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預估今年全球貿易成長大幅降至2.5%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2-04-08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2年4月2日至4月8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WTO預估今年全球貿易成長大幅降至2.5%
《本會4月3日訊息》綜合外電,俄烏兩國戰爭將使今年全球貿易成長幾近腰斬。世界貿易組織(WTO)指出,「由於戰事與相關政策影響」,WTO已經下修今年全球貿易成長,由原先所估計的4.7%,大幅下降至2.5%。
WTO下修貿易成長預期,也為反映全球供應鏈問題自從新冠疫情以來,一直未能解決。世界貿易組織表示,亂局造成食物價格更貴,「我們擔心一場食物危機正在醞釀」。雖在總體上,俄羅斯與烏克蘭占全球商品出口之比重只有大約2.5%,但在特定類別比重上卻非常高。
尤其俄烏開戰之後,小麥、玉米等糧食供應受到衝擊。產業團體已經提出警告,歐盟面臨葵花油短缺,依據標普全球資料,因為世界46.9%葵花油出口來自烏克蘭,29.9%來自俄羅斯。再者,以非洲為實例,在55個國家中有35國來自俄、烏進口小麥與其他穀物,有22國來自兩國進口肥料。
也就是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新冠疫情衝擊已經造成許多產業供需失衡,進而推升各種物價。國際貨幣基金(IMF)先前也已示警,通膨急升將拖累今年的全球經濟成長。
甚至俄烏爆發戰事,貿易已成為許多國家主要施壓俄羅斯的工具,大家已經不顧WTO貿易規範,也有國家主張將發動戰爭的俄羅斯逐出WTO。不過,迄今為止,沒有任何國家遭到WTO趕走,因為在WTO規範中沒有任何機制可以剔除俄羅斯。

2. 台灣PMI顯示供應鏈恐轉需求端主導
《本會4月2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1日公布2022年3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7.8,雖連續21個月呈現擴張,但因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擴張速度趨緩,而使得3月指數回跌1.0個百分點。中經院認為數據顯示,「不是非常正面的訊息」,恐示警供應鏈將轉由需求端全面主導。
在3月台灣PMI五項組成指標中,新增訂單、生產指數、人力僱用與存貨擴張,供應商交貨時間上升。其中,經季調後新增訂單指數回跌6.2個百分點至52.4,為2020年7月以來的最慢擴張速度。經季調後生產指數回跌4.3個百分點至55.2,連續兩個月呈現擴張。六大產業全數回報PMI擴張,除了交通工具產業之外,其餘五個產業PMI均在60以上。
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俄烏戰事、原材物料價格激烈震盪快速擴散,影響台灣製造業經營與景氣判斷,滿手訂單廠商被迫縮手觀望,並不急於出貨。從半年報廠商調查中也可看出,業者今年更加關注庫存成本、採購價格,這些攸關企業利潤,並非接單或出貨狀況。再者,部分經理人憂心地緣政治因素推升原材物料價格,導致成本攀升,此對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3月調查結果回跌4.2個百分點至60.9。
中華經濟研究院以電子暨光學產業為實例,在整體台灣PMI受訪廠商中占比50%,未經季調電子暨光學產業PMI指數,自2021年12月起,連續三個月擴張速度趨緩,雖3月指數回升8.4個百分點至62.8,但若從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來看,3月指數回跌5.0個百分點至61.8,結束先前連續20個月擴張,其影響頗大。
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電子暨光學產業的主力在出口市場,去年供應鏈嚴重緊張,廠商搶料、搶櫃,加上最近俄烏戰事導致部分原料價格天天在變、波動幅度又大,廠商在安全庫存滿載下,沒有意願繼續搶料,雖客戶端擺出「下單,但並不急著出貨」態勢,廠商縮手十分明顯。整體來看,零售需求端正在放緩,美國政府失業補助結束,高通膨使得消費者需求走緩。

3. 歐元區3月製造業PMI走跌通膨再創新高
《本會4月2日訊息》綜合外電,供應鏈瓶頸更加緊張、打擊需求和衝擊信心,促使3月製造業PMI終值創14個月來新低。
此外,受到俄烏戰爭和西方制裁俄國影響,刺激燃料與天然氣等能源價格走高,歐元區3月通膨年增7.5%,漲幅連續四個月創下新高,高於市場所預估的年增6.6%,較2月的年增5.9%高出許多。
在3月中能源項目通膨年增44.7%,高於2月年增32%;包含食物和菸酒項目通膨年增5%,也是高於2月年增4.2%。即使扣除上述兩大項目,3月核心通膨從2月的年增2.7%,擴大至3月的年增3.0%。
雖目前歐元區成員領袖並不認為經濟衰退,但部份經濟學家認為,俄烏戰爭對歐洲的經濟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加上歐洲央行無法抑制已快速增加的通膨壓力,擔心歐元區經濟可能在今年中陷入衰退。
依據標普全球(S&P Global)所公布的歐元區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56.5,低於初值57,低於2月的58.2,顯示各界擔心歐元區製造業好不容易在新冠疫情持續消退、經濟重新開放和供應鏈瓶頸緩和下開始復元,卻又因俄烏戰爭導致物價飆升,此對歐元區經濟造成新的衝擊,而使得製造業景氣在第二季內陷入衰退。
儘管3月製造業PMI高於50臨界點,顯示製造業活動還在成長,但是成長呈現放緩,讓各界預期將會拖累5日公布3月綜合PMI終值從初值54.5下降至53.1,低於2月的55.5。

4. 印度澳洲簽署經濟合作與貿易協議
《本會4月4日訊息》印度工商部長戈雅(Piyush Goyal)、澳洲貿易部長特漢(Dan Tehan)3日經由線儀式,代表雙方簽署經濟合作與貿易協議(ECTA),為兩國增進貿易正常化提供制度性的機制。
印度與澳洲於2020年6月締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於次年9月啟動ECTA談判,今年3月完成。印度工商部在新聞稿中指出,印澳ECTA是印度過去10年期間首項與已發展國家簽署的貿易協定,範圍涵蓋包括貨品與服務交易、原產地規則、技術障礙排除、動植物衛生檢疫、爭端處理、人員流動、電信、海關程序和藥品等。
新聞稿同時宣稱,印澳ECTA在關稅項目上,印度將給予澳洲超過70%優惠市場准入待遇,多為煤炭、礦石及酒類等原物料與半成品。另一方面,澳洲為印度提供100%優惠市場准入待遇,涵蓋珠寶、紡織品、皮革、家具、食品、農產品、工程產品、醫療設備與汽車等產業。
依據印度工商部資料,澳洲是印度第17大的貿易夥伴,印度是澳洲第8大的貿易夥伴,2021年兩國雙邊貿易275億美元,其中印度對澳洲的出口在2019年至2021年間中增長135%。
莫迪表示,能夠簽署ECTA彰顯彼此高度互信,相信有助提升供應鏈彈性及印度太平洋地區穩定性。莫里森則是形容ECTA簽署是澳洲與印度的另一里程,不但可以促進兩國經貿合作,而且更進一步透過拓展工作、求學及旅遊機會,深化人民之間關係。

5. 民間投資推升固定投資新高突破5兆元
《本會4月5日訊息》長期以來,民間消費、投資、出口是台灣經濟成長的3大拉動力;其中,投資扮演驅動生產擴增及產業升級轉型重要角色,美中貿易戰火及疫情促使全球供應鏈重組,使得近年台灣迎來一波投資熱潮,在出口與投資動能強勁下,推升台灣經濟表現,去年經濟成長達到6.28%,創下近11年來新高。
依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去年全台固定投資突破新台幣5兆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民間投資在台商回流、離岸風電投資挹注、半導體業者擴廠等3因素貢獻下達到4兆多元,占比接近85%。
從主計總處數據中可以發現,固定投資占GDP的比重從2018年起開始逐年上升,去年占比26%,較2011年增加2.6個百分點。若從固定投資對整體經濟成長的貢獻來看,從2011年至2018年不及1個百分點,去年已提升到3.55個百分點,優於消費的0.35個百分點及出口的1.9個百分點。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台灣的固定投資規模在美中貿易戰火及疫情催化下屢創新高,2018年首破4兆元、2019年4兆5266億元、2020年4兆7841億元,去年一舉突破5兆元,來到5兆6495億元,實質成長14.7%,表現相當亮麗。
觀察各大部門投資結構發現,民間投資占整體固定投資的比例從2014年起就逾8成,其次才是政府部門及公營部門,近年民間投資動能充沛,投資金額往上攀升,去年達到4兆7645億元,年增19.1%,為近11年來最高增幅,占整體固定投資的84.3%,逼近85%。
若從產業類別來看,製造投資位居各大行業之冠,從2019年首破2兆元、來到2兆1095億元,年增17%後,2020年在偏高基期下續增2.2%,規模達到2兆1350億元,續創新高,占整體投資金額的44.6%。
經濟部統計處分析,台商回流、離岸風電投資挹注、半導體業者擴廠等3大因素加大民間投資力道,舉例來說,外商建造風場帶動鋼鐵產業新增產能,半導體業者擴廠帶動化學材料產業等業者增產。此外,如果加上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延長,可望維繫投資動能,預期今年固定投資仍然續呈成長格局。

6. 世銀下修今年亞太經濟成長
《本會4月6日訊息》綜合外電,世銀5日公布「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指出,大宗商品供應混亂、財政緊張、物價高漲等俄烏兩國戰爭所帶來的衝擊,將在未來數月拖累亞洲經濟體,因此下修東亞和太平洋地區2022年經濟成長預測為5.0%,低於去年10月預測的5.4%,不如2021年的7.2%。同時,也下修了中國大陸經濟成長預測為5.0%,同樣低於上次預測的5.4%,更遠低於2021年的8.1%。
世銀警告,若是局面持續惡化,加上官方因應措施不力,在最糟的情形之下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成長將可能減緩至4.0%。這項更新預測,除了反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此一地區的打擊之外,尤其對進口能源產品的國家衝擊更深,加上美國利率上升和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放緩,皆都影響此一地區經濟成長。此外,供應鏈衝擊在持續拖累製造商之同時,也推高了價格。
世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研究指出,亞太地區遭逢三重衝擊,包括戰爭、美國等國家貨幣政策改變,以及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其中,俄烏戰爭導致糧食和燃料價格上漲、金融動盪、全球信心下滑,是「最為嚴重的風險」。再者,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大陸經濟走緩及通膨高漲可能引發美國加速升息,都是東亞需要因應焦點。
世銀表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接二連三遭到衝擊,意味人們必須面對政府財政能力縮減,經濟痛苦更形增加,亦即「財政、金融與貿易改革可能減緩風險、重振成長和減少貧窮」。

7. 美國貿易代表表示正在重新調整美中經貿關係
《本會4月6日訊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5日在訪問新加坡時接受外媒專訪表示,美國無意脫鉤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而是正在尋求重新調整與中國經濟體的經貿關係,尋求解決供應鏈等問題。戴琪指出,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的政策重點是「調整全球經濟」,包括解決供應鏈缺乏可見性、問責制和多樣性等,這些問題導致近年供應鏈受到干擾。
雖戴琪於3月下旬時表示,並不排除逕向中國提出更多新的工具解決貿易不公情形;但其最新發言透露態度稍有緩和。戴琪表示,若要解決上述種種問題,「並非停止貿易或貿易脫鉤,而是為貿易帶來改革和更加具有戰略的方法」。此外,戴琪未對中美經貿談判進展多做說明,僅有表示正在尋求美中經貿關係是平衡、公正的。
檢視3月30日戴琪逕向美國國會提出最新對中貿易戰略方針。當時,戴琪坦言,與中國之間的討論變得非常困難,批評中國未能達成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採購目標,強調美國需要以新的工具來應對。戴琪認為,雖美國將繼續推動中國進行改革,但並不對中國改變貿易政策抱持太大希望。
當時,戴琪甚至呼籲,美國國會應該盡快通過兩黨創新法案,促進創新、半導體和製造業供應鏈等產業回歸本土投資並重建製造基地,以確實提高美國國內之競爭優勢,捍衛美國價值和經濟利益,以便與中國之抗衡。
此外,拜登多次重申「印太經濟架構」,計畫以此抗衡中國,逐漸擴大區域經濟影響力道。不過,戴琪透露,雖該項架構不會降低關稅,但將蘊含著系列有意義的經濟成果,而且將會為數位商務、環境和勞動等領域設定符合市場的新型標準。
依據外媒報導,戴琪5日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面,雙方討論數位經濟、多邊主義等議題。李顯龍對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及加強區域經濟參與表示歡迎。此外,中國商務部稍早之前對美方批評中國未能達成第一階段採購的承諾提出反擊,表示這與事實不符,美國不應「以尋求新的戰略為名義,實施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之實」。

8. 今年全球政府債務恐創新高
《本會4月7日訊息》英國資產管理公司駿利亨德森(Janus Henderson)6日公布「主權債務指數(Sovereign Debt Index)」年度報告指出,美國、日本與中國大肆舉債,加上全球多數國家也將增加借貸之下,今年全球政府債務預估將暴增9.5%,達到71.6兆美元歷史新高。
在上述報告中指出,2021年全球政府因為了因應疫情衝擊提高借貸,而使得債務攀升7.8%至65.4兆美元。
全球政府去年償債成本跌至1.01兆美元,改寫歷史新低,原因在於實際利率僅約1.6%。但是,今年利息負擔以固定匯率計算將大幅攀升14.5%,達到1.16兆美元。
依據統計,全球公共債務占GDP之比率在2020年時已攀升至87.5%歷史高點,2021年因經濟活動復甦超越借貸增加速度而降至80.7%,
駿利亨德森表示:「疫情對政府借貸產生極大之影響,預估衝擊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此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促使西方政府借貸更多資金,以支應增加的國防支出」。
信評機構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5日在最新公布「全球借貸報告」中預估,今年新的舉債金額將達10.4兆美元,較疫情之前的水平高出三分之一。
標普全球評級指出,俄烏持續衝突對全球的總體經濟帶來衝擊,將進一步提高各國政府對資金的需求壓力,貨幣緊縮環境則會增加政府借貸成本。
信評機構標普表示:「考量債務展期需求龐大,加上疫情肆虐、通膨升溫與政治社會環境兩極發展,這些對財政政策的正常發展帶來挑戰,因此我們預期全球政府借貸水平將會維持高檔」。

9. 國際清算銀行指出全球步入高通膨及高利率時代
《本會4月7日訊息》綜合外電,各國央行所組成的國際清算銀行(BIS)表示,在西方與俄國、中國關係惡化下,疫情後續效應促使全球化出現逆轉,各國必須正視全球步入高通膨與高利率的時代。
BIS指出,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攀高,全球將近六成的已開發經濟體目前通膨年增超過5%,創下1980年代末期以來最大比重;此外,全球逾半的開發中國家通膨年增超過7%。
儘管美、英等經濟大國和許多較未開發國家,先後持續將利率由歷史低點向上調升,但是倘若基本模式發生改變,升息速度必須加快。BIS 在5日時指出,其關鍵在於我們可能進入新的通膨時代。
BIS所提到的理論在於,能源、商品和糧食價格漲勢因俄烏戰爭,而更加劇烈。此外,供應鏈同時受到疫情與貿易戰火打擊,另一方面則是生活成本不斷攀升,意味勞工將會要求更高薪資。顯示,消費者、企業和金融市場擔憂通膨問題將會變得日益無法掌握。
再者,許多專家預測未來兩年美國、歐洲等多國通膨將逾4.5%,其他先進經濟體通膨則將超出3.5%。
BIS認為,「最為可能的狀況是,必須讓實質利率在一段時間中揚升至中性水準以上,藉此緩和需求」。但是,央行如此做法可能不受歡迎。BIS提及,「央行過去也曾如此,他們深刻瞭解對經濟活動和就業造成的短期成本是必要的,這是為要避免未來付出更大代價」。
BIS呼籲政府堅持抵擋誘惑,不要試圖抵銷通膨或更高利率所帶來的短暫衝擊,「維持永久成長的關鍵,不能是擴張性貨幣或財政政策」。

10. 中國大陸拚減碳十四五整頓石化業
《本會4月8日訊息》中國大陸近年以來石化產業受到經濟結構調整、國際油價、減碳等多重因素影響,營收、利潤與產值陷於低迷,為能保障能源安全與完善產業布局,達成減碳目標,7日推出「十四五(2021~2025年)」期間石化產業多項發展目標,包括:屆時整合資源、打造約70個具有競爭優勢化工園區,更進一步推動綠色低碳,嚴控煉油、磷銨、電石、黃磷等新增產能。
不過,2021年受到國際油價大幅反彈帶動,石化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收達人民幣(下同)14.45兆元,利潤1.16兆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年增分別30%和126.8%,樂觀認為2022年可以更進一步成長。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大陸工信部、發改委等六個部門7日聯合公布「關於『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業高品質發展指導意見」,確認石化產業「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標。
在產業布局方面,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任務,必須全面完成,形成約70個具有競爭優勢化工園區。到2025年時,這些化工園區產值占行業總產值的70%以上。
在加快創新發展方面,2025年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必須占營收比重達1.5%以上,以及突破20項以上關鍵新技術和40項以上關鍵新產品。
此外,產業數位轉型是中國大陸石化化工行業未來的發展目標之一。到2025年時,石化、煤化工等重點領域企業主要生產裝置自控率需要達到95%以上,建成30個左右智慧製造示範工廠及50家左右的智慧化工示範園區。
同時,在「指導意見」中要求大陸石化產業有序推動節能降碳,提高行業能效水準,增強高端聚合物、專用化學品等產品供給能力。尤其在「十四五」時期中,大宗產品單位能耗和碳排放量需要明顯下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必須比「十三五」時期的標準降低10%以上。再者,需要嚴控煉油、磷銨、電石、黃磷等行業新增產能。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