失可能達到8%~12%。
  IMF表示,即便是有限的分裂,也將可能使得全球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減少0.2%。至於其對國際貨幣體系和全球金融安全網(GFSN)造成的衝擊,需要進行更多評估工作。
  報告指出,經過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與接著幾年貿易限制激增之後,全球商品與資本流動已經趨平,呈現不增不減停滯狀態。再者,新冠大流行病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進一步考驗國際關係,頗讓人們對全球化的好處,有更多之質疑。
  亦即多年以來,貿易關係持續深化讓全球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價格降低同時也造福了先進經濟體之中低所得消費者。貿易關係解體,將對低收入國家和先進經濟體低所得消費者帶來最大衝擊。跨境移民限制,將剝奪地主國取得寶貴技能的機會,同時減少移民輸出型經濟體匯款。資本流動減少,將減少外國直接投資;國際合作減少,將造成重要全球公共財供應風險。
  IMF表示,既有研究指出,「分裂」越深、代價越高,技術脫鉤則會顯著放大貿易限制所造成的損失。此外,隨著全球經濟越來越轉向「金融區域化」(financial regionalization)和全球支付系統分裂,新興市場經濟體與低收入國家恐將面臨最大風險。另一方面,隨著國際共同承擔風險減少,全球經濟分裂可能導致宏觀經濟波動加劇、危機惡化,以及國家緩衝機制面臨更大壓力,甚至可能削弱國際社會支持危難國家能力,以及導致未來在解決主權債務危機時,造成更加複雜。

7. 經濟部針對五大項目邁向淨零投入1783億元
  《本會1月17日訊息》為了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經濟部預計在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等五大項目投入1,783億元,確保如期達成2030、2050年等目標。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為能減少電力排碳,需要大量發展低碳及無碳電力,再生能源必須快速、大量建置,其中太陽光電最終裝置容量需要達到40至80GW(百萬瓩),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選商甫剛完成,將一路規劃至2035年,經濟部預估投入經費分別為14.75億元及219.63億。
  除此之外,氫氣成為未來終極潔淨能源,因應2050年淨零碳排,國際氫能應用以發電、工業、運輸等市場為主軸,依據國際能源署(IEA)資料顯示,全球氫氣供應每年將會超過5.3億噸,綠氫生產需要大量再生能源電力,預期2040年之後大增供應。
  目前經濟部能源局已經規劃三個階段帶動氫能,2022年起開始第一階段進行環境消防級安全盤點,以及混氫示範規劃。2025年起第二階段陸續進行間歇供氫燃燒,而且裝置容量大於100MW(百萬瓦),混氫比例必須達到5%。2030年起第三階段達到氫能發電廠試燒,混燒比例達到5%。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油將成為氫能推動的重要支柱,預計今年規劃第一座示範加氫站,推出氫能車加氫服務。未來逐步發展氫能商業模式,吸引氫能需求車輛交通網絡,創造更多低碳運具。
  再者,氫能燃料電池也是重要選項之一,中油研究著重在天然氣體重組產氫技術,搭配電池堆系統,建構完整氫能燃料電池系統,規模容量可為家用型態1kW(千瓦)。同時,也將利用廠區價格較低廉的餘氫,進行250kW以上高溫燃料電池規劃。
  至於前瞻能源方面,經濟部將會積極推動地熱發電、生質能、海洋能等。其中,地熱分成三階段推動,透過示範獎勵辦法,擴大調查地熱潛在區域,預計2025年裝置量達到20MW,2030年達到56至192MW。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大量併網之後,部分能源具有間歇特性,需要強化電網及發展儲能,促進電網達到穩定平衡。因此,台電將先行強化再生能源併網及輸電路線架設,減少區域電網間傳輸問題,在加寬線路容量的同時,將新設直接供應電力到科學園區及產業園區線路。

8. 中國大陸2022年國內生產毛額成長3.0%
  《本會1月18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2年國內生產毛額(GDP)人民幣121兆207億元(約新台幣544兆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增3.0%%。這是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爆發僅有成長2.2%之後,50年來第二低位數據,遠低於官方去年訂下的5.5%成長目標,顯示動態清零嚴重衝擊經濟成長。其中,第1季GDP年增4.8%、第2季年增0.4%、第3季年增3.9%、第4季年增2.9%。
  中國大陸去年第4季疫情爆發之後,原本外界預期當季GDP可能很慘,沒想到該季成長2.9%,優於外界預期的1.6%,去年GDP年增3.0%,也是優於預期的2.7%。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分析,去年全國工業增加值達到人民幣40.2兆元,製造業增加值達到人民幣33.5兆元,均居世界首位,尤其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6.0%,顯示工業「壓艙」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大陸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前年成長3.6%。分成三大門類來看,採礦業增加值成長7.3%,製造業成長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成長5%。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指出,國際情勢仍然複雜嚴峻,國內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較大,經濟恢復基礎不夠牢固,下一階段需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著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努力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成長。
  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已放緩到幾十年來最慢速度之一,顯示中國大陸政府在2022年底時所喊卡的「動態清零」政策代價高昂,但是這些卻為2023年經濟反彈奠定基礎 ,一些經濟學家預測,在美國及歐洲經濟面臨衰退之同時,中國大陸從2023年起以消費拉動的經濟將會復甦,將支撐全球的經濟成長。

9. 台美貿易倡議力拚年底簽署雙邊貿易協定
  《本會1月18日訊息》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於17日在台北落幕,行政院表示,此次會議除了聚焦在關務及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反貪腐、中小企業之外,新增「服務業國內規章」,共計五大議題,雙方對絕大部分之條文達成共識,在未來幾周內利用視訊加速完成談判,進行簽署「早收協議」,進而達成我方長期以來所追求的年底簽署台美BTA(雙邊貿易協定)終極目標。
  台美雙方於2022年6月宣布推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初擬11項議題,於同年8月開始啟動談判,11月在美國紐約召開第一次談判會議,2023年1月14日到17日在台北舉行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
  此次美方由貿易代表署(USTR)助理貿易談判代表麥卡廷(Terry McCartin)帶隊,超過20人創下來台最大陣仗;我方由經貿辦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主談,共約50位官員出席談判。
  由於之前雙方提到過11項議題並不排除擴大,加上「服務業國內規章」議題與良好法制作業之關聯頗為緊密,亦即法規訂定過程需要透明化,開放公眾表示意見,這對服務業來講比較特別,加上服務業提供者進入市場需要取得證照,就叫國內規章,在談判過程中發現應該拆開來談,尤其金融服務業屬於需要高度管制業別,以保護消費者及金融市場穩定為優先。
  行政院指出,這次雙方針對文本草案聚焦條文內容是否確實反映雙方合意事項與文字精準,討論過程相當嚴謹。由於台美之間貿易將有更多簡便通關、驗證等程序,未來也將採取更多透明化措施,建立多項雙邊機制平台,可以促進雙方合作、分享成功經驗並反映困難,藉此促使雙方政府更有效率解決各項貿易與投資問題。

10. 各國央行升息加重全球債務危機
  《本會1月20日訊息》綜合外電,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政府因應通膨、基礎建設和對抗氣候變遷需求大幅舉債。依據國際金融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所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債務已經大幅高於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水準。
  IIF估計,截至2022年6月為止,全球政府、企業和家庭累積負債合計突破300兆美元紀錄,約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49%,等於每人負債3.75萬美元。再者,雪上加霜的是,央行積極升息與經濟成長放緩,讓各國的債務負擔更加沉重,再度加重全球債務危機。
  標普指出,在負債上升的同時,每一額外舉債1美元為經濟增加的價值,從2007年起逐年下降。由此顯示,利率提高已經為較低信評的政府與企業造成衝擊,中低收入家庭也將承受信用借款成本、房貸與車貸上升之苦。倘若債務持續增加,而且央行繼續緊縮貨幣對抗通膨,債務負擔將會更加沉重,而且經濟衰退憂慮也將上揚。
  其中,美國聯準會(Fed)去年上調利率4.25個百分點,聯邦基金利率已來到4.25%~4.5%的15年高點。其實,美國企業已感受升息的涓滴效應,可能被迫調漲售價,或是降低資本支出。此外,利率提高亦將打擊股市,聯準會去年激進升息造成標普500指數狂跌接近20%。
  標普指出,擺脫全球債務危機沒有捷徑,避免危機發生需要一些較不受歡迎的措施,例如審慎借貸、限制過度消費,以及重整沒有獲利計畫或事業等。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