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白皮書直指台灣面對五大風險提出九大建言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08-05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7月30日至8月5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工總白皮書直指台灣面對五大風險提出九大建言
《本會8月2日訊息》全國工業總會1日公布以「轉骨」作為主題的2022年白皮書。在2022年白皮書中直指,台灣目前正面對著包括:「產業失衡」、「能源挑戰」、「人口危機」、「通貨膨脹與供應鏈變化」、「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風險」等五大風險。
工總白皮書特別歸納出九大建議方向包括:
一、「推動台灣成為區域運籌中心」:除目前政府推動的「亞洲高階製造中心」與「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外,建議區域運籌中心納入智財中心、營運總部中心及資產管理中心。
二、「打造陸海空新興產業體系」:建議政府在半導體、5G通訊產業外,加強力道推動陸(電動車)、海(離岸風電)、空(太空、低軌衛星、無人機)等新興產業,提供中小企業有機會切入並參與高附加價值供應鏈,將有助於提振產業競爭力,才能完善台灣產業結構,進而促使生產資源獲致合理配置與有效運用。
三、「加速基礎建設更新速度」:建議政府多加利用基礎建設證券化、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將民間資金與思維納入公共建設推動機制中。
四、「多元布建新能源,確保穩定供電」:政府能源政策應該重新檢討評估未來10年電力需求,而且所有能源不論燃煤、燃氣、再生能源,或是核能、氫能、冷能都應列入考量,俾以規劃最適切的能源發電結構;配合台灣產業發展,參考國際能源署(IEA)全球能源配比,訂定能源分期目標,才能長期兼顧穩定供電與減少碳排目標。由於核電有助增加電力調度彈性,政府應該審慎評估現有核電延役,扮演備載能源角色,同時參考法國發展新的一代小型核能設施做法,不宜將作為基載能源、減少排碳的核電,從能源選項中排除。
五、「全力推動低碳轉型」:建議政府儘速擴大驗證量能,協助中小企業進行碳盤查,並以政策獎勵措施,鼓勵企業投入淨零排放;協助中小企業理解零碳排議題之重要與帶來影響。至於碳費問題,徵收對象應該擴及所有事業與民生,以直接與間接溫室氣體排放者為對象,建議碳費費率先低後高分段滾動檢討。
六、「解決人口危機與人力資源不足困境」:近年愈來愈多國家改弦更張,逐步從獎勵生育的角度轉型為營造快樂、宜居的居住環境著手,增加人民幸福感,進而帶動提升生育率。政府應該思考從「建立宜居環境」與「強化個人效率」著手,推動整體社會正向循環,包括大量興建社會住宅,藉以減輕家庭債務,進而縮小貧富差距;在教育上,推動平等、適性教育,產學之間緊密合作,避免產生學用落差鴻溝,「打造宜居社會、快樂國度」,才是提高生育根本解決之道。雖拓展與擴充人力資源是治標,但遏止人口數量持續下探是治本。亦即挽救人口危機,需要追本溯源,摒棄短期措施,才能找到解決之道。
七、「協助產業應對通貨膨脹與供應鏈重組」:建議政府應該全面掌握全球物價波動情形,同時確保能源、原材物料、糧食供應穩定;並且檢討政府總體金融及財政政策配合調整;行政部門可以考慮利用大數據資料庫,建立原材物料價格變動模型,俾利產業預測重要物價指數波動狀況。產業各界希望政府採購環境能夠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現況,並且應依物價滾動修正相關政府採購規定,符合實際物價波動情形,讓廠商保有合理之利潤。
八、「掌握國際經貿趨勢,強化新南向政策效益」:政府在對外經貿政策上,除了協助產業探尋新的生產基地、商機媒合,積極參與國際數位貿易規範制定,讓經貿版圖更加完整,以確保我方利益。在推動新南向政策時,更加需要留意各個國家在RCEP扮演上中下游之位置,並且從產業鏈體系中建構各國推動計畫策略地圖。
九、「重啟兩岸對話,恢復民間互動交流」:在確保主權完整的前提下,「能戰也要能和」,兩岸應該重啟對話機制,恢復民間交流,減少對情勢的誤判,才能促使台灣在和平局勢下持續穩定發展,進而促成區域穩定和平。
工總特別指出,雖台灣經濟表現亮眼,但國際情勢變幻莫測,擁有安全、和平、永續生存發展空間,無可取代。唯有如此,所有亮麗經貿數據,才會具有意義與價值。

2. 主計總處公布Q2經濟成長3.08%不如預期
《本會7月30日訊息》主計總處29日公布第二季經濟成長概估3.08%,低於之前5月預測3.31%減少0.23個百分點,經季節調整後,較上季減少0.74%(saqr),折算年率為-2.93%(saar)。如果併計第一季,上半年度經濟成長則是3.11%。至於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則是從3.91%調降至3.85%。
主計總處表示,因進口高於預期,民間消費小幅下修,尤其新冠疫情達到高峰,而使得第二季經濟成長低於預測。不過,因為疫苗覆蓋提高,政策轉為防疫兼顧經濟,加上國內去年5月中旬開始實施三級警戒,基數較低,零售、餐飲、交通、育樂等各類民生經濟活動大多回升,實質民間消費成長2.96%,與預測之數據接近。主計總處同時指出,去年第二季-3.68%,第三季開始轉正,不必過度悲觀。
此外,主計總處指出,雖輸出受惠新興科技愈運用需求,持續成長,但因為購買國外半導體設備、大型運輸工具及防疫用品進口大幅增加,按照新新台幣計價進口金額增加29.61%,大幅高於預測。
亦即輸出與輸入之相抵,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之貢獻負1.55個百分點,這是2016年第一季以來,再次呈現負貢獻。然而,進口屬於GDP減項,導致第二季經濟成長低於預期。
另一方面,受到國內疫情升溫及國際局勢動盪,最近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下修至3.91%,在將第二季GDP統計值代替原先預估值,經重新平均後,若下半年度維持5月預測,則今年經濟成長估達3.85%。

3. 歐元區Q2經濟維持成長升息抗通膨成定局
《本會7月30日訊息》綜合外電,歐盟統計局29日公布,歐元區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初值季增0.7%、年增4%,優於預期季增0.2%、年增3.4%,而且延續首季季增0.5%、年增5.4%擴張態勢,緩解外界對經濟放緩的擔憂。此外,歐元區7月通膨再度創高、距離觸頂恐需時間。在兩大因素下,讓歐洲央行(ECB)9月再次提高大幅升息的機率。
歐元區上季經濟成長優於預期,主因在於疫情趨緩各國解封,帶動服務業加速成長。儘管此初值數據數周後可能進行調整,但是已顯示出:歐元區經濟在通膨高壓與俄烏戰爭的挑戰之下,仍然展現一定韌性。
若以個別國家來看,德國上季經濟停滯成長、表現略遜於預期。法國GDP季增0.5%、義大利擴張1%、西班牙成長1.1%,三國數據優於預期,成為推動歐元區經濟成長動力。
此外,歐盟統計局同日公布,歐元區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8.9%,不僅高於6月與市場所預期的8.6%增幅,更遠高於ECB所設定的2%目標。若排除波動較大食品與能源價格之後,則歐元區7月核心CPI年增5%,將高於6月的4.6%增幅。顯示,能源價格仍是歐元區通膨高漲原因,加工食品與服務價格大幅上揚,顯示萬物齊漲事實。
ECB為了抑制通膨飆漲,7月開會之後宣布啟動11年來首次升息循環,而且升幅是超出預期的2碼。ECB表示,即便升息可能傷害經濟,但是防止通膨失控已成為優先要務,下次9月8日例會並不排除再次升息。
由於歐元區上季經濟優於預期、7月通膨改寫新高,市場認為ECB在 9月時升息幾乎已成定局。市場推估,ECB在年底前共將升息90個基點,或是在今年剩餘三場會議中全都調升利率。

4. 兩岸貿易金額創高投資相對冷淡
《本會7月31日訊息》雖最近兩年,兩岸貿易金額不斷火熱創下新高,但兩岸投資數據反而呈現另一「貿易熱,投資冷」趨勢。此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投資統計,兩岸出現統計「落差」,這些落差來自台商在陸現實投資狀況,難以紀錄。若從中國大陸所公布的貿易金額,也有同樣傾向。
依據財政部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六個月台灣對陸出口年增9.5%,占出口的39.3%,對陸進口年增15.2%,占進口的20.7%。不論出口進口,中國大陸皆是最首要貿易夥伴。依據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數據,按照美元計價,今年前六個月,兩岸貿易總額年增9.5%。其中,台灣對中國大陸之出口年增7.3%,台灣自陸進口成長16.4%。
亦即在兩岸貿易熱絡、持續暢旺下,兩岸投資反而呈現不同風景。依據經濟部投審會數據,台灣赴陸投資金額近幾年來呈現下滑趨勢,雖2015年仍有109億美元,但2016年之後,未有超過百億美元,其中2019年投資金額僅有41億美元,創下近十年來最低紀錄。相對陸資來台投資,除2017年投資額2.65億美元,為近七年來的最高外,自2019年後,未有突破2億美元。
此外,依據中國大陸商務部統計,雖陸資赴台投資金額與台灣官方之數字不盡相同,但趨勢也是轉冷,自2018年後,投資金額便未有超過2億美元。對此,中國大陸官方說明,乃是民進黨政府設置障礙,導致投資金額難以提升。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總體來看,台灣對中國大陸新增投資之減少,除了受到美中貿易戰火影響之外,則是美國對科技之管制增加。另一方面,發生新冠疫情,前往中國大陸投資前置工作,比如市場調研、供應鏈投資等被迫喊停,因此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新增投資,比較困難。
不過,較多的狀況是台商增資。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台商在中國大陸廠的子公司若有盈餘,便用「盈餘轉為增資子公司」方式。再者,台商配合地方政府鼓勵增資政策,透過其他動作,比如深圳產能倍增計畫,台商則會擴增投資。但是,這種方式難以受到投審會紀錄確定。若按道理,上市公司必須公布財報, 所以應該會跟投審會報備,但是透露多少不太清楚。畢竟,這些部分難以進行審查,投審會派人赴陸也很困難,如果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在目前疫情影響下,也有困難。
另一方面,小型台商投資利用個人名義,並不見得前往投審會登記,除非上市上櫃、公開發行公司,或是比較大型受到列管技術等,較有可能登記前往中國大陸投資狀況。因此,在上述狀況下,有些數據統計並不見得清楚,所以投審會統計可以做些參考,相對中國大陸統計或許更加詳實。此外,兩岸統計落差還有投資認定問題。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如果總部設在香港,前往中國大陸投資,是台資抑或是港資?台灣可能會困擾於認定,但在中國大陸,如果認定台商就是台商,所以兩岸在投資統計上形成落差。

5. 美日合作設置次世代半導體研發中心
《本會7月31日訊息》美國與日本政府於29日在華盛頓召開2+2部長會議上,決定兩國將為次世代半導體設置聯合研發中心,確保台海關係緊張之際,能夠有穩定的半導體供應來源。
日本財務大臣萩生田光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將迅速採取行動進行次世代半導體晶片的研發,提到美日已經同意設置一座全新研發中心,確保該項關鍵零件供應安全不受影響,該中心將開放給其他志同道合國家加入。
雖兩國並未立即發布相關計畫細節,但依據日本媒體報導透露,美日兩國於今年底將在日本設置研發中心、專攻目前最先進的2奈米製程晶片,並且設置實驗性生產線,希望最快在2025年時就可正式量產。
目前全球10奈米以下半導體產能,台灣市占高占逾9成。不過,美國擔憂一旦台海關係急遽惡化,半導體供應穩定恐將陷入危機。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在29日記者會上指稱,半導體是美國經濟與國家安全的關鍵。回溯今年5月,雷蒙多與萩生田光已就針對兩國在半導體合作上進行多次討論,特別是在先進製程晶片,29日的會議是依據之前協議訂定具體方案。
此外,美日政府將透過財政支持來提振半導體產業。日本提議未來10年將會投資1兆日圓從事相關研發;至於美國方面,眾議院日前通過「晶片法案」,其中涵蓋對半導體生產和研發提供520億美元之補助。
另一方面,美日兩國會後公布聯合聲明表示,將致力「在戰略領域上包括半導體、電池與重要礦產」,強化供應鏈的韌性。
除了聚焦半導體產業合作,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商務部長雷蒙多與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及萩生田光,在會議中另就能源及糧食安全等議題進行討論。

6. 中國大陸7月製造業PMI遠遜預期
《本會8月1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7月31日公布7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遠遜預期,較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意外滑落至49.0,這是繼6月回升反彈後再度跌入收縮區間。
依據澎湃新聞報導資料顯示,從製造業PMI的5項主要分類指數來看,除了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勉強保持在50.1的擴張區間,其餘生產指數、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全數滑落,而且低於50。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表示,受到傳統生產淡季、市場需求釋放不足、高耗能行業景氣度走低等因素影響,造成7月製造業PMI回落收縮區間。
報導同時指出,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表示,最近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內、外部環境更加趨複雜嚴峻,企業生產經營持續承壓,市場預期受到一定影響。從PMI的細項來看,在石油、煤炭、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之下,主要原材物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40.4和40.1,比上月驟降11.6和6.2個百分點。尤其紡織、燃料與黑色金屬冶煉加工行業受到需求疲軟與投入成本壓力兩頭擠壓,導致這些行業7月PMI指數繼續收縮。
此外,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更進一步分析指出,目前中國大陸經濟景氣有所回落,其中市場需求不足是製造業企業面對的主要困難,如何拉抬市場信心,將成為提振下半年度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的關鍵。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同時公布7月份非製造業PMI達到53.8,雖連續兩個月處於擴張區間,但仍較6月下降0.9個百分點,顯示中國大陸非製造業景氣有所冷卻。

7. 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兩年以來首見緊縮7月降至47.8
《本會8月2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8月1日公布7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大跌5.8點至47.8,是兩年以來的首度轉為緊縮,而且是2012年7月此一指數創編以來的單月最大跌幅,同時中斷先前連續24個月擴張(指數高於50)。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7月PMI轉為緊縮且大幅下滑,主要是領先反應景氣動態的新增訂單指數和生產指數均大跌影響,其中新增訂單指數已經連續四個月緊縮,7月更是大跌10.8至36.6,而且是2020年6月以來的最快緊縮速度。至於經季節調整後生產指數,僅6月維持一個月的擴張,7月隨即轉為緊縮,其指數回跌7.8至43.8。
在7月PMI的五項組成指標之中,新增訂單緊縮、生產轉為緊縮、人力僱用與存貨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轉為下降。在六大產業中,電子暨光學、電力暨機械設備、基礎原物料、化學暨生技醫療等四大產業均呈緊縮,僅有交通工具與食品暨紡織二產業呈現擴張。
至於製造業對未來六個月的展望,也是連續三個月呈現緊縮,指數較6月下滑7.0至30.1,創下2020年5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在六大產業中,電力暨機械設備、電子暨光學、基礎原物料、化學暨生技醫療與交通工具等五大產業回報未來六個月展望呈現緊縮,僅有食品暨紡織產業持平。
觀察製造業壓力來自去庫存,中華經濟研究院分析,受到終端需求持續緊縮影響,製造業去庫存壓力居高不下,部分業者若撐不下去,則可能暫停或調整資本支出,反應終端產品價格上漲及交貨期延長。
中華經濟研究院同時建議,企業應該調節應收帳款、篩選客戶、提高現金部位,降低資金斷鏈風險,準備足夠現金流,以面對下半年度的不確定性提早做好周全準備。

8. 中國大陸擬似反制突禁台灣百家食品進口
《本會8月3日訊息》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2日晚間抵台挑起兩岸敏感神經,中國大陸海關總署1日晚間突在官網公布,禁止100多家尚未完成更新註冊台灣食品廠商進口。對此,政府相關部會包括經濟部會同農委會評估所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研擬因應對策。
經濟部國貿局及貿協2日一早報告中國大陸禁銷命令狀況指出,除茶葉、水產、蜂蜜外,還有糕餅業、飲料業都在禁令名單,針對已出貨卡在海關的廠商,將由貿協負責拓展新的通路,預計優先轉銷日韓地區,其次選擇歐美地區,以降低廠商之損失。依據業者初步評估,影響較大的是台灣水產品、農產品等具有台灣特色加工食品,大型食品廠商影響有限。
農委會表示,中國大陸暫停我方食品相關業者輸入,主因去年4月開始針對全球輸陸食品企業,要求進行名單註冊。目前已經透過衛服部食藥署與中國大陸建立「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之平台,辦理輸入中國大陸名單登入,農委會將會針對中國大陸要求分類產業,例如水產品、農產品等產業補件業者,估計共有500家配合辦理。
經濟部表示,茶葉、漁水、蜂蜜、糕餅及飲料等產品銷往中國大陸廠商共有3,000家,新制上路之後,約有千餘家廠商沒來登記註冊,其中以飲料業為最多,有些業者註冊效期即將到期,經濟部、農委會將會分頭協助完成註冊登錄。
此外,經濟部詢問公、協會顯示,飲料業公會反映近年銷往中國大陸比例越來越低,糕餅業公會指出去年出口中國大陸約4,400萬美元,今年上半年度只剩1,000萬美元,初估對兩項產業之影響有限。

9. 110年度所得稅總稅收創高高達8838億元
《本會8月4日訊息》財政部4日在行政院會中報告110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情形,稅收高達8838.28億元。其中,綜合所得稅(綜所稅)稅收1749.30億元,較上年度成長26%,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所稅)則為7088.98億元,較上年度成長54%,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財政部指出,110年度所得稅結算申報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全面延長1個月,於6月30日止辦理完成。其中,營所稅總申報件數102.6萬件,較上年度99萬件,成長4%;自繳稅額新台幣7,088.98億元,較上年度4,606.43億元,增加2,482.55億元,成長54%。至於綜所稅申報件數644.70萬件,自繳稅額扣除退稅額後之稅收淨額1,749.30億元,較上年度1,389.01億元,增加360.29億元,成長26%。
財政部表示,營所稅稅收增加,主要係上市(櫃)公司110年度整體獲利較109年度成長所致;至於綜所稅稅收增加,主要係薪資及營利所得增加所致。
此外,為能提供納稅義務人優質便捷報稅服務,財政部今年強化綜所稅手機報稅服務,開放編修配偶、受扶養親屬、所得及扣除額資料,並且新增行動支付及電子支付帳戶繳稅服務,大幅提升手機報稅便利,手機報稅件數高達125.45萬件,較去年同期增加41.52萬件,占整體網路申報件數456.92萬件之27%。
另一方面,財政部更進一步指出,未來將持續精進報稅服務措施,提升網路申報使用比率,並且提供民眾更優質、便利的納稅服務。

10. 英國央行27年以來最大升息警告經濟衰退
《本會8月5日訊息》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4日採取1995年以來最大升息動作,將政策利率一舉上調50個基點(2碼)至1.75%,同時預測今年英國通貨膨脹年增來到13%,以及預警英國將面對著長達一年經濟衰退。
法新社報導,這是英格蘭銀行去年12月開始緊縮借貸成本以來,連續6度升息,而且此次幅度符合外界普遍預期。
因此,英國基準利率由略高於0%的史上最低,上升到目前的2008年12月以來之最高水準。
英銀在聲明中指出,受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影響,自從5月以來,英國與歐洲其他地區通膨壓力已經顯著加劇,各國央行連忙出手降溫,除了反映這段期間天然氣躉售價格幾乎翻倍之外,歸咎俄羅斯對歐洲的限制供應天然氣及未來可能擴大減供。
英銀表示,英國通膨預計將觸頂於13%,將是超過42年來最高水準。英銀行動,反映從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到歐洲中央銀行(ECB)7月所採取的積極貨幣政策。英銀同時指出,預測英國經濟一直持續到明年底,將落入一段痛苦的衰退期間。
英銀指出:「英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速度正在減緩。最近天然氣價格上漲,導致英國和歐洲其他地區經濟活動展望再度顯著惡化,英國經濟如今預料將在今年第4季進入衰退」。不過,英銀預測,此次經濟規模最高萎縮幅度,最多達到2.1%,將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引發的衰退更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