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再度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降至3.06%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12-02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主計總處再度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降至3.06%
  《本會11月30日訊息》主計總處29日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確認第三季經濟成長僅有4.01%,比8月預測的4.71%為低,同時指出,考量全球經濟降溫,下行風險升高,出口動能下滑,將今年經濟成長的幅度由3.76%大幅下修至3.06%;此外,由於預測明年出口將會呈現四年來首次衰退,因此明年經濟成長由8月預測3.05%調降至2.75%,無法保三。
  主計總處表示,讓今年經濟成長下修的原因是受世界貿易量減少,出口不如預期所致,本次預測今年出口總金額比原預測減少214億美元,出口趨緩是本次下修經濟成長的關鍵。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指出,從10月的外銷訂單、出口及11月海關出口數字來看,確實不好,因此主計總處大幅下修今年出口成長由13.51%降至8.73%。雖出口成長下修,造成今年經濟成長降低1.8個百分點,但隨著邊境管制放寬,觀光旅客來台,帶動服務輸出,加以民間消費回升,使得今年經濟成長略為調降0.7個百分點。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認為,全球經濟走緩,除影響出口外,也影響了民間投資,雖將今年民間投資成長上調至7.3%,但相關資料顯示,企業投資步調確實有放緩之現象,第四季民間投資成長降至4.45%,下修1.53個百分點。
  由於出口低迷狀況將影響到明年,主計總處將明年出口成長下修至-0.22%,創下近四年來首度負成長。主計總處表示,由於俄烏戰爭僵持,國際農工原料價格續居高檔,加以各國緊縮貨幣、中國大陸持續動態清零管控,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升高所致。
  此外,美國晶片法案及歐洲類似法案也是削弱明年台灣出口風險之一,雖其影響難以量化,但可以概括分成兩個方面,一是運用美國設備、技術生產的高階晶片不能輸出中國大陸,二是過去中國大陸逕向美國採購的晶片,美國轉而下單交給台灣生產商機同時流失。不過,主計總處表示,受到晶片法案影響,中國大陸不能生產若干產品,台灣可能獲致轉單好處。

2. 中國大陸人行全面降準1碼力穩經濟
  《本會11月26日訊息》中國大陸人民銀行25日公告,為拉抬低迷不振的經濟,時隔半年再度宣布降準,除部分機構外,從12月5日起全面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碼(0.25個百分點),預計釋放長期資金人民幣5,000億元。人行強調,本次屬於全面降準,下調之後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準率將下降0.2個百分點至7.8%。
  綜合陸媒報導,人行表示,此次降準共有三大目的,首先是保持流動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支持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其次是優化金融機構資金結構,增加金融機構長期穩定資金來源,增強金融機構資金配置能力,支援受到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三是此次降準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每年約56億元,透過金融機構傳導,可以促進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
  人行上次降準是在今年4月25日,時值上海封城、中國大陸經濟快速下滑。該次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同時支持小微企業及三農(農業、農村、農民),以及對部分的城商行、農商行額外再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準率從8.4%下降至8.1%。
  報導指出,中國大陸經濟面臨內有疫情升溫、消費與製造減弱,外有需求不振等因素夾擊。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成長僅有3.0%,遠低於全年年增5.5%左右的政府預設目標。
  此外,10月工業、消費、投資數據也是遜於預期,其中消費是自5月以來再現衰退,年減0.5%。再者,10月出口也是年減0.3%,遜於預期年增4.5%,是2020年5月以來的首次衰退。

3. 國際金融協會悲觀預測明年全球經濟成長僅有1.2%
  《本會11月26日訊息》國際金融協會(IIF)24日公布報告指出,由於俄烏戰事延燒、可能成為一場「打不完的戰爭」,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恐怕大幅放緩,疲弱程度堪比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慘狀。
  IIF周四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明年經濟成長預估將放緩至1.2%。經基期調整後,明年數據恐與2009年一樣疲弱。IIF此一預估,也是在國際組織中最低預估數值。
  IIF認為,除非俄國撤出他們所占領的領土,否則戰爭不會獲致解決。這意味著:俄烏戰爭在短期內很難落幕。IIF在報告中寫道:「我們的基本假設是,這場戰爭可能拖到2024年,因為對於俄羅斯總統普丁而言,這是一場攸關生死存亡戰爭」。
  IIF指出,這場戰事對歐洲造成的最大衝擊是,讓歐洲經濟放緩程度最為明顯。隨著消費與企業信心下滑,預估歐元區明年經濟恐怕萎縮2%,美國明年經濟預估僅有成長1%。拉丁美洲受惠糧食與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高漲,明年GDP預估成長1.2%,成為報告最大亮點。至於中國大陸明年可能鬆綁防疫,將可能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
  其實,各大國際組織對2023年全球經濟的預測偏向悲觀,除了世銀預測明年經濟成長由今年2.9%小幅攀升至3%之外,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成長將從3.2%降至2.7%,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預估從3.1%下降至2.2%。

4. 美國祭出禁止五家中國大陸資通訊設備公司在美銷售
  《本會11月27日訊息》綜合外媒26日報導,美東時間25日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以國家安全正面對著不可接受的風險作為理由,以四票同意、零票反對為前提之下,在行政上做出最終決定:禁止資通訊設備廠商華為及中興通訊、監控設備大廠海康威視及大華科技、無線電設備廠商海能達五家中資公司逕向美國銷售設備。
  外媒報導,FCC此舉的依據是,於2019年所頒布的一項旨在保護美國通訊網路安全的法律。FCC認為,上述五家中國大陸企業設備已經對美國的資安構成嚴重風險。
  除了華為及中興通訊兩家公司以外,同時遭FCC點名的海康威視與大華科技兩家公司設備,正在美國被廣泛地使用,而且使用對象大多是需要監控許多設施的政府機構。此外,FCC提到海能達,包括警局在內的機構正在使用該公司的設備。
  FCC對此表示,FCC致力於保護美國國安,確保這些不可信任通訊設備不會獲致美國授權使用。由於FCC正在展開防範安全威脅工作,此次所宣布的措施是其中之一環。

5. 國內近十年來青年勞動力衰退17%
  《本會11月27日訊息》依據勞動部所公布的青年就業狀況統計顯示,出生人口不斷下降,移入人口又跟不上,將會導致台灣勞動人口衰減,進而影響台灣競爭力,近十年來國內青年勞動力不斷下滑,成長衰退17.3%。
  依據勞動部統計顯示,受到少子女化影響,15至29歲青年民間人口逐漸下降,從2010年489萬人隨後逐年下降,到2021年僅剩404.3萬人,十年以來,青年勞動力衰退17.3%。其中,有參與勞動市場的人數也是從2010年的248.7萬人減少至2021年的232.7萬人,減少16萬人,而且未來此一狀況恐怕愈來愈加嚴重。
  面對少子女化日益嚴重狀況之下,不但學者憂心,而且產業各界也是相當擔心認為,政府面對少子女化狀況應該加大力道進行補貼,或是應該引進更多勞動力,藉以補足勞動力缺口。
  不過,部分學者提到,如果勞動力供給端無法追上需求端,可能需要從需求端進行全面的盤點,是否真的需要如此之多勞動力,近年以來科技開始發展,如果產業能夠加快速進進行轉型,讓部分的勞動力藉由機器人取代,這樣也能適度緩解勞動力不足狀況,政府應該加強、加速協助產業進行轉型。

6. 工商團體期待優化投資環境
  《本會11月28日訊息》國內重要工商團體領袖都不看好明年經濟情勢,三三會長林伯豐直言,選後不論內閣是否改組,首重優化國內投資環境、融入區域經貿整合,以及緩和兩岸關係;其中,若要優化國內投資環境,則需重新檢視調整能源政策,如果政府想要台積電持續擴大在台投資,目前政府的能源政策是無法滿足台積電需求。
  工總理事長苗豐強認為,應該檢討能源政策,為台灣提供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 2025年核電廠除役之後,很難兼顧穩定及低碳需求。尤其為因應全球天然氣體供應不足及零碳能源的趨勢,日、德都已務實調整能源政策,同時提高核能比重,產業各界期待政府務實檢討能源規畫,不能預先排除任何能源,以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協助產業淨零轉型。
  其次,面對區域經貿整合趨勢,苗豐強與林伯豐皆都指出,全球化及國際化是台灣必須要走的道路,因此政府不但應儘速爭取加入CPTPP,同時也應努力與經貿夥伴洽談FTA、ECA等,否則企業都有台灣國際空間被壓縮的憂慮,國內很多傳統產業,將面臨著各國較高關稅,此一情勢對建立產業區域供應體系之發展有所阻礙。
  至於兩岸和平營造安全經營環境,是企業各界共同之期盼。以G20峰會與APEC大會為實例指出,各國都是競相展現「友中」立場與態度之下,台灣更應改善、至少需要緩和兩岸冰封緊張關係,並從兩岸經貿溝通著手打開僵局。苗豐強認為,已危疑不定的兩岸局勢,更可能影響內外投資的意願,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恢復兩岸交流,面對溝通則是當務之急。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也說,選後不論內閣改組與否,緩和目前兩岸頗緊張之關係,應該列為優先處理事項。

7. 國內景氣放緩10月續呈黃藍燈號
  《本會11月29日訊息》國家發展委員會28日公布10月景氣燈號,綜合判斷分數18分,在外貿面挹注景氣動能下,較上月的17分不降反升1分,續呈黃藍燈號,雖驚險守住未再降至藍燈,但卻又呈現景氣放緩隱憂。
  在10月景氣燈號9項構成項目中,其中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由綠燈轉呈為紅燈、分數增加2分,貨幣總計數M1B則是由綠燈轉呈為黃藍燈,分數減少1分,其餘7項燈號不變。雖外界原先預估,在各項不利因素下,10月景氣燈號應會降為藍燈,但所幸在外貿面支撐下,勉強維持黃藍燈。
  國發會經發處指出,主要原因是在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值項目轉為紅燈,在國內半導體大廠投資、設備進口大增下,帶動貿易面指標維持擴增,拉抬10月整體景氣燈號上升1分、維持在黃藍燈。
  國發會經發處表示,領先指標已經連續12個月下滑,累計下滑幅度達到8.17%,同時指標則為連續8個月下滑,累計下滑幅度也達8.37%,景氣、同時指標持續下跌,雖這個月跌幅則與上個月持平,跌幅未再擴大,但若從領先指標反映來看,未來景氣仍是相對疲弱狀況。
  國發會經發處強調,外貿面所面對的挑戰不變,除針對外在情勢變化需要持續關注外,內需情勢則要期待管制放鬆,後續12月是傳統的消費旺季,包括耶誕節慶、後續春節等,預估內需市場將會有所幫助。
  至於景氣燈號在年底前是否再次轉為藍燈,國發會經發處認為,全球通膨、升息、俄烏戰爭及中國大陸持續清零,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未來燈號如何變化,要看不確定性因素發展。
  此外,觀察今年國內景氣燈號表現,年初呈現趨熱的黃紅燈,3至8月則是轉為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9月再度轉為代表景氣趨弱的黃藍燈,雖10月維持黃藍燈,但距離代表低迷的藍燈僅有2分差距,未來亮藍燈危機未解。
  依據國發會統計,2016年以來,僅有2018年12月曾經亮出藍燈,學者認為,由於美國升息的影響是累積性質,目前美國利率已經升至4%,其對家庭經濟之影響頗大,9月美國儲蓄率降至3.1%,若未來儲蓄率轉為負值,家庭恐陷入不敷出,在歐美消費需求放緩下,台灣出口表現也將不會太好,若以目前全球經濟局勢來看,後續亮出藍燈機率還是很高。

8. 台灣2023年製造業成長率預估僅有3.24%
  《本會11月30日訊息》受到國際需求不振,連帶影響廠商接單動能,加上出口及訂單持續下滑,廠商投資意願轉趨保守,工研院29日公布IEKCQM估測結果,2023年製造業產值預估成長3.24%,整體製造業產值達到新台幣26.32兆元;比較2022年製造業產值25.49兆元、年增4.76%,雙雙走低。
  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指出,在製造業四大業別中,2023年成長動能唯有產值規模小到不及3兆元的民生工業之成長4.71%領先,相對資訊電子工業產值規模突破10兆元,雖2023年產值成長估測尚有3.38%,但較2022年的8.58%大減。
  工研院認為,在多重不確定性因素衝擊市場下,全球經濟活動放緩,2023年全球經濟景氣前景未明,台灣製造業需要謹慎前行。2023年民生工業成長領先,除了產業規模較小、拉升較快之外,三大因素激勵產值延續正向成長:1、戶外機能性服飾需求仍在,有利高附加值機能紡織產業成長;2、國內防疫措施鬆綁、邊境逐漸開放,民間消費回升帶動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創高;3、政府調降大宗進口物資稅額、國內基建工程及營造建案持續推動。
  此外,工研院IEKCQM團隊指出,國際需求疲軟,石化產品供過於求,產品利差收斂等,業者多以降低產能因應,2022年化學工業出現產值降至5.09兆元、減幅2.96%,是製造業四大行業之中唯一衰退的行業,2022下半年低迷景氣預料將延續至2023第一季。不過,隨著各國更進一步放寬防疫限制措施,經濟活動陸續回歸常態,可望為產值帶來回到正向成長的推升力道,預估2023年產值5.21兆元,成長2.37%。
  至於台灣製造業最具有優勢的資訊電子業,工研院估測,2022年產值仍有10.25兆元,來自5G、AIoT持續應用,帶動高規高值電子產品成長,輔以電動車、低軌衛星帶來新的成長動能,加上半導體先進製程新產能開出、各類終端應用產品半導體含量續增,產值成長將可望延續到2023年,惟終端需求下滑尚未完全去化,預估2023年產值約10.59兆元、成長3.38%。

9. 風力發電首度穩定突破1GW
  《本會12月1日訊息》依據台電統計,台灣陸域及離岸風力發電於30日凌晨3時20分時突破1,023MW(百萬瓦),首度為台灣風力發電之穩定突破1GW(10億瓦),上午6時發電尖峰達到歷史紀錄1,167.9MW;在18時穩定均發電在1GW,維持約15小時。
  1GW就是發電量100萬瓩,超過核二2號機一部機組(約98萬瓩)發電量。
  此外,政府宣示今年底前台灣海峽將豎立起200支風機,經濟部能源局表示,目前已建180支,外商船隊都在港口待命,只要天候合適就會出海建置,最後一個月時間將會持續拚。
  台電表示,隨著離岸風電建置量及併網量增加,穩定突破1GW發電量只是時間問題,23日是因季風增加,雖史上首次突破1GW,但隨著季風減緩又掉回來,30日則是穩定輸出超過半天以上。
  台電說明,台灣風力發電已具備GW等級的發電量,只要風力允許都有機會穩定發出1GW以上;隨著未來離岸風電建置量持續增加,將會成為風力發電常態。
  至於陸域風電部分,台電自2001年起積極發展陸域風力,迄今完成168部風機,架設地點北從新北石門,南至屏東恆春,遍布台灣西部沿海及澎湖、金門離島,裝置容量共計290MW,目前積極推動雲林台西、中港二期及彰工四期等陸域風力場址,預計2025年可達370MW。

10. 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呈現連續五個月緊縮
  《本會12月2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1日公布11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跌1.5至43.9,連續五個月呈現緊縮(指數低於50),而且創下2012年7月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
  不過,在五項組成指標中,已連續八個月緊縮的新增訂單指數緊縮速度未再惡化,反而存貨指數跌幅最大,反映製造業庫存已較前月改善。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在國際終端需求未見明顯好轉前,廠商自我解決庫存壓力,是重要的對策之一;然而,不同產業庫存調整時點不同,估計在明年第一季前無法完全解決,明年第二、三季始會陸續回到正常水準。至於景氣方面,因有全球升息循環的影響,需要稍後始有可能回升。
  中經院分析,以11月PMI組成指標的變化,比較4月PMI組成指標,雖兩者均有轉折意味,但差異很大。4月新增訂單指數中斷連續21個月擴張轉為緊縮,生產則滑落至接近持平水位;不過,製造業PMI卻又因供應商交貨時間與存貨指數仍停留在60,而維持在55以上的擴張速度,顯示產業面臨極大去庫存壓力。相對11月PMI,雖呈現緊縮加快,但在組成指標中跌幅最大的是存貨指數,顯示庫存壓力鬆動重大跡象。
  另一方面,11月台灣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MNI,雖回升2.2至52.2,轉為擴張,但八大產業呈現「內熱外冷」極大差異,出口相關、與製造業聯動較高的產業對未來的看法仍然保守,僅有住宿餐飲業對未來之看法持續樂觀。
  由於疫情解封帶給住宿餐飲業連續五個月呈現擴張,11月NMI來到62.5,而且連續六個月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呈現擴張,指數高達75。此外,11月股市反彈、運動賽事開打、年底結案旺季等,讓金融保險業、資訊暨通訊傳播業及運輸倉儲業的商業活動與生產指數帶來大幅攀升,連帶推升全體非製造業商業活動與新增訂單由緊縮轉為擴張。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