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貿易倡議啟動談判之後首次會議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11-11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11月5日至11月11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台美貿易倡議啟動談判之後首次會議
  《本會11月11日訊息》「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啟動談判之後,首次實體會議於8日、9日在美國紐約舉行。我方係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會同駐美代表處、經濟部、財政部、法務部、廉政署、國發會、農委會防檢局、行政院法規會及經貿談判辦公室等單位代表參加。
  行政院經貿辦10日指出,雙方主要著重針對各自整體法制層面異同,以及維護對雙方企業有利經營環境的政策作法等交換意見,同時涉及我方所主張優先談判的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污和良好法規實務等四項議題先行談判。
  首次談判會議確實主要涉及上述議題,不過僅是討論,雖雙方尚未達到取得共識階段,但我方仍然希望以年底之前取得先簽部分議題BTA(雙邊貿易協定)為目標。
  行政院經貿辦指出,台美雙方在此次會議上展現極高意願,會議成果非常正面性及具有建設性,此對後續進展非常有益。此外,雙方同意未來持續透過各項視訊和實體會議進行談判,儘速獲致豐碩成果。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指出,台美雙方兩天會談非常具有成效,雙方針對此一倡議所規劃的11個貿易領域關鍵概念進行交換意見,同時雙方約定未來召開更多會議。

2. 七大工業國家外長會議聚焦對中經貿投資
  《本會11月5日訊息》七大工業國家(G7)於3-4日在德國小鎮明斯特召開為期兩天外長會議,針對中國大陸議題包括中國投資、德國總理蕭茲訪中、各國將中國大陸視為競爭之對手加以協調應對展開討論,以及俄烏戰爭、印太地區、伊朗和非洲等問題進行研商。
  美國之音報導,隨著中共「二十大」落幕,本次G7外長會議聚焦討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更進一步集權之後,中國大陸的發展和印太地區的安全問題。其中,針對習近平最近表示中國大陸永遠不會放棄武統台灣選項,英國外交部聲明指出,G7外長將會討論台灣議題,並且研擬加強G7與區域國家之合作。
  經貿方面,各國聚焦應對中國投資,降低對中國大陸經濟之依賴。此外,G7對前往中國大陸訪問的德國總理蕭茲,亦即出訪前夕促成中資企業入股德國最大港漢堡港股份高度關注。
  路透引述美方官員指出,G7長久以來是急迫議題政策協調的重要機制,本次會議時機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更進一步協調政策非常重要。此前傳出,美國曾向德國施壓,要求勿使中資獲得漢堡港股權,最終德國將中資收購之股份比例從原先擬議35%降低到24.9%。美國強調,各國都要對中國投資及其可能帶來的安全威脅持著謹慎態度。
  G7輪值主席國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表示,中國大陸不但是處理國際問題的合作夥伴,而且是競爭國家,若從中國大陸對國際秩序的理解來看,其亦是對手。
  此外,德日於會議期間中舉行高層會談,除兩國外長貝爾伯克和林 芳正之與會外,兩國防長透過視訊參與。雙方譴責北韓近日多次發射導彈,同意加強國防合作,以及計劃舉行聯合軍演威攝俄羅斯及中國大陸。

3. 聯準會金融穩定報告示警高利率高通膨是美國經濟最大的風險
  《本會11月6日訊息》美國聯準會(Fed)四日在公布金融穩定半年期報告中指出,不斷高漲的利率、高升的通膨、債券流動的緊縮與地緣政治的緊張是最大之風險,若利率調升超過預期水準,恐將引發金融波動加劇,甚至更進一步傷害經濟。相對五月所公布的半年期報告,這份最新報告將市場的流動性緊張與波動性列入風險;此外,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可能衝突也受關注,關注程度從14%上升至42%。
  Fed報告指出,Fed為降低頑強的通膨,啟動升息週期,如果利率升高超過預期,「將削弱家庭與企業的償債能力,導致拖欠、破產及其他形式金融困境增加」,最終可能導致市場波動加劇、流動緊張,更進一步促使資產價格、包括房價暴跌。
  Fed報告認為,「這些效應恐將引發更廣泛地金融中介機構損失,降低取得資本機會,提高融資成本,此將會對資產價格、信用與經濟更進一步造成負面後果」,該項報告補充,「隨著估值位於高價水準,對房價之衝擊尤其敏感」。
  Fed副主席布蘭納德在另一聲明中指出,去半年曾席捲一些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及波動性。尤其是「在目前全球貨幣政策同步快速緊縮之下,伴隨居高不下通膨,以及與疫情與戰爭相關的高度不確定性,促使一個衝擊、例如核心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就能導致脆弱性擴大,進而加劇風險」。
  不過,Fed指出,美國銀行系統內部槓桿仍然相對較低,大型銀行有足夠的資本吸收衝擊,即使在經濟大幅放緩期間下亦然。再者,重要的銀行開始降低資產負債表的風險,其信貸損失脆弱性顯然「中等」。
  Fed同時提到源自於國外風險的波動,包括:與中國大陸及烏克蘭戰爭相關的風險,恐對「對沖美元部位機構及市場運作造成危險」。

4. 日本將與美國研發下一代半導體
  《本會11月7日訊息》依據《日經亞洲》報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除了對中國大陸祭出晶片的禁令,禁止與中國大陸半導體技術、製造設備等方面的貿易之外,逕向日本及荷蘭要求聯合限制晶片技術流入中國大陸。
  自從10月以來,拜登政府祭出晶片禁令,禁止與中國大陸半導體技術、製造設備和相關人力資源方面的貿易。由於美國在用於半導體的設計程式方面極為強大,韓國和台灣公司處理許多使用美國技術產品皆受晶片禁令約束。
  美國的應用材料公司、荷蘭的ASML和日本的東京電子為全球晶片製造設備三大公司,主導全球晶片製造設備市場。由於日本和荷蘭半導體製造設備方面實力強韌,雖迄今為止尚未受到美國監管,但卻又是美國目前關注的對象。
  美國商務部部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3日在CNBC上表示,未來將會看到盟國(例如日本及荷蘭)效仿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晶片之限制,藉以確保美國公司不會將市場份額外留給外國競爭對手。雖訪談內容並未提及具體細節,但似乎是美國政府官員在談到出口限制合作時首次點名的具體國家。
  依據報導,日本預計將撥出23.8億美元的預算,用於與美國合作下一代半導體之研發,這筆支出是本財年第二次補充預算法案的部分之一,在法案中包括將投入4500億日元在日本建設先進芯片生產中心。
  日本將會投入3700億日元用於獲取關鍵製造材料,生產中心於2022年底前開工建設,期望在2030年底前擁有生產2納米芯片能力。

5. 勞保若不改革2032年破產
  《本會11月7日訊息》政府明年將會撥補勞保450億元,以穩定勞保基金之水位,其金額創下歷年新高。然而,依據學者專家精算指出,即便政府每年撥補達到千億元,若未能搭配年金改革措施,勞保財務只是延後四年、仍將於2032年時破產。
  依據勞保2021年精算報告(衡量日為2020年12月31日),勞保未來50年共計負債將擴大為11.05兆元,扣除提存準備之後,潛藏負債則擴大至10.29兆元,因政府撥補及勞保基金績效提升,而使得勞保破產年限延至2028年,亦即在六年後破產。此外,勞保潛藏負債繼續擴大,依據勞保局預算書,2021年底勞保潛藏負債已更進一步擴大至10.82兆元。
  勞動部長許銘春之前表示,勞保改革必須通盤考量,改革方向之一是由政府撥補,已經在做,未來將視政府財政狀況及勞保基金水位,適度提高政府撥補。事實而言,行政院自2020年起撥補勞保200億元,2021年撥補220億元,2022年撥補300億元,明年撥補則調高至450億元。
  許銘春在2020年11月底曾經在立法院社福委員會詢答中表示,勞動部內部試算,政府每年必須撥補800億至1,000億元,同時搭配調降給付,少領一些,始能夠讓勞保不致破產,可以讓勞保維持二、三十年之穩定。
  不過,學者專家試算,即便政府每年撥補千億元,若沒有其他改革措施,則勞保也只不過延後四年破產。亦即勞保潛藏負債之所以破10兆元的真正核心問題,是在勞保每年收支嚴重失衡,一年收入只有4,200億元,未來不再增加,或者增加有限;相對給付卻又急劇膨脹,目前支出4,600億元,預估短短幾年將會突破兆元。現在距勞保破產年限只有六年,就算政府撥補千億元,只有6,000億元,難以填補勞保仍快速膨脹的給付,因此勞保只能延後四年破產。
  此外,在實務上,政府也不可能每年撥補千億元,一旦多補勞保,就會排擠其他部門支出。因此,不論政府撥補多少,若沒有改革,則阻止不了勞保短期破產危機。

6. 台灣2020年購買力平價換算每戶財富79.8萬美元
  《本會11月8日訊息》主計總處7日公布「國情統計通報」指出,2020年台灣家庭部門以購買力平價(PPP)的換算,平均每戶資產淨值(財富,不含人壽保險及退休準備)達到79.8萬美元(折合新台幣1,263萬元),較2019年的1,202萬元增加5%;若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之比較,則2019年台灣高居第三。
  主計總處表示,主要原因是在金融性資產淨值增加55萬元,其中每戶有價證券增加37萬元、現金及活期性存款增25萬元所致,預期2020年台灣仍會排在前段行列。
  主計總處表示,若與OECD會員國(38國)及夥伴國(3國)的PPP比較,台灣平均每戶財富,台灣2019年為76.0萬美元,高於OECD國家中位數字的25.5萬美元,排名僅次盧森堡的94.1萬元與瑞士的86.2萬元,排名第三,優於南韓及日本。
  主計總處分析,每戶家庭財富包含金融性與非金融部分,其中的關鍵是國人有儲蓄之觀念,因此不斷累積一些金融性資產,包含股票、存款等,加上愛買保險,這些都有利於表現;此外,台灣物價相較其他國家為低,在換算PPP上比較具有優勢。

7. 台灣10月通膨壓力微降尚未紓緩
  《本會11月9日訊息》主計總處8日公布物價統計指出,雖10月通膨率降至2.72%,惟受到國境開放帶動休閒娛樂費上漲影響,核心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升至近14年來單月新高。此外,由於新台幣貶值推升進口物價,輸入性通膨壓力尚未紓緩,物價上漲壓力仍然不小。不過,隨著國際原材物料走跌,研判未來輸入性通膨壓力可望緩步紓解。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表示,10月隨著油料費、外食費漲幅趨緩,加以水果價格下跌,通膨率(CPI年增率)降至2.72%,連續第三個月低於3%。不過,核心物價年增率卻又升至2.96%,創下近14年來單月新高。
  主計總處分析,10月娛樂服務費(包括遊樂場入場費、旅館住宿費、國內外旅遊團費等)隨國境開放,國人休閒需求提升,年增率升至3.15%,創下近13個月以來最高,這是10月核心物價升高原因,排除娛樂服務費,核心物價漲幅則與上月持平。
  主計總處指出,國際農工原料行情走跌,雖以美元計算的進口物價10月年增率僅有0.23%,但由於新台幣較上年同月之價格貶值12.6%,導致依據新台幣計算進口物價漲幅高達14.7%。主計總處研判,隨著最近國際農工原料價格持續走跌,11月通膨率可望較10月通膨率之漲幅略微縮小。
  主計總處也公布了穩定物價小組所關注的17項民生物資,由於雞蛋、沙拉油、麵包、衛生紙漲幅仍高,尤其雞蛋年漲40%為最,17項平均年漲6.9%,創近14年新高(164個月),這些皆和原材物料行情、新台幣匯率貶值相關,隨著原材物料走跌,研判未來這些民生物資漲勢將不會再一直往上。

8. 台灣出口連續二個月負成長本季恐陷負成長
  《本會11月9日訊息》財政部8日公布10月出口僅達399.3億美元,年減0.5%,連續二黑,減幅較預期之數值收斂,主要原因是因iPhone新機「蘋果光」加持、緩和跌勢;不過,出口走緩、旺季不旺趨勢依舊不變,第4季將是今年最慘一季,恐將轉為負成長。
  財政部統計處表示,業界普遍認為旺季不旺已成定局,第4季受到基期偏高牽制,出口可能落入負成長,若按照季節走勢推估,則11月出口可能介於383億至395億美元間,年減5%至8%間。
  財政部統計處指出,通膨籠罩全球,各國啟動升息循環,加上中國大陸清零抗疫衝擊,國際終端需求下滑趨勢蔓延,造成產業鏈結庫存壓力有增無減,在10月出口主要貨品中,共有三貨類成長、八貨類衰退。
  其中,電子零組件表現最佳,10月出口169億美元,年增15.9%,連續42紅,主要受惠iPhone新機拉貨,若剔除電子零組件,則全部出口降幅將擴大至接近一成。
  此外,雖資通與視聽產品8、9月皆為負成長,但10月意外轉為正成長,出口規模65.5億美元,更是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1.4%,反映美國、東協市場需求。再者,礦業產品由於油價高檔、需求殷切,10月出口15.6億美元、年增54.2%,增幅則是11貨類之冠。
  反觀光學器材10月出口年減42%,在電視、電腦等終端需求萎靡不振下,國內面板大廠擴大減產,使得跌幅擴大;另一方面,塑橡膠及其製品年減28%、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年減27%,買氣迄今未見好轉。上述三貨類皆創近13年來最深跌幅。

9. 台英經貿對話七大議題會後簽署創新研發合作MOU
  《本會11月10日訊息》台英經貿對話會議於9日在台北召開,雙方針對農業、能源、醫藥、金融服務、商業及人才鏈結、科技、經濟韌性及供應鏈合作等七大議題深入交流,會後經濟部技術處與英國創新局簽署《台英創新研究發展合作備忘錄(MOU)》。
  台英經貿對話會議是由經濟部政次陳正祺與英國國際貿易部貿易政策副部長韓斯韓斯共同主持,這是疫情爆發之後首次實體會議,雙方目標除了加強台英經貿互惠交流,促成雙邊簽訂投資貿易協定之外,期待英國可以順利成為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成員之後,支持台灣成為會員,共同促進更多經貿合作。
  經濟部表示,台英已經在10月時完成簽署「台英雙邊促進航空安全工作協議」,此次雙方除七大議題外,在供應鏈合作議題上,新增電動車、5G、半導體等具體討論內容。這次會後簽署「台英創新研究發展合作備忘錄」,將成為我方技術處與英國創新局推動共同補助機制之基礎。
  英國創新局指出,這次經貿對話會議針對雙邊貿易政策、供應鏈合作,以加強經濟韌性進行具體交流,強化雙邊更深層的策略合作,英方承諾在2025年3月前提供500萬英鎊,藉以促進雙邊科研合作計畫。
  在半導體部分,經濟部指出,雙方將針對半導體產業發展及合作機會進行交流;工研院電光系統所將會與英國化合物半導體應用創新中心(CSA),進行化合物半導體研發合作。
  在5G部分,我方已經成功推動開放驗測平台與英國智慧無線接取網路開放式網路創新中心(SONIC)合作。在電動車部分,我方逕向英方介紹國內電動車供應鏈發展概況及ICT產業優勢。

10. 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再度呈現負成長
  《本會11月11日訊息》主計總處10日公布受僱員工薪資調查指出,由於物價漲幅超過薪資增幅,今年1~9月「實質經常性薪資」依舊下滑0.07%,為近九年同期再度負成長(2014年以來)。不過,隨著國境開放,旅宿相關行業僱用、薪資可望更進一步改善。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表示,今年1~9月經常性薪資成長2.99%,雖表現不錯,但受到俄烏戰爭帶動物價上漲影響,導致實質經常性薪資成長轉為-0.07%。過去在民國97年全球金融海嘯時,以及在101年歐債危機時,也曾因物價高漲而呈現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指出,今年1~8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已下降至-0.02%,原本預期1~9月將有機會轉為正成長,因為9月工作天數比8月少兩天,按月發放獎金及酬勞減少,導致累計減幅略呈擴大而且減幅擴至-0.07%,結果續呈負成長。
  主計總處認為,雖實質經常性薪資負成長,但隨著疫情趨緩,商業活動逐漸恢復,9月包括住宿餐飲業、休閒娛樂業、批發零售業受僱人數、經常性薪資都將比去年同月成長,以住宿餐飲業為實例,自從今年7月以來僱用人數已連三個月增加,共計增加1.5萬人;再者,隨著10月國境解封,這些內需行業僱用、薪資可望更進一步改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9月製造業加班工時減幅擴大,與上年同月比較,製造業7月加班工時減0.1小時,8月減0.7小時,9月減1.2小時。另一方面,9月製造業僱用人數比8月減少5千人,這些是否反映製造業生產,已開始受到全球景氣放緩的影響,必須持續加以觀察。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