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經濟成長下修至3.76%通膨上調為2.92%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08-19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8月13日至8月19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經濟成長下修至3.76%通膨上調為2.92%
  《本會8月13日訊息》主計總處12日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二度下修至3.76%,調降0.15個百分點。至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通膨率)預測,則是上調為2.92%,創下14年來新高。
  主計總處表示,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修正為3.72%,第二季初步統計為3.05%,上半年經濟成長率為3.38%。至於全年經濟成長預測方面,主計總處最新預測為3.76%,較5月預測的3.91%下修0.15個百分點,通膨率則是由之前估的2.67%上修為2.92%。此外,明年經濟成長預測為3.05%,通膨率為1.72%。
  主計總處指出,經濟成長率從原先預估3.91%到近日預估3.85%,到公布的3.76%,下修0.09個百分點,相對整體金額減少200億台幣,各個支出層面都呈穩定成長,亦即此次是成長下修,並非是經濟下修。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認為,此次下修包括兩個關鍵因素,主要的是輸出,商品出口減少,而且關鍵是在下半年有所調降,景氣看似較差;此外,民間消費降低0.07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因下半年消費將會調低,例如國人出遊速度再度放慢,國人消費力道減弱。
  雖國際機構下修全球GDP幅度很大,但台灣修正幅度相對和緩,主計總處表示,預測台灣今、明年經濟成長不是很高、但是較為穩定,所以不會國外波動幅度很大。
  至於投資方面,去年固定投資成長率15%,今、明年各有6.14%、3.68%,去年因為外銷情形很好,固定資本形成增加很多,在偏高基礎上,雖今、明兩年投資不會那麼之高,但仍是成長。
  另一方面,通膨率上修到2.92%,雖國內機構預估將會突破3%,但此次預測依據最近油價、食物、非屬能源等國際價格設定進行判斷,趨勢往下,雖商品類別漲幅較低,但也有外食及房租會使上漲幅度維持較高水準,綜合兩項因素研判,第三季可望在3%左右,第四季在3%以下。

2. 主計總處公布110年家庭所得差距6.15倍創下十年新高
  《本會8月13日訊息》行政院主計總處12日公布1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每戶5等分位所得差距6.15倍,較109年的6.13倍增加,貧富差距逐漸擴大,而且連續四年擴大,創下101年以來新高。
  主計總處表示,110年每戶家庭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109.1萬元,較109年增1.0%,中位數為92.9萬元,較109年增0.1%;若剔除戶量因素後,則每人可支配所得平均數為37.7萬元,較109年增2.1%,中位數為32.6萬元,較109年增1.8%。
  至於每戶5等分位所得差距6.15倍,較109年略為增0.02倍,創下101年以來、近十年來新高。每人5等分位所得差距3.91倍,較109年增0.07倍。
  主計總處表示,倍數擴大原因主要是因資本所得發展,這是長期也是世界趨勢,所以需要透過社會福利措施加以改善,如果沒有採用移轉收支進行改善,其差距將會愈來愈大。
  主計總處認為,在台灣所得中前1%最高的家庭,占全部所得的10%,與日本之狀況接近;相較而言,美國占22.75%、南韓占12%、新加坡占14%,顯示台灣高位所得占比與世界其他國家比例之比較仍然較低。

3. 新興市場股債整體投資風險升高
  《本會8月15日訊息》阿根廷央行升息69.5%打通膨已震驚全球,金融行業高層分析,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新興市場長期公債殖利率統計資料,以及今年以來關於新興市場發債規模統計等兩大指標顯示「骨牌效應」已經發生,現在不僅阿根廷,整個新興市場經濟體都令全球投資人擔心,整體股債投資風險急劇升高,尤其是債券之風險更為明顯。
  依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統計,目前新興市場長期公債殖利率較美國同年期債息高出8個百分點以上國家,已經從年初16個增加至23個,整體新興市場不確定性愈來愈高,而且新興國家內部經濟失序,將會導致通貨膨脹更進一步惡化,陷入惡性循環。
  再從發債規模指標來看,今年來新興市場發債規模較去年同期大減43%,籌措資金2,635億美元,更是2016年來同期最低,顯示新興市場逐漸面臨再融資困難,發債規模大減並非發債國家資金需求減少,而是投資人不願意買。上述兩大指標顯示,新興市場已經產生債務風險升高「骨牌效應」,此意味著投資風險隨著升高。

4. 上市、櫃最強半年財報盈餘2.19兆元
  《本會8月16日訊息》上市、櫃公司第二季財報出爐,上市、櫃公司稅後純益共計1.07兆元(包含15家金控),季減7.7%、年增2.6%,上半年稅後純益共計2.19兆元,超越去年同期2.03兆元,年增7.8%,創下歷史第二季及上半年最佳獲利數字。
  依據統計分析,上市公司第二季稅後純益1兆元,季減8.0%,年增2.8%,創下連續三季破兆元佳績,共計140家創下歷史新高,僅次於2015年第三季的160家紀錄。至於上櫃公司第二季稅後純益659億元,季增3.1%,年增5.9%,亦有雙增佳績。
  在各類股中,電子股第二季獲利表現最佳,上市、櫃公司稅後純益共計高達5,956億元,季增6.3%,年增16.2%;在電子次產業中,半導體稅後純益4,011億元,季增11%、年增50.4%,網通股、電子零組件及其他電子亦有季增、年增雙位數成長動能。其次則是航運類股,第二季稅後純益1,977億元,雖季減9.0%,但年增88.9%,依舊亮麗。
  第三的是金融類股,第二季稅後純益805.9億元,季減48.9%、年減52.7%,主要受到金融市場震盪、股債齊跌,以及今年以來疫情升溫,導致不少產險、壽險業者支付鉅額防疫險理賠,使得整體金控獲利表現大受影響。
  另一方面,在個股中,台積電、長榮、陽明、聯發科及鴻海名列獲利前五強,第二季純後稅益共計4,635.8億元,約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獲利的四成,堪稱台股最佳獲利單位。
  依據專家分析,上半年財報數字創下新高,主要是在第一季獲利貢獻較多,長鞭效應仍在,而且台積電等五強維持成長動能。不過,需要提防電子類股旺季不旺,消費電子產品庫存壓力加大,台塑等塑化股利差縮小,自第三季起,必須留意企業調庫存造成獲利衰退風險。
  此外,受到終端需求疲軟影響,消費商品開始庫存修正,5月傳出三星停止進料一個月去化過剩庫存,7月再度傳出中系手機第三季暫緩拉貨,並且在8月企業財報展望中,確認NB、PC需求量,將進一步下修15%~20%。
  綜合各個企業展望觀察,科技業供應鏈存貨調整將延長至明年上半年,企業獲利則需等待明年第二季恢復成長動能。

5. 全球需求減弱導致亞洲經濟前景蒙上陰影
  《本會8月16日訊息》綜合外電,日本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化季比成長2.2%,比第1季上修之後的0.1%加速成長,雖低於市場所預期的2.5%,卻是連續第三季擴張,整體GDP規模已回升至542.12兆日圓(4.07兆美元),超越新冠疫情之前水準,反映日本終於迎來漫漫復甦之路。
  泰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較一年前成長2.5%,雖低於市場所預期的3.1%,但比第1季的2.2%攀升,擴張腳步是一年以來的最快。當局小幅上調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區間2.7%~3.2%,高於之前所預估的2.5%~3.5%,並且預測外國旅客明年能夠重返3,000萬人次,高於今年接近1,000萬人次。
  雖日本與泰國上季經濟維持擴張步伐,顯示亞洲正持續從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中復甦,但仍取決於全球景氣的發展,尤其「世界工廠」中國大陸海外訂單卻又持續萎縮,整體經濟情勢不容樂觀,顯示全球需求減弱,使得亞洲經濟前景蒙陰影。
  此外,彭博資訊訪調顯示,包括耶誕裝飾品、服裝和帳蓬在內,中國大陸廠商收到海外客戶訂單日漸萎縮,許多專家認為,中國大陸最好狀況也只是和去年持平。
  其實,從中國大陸主要產業樞鈕地區呈現的狀況透露,因應生活成本快速上升,世界各地家庭都勒緊腰帶,而且可能長期對消費保持謹慎之態度。尤其出口訂單自從3月以來持續下滑,例如歐洲客戶現在詢購數量也只有去年同期的近30%~50%,亦即現在海外客戶顯然是想先行出清庫存,並非再訂產品,預料未來一、兩年需求都將維持低迷。

6. 中國大陸持續出脫美債創下12年最低
  《本會8月17日訊息》依據美國財政部美東時間15日所公布的2022年6月財政部國際資本(TIC)報告顯示,中國大陸6月所持美國國債減少130億美元,降至9,678億美元,連續第七個月減持美國國債,持債規模降至2010年5月以來最低。但是,中國大陸仍是美債第二大持有國,僅次日本。
  最新所披露的TIC數據顯示,美國最大債主日本減持美國國債趨勢已按下「暫停鍵」,日本6月所持美國國債增加126億美元,達到1.23兆美元。此乃因為美國加息和日本寬鬆貨幣政策分化,日本3、4月連續減持美債,降至1.2185兆美元,5月則微升至1.22兆美元,6月已續升至1.23兆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自2021年12月以來連續第七個月共計減持1,131億美元美國國債,規模降至12年來最低。值此美中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緊張局勢不斷升溫之際,中國大陸經濟體持續減持美債,格外受到外界關注。
  路透援引ING全球市場分析稱,自從人民幣5月中旬觸及約20個月低點以來,人民幣對美元之匯率基本穩定,升值約1%。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美國扣押俄羅斯外匯儲備之後,地緣政治勢力範圍擴大,中國大陸持有美國國債恐仍將進一步下降。
  報導指出,美債在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中占有較大比例,從中國大陸的角度來說,在中美緊張關係升級時,中國大陸也有受到同樣制裁風險。其實,中國大陸從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川普前朝政府時期開始逐漸減持美債,目前則是加快減持速度。
  至於海外6月持有美國國債增加51億美元,達到7.43兆美元。依據美國財政部資料,6月所有外國淨買入長期證券、短期美國證券和銀行流動資金共計221億美元。其中,外國私人淨流入231億美元,外國官方淨流出111億美元。
  在其他資產類別中,外國人在6月連續第六個月出售美國股票金額達到253.6億美元,5月流出91.5億美元。美國公司債在6月獲得139.9億美元淨流入,5月則為44.6億美元。

7. 拜登簽署通膨削減法案
  《本會8月18日訊息》綜合外電,美國總統拜登16日簽署《通膨削減法案》成為法令,透過投資與獎勵潔淨能源、解決高昂藥價問題和逕向大型企業加稅等對抗通膨,估計在未來10年內削減超過3,000億美元財政赤字。
  依據新法,將會在氣候與能源計劃上投入3,690億美元,投入640億美元讓「平價醫療法案」補助措施延長至2025年,藉以減少醫保費用,在西部乾旱復原計劃中投入40億美元。此外,針對一年獲利超過10億美元企業課徵最低15%稅率。
  這些相關投資與加稅等措施,估計未來10年為政府增加7,370億美元之稅收,稅收主要來自15%最低企業稅率和處方藥品定價改革。在預期稅收減去投資後餘額,可望減少超過3,000億美元赤字。
  雖新法規模遠低於拜登去年力推沒結果的1.75兆美元「重建美好未來」方案,但仍然實現其部分政見。例如:新法針對潔淨能源產業提供補助和減稅等,吸引業界在美投資與生產相關設施,更進一步兌現其推廣潔淨能源承諾,估計新法有助美國2030年碳排放量比較2005年減少40%。
  新法惠民措施包括絕大部份醫療法案措施,將自明年開始降低民眾部份負擔費用,例如胰島素自付費用上限每月35美元。此外,民眾購買電動車有7,500美元之扣抵稅額,居家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與節能家電等可得扣抵稅額等獎勵。
  由於新法將讓民眾受惠,外界預期有助提升拜登民望,有利民主黨11月期中選舉選情。依據路透/Ipsos民調,8月9日簽署《晶片法案》當天支持率即回升至40%,創下二個月支持率新高。
  拜登在簽署新法後表示:「雖民主黨人與美國人民的期待站在一起,但國會每個共和黨人站在特殊利益(集團)一邊」。亦即通膨削減法案在參眾兩院投票中,共和黨議員均未投下贊成。

8. 德國廢核政策共識轉彎
  《本會8月18日訊息》綜合外電,能源危機罩頂,德日韓核能政策轉彎!依據外媒引述德國官員說法指出,俄羅斯減少天然氣供應,導致德國今冬恐將面臨能源短缺危機,已經規劃延後關閉該國最後三座核電廠,這也意味德國將首度違背20年來奉為圭臬的廢核政策。此外,前任國際能源總署(IEA)高層表示,日本對重啟核電廠的民意支持已經突破6成,為2011年福島核災以來的最高。至於韓國尹錫悅政府,也決定提高核電比重至3成。
  德國在2000年代初期時推動逐步淘汱核能發電廠計畫,並且一直以來是德國政界奉為之圭臬。雖德國規劃延後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目前尚未取得總理蕭茲(Olaf Scholz)正式採納,並且可能需要國會通過,目前其細節仍在討論,加上內閣決議必須等待數周之後所出爐的能源需求評估,但德國官員認為結果早已揭曉。亦即政府官員認為,讓3座仍運作的核電廠無須依照預訂12月31日關閉的兩項關鍵條件已經達成,一是德國可能面臨天然氣短缺,二是核能反應爐延長運作沒有安全疑慮。
  蕭茲上周首度提到讓德國最後3座核能反應爐持續運作,應是合理決定。不過,延長核電廠使用年限,並非解決冬季能源短缺癥結,但若核電廠持續供電,可讓柏林當局減少對天然氣或燃煤供電的倚賴。依據統計,核電大約供應德國發電量6%。
  此一規劃顯示俄羅斯攻打烏克蘭促使歐洲政界亂了陣腳,尤其是長久以來與俄羅斯擁有密切經濟關係的德國,後者則是經濟高度仰賴俄羅斯天然氣供應。
  至於亞洲方面,曾經任職IEA、現在擔任地球降溫創新論壇(ICEF)主席田中伸男表示,考量能源短缺及寒冷冬季,使得日本重啟核能民意支持已經超過60%。田中提及民眾已更加認同:「日本若無核電,則在今年底將可能面臨著嚴重問題」。
  南韓政府也從反核改為挺核,尹錫悅新政府在7月初國務會議通過「政府能源政策方案」,一改前任文在寅政府反核立場,決定在安全的前提之下,2030年之前南韓核電發電占比要提高到30%,確保南韓供電穩定無虞。同時,要將化石燃料進口依賴,降到60%以下。

9. 台美正式啟動貿易倡議談判
  《本會8月19日訊息》行政院18日宣布《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經貿談判辦公室正式啟動。經貿辦指出,今年6月1日台美雙方宣布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在準備過程中,雙方均展現高度企圖心,期盼盡速獲致具體成果,達成簽署貿易協定。此一期間經由嚴謹準備過程及協商,雙方同意正式啟動台美貿易協商談判。
  經貿辦表示,在未來談判中,雙方將就(1)貿易便捷化;(2)良好法規實務;(3)反貪腐;(4)中小企業;(5)農業;(6)標準;(7)數位貿易;(8)勞動;(9)環境;(10)國營事業;(11)非市場政策與作法等十一項議題作為範圍進行談判,在公平、對等的基礎之上進行協商。
  經貿辦指出,雖本項談判並不涉及關稅,但所涵蓋的項目具有四個重要目標 :
(1) 強化國家整體經濟實力,包括促進台美農產品貿易,協助國內中小企業拓展美國市場、強化台灣數位經濟能量,有利我國重視環境保護、勞工權益在國際間形象。
(2) 強化台美雙方投資及貿易,增加國際投資臺灣信心,讓臺灣有更多的機會吸引美國甚至全球的資金和技術。
(3) 強化台灣與各國制度之連結,有助我國推動加入CPTPP,擴展國際空間,可讓台灣有更多之機會與各國加深制度之連結。
(4) 強化市場經濟體制,雙方可以共同合作,增強我國面對非市場政策及作為能力。
  經貿辦表示,台美雙方在本項協定中同意經由合作,針對婦女、弱勢及中小企業等族群提供協助,可以符合我國多元(diversity)、機會平等(equality)及擴大包容(inclusiveness)等核心價值,彰顯目前國際間企業治理趨勢,例如: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
  最後,經貿辦提到,過去兩個月來政府相關單位已經進行多次沙盤演練,依據國際趨勢,備妥各項方案面對本項談判,相信未來達成簽署協定,將有助我國強化及深化與美國之經貿關係。

10. 聯準會支持繼續升息抑制通膨美元強勢再起
  《本會8月19日訊息》依據美國聯準會(Fed)17日公布的7月例會會議紀錄顯示,聯準會官員支持繼續升息,以抑制頑固的通膨。
  受到此一消息激勵,讓美元18日勁升0.43%至107.12,使得美元對六大對手貨幣的美元指數,創下7月稍晚以來最高水準。其中,英鎊跌破1.2美元關卡,降至1.2015美元的三周新低;歐元下滑0.2%,報1.0157美元;日圓降至135.45日圓。
  會議紀錄顯示,短期並無降息可能,粉碎近來外界認為聯準會2023年可能降息。雖聯準會官員同意必須繼續升息,藉以壓低通膨,但暗示未來可能放慢升息步調。聯準會之前在7月26至27日例會投票升息3碼,延續6月例會升息幅度,創下1994年來最大升幅,聯邦基金利率區間升至2.25%至2.5%,此為2019年中以來最高水準。
  依據會議紀錄,「與會官員認為,隨著貨幣政策立場更進一步緊縮,在某個時點上放緩政策利率調升步伐,同時評估政策調整對經濟活動和通膨的影響,是合適的」。聯準會官員指出,若公眾質疑聯準會持續升息以遏止通膨的決心,則將面臨通膨根深蒂固的重大風險。
  美國物價壓力近來有緩和之跡象,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6月之CPI持平,主要因為能源、機票和二手車輛價格下降,激起外界預期聯準會可能暫緩升息。此外,會議紀錄顯示,雖官員預期能源價格下跌將讓今年通膨下降,但價格下滑不足顯示通膨持久降低,因為能源價格可能快速反彈。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