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下修經濟成長年增3.52%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07-22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7月16日至7月22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中研院下修經濟成長年增3.52%
《本會7月19日訊息》2022年上半年受到美國經濟過熱、俄烏戰爭、中國大陸封控、供應紊亂及全球通膨居高鄧因素衝擊,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認為,最近國內疫情升溫,加上國內、外政經情勢變數對經濟的成長形成壓力,因此將全年實質經濟成長預測,從2021年底預測3.85%下修至3.52%。
目前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於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預測,除了中研院最新發布估值之外,台綜院6月發布的預測為3.8%,央行在6月第二季理事會中發布的預測為3.75%,主計總處於5月底發布的估值是3.91%,台經院和中經院均在4月發布預測各為4.1%和3.96%。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表示,美國通膨難解,全球疫情反覆、俄烏戰爭等,牽動能源與原材物料供需失衡,供應瓶頸仍在,主要國家緊縮政策、美國加速升息,造成金融市場震盪,國際貨幣基金(IMF)調降美國及全球經濟預測,台灣為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系,難免受到連動,導致景氣復甦放緩,因此下修全年經濟成長預測。
其中,國內疫情爆發,民眾外出消費意願大減,抑制餐飲、觀光旅遊等需求,上半年消費信心逐月下降。雖目前疫情漸緩,而且趨於輕症,下半年預計將會出現消費反彈,民間消費動能復甦,考量物價及偏低基期因素,預估全年實質民間消費成長2.93%。
民間投資方面,半導體廠商擴增製程設備、航空航運業擴增運能等,廠商擴大資本支出,上半年資本設備進口年增14.33%,延續疫情帶動供應體系移轉回台投資趨勢,考量物價及較高基期因素,預估全年民間投資年成長將達4.39%,全年實質固定資本形成年增4.45%。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說明,全球高階晶片需求不減,加上原材物料價格走高,進口因出口衍生需求及廠商採購資本設備帶動,而使得前六個月名目出口與進口年成長率分別達到19.24%與24.76%。但是,全球通膨壓力及中國大陸封控措施,牽動外貿動能,以及較高基期影響,預期全年實質商品及服務輸出與輸入成長分別5.64%與4.75%。

2. IMD世界競爭力排名2022年台灣升至全球第7
《本會7月16日訊息》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15日公布「2022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前10名分別:丹麥、瑞士、新加坡、瑞典、香港、荷蘭、台灣、芬蘭、挪威、美國,中國大陸第17名、韓國第27名,日本從2020年起都未進入前30名。台灣在63個受評比國家中升至第7名,整體排名連續第4年進步,是2013年以來的最佳表現。
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IMD從各國「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及「基礎建設」4大指標20項中項來評估各國競爭力。在4大指標中,台灣的「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分別進步1名至第6名與第13名,「政府效能」表現持平,「經濟表現」 則是因2020年受到疫情影響,比較基期較高,加上2021年爆發本土疫情實施「三級警戒」,而排名滑落5名,為第11名。
在20項中項評比項目,台灣的「國內經濟」與「經營管理」高居前5名;在細項評比項目中,多項評比項目名列前3名,其中「人均金融卡交易額」、「4G及5G行動寬頻占手機市場比例」、「每千人研發人力」等指標高居世界第1。
在「企業效能」項目,由去年第7名進步至第6名。其中「生產力及效率」進步5名至第8名,「經營管理」持平於第5名,體現受僱員工GDP成長進步。「金融」進步3名至第8名,因為疫情加速民眾對金融卡片交易取代現金的速度,人均金融卡片交易金額排名由第30名大幅進步至第1名。
在「基礎建設」項目,從去年第14名進步至第13名,其中「基本建設」排名進步1名至第37名,鐵路密度上升2名至第18名;「技術建設」進步至第9名,「科學建設」持平於第6名,顯示研發人力、數位普及程度提高。
「政府效能」方面排名第8名,其中「租稅政策」、「體制架構」與「經商法規」排名進步至第6名、第8名與第21名,反映政府致力營造友善經商環境成效獲認可。
至於「經濟表現」部分,從去年第6名退步至第11名,由於全球2020年經濟普遍陷入衰退,雖台灣在疫情衝擊下維持成長,但2021年本土疫情升溫衝擊勞動市場,導致「國內經濟」退步1名至第4名,「就業」退步11名至第28名。不過,經濟複雜性指數排名高居第2名,經濟韌性則提升至第6名。在全球經濟復甦,原材物料價格居高下,國內食物成本及油價易受國際行情波動,雖影響「價格」排名退步5名至第17名,但CPI通膨率排名維持不變。

3. 中國大陸封城重傷經濟Q2僅微成長0.4%

《本會7月16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第二季地區GDP增長表現,經濟重鎮上海4月、5月封城,重創中國大陸第二季經濟增長,僅年增0.4%,不僅小於市場所預期的1%~2%,更遠低於第一季年增4.8%,拖累上半年GDP增長僅有2.5%,與官方預設的全年成長5.5%目標差距頗大。由於中國大陸堅持「動態清零」方針,達成目標面對更艱難的挑戰。
在主要地區中,上海跌幅居冠,年減高達13.7%。同樣受到疫情影響包括吉林、北京、海南、江蘇亦是陷入衰退,分別年減4.5%、2.9%、2.5%及1.1%。雖同期浙江GDP年增0.1%,但低於全國增長0.4%水平。
綜合外媒報導,在第二季宏觀經濟數據公布之前夕,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主持召開專家和業者座談做出警示,第二季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極不尋常,超過預期因素帶來嚴重衝擊,經濟新的下行壓力加大。
此外,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表示,中國大陸一連扎實穩住經濟政策成效明顯,尤其第二季達成經濟成長,雖穩住經濟大盤,成績來之不易,但市場主體經營仍是比較困難,經濟持續恢復基礎不太穩固。
若要實現全年5.5%左右增長目標,意謂下半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必須達到8%。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坦言,目前國際環境複雜嚴峻,疊加世紀疫情,中國大陸經濟結構調整轉型處於關鍵時期,經濟增長若要達到潛在水平難度加大。
另一方面,過去曾扮演支撐中國大陸GDP重要火車頭之一的房地產業,最新公布數據顯示,前六月中國大陸房地產業開發投資人民幣6.83兆元,年減5.4%。銷售方面,同期商品房銷售金額人民幣6.61兆元,年減28.9%,其中,住宅銷售金額年減達到31.8%,顯示市場陷於降溫狀態。

4. G20國集團財政部長會議達成糧食安全共識
《本會7月17日訊息》在印尼峇里島舉行兩天的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會議16日閉幕,會後並未發表聯合公報,主要是因各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依舊有很大之歧見。不過,這場會議在全球糧食安全、債務等議題上,達成各國必須共同努力解決共識。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全球經濟形勢、國際衛生、國際金融架構、永續金融、金融部門改革、基礎設施投資、國際稅收等議題。路透報導,G20將會召集各國財金和農業部長成立一個聯合論壇,藉以解決糧食和肥料供應議題;先前因應新冠疫情,已經設立財金和衛生部長聯合論壇。
印尼財長英卓瓦蒂16日表示,與會財金首長對多數的議題,雖均已達成共識,但如何看待俄烏戰爭,彼此還有歧見。不過,仍讓外界對G20在解決國際重大問題的效力上產生更大質疑,美國財長葉倫表示,儘管由於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上的意見分歧,未能發布最終公報,但是G20成員在糧食安全等許多全球議題上已經達成共識,
此外,日本財政大臣鈴木俊一再次表示,日本財務省正在密切關注日圓在外匯市場的狀況。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上周在日本與鈴木會談之後,暗示美國無意支持阻止日圓下挫可能干預,同時指出匯率該由市場決定,只有在極少與例外的情形之下才會干預。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則是警告,超過30%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不是處於就是瀕臨倒債邊緣;若是低所得國家,更有高達60%陷入困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介紹中國大陸經濟金融形勢表示,中國大陸通膨較低,預期保持穩定,受到疫情和外部衝擊影響,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但是,人民銀行將加大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提供實體經濟更有力的支持。

5. 台商回台投資集中電子資金接近8成
《本會7月18日訊息》台灣經濟研究院以政府「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實施期間統計資料,包括回流投資產業、落腳群聚地緣及產業上中下游整合等進行分析指出,從2019至2021年底期間,台商回台投資主要產業有79.23%集中在電子資訊類別,投資金額達到7,619億元,其中以電子業組件製造業、占比58.95%為最多,其次則是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占比20.28%。
至於回流台商落腳地區,依據調查顯示,ICT產業及其周邊次行業分別在桃竹苗、中彰投、台南與高雄已形成新的「西部科技廊帶」,產業體系頗為完善,不但具有相互支援、創新創業能力,而且吸引上游關鍵材料與設備供應廠商參與群聚。
但是,在分析中指出,回流台商極短時間湧入,也給各地造成兩大威脅,包括:一是廠商為了人才,激烈競爭;二是資源競爭過度,衍生生產要素缺乏,例如用電、用水呈現緊繃問題,生產廢棄物品處理也讓廠商困擾。
台經院指出,隨著中美貿易紛爭已延伸至科技領域,台灣科技產品相關廠商針對產能進行重新配置,部分列屬相對高階層、高附加價值產線,例如過往台灣廠商對中國大陸投資聚焦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等資通訊相關產業,自中國大陸移轉回台灣。
此外,台經院統計,台商回台投資第二占比產業則為金屬機電業,占比12.14%,除了明顯低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僅為其1/6,而且金屬機電業項下次行業,雖以機械設備業占比為最高,但占比不過5.22%。
至於傳統產業民生化工大項,占比不到8.63%,化學原材料業約1.59%,藥品及醫用化學品業則是完全沒有台商回流投資。

6. 中經院下修2022年台灣經濟成長356 CPI年增3.11%
《本會7月20日訊息》在中研院下修今年台灣經濟預測後,19日中華經濟研究院也下修了今年台灣經濟預測,全年經濟成長預估3.56%,較4月發布的估值下修0.4個百分點。至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則是預估3.11%,較2021年底的1.97%,上調1.14個百分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今年成長模式呈現「內外皆溫」,因為國際經濟機構最近一致「下修經濟成長率、上調通膨率」,台灣也不例外。此次修正估測原因,包括:一是輸入型通膨推升物價高漲,而且新台幣走貶加重物價上揚壓力,二是本土型疫情及防疫措施拖累民間消費轉弱。
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雖本次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但台灣已經連續四年(2019年~2022年)經濟成長率達到3%以上。至於2023年,中經院預測台灣GDP年增也有3.41%。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表示,俄烏戰爭帶來實體傷害,除對物價、生產造成連鎖的不利發展外,全球及主要國家面臨成長衰退與通膨飆升兩難局面,連帶影響國內成長與物價走勢。世界各國為了對抗通膨,最近陸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加上升息循環明確,這些對經濟的活動有所影響。
此外,基於弱勢新台幣匯率,促使輸入型通膨更為顯著,中經院預判,因為通膨、升息及相對經濟情勢考量之下,預估短期之內美元走勢仍將持續強勢,預估新台幣兌美元匯率2022年均價約為29.23元,趨勢逐季走貶,較2021年的平均匯率28.02貶值4.32%,仍在5.0%波動幅度之內。此外;加上美國聯準會升息速度和幅度大於台灣,使得台美利差更進一步放大。
至於就業情勢部分,因為經濟成長率持穩3.0%以上,預估全年失業率約為3.67%,較上年之3.95%,下降0.28個百分點。

7. 台灣上半年度對陸投資增加19%
《本會7月21日訊息》投審會20日公布今年1至6月核准僑外投資數據,其中核准台商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為17.9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9.06%,投資件數為191件,較去年同期減少5.91%,顯示台商對中國大陸之投資熱度略有回升。
台商投資主要集中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及福建,五個地區共計占投資中國大陸金額的77.7%;其中,核准投資江蘇共計50件,投資金額5.28億美元,年增7.99%,占對陸投資金額的29.39%,可見江蘇仍然是台商對陸投資之首選地區。至於已經歷封控二個月的上海,投審會核准金額超過3.5億美元,年增高達220%,顯示台商對投資上海的熱情,並未受到封城衝擊。
台商對陸投資業別方面,又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居前,占整體投資金額的13.11%,後續分別包括批發及零售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金融及保險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前五名共計占上半年核准對中國大陸投資總額的56.36%。
至於陸資來台投資方面,上半年核准投資件數為29件,較去年同期增加45%;投(增)資金額1,703.5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6.40%。
另一方面,自2009年7月至今年6月累計核准陸資來台投資件數為1,539件,投資金額計25.45億美元;若就業別來看,前三名分別為批發及零售業,占投資金額的28.39%、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占比15.87%及銀行業占比7.92%。
整體對外投資方面,上半年核准(備)投資件數為256件,較去年同期增加28%;投(增)資金額共計42.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25%。此外,上半年核准(備)對南向國家的投資件數為69件,年增15%。

8. 外銷訂單6月創下歷年同月新高達到588.3億美元
《本會7月21日訊息》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6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88.3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月新高,年增9.5%。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雖今年第2季訂單金額為1,661.7億美元,年增3.2%,創下歷年同季新高,也是達到同季新高,但卻較第1季接單1,731.3億美元減少69.6億美元,季減4%,是有史以來首次呈現第2季訂單金額比第1季少現象,打破台灣外銷訂單「愈到年底愈是暢旺」之慣性。
累計上半年訂單金額為3,392.9億美元,也是順利創下同期新高,年增9.5%。經濟部統計處預估,7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55億美元至570億美元,年增為0.4%至年增3.1%,預估相當保守。經濟部統計處同時指出,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單年增接近一成,雖下半年是接單的旺季,但因為之前幾年基期偏高,加上全球經濟下行,全年能否維持成長,有待加以觀察。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6月因中國大陸解除封控,產能、供應鏈逐漸恢復,新興科技、轉型需求仍舊強勁,外銷訂單表現優於預期。一般來說,雖第3季是消費備貨的旺季,外銷訂單表現應該優於第2季,但不安定性包括通貨膨脹、俄烏戰爭、疫情反覆,恐抑制成長動能等因素增多。
經濟部統計處補充,依據國際機構IHS Markit對全球經濟成長之預測,估計今年是有2.7%,雖比上月的2.9%下修0.2個百分點,但總體來說,全球經濟仍然可以維持成長。
此外,最近Fed升息,導致「美元走強、台幣走貶」,依據廠商瞭解,匯率波動對訂單之影響偏低,倒是美元升息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震盪,是影響台灣外銷訂單實質表現的重要因素。
其次,若從地區來看,美國訂單金額來到186.7億美元,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13.3%。累計上半年1,024.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13.7%。至於中國大陸及香港訂單降至123.3億美元,雖為歷年同月的第二,但年減14.5%,已是連續三個月衰退。如果觀察其中商品類別,其中以電子產品減少8.9億美元、年減13.2%為較多,光學器材減少5.8 億美元、或減29.7%次之。累計上半年805.4億美元,年減2.4%。
此外,東協訂單70.2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8.8%,以電子產品增13.1億美元或增92.0%為較多,累計上半年386.3億美元,年增29.7%。

9. 亞洲開發銀行下修亞洲新興國家今明兩年經濟成長
《本會7月22日訊息》依據亞洲開發銀行(ADB)21日最新報告指出,亞洲新興國家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4.6%,低於4月所預估的5.2%,明年GDP成長率則微降0.1個百分點至5.2%,再度調降對亞洲新興國家今明兩年經濟成長預測,反映俄烏戰爭、全球央行積極緊縮貨幣,以及中國大陸「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等負面因素影響對亞洲供應鏈和經濟成長率所造成的連鎖效應。
亞銀也下修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及南韓等國家成長預估,從4.7%調降至3.8%。其中,中國大陸今年成長砍1個百分點至4%,明年則維持在4.5%。但是,亞洲開發銀行同時表示,台灣最近兩年經濟成長預估則是維持不變,今年預估成長3.8%,高於南韓的2.6%、香港的1%,在「亞洲四條小龍」中,僅次於新加坡的3.9%。
此外,亞洲開發銀行上調台灣今明兩年通膨預測都,今年被調高0.9個百分點到2.8%,明年則上調0.4個百分點至2.0%。
至於東協國家成長展望則將好轉,今年成長預估獲調高0.1個百分點到5%,印尼和菲律賓展望也是大幅改善。不過,亞銀指出,通膨是亞洲新興國家的另一威脅,面對已暴衝的大宗商品和燃料價格之下,世界各國央行都正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亞洲新興國家貨幣當局也是陸續跟進」,藉由升息抑制通膨逆風、減輕外部壓力,即便如此,成長仍低於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趨勢。
另一方面,亞銀也調高了亞洲新興國家今明兩年通膨預測,今年從3.7%調高到4.2%,明年則上調0.4個百分點到3.5%,以反映更高的燃料和糧食價格。中國大陸通膨問題則是不大,今年預估被下修0.2個百分點到2.1%。
展望下半年度,亞銀認為亞洲新興國家仍然面對內、外部風險,內部風險為中國大陸風控措施對供應鏈的影響揮之不去及成長率減緩,外部因素是全球成長疲軟、糧價大漲、烏克蘭戰爭衝擊惡化等。

10. 歐洲央行升息2碼結束八年來負利率
《本會7月22日訊息》歐洲央行(ECB)認為通膨持續竄升,21日決議提高三大利率2碼,存款利率從負0.5%提高到零,升幅高於所預估的1碼,再融資操作(MRO)利率從零提高到0.5%,邊際放款利率從0.25%提高到0.75%,結束八年來負利率政策,之後還將繼續升息,同時宣布新的購債計畫,藉以防止歐元區再度陷入「南北分裂」。
ECB指出,「前置式地退出負利率,促使決策委員會得以轉型每次會議將決定利率水準的方式」,「後續會議更進一步實施利率正常化,應屬適當。決策委員會未來政策利率路徑,將繼續取決於經濟數據,而且將有助於在中期間達成2%通膨目標」。
不過,ECB面對下半年度經濟籠罩陰霾之下對政策之展望語焉不詳,引發市場預期9月決策可能偏鴿,歐元對美元在平盤附近波動。
歐元兌美元匯率在ECB公布決策後,21日盤中強升1%至1.0278美元,但是隨著拉加德召開記者會說明經濟與政策展望,一度翻黑,之後小升0.1%至1.0191美元。
ECB也宣布了,將會透過「傳輸保護工具」(TPI),以反制不太合理失序的市場動能,避免歐元區貨幣政策傳輸機制遭受嚴重威脅,其目的是在防止個別國家公債殖利率升到與經濟基本面並不相符合的水準。因此,會員國若要申請TPI必須符合四項標準,包括:遵循歐盟財政框架,總體經濟並未嚴重失衡,具有財政永續能力,健全且持續性總體經濟政策等,ECB則將觀察市場動向,貨幣政策傳輸數據,再行檢視申請國是否符合TPI標準。
此外,ECB同時宣布,「疫情緊急資產購買計畫」(PEPP)將收回之本金繼續投入市場,至少到2024年底止;另一方面,「資產購買計畫」(APP)所收回的本金也將繼續投入市場。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