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會議提出五箭齊發措施因應景氣衰退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3-01-09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6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國安會議提出五箭齊發措施因應景氣衰退
  《本會1月1日訊息》蔡英文總統31日主持國安高層會議,針對2023年台灣總體經濟、產業困境及民生經濟進行研商,歸納提出首波因應措施,包括:居住、交通、照顧弱勢、中小企業轉型、農漁基礎建設、吸引國際觀光客、穩定民生物價等面向。
  蔡英文表示,「減輕人民負擔、穩定民生物價、調整產業體質、維持經濟動能」,是執政團隊面對2023年經濟挑戰的四大重要目標。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是「居住正義五箭」,將分別是持續推動《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防止炒作、興建社會住宅與長期使用權利住宅計畫、租金補貼更加簡政便民、規劃新的房貸補貼方案、加速危老整建與都更。
  交通方面,擴大公共運輸補貼,減輕通勤族群交通負擔,將由中央主導、地方參與,推動北北基桃、中彰投、南高屏等三大生活圈通勤族群公共運輸補貼方案。至於花東及離島地區,採取因地制宜規劃通勤或觀光公共運輸。
  在全球經濟動能減緩下,中小企業需要進行轉型升級,在短期內銀行配合採取「雨天不得收傘」態度與措施,除了提供產業貸款或利息補貼之外,協助傳統產業及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推進生產型態轉型再造,達到低碳化、智慧化、模組化等目標。
  國發會表示,預期2023年出口訂單將會受到全球重要國家需求降低影響,因此希望以服務出口和觀光,彌補商品出口訂單的流失。交通部將以全年吸引600萬人次國際旅客來台為目標,鼓勵境外企業來台員工旅遊、修學旅行、郵輪與包機獎勵,以及自由行觀光客優惠方案,帶動旅遊市場復甦。
  另一方面,在國際原材物料價格大幅上漲情勢下,政府將會持續穩定整體物價,特別關注日常所需民生用品價格。國發會表示,已經延長大宗原材物料進口貨物稅和營業稅減免,物價上漲幅度已經低於3%,相較全球有所降低。相關部門將會針對個別民生物資特別關注,提出因應方案。

2. 立法院三讀通過舉債支應前瞻第4期特別預算2098億元
  《本會12月31日訊息》政府自民國106年9月起推動前瞻計畫,迄今已經超過5年,第1至3期特別預算合計5598億元,其中第3期特別預算編列迄今年底,行政院於今年8月31日,將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送請立法院審議。
  12月3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4期特別預算,歲出財源原列新台幣2101億9965萬6000元(112年度1044億4872萬1000元、113年度1057億5093萬5000元),審議結果減列3億6710萬1000元,改列2098億3255萬5000元,全數以舉借債務支應。
  朝野立委支持前瞻計畫持續推動,三讀通過第4期特別預算;審查過程如同對第1、2、3期預算的支持,未獲共識項目,多採暫時凍結部分預算,相關部會未來提出書面報告之後,就可動支,期盼有效監督及管控各項計畫落實程度。不過,考量前瞻預算全數是舉借債務支應,為能減少公帑支出,立委嚴格把關,包括通過各機關業務費通案刪減1%共1億4289萬2000元。

3. 中國大陸景氣持續萎縮製造業PMI降至47.0%
  《本會1月1日訊息》中國大陸製造業景氣加速萎縮,12月31日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在COVID-19疫情衝擊下,12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47.0%,比上月的48.0%下降1.0個百分點,連跌4個月,低於市場預期,為2020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表示,疫情對企業產需、人員到崗及物流配送帶來較大之影響,原本預估12月製造業PMI將會持平保持48。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調查指出,中國大陸政府本月初起大幅鬆綁防疫措施之後,疫情開始急升,感染人數激增影響經濟活動。在製造業企業中反映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比重為56.3% ,高於上月15.5個百分點。生產指數44.6%和新訂單指數43.9%分別低於上月3.2和2.5個百分點,製造業生產活動繼續放緩,產品訂貨量有所下跌。
  此外,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跌至40.1%,部分調查企業反映受到疫情影響,物流運輸人力不足,配送時間有所延長。
  另一方面,非製造業PMI則是41.6%,按月大跌5.1個百分點,連跌7個月,也是2020年2月以來最低水平。該項指數呈現營建和服務業景氣,其中服務業景氣水平也呈現回落,在服務業企業中反映受到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比重上升至61.3%,高於上月10.0個百分點。建築業保持擴張,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54.4%,低於上月1.0個百分點,總體繼續保持增長。
  至於綜合PMI產出指數則為42.6%,比上月的47.1%下降4.5個百分點,顯示中國大陸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總體有所放緩。

4.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自2023年起納入氣候風險
  《本會1月2日訊息》中央銀行經過研議年餘之後,自2023年起將氣候變遷風險納入貨幣政策、總體審慎政策之範圍。中央銀行強調,部分措施在一至二年就可實施;其中,最為明確的是透過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直接反映銀行辦理永續金融績效,同時藉由對銀行資金調度的主控,要求在放款安排上慎重處理、分散風險。
  依據甫公布的「中央銀行因應氣候變遷策略方案」,央行所祭出的眾多政策與措施,2023年可實施的短期措施包括:一、將天候因素納入預測之模型,同時評估其對總體經濟變數的影響;二、將銀行辦理永續金融的績效,納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參考指標;三、銀行所發行的永續發展金融債券,列入央行小規模附買回測試操作標的;四、銀行所辦理永續金融的績效,作為受理轉存款續存參考指標。
  央行官員指出,氣候變遷議題與綠色金融直接相關,央行政策將之納入,在實際上最快、最直接應是用外匯存底投資綠色債券,而且早已配置高評級的外國政府、國際金融組織所發行的綠色債券,投資收益也很透明;但是,外匯投資管理運用法規有保密之要求,在這部分面臨一些挑戰,國際之間尚無共識,只能以外匯存底的投資「協助促進國際綠色金融市場發展」。
  至於將銀行辦理永續金融之績效,納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參考指標,以及作為受理轉存款續存參考指標,央行官員認為,主要是央行組成的「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GFS)」已有經驗分析,由於衡量方法尚處初期發展階段,相關資料品質與可取得性相對不足,央行未來將參考金管會等相關機構公布的永續金融指標,例如金管會最新公布112年度「永續金融評鑑指標」,作為公開市場操作參考指標,透過協助提升永續金融績優銀行資產配置效率,以強化銀行推動辦理相關融資的誘因。
  央行表示,得視經濟金融情勢需要,以及銀行配合貨幣政策執行,可以接受銀行轉存款,未來每年在研擬轉存款續存計畫時,除檢視所訂衡量指標外,將另參考轉存機構所公布的永續報告書等資料,檢視業者綠色授信辦理、責任投資執行、永續發展債券發行等,皆都納入受理轉存款續存參考指標。

5. 國內超額儲蓄估連四年超過3兆元
  《本會1月3日訊息》依據主計總處預測,由於2023年經濟成長趨緩,儲蓄率、投資率雙雙下滑,超額儲蓄率也將同步降至13.8%,創下近四年最低。雖超額儲蓄略減,但仍將高達3.3兆元,2020年以來連續四年超過3兆元;不過,超額儲蓄升高,既是象徵出口競爭提升,顯示國內閒置資金偏多,必須密切加以注意。
  主計總處指出,若從國民所得統計算公式而言,超額儲蓄與貿易順差是一體兩面,順差升高,超額儲蓄同步升高,若從這個角度來看,超額儲蓄增加是反映一國出口競爭條件提升,不是壞事。
  由於過去兩年,台灣不但海關出口(商品出口)快速成長,三角貿易淨收入年年超過300億美元,使得貿易順差(包含商品及服務貿易)連年超過新台幣3兆元,反映在超額儲蓄上也是連年超過3兆元,超額儲蓄的擴大,反映台灣競爭力道的提升,是件好事。
  不過,主計總處表示,若從金融面觀點來看,超額儲蓄過多可能成為閒置資金,長期以來外界擔心超額儲蓄可能形成資金汜濫,藉此炒股、炒房形成泡沫風險,因此超額儲蓄過高的確有風所險。此外,超額儲蓄過多反映順差過高,也會帶來幣值匯率升值壓力,此對出口業者而言,不是好事。
  依據主計總處預測,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趨緩,雖無法保三,但隨著疫情趨穩,生活步入常軌,民間消費成長可望超過5%,消費升高促使儲蓄率降至40.6%,為近三年來之最低,民間投資成長率也創五年以來最低,僅有3.0%,影響所及超額儲蓄降至13.8%,創下近四年來最低。
  主計總處表示,近年出口大增,所幸離岸風電大幅投資,許多設備來自國外進口,使得貿易順差將不致於更進一步擴大,否則貿易順差擴大,超額儲蓄必然更高。

6. 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漸呈復甦
  《本會1月3日訊息》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2日公布,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由11月的47.1上升至12月的47.8,,雖與初值之數據相同,但改寫三個月新高。
  此外,製造業產出指數由46.0上升至47.8,雖連續七個月低於50.0,但改寫六個月新高,顯示在供應狀況改善與通膨壓力趨緩下,歐元區製造業可能已經度過谷底。
  標普指出,歐元區製造業前景在新的一年中顯露曙光,原因除了供應鏈問題緩解、通膨率顯著降溫外,歐元區政府祭出援助減輕能源危機擔憂,也是其中因素之一。
  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製造業PMI終值由11月的46.2,上升至12月的47.1,創下三個月高點,仍然低於50.0,不如市場預估與初值47.4。儘管德國製造業萎縮速度減緩,但是需求轉疲持續打擊市場情緒。其中,投入價格指數雖降至2020年11月以來最低,但仍然高於疫前水平。新增訂單連續九個月萎縮,原因包括庫存水平過高、市場不確定性攀升與商品價格上漲等。
  標普表示:調查顯示原材物料取得變得較為容易,雖然連帶改善產能下滑狀況,但是新增訂單暴跌仍然是棘手之難題,特別是在中間產品生產廠商,庫存過多恐將打擊需求。
  至於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製造業PMI從11月的48.3上升至12月的49.2,改寫四個月新高,雖高於初值48.9,但仍然低於50.0。

7. 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連續六個月緊縮跌至43.7
  《本會1月4日訊息》中經院3日公布12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經季節調整後微幅回跌0.2至43.7,不但是連續六個月緊縮,而且是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中經院指出,雖12月PMI指數未再大幅下跌,但從組成指標中可以看到新增訂單指數回跌2.1至39.8,持續緊縮,顯示製造業廠商調節庫存,農曆年前未現明顯拉貨效應,呈現「旺季不旺」。
  再從客戶存貨指數部分觀察,雖仍然緊縮,但速度已在職見放緩,已經看到廠商、客戶壓力有所削減,消化庫存動作已在改善之中,說明廠商等待觸底反彈氛圍濃厚。
  此外,在12月PMI組成指標中,雖化學暨生技醫療部分連續六個月緊縮,但指數回升3.0至48.1,此乃由於中國大陸解封速度加快,而且大量確診,瘋狂購買香港、澳門、日本及台灣醫療用品,促使台灣醫療業者訂單攀升明顯。至於電子暨光學產業,歐美市場尚在偏高通膨狀態,消費行為保守,導致消費電子產品銷量不佳,影響產業表現。
  另一方面,製造業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方面,指數續揚4.0至29.3,雖仍是偏低水準,但緊縮速度緩步回升,目前觀察發現,原材物料價格上升,市場需求不確定性偏高,呈現上游很熱、下游卻又很冷現象,此時終端業者面臨如何轉嫁成本,若無法順利轉嫁,則恐有資金斷鏈風險,建議適量布局關鍵物料。
  至於12月台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方面,則是已經連續二個月呈現擴張,指數續揚1.1至53.3,中經院指出,非製造業目前正在「喜迎旺季、解封商機」。

8. 惠譽國際信評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降至1.4%
  《本會1月4日訊息》惠譽國際信評最新報告指出,再次下調2023年全球GDP年增預測至1.4%,美國也是下調至0.2%,中國大陸下調至4.1%,歐元區GDP年增則從2022年9月預估的-0.1%,上調至此次的0.2%。
  惠譽信評表示,調整是因兩大因素,一是各國央行被迫採取升息,加強抗擊通膨;二是中國大陸房地市場前景惡化,反映貨幣緊縮對經濟的影響,已顯現在房地市場。
  惠譽2022年9月公布各項重要數據預測以來,新年再度更新估值。惠譽經濟研究團隊指出,雖2022年無疑是困難的時期,但2023年將會更糟,現在全球經濟困境解方,「只能逕向亞洲尋找」。舉例來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乃是中國大陸將全球的經濟拉出深淵。然而,不幸的是,儘管中國大陸官方最近在防疫措施上出現180度轉彎,仍然無法指望中國大陸或亞洲,能夠具有「將陷入增長低迷的世界拉回能力」。
  惠譽信評指出,「目前全球狀況與2008年之情形,截然不同」,2023年亞洲對全球經濟的「潛在光明」,並非財政振興或貨幣寬鬆,而是對中國大陸清零防疫政策的反制。雖隨著中國大陸官方最近快速開放經濟,惠譽估測中國大陸2023年GDP增長,將接近2022年的兩倍,此對世界其他地區可望產生積極,但仍屬於溫和的影響。
  惠譽認為,在中國大陸防疫解封與全球並不同步下,全球供應鏈陸續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亞洲其他地區。這項供應鏈變動在2023年中會比2022年更具挑戰,因為已經沒有較低基期、開放邊境疫後紅利,預計東協及印度經濟成長在2023年中將會減速。
  此外,惠譽經濟研究團隊指出,中國大陸2023年經濟表現,已經把2022年9月預估GDP年增4.5%下調至4.1%,反映出口惡化及房地市場疲軟,疫情擴大也有可能在短期內嚴重影響經濟活動,這些在11月PMI數據中明顯看出,估計2022第四季再次發生季減,許多低迷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尤其房地市場房地幾乎沒有緩解跡象,因此下調2023年投資增長預測。

9. 政府於春節後採取普發現金還稅於民每人6000元
  《本會1月5日訊息》行政院4日針對去年稅收超徵新台幣4500億元是否還稅於民表示,經過討論,在中央可運用的1800億元中,除了預留部分因應不時之需之外,將會保留一定額度,於春節後採取每人普發現金6000元方式讓全民來共享經濟成果。
  行政院指出,總統蔡英文於去年12月31日主持國安財經相關會議時,明確相關裁示,其中1800億元留作應對不時之需,讓全民來共享經濟成果。至於相關法源及發放方式軟體設計等,目前密集進行之中,在定案後,經行政院會通過後,送請立法院會審議同意。
  此外,並不需要再經修法程序部分,於春節前加發低收入戶每人750元、中低收入戶每人500元,而且今年每月發放。
  行政院表示,希望全民所共同努力的經濟成果,國家應讓勞、健保能夠永續、讓台電為大家節約用電,每一方面也能繼續經營,電價也能穩定,同時也能強韌經濟,在最為困難時,政府能夠在經濟發展上建立良好基礎。

10. 外匯存底持續25年增加餘額5,549.32億美元
  《本會1月6日訊息》中央銀行5日公布2022年12月外匯存底,單月月增27.31億美元、餘額來到5,549.32億美元,全年餘額增加65.24億美元,而且連續25年增加、創下史上最長增加紀錄。
  依據央行統計,檢視前後二任總裁任職(1998年至2022年止)期間,1997年底時835.02億美元(年減45.36億美元或減少5.15%),從1998年前總裁彭淮南上任之後開始反轉,之後年年增加,25年以來未再減少,直到2022年底已成長至5,549.32億美元,增加4,714.3億美元(折合新台幣高達14.47兆元),台灣外匯存底高居全球第四,僅次中國大陸的3兆1,175億美元、日本的1兆1,052億美元、瑞士的8,329億美元。
  央行外匯局指出,外匯存底增加主要來自投資運用收益,以及歐元等主要貨幣兌換美元升值,以該等貨幣持有的外匯折成美元之後金額增加。不過,2022年因央行調節及美元走強,故全年外匯存底僅有增加65.24億美元或1.19%,為2014年以來的低點,創下八年來新低。
  央行統計顯示,2022年12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部位,按照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計折合4,596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83%。
  央行外匯局表示,外資餘額折計約當外匯存底,數值變動的主要因素來自股市之漲跌,若從長期變動來看,當台股下跌時,數值就會降低,甚至落到100%之下;股市在上漲階段時,數值高過100%則是正常現象。例如台股2022年高點回落,指數位置於年底時位在萬四關卡附近,因此降至100%以下。外資2022年12月本金加計盈餘匯出約30億美元,接近外資賣超台股800多億元數字。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