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三點指示振興經濟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12-09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12月3日至12月9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政府提出三點指示振興經濟
  《本會12月7日訊息》針對明年出口不佳、經濟成長疲弱,由於全球經濟面對重大變局,以及國際主要機構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將會減緩,雖台灣預估明年可望連續五年經濟成長高於全球平均,但仍將面對出口不佳、經濟成長疲弱挑戰。
  因此,蔡英文總統6日下午召集行政團隊高層開會研商之後提出三點指示,藉以刺激經濟動能發展,包括:
  一、維持經濟成長動能,穩定民生物價,以確保重要民生物資供應及價格的穩定。
  二、加強照顧弱勢,減輕生活負擔,其中交通部主動規劃推動公共運輸補貼政策,1月可供地方政府申請,減輕通勤族群支出,以及減輕人民租屋負擔,租金補貼政策朝向更加簡政便民進行調整,並將加速推動相關修法,運用多元政策達到平抑房價。
  三、強化金融機構及國營事業因應經濟、金融波動韌性,建立有效的應變機制,確保整體經濟及金融的穩定。
  再者,行政團隊近期將會提出提振投資、振興消費內需等具體對策,據悉於12月底將屆期的大宗物資等關鍵原材物料減稅措施,預計延長一季到明年3月底,藉以穩定農曆年前民生物價。
  此外,雖此次並未針對與振興內需相關的觀光產業,提出具體協助措施進行討論,但主管交通部表示並不排除檢討。再者,內政部明年將會強化租金補貼措施,至於其他照顧年輕族群居住負擔措施,將會更進一步盤點。據悉,內政部上周已經和相關之委員溝通,讓擱置甚久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在本會期中開審。
  另一方面,蔡英文高度關切中油台電在面對匯率劇烈波動時,是否需要避險部位,提醒經濟部留意,避免因幣值劇烈波動,採購能源價格成本壓力驟升,讓油電二家公司之虧損擴大,造成助漲調整油電價格壓力。至於金管會報告壽險及產險業者因防疫險賠償巨額資金,致面臨增資壓力等金融波動問題。

2.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增修納入綠能及數位建設
  《本會12月3日訊息》立法院會2日三讀通過修正《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部分條文,擴大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類別,新增綠能、影視音、資源循環再利用等設施及數位建設。此外,增訂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機制,以及新增履約爭議調解機制。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自2000年2月公布實施後,歷經三次修正。因新興產業發展無法適用,而與時俱進提出此次修正。
  本次修法採納行政院版本,新增公共建設經政策評估具有必要性、優先性及迫切性,而且確認依據本法辦理較政府自行興建、營運具有效益性,主辦機關得於民間機構依法參與該項公共建設營運期間,有償取得其公共服務全部或部分。此外,為能改善促參案提前終止契約情形,加速爭議解決,立法院會三讀通過修正條文也是依據行政院版本,增訂履約爭議調解機制,同時明定調解成立、不成立要件。
  另一方面,本次修法通過數項附帶決議,聚焦維護國內資通安全環境,財政部等相關部會,建立具有潛在國家安全風險公共建設及服務風險辨試機制,針對民間機構參與該項公共建設硬體、軟體設備、人員、服務內容等項目,是否涉及國安、資安疑慮,建立個案威脅評估機制,並且納入甄審階段評審及履約管理階段定期考評程序。
  財政部評估修法效益,「促參2.0具有3大重點」:第一,擴大促參案源範疇,納入新興綠能設施、數位建設等;第二,引進國際常見政府有償取得公共服務機制,讓促參之模式更加進步;第三,增訂促參案爭議調解機制,讓政府、企業、民眾可享有更多促參帶來的好處。

3. 中國大陸經濟降溫衝擊兩岸經貿
  《本會12月4日訊息》自從第4季以來,拉抬中國大陸經濟的消費、投資及出口等「三駕馬車」之成長明顯減速;其中,10月消費及出口意外衰退。再從經濟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來自陸港外銷訂單已經連續六個月負成長;財政部數據也是顯示,10月對中國大陸與香港之出口連續三個月負成長,並且創近20個月新低。由此可見,中國大陸經濟減速,造成兩岸貿易尤其對陸港之出口正在走向滑坡。
  財政部官員指出,10月出口陸港金額明顯走低,主要受到中國大陸房地市場危機及疫情封控拖累,跌幅最劇烈的項目為光學器材年減52.6%,其次為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年減42.7%,塑橡膠及其製品年減37.2%,資通與視聽產品年減22.7%。
  再者,依據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中國大陸市場占我出口比重38.8%,美國則為15.6%,兩大出口目的占出口之比重分別創下18年來最低與最高紀錄。同時,10月對中國大陸及香港之出口147.15億美元,為近20個月來新低,年減9.2%,占出口之比重更是降至36.8%。
  此外,學者專家認為,過去幾年中國大陸經商環境不斷惡化,包括工資及環境要求都在持續推高成本,加上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愈燒愈廣,台商在實際上持續外移產能,長期而言,兩岸經貿依存程度恐會逐漸遞減。不過,台灣對中國大陸之聯動關係雖慢慢削減,但不會太快。亦即目前中國大陸進、出口下降對台灣之出口,雖仍然具有相當程度影響,但效應將會遞減,南韓是很好的實例。
  其實,隨著中國大陸長期採取較嚴格的防疫封控措施,雖使得台商面對供應斷鏈、產線員工管理及相關成本大增等風險,但卻也造成兩岸經貿開始降溫,這些從今年4、5月的上海封城以來最為明顯。
  展望未來,受到新冠疫情風險及美中科技戰升級等變數,恐將持續約制對陸港之出口表現,有待密切關注後續發展。

4. 去年受僱報酬占GDP之比率降至43.03%創下新低
  《本會12月5日訊息》主計總處甫完成的統計指出,2021年國內受僱人員報酬占GDP之比率降至43.03%,創下歷年最低,此一方面是反映產業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則是反映長期以來台灣所得分配不均程度持續擴大,值得注意。
  主計總處表示,每年年底均會從分配的層面進行估算GDP分配結構,去年經濟成長超過6%,經濟表現頗佳,企業獲利也是增加,雖企業同步調升員工薪資,但比較之下,受僱人員分配到營業盈餘的比率更低,因此呈現受僱人員報酬占比下滑至歷年新低的狀況。
  依據數據顯示,去年GDP分配的結構是:受僱人員占43.03%、營業盈餘占36.53%、固定資本消耗占15.74%、間接稅淨額(生產及進口稅淨額)占4.7%;其中,受僱人員報酬占比是民國70年開始統計以來之最低。
  主計總處表示,依據長期觀察,台灣受僱人員報酬占比於民國80年前後時曾經達到50%,之後逐漸呈現下滑,長期趨勢確實是在下降,其所反映的是所得分配不均程度之擴大,分配不均現象值得注意。
  不過,主計總處同時指出,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程度擴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產業結構變化。例如,高端科技產業是資本密集之產業,人力僱用相對不多,雖企業給予員工大幅加薪,但相對在這些產業所創造的GDP中,受僱報酬占比不會太高,隨著科技產業規模愈來愈大,這個產業結構的改變自然影響全體受僱報酬的GDP占比。
  除了產業結構影響GDP分配之外,景氣變化也會影響分配。從歷年的數據統計發現,在景氣不好時受僱報酬占GDP之比率就會提高一些,相對在景氣表現較好時受僱報酬占GDP之比率則會降低一些。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受僱報酬占比升至46.5%,相對去年經濟成長超過6%,雖受僱報酬成長高達5.68%,但因營業盈餘成長更高達15.32%,而導致受僱報酬占比降至43.03%,創下歷年最低現象。

5. 今年民間投資持續熱絡投資率創下27年新高
  《本會12月6日訊息》台灣投資持續熱絡,投資率創廿七年新高。由於出口不如預期,主計總處雖然將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3.06%%,但是投資持續熱絡,今年國內投資毛額(固定資本形成+存貨變動)達到6兆3485億餘元,比較去年大增4882億餘元,預估今年投資率(國內投資毛額占GDP之比率)將達27.82%,創下近27(1996)年來新高,預估明年投資率27.68%,將會是28年來之次高。
  此外,依據主計總處統計顯示,雖今年國民儲蓄毛額預估9兆8133億元,比較去年增加2891億元,但因為消費回升,加上投資增加,增幅明顯趨緩,使得今年超額儲蓄(儲蓄毛額減去投資毛額)下降,預估今年超額儲蓄3兆4647億元、年減1991億元,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占GDP之比率)15.18%,為近三年來新低;明年超額儲蓄預估持續降至3兆2982億元、超額儲蓄率則是降至13.86%。
  主計總處表示,近年以來全球經濟成長趨緩,部分廠商因為對前景的較不明確,因此延後或減少資本支出,加上基期較高,雖民間投資成長放緩,但投資金額還是增加。例如,台積電高雄7奈米廠雖延後,但28奈米廠已經動工,還有綠能設施建置因疫情而延到明年,所以明年民間投資仍將持續成長。

6. 外匯存底創下歷史新高突破5500億美元
  《本會12月6日訊息》中央銀行5日公布11月外匯存底餘額為5522.01億美元,創下史上新高。
  央行外匯局表示,11月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受到3因素影響,包括美元指數在11月時大跌5%,央行持有外幣資產例如歐元、英鎊升值,兌換美元增加,加上央行外匯存底孳息在11月中收入較多,以及央行進場調節,造成11月外匯存底大幅增加,單月激增94.09億美元,為2021年2月以來最大數量,穩居全球第4大國。
  依據央行統計,外資11月在集中市場上轉為買超,扣除盈餘匯出,外資在11月中淨匯入約60億元,是推升新台幣匯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央行在幾個外資進出較大的交易之日,進場調節。
  央行外匯局指出,除了台灣之外,南韓11月底外匯存底較10月增加17億美元、印度至11月25日止外匯存底也是來到4833億美元,月增達到165億美元,皆與美元在11月中大幅走弱有關。
  另一方面,11月在市場預期聯準會將會放緩升息步伐後,全球股市大漲,加上外資回頭買超台股超過千億元。依據央行統計,截至11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照當日市價計算,連同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合計5148億美元,較10月底增加1030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的93%,也比上個月增加17個百分點。

7. 台積電加碼投資美國擴至400億美元
  《本會12月7日訊息》台積電美國新廠6日舉行首部機台進廠典禮,美國總統拜登、白宮官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及董事長劉德音、蘋果執行長庫克與供應廠商高層出席。
  台積電6日晚間趕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今天凌晨舉行首部機台進廠典禮之前宣布,將加碼美國新廠投資至400億美元(超過新台幣1.2兆元),並將興建第二座工廠,導入最先進的3奈米製程,預計2026年量產;至於原訂新廠第一階段所採用的5奈米製程將推進至4奈米,維持2024年量產不變。
  台積電原訂美國新廠投資120億美元(超過新台幣3,600億元),加碼之後投資金額比原訂之金額大增超過2.3倍,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案件之一,而且有望獲致美方擴大補助。
  由於台積電已於台灣開始生產3奈米製程,雖美國新廠將會導入3奈米製程,但2026年才會量產,屆時在台灣的台積電應該進入1奈米甚至以下技術,仍然符合「N-1」或「N-2」原則,並無遭到美國「整碗捧去」問題。
  台積電表示,亞利桑那州新廠目標完工之後,將會成為美國最環保的半導體製造廠,應用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技術生產,實現未來幾年下一世代高效能及低功耗運算產品。
  台積電指出,雖台積電原訂美國新廠初期每月產能2萬片,但最新公布兩期工程可以額外創造1萬個高薪科技工作機會,完工之後合計年產能超過60萬片,換算月產能超過5萬片,是量產初期的2.5倍,終端產品市場價值預估超過400億美元。
  白宮晶片法案執行特別顧問查特吉(Ronnie Chatterji)表示,台積電兩座晶圓廠在亞利桑那州開始量產後,可以滿足美國先進晶片所有需求,美國不必仰賴其他製造各種電子產品所需要的晶片,也就是說供應韌性。

8. IEA指出2025綠能躍居全球發電主力
  《本會12月8日訊息》國際能源總署(IEA)6日公布最新報告指出,俄烏戰爭引發全球首場真正能源危機,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之際,激發再生能源前所未見動能,加速再生能源發電,全球電力結構將會呈現重大轉變,預期2025年再生能源將會取代煤炭發電,躍居全球最主要的電力來源。
  IEA預測,再生能源占全球電力產出之比重,將在2027年時增加至接近40%,在此同時,煤炭、天然氣和核能發電比重則是下滑。
  依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資料顯示,俄國是2021年歐盟主要經濟體最大天然氣體和石油的供應來源。然而,俄烏交戰以來,俄國狂砍對歐洲的輸氣能量,造成歐盟會員致力降低對俄國的能源依賴,不願再為俄國提供戰爭資金。亦即歐洲主要經濟體努力為今年冬季和和往後尋找替代供應之來源。
  IEA強調,俄烏戰爭所引發的能源安全顧慮,刺激許多國家加速轉向太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藉以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

9. 出口連續三黑黯淡無光11月年減13.1%
  《本會12月8日訊息》依據財政部7日公布11月進、出口統計顯示,11月出口361.3億美元,年減13.1%,連續三黑,創下近七年來最大減幅,旺季效應確定落空,科技產品出口顯露疲態,加上電子零組配件出口也是欲振乏力,第4季出口負成長已成定局,減幅恐達7%以上。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11月外貿可用「黯淡無光」形容,在全球高通膨、升息壓力下,終端需求明顯萎縮,加上中國大陸清零抗疫干擾生產活動,影響深遠,導致11月出口規模降到361.3億美元,是19個月以來之低點,減幅更擴大到13.1%。
  財政部統計處指出,11月11大主要貨類出口全數負成長,這是約六年半來之首見。其中,11月電子零組件出口151.5億美元,終結連續42個月正成長,原本希望挑戰史上最長連續43紅,在11月時宣告功虧一簣,轉為年減4.9%。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蘋果史無前例官方宣布調降iPhone銷量預估,影響對電子零組配件之拉貨,形成供應連鎖效應;此外,因為中國大陸疫情持續升溫衝擊產能,大廠認為旺季恐已提早結束。
  再者,先前市況相對較穩定的資通與視聽產品、礦業產品,也都難以抵擋外在環境衝擊,出口年增都在11月由紅翻黑。此外,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化學品、紡織品出口維持頹勢,年減幅度都在二至三成之間,反映客戶端態度觀望,仍是處於積極去化庫存階段;塑橡膠及其製品、光學器材表現最弱,減幅超過三成,分別連九黑、連13黑,買氣不振、價格走軟、廠商調降產能是主要之原因。
  另一方面, 11月進口327億美元,年減8.6%,經濟前景轉淡,廠商備料態度保守審慎,國際原材物料價格也從高點回落。
  累計前11個月出口4,437.8億美元,仍是年增9.4%;其中,電子零組配件、運輸工具兩項貨類累計出口規模提前超越歷年全年水準,全年出口創下新高不成問題;累計進口3,966.3億美元,已經超越去年全年。
  由於外銷景氣由盛轉衰,預估12月出口在358億至374億美元之間,年減為8%至12%,連續四黑無可避免,第4季轉為負成長,是兩年半來的首見,而且按照季節走勢推估,第4季減幅並不排除超過7%以上,將會遠超過主計處預估的減幅3.9%。

10. 中國大陸幾乎全面暫停進口台灣水產品
  《本會12月9日訊息》依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官網8日資料顯示,原訂2023年5月或2024年3月到期、共計890品項台灣水產品序號,其中887項顯示暫停進口,高雄超發水產、高雄全津食品顯示註銷,僅有序號569屏東味一食品顯示有效,幾乎都已變成「暫停進口」。
  在兩岸關係未見緩和下,讓外界聯想到中國大陸6月以來,已經多次禁止我方農漁產品進口,可能是中國大陸除了農產品之外,再度以漁產品作為制裁台灣的手段。
  其中,6月10日中國大陸海關總署公告,2021年以來多次從台灣進口石斑魚中檢出孔雀石綠、結晶紫禁用藥物,以及土黴素超標,依據中國大陸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自6月13日起暫停台灣地區石斑魚輸入。8月1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台前夕,海關總署又再公告,依據「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限制100多家未完成更新註冊的台灣商產品輸陸,其產品包含漁產品、茶葉、餅乾飲料與保健食品等。8月3日,海關總署再度公告,因多次從台灣柑橘類水果中驗出有害生物、同時自冷凍魚類中驗出新冠病毒,決定依法自即日起暫停台灣地區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輸入。
  農委會8日指出,依據中國大陸海關數據,共有800多件台灣水產品業者暫停銷往中國大陸,目前約有100多家業者提出補件申請,其申請案期限為今年8月31日止,其中有600多件因為業者沒有提出申請補件或轉移市場等因素,進而遭到廢證,至於已提出申請的100多家之中,僅有1家獲准登陸。
  農委會表示,主要是因中國大陸去年4月12日公布「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要求世界各國,所有產品銷往中國大陸食品生產、加工、貯存企業,自今年1月1日起需要逕向中國大陸海關總署申請註冊,如果沒有完成註冊不能登陸,目前已受到影響的水產品以魷魚、秋刀魚、午仔魚為大宗。目前我方正循相關管道查證有無需要補件,希望盡速完成未完成補件的部分,至於受到影響部分仍待後續查驗。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