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可望突破6%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11-05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10月30日至11月5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可望突破6%
《本會10月30日訊息》主計總處29日公布第3季經濟成長概估3.80%,較8月預測的3.31%,增加0.49個百分點。至於今年前三季經濟成長概估6.74%,如果第4季4.01%預測不變,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可望達到6.01%,為2010年以來的新高。
主計總處指出,雖第3季民間消費受到防疫管制措施影響,表現疲弱,抵銷部分增幅,但由於國內投資明顯優於預期,出口續呈擴張,是推升第3季經濟成長概估3.80%的原因;其中,第3季資本形成原本預測成長12.49%,但是目前成長27.97%,較預測的數值增加15.48個百分點,是2010年第4季以來的最高,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達到6.29個百分點。
依據統計,第3季新台幣計價資本設備進口成長41.24%比預期良好,其中半導體設備進口增加58.9%,進口金額2,56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51億元;非半導體設備進口,則是增加27.9%。此外,製造業投資財生產量亦增12.14%,使得營建工程、機械設備及運輸工具投資均呈大幅成長。
主計總處表示,第3季機械設備投資累積產能相當可觀,若外部需求沒有突發降溫,則預期今年第4季和明年第1季機械設備生產和出口,可以樂觀以待。主計總處認為,除了廠商擴增產能、5G網路與綠能設施加速布建態勢持續延續之外,目前有七個離岸風電的案場正在進行,預計投資金額達到4,790億元,預計在明年第4季前投資可達3,290億元,國內投資明顯增量。
此外,主計總處表示,前三季資本形成成長15.17%,也是2011年以來最大成長幅度。
外需方面,主計總處指出,隨著全球景氣回升,帶動終端需求擴張,加上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延續,以及產品漲價效應,第3季商品出口年增30.12%,尤其主要貨品均有兩位數字增幅。

2. 歐元區通膨追平史上最高紀錄
《本會10月30日訊息》綜合外電,依據倫敦金融時報(FT)報導,在防疫鬆綁後歐元區經濟第3季加速增長達到3.7%,比較前一季增長2.2%,超過彭博訪調分析所預期的2.1%。
在歐元區前四大經濟體中,法國與義大利GDP增長表現最佳,法國3.0%,義大利2.6%,遠比同期美國的0.5%、中國大陸的0.2%來得優秀;與去年同期之比較,歐元區第3季GDP年增,也超越了彭博訪調分析所預期的3.5%。不過,德國第3季擴張速度從前一季1.9%下降至1.8%,西班牙僅有增長2.0%,皆是低於預期。若與疫前經濟狀況比較,美國今年第2季已回升到疫前水準,中國大陸更是在去年時回到疫前水準,相對歐元區預計到今年第4季時,始能增長恢復疫前水準。
但是,令人關注的是,歐元區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4.1%,超越彭博訪調所預期的3.7%,是歐元區1997年開始統計該指數以來的最高,是歐洲央行設定2%通膨目標的兩倍,追平歐元區最高紀錄。
這些顯示,歐洲央行與美國聯準會(Fed)一樣承受通膨可能失控的質疑,卻又不想過早緊縮貨幣,扼殺正在復甦中的經濟。尤其物價上漲通膨升溫,也在反映全球供應鏈瓶頸所造成的壓力;其中,供應鏈瓶頸箝制德國增長能力,尤其面對外銷主力汽車業缺乏晶片危機,以往依靠外銷拉動經濟增長,因缺料而開始熄火。

3. 經濟部提出2×2因應2050淨零碳排轉型架構
《本會10月31日訊息》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於 1日(台北時間)在英國格拉斯哥登場,全球130個國家或地區響應「淨零碳排」目標,台灣也不缺席。經濟部30日首度提出「低碳—零碳」與「能源—產業」2x2淨零轉型架構,短期優先推動較成熟的綠能及減碳技術,促進能源和產業轉向低碳,長期則是需要投入氫能、循環經濟與碳捕捉封存利用(CCUS)等前瞻技術研發,從低碳邁向無碳能源、產業淨零的完整路徑。
經濟部指出,淨零碳排不僅只是維護環境,背後有很大的經濟議題,最近歐盟(EU)非常積極提出各種想法,在國際議程上提出碳邊境關稅概念,引起大家對淨零轉型的重視,紛紛思考各種對應方式。因此,經濟部要勾勒的是邁向淨零的「2x2」架構。
所謂的「2x2」架構,是讓能源與產業先行實現低碳,再變成為零碳。這些需從三大部分著手:
其一,「能源轉型」部分,需要持續增加再生能源比例,例如光電裝置容量在2021年9月時已較2016年增加4.6倍,離岸風電示範風場也是接力完成。經濟部指出,「以氣換煤」是讓電力低碳化的作法之一,2020年與2016年之比較,燃氣發電數量增加26%,台中電廠用煤減少31%。
其二,「新技術突破」部分,經濟部成立包括太陽能、風力、海洋能、地熱、生質能、氫能、系統整合、儲能等八個技術檢核小組,從117項國際IEA潔淨能源技術中,選出符合本土發展,而且較具有發展前景的55項技術作為重點。經濟部指出,世界陸續開發這些技術,在技術開發的同時,遇到技術成熟與取得成本兩大難題。舉例來說,在很多技術要從實驗室轉入商業化時,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高額成本,「只要昂貴,則將難以普遍使用」,所以世界各國都在克服兩大難題,希望在技術上有更多之突破。
其三,「產業建構減碳能力」部分,則是先由大廠引領供應鏈廠商提升減碳能量,逐步建置綠色供應鏈體系,協助中小企業建構減碳能力,落實碳盤查、回溯碳足跡;或是以縱向的從大帶小、串連鋼鐵業、石化業、紡織業、水泥業等產業,透過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共同探討在行業中哪些技術需要突破。此時,經濟部法人團體扮演非常重要角色,研發淨零碳排技術,透過製程減碳、使用低碳/無碳能源、發展循環經濟等方式,讓產業在長達30年的挑戰中,攜手前行、共存共榮。

4. G20峰會達成氣候變遷、疫情及稅務共識
《本會11月1日訊息》在羅馬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各國領袖在氣候變遷、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疫情及稅務等議題上,經過密集討論之後,達成共識。
在氣候變遷方面,在最終公報中表示,各國領袖承諾致力達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目標,以及採取行動對抗碳排較高的燃煤電廠之新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水準高出攝氏1.5度之內;但是,各國領袖並未承諾實現零碳排目標。此外,各國領袖承諾在「21世紀中葉之前或左右」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並非社會運動人士或峰會主辦國家所期望的明確設定2050年作為期限。再者,各國還在聲明中同意於今年底之前終止資助新建外國燃煤電廠,重申動支1000億美元提供發展中國家用於技術轉型,藉以適應氣候問題。不過,此一數年之前所許下的承諾,迄今尚未實現。各國領袖首度承認「使用碳定價機制和獎勵」是可以用來對抗氣候變遷的可能工具,希望國際貨幣基金(IMF)呼籲碳排最高的幾個國家設定最低碳價的行動。
在稅務方面,各國領袖達成跨國企業接受最低15%稅率,以打造「更穩定、更公平」的國際稅制協議。這項國際規範對亞馬遜(Amazon)、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臉書(Facebook)和蘋果(Apple)等美國科技巨擘的影響頗深。這些企業為了節稅,將公司設置在較低稅率國家,獲利甚多。此一改革籌劃已久,透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斡旋,取得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90%以上的136國支持,預計在2023年時生效;但是,每個參與這項全球協議國家必須先行通過國內法律,部分領袖包括美國總統拜登可能面對其國內激烈反對,極有可能推遲。儘管如此,20國領袖呼籲經合組織和G20相關工作小組「迅速制定示範規則和多邊工具,確保新的規則於2023年在全球生效」。
在疫苗方面,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目標,今年至少要替全球40%人口施打COVID-19疫苗,明年中至少要達70%。已開發各國領袖矢言,支持這項目標,將供應更多疫苗給發展中國家,同時取消供應及融資限制。
在供應鏈方面,全球能源價格飆漲,導致通貨膨脹日愈嚴重,供應鏈瓶頸正衝擊疫情之後復甦的全球經濟,在此背景之下,20國領袖表示:「我們持續維持復甦,避免過早取消振興措施,同時維護穩定財務及長期財政,防範不利風險和將超出預期的負面影響。
在通膨方面,20國領袖表示:「中央銀行正密切注意目前價格波動」,將會依據需求行動履行職責,包括價格穩定,並且辨識暫時通膨壓力,持續致力明確傳達政策立場。最後,20國領袖承諾:「對影響我們經濟的種種全球挑戰保持警覺,例如供應鏈中斷,在經濟復甦之際中加以監控及因應」。
在發展中國家方面,各國領袖設定目標,從國際貨幣基金所核准的6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SDR)中,撥出1000億美元作為援助較貧窮的國家發展,雖「特別提款權」不是貨幣,但可供發展中國家用來當作儲備貨幣,穩定當地幣值,或是兌換成更強的貨幣作為投資之用,此對窮國來說,好處在於取得強勢貨幣,而且無須支付高額利率。

5. 氣候峰會COP26聚焦四項重點
《本會11月1日訊息》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英國時間10月31日揭幕,這次討論淨零碳排議題,將影響世界各國的減碳政策,備受全球矚目。其中,四大重點值得觀察,包含加速電動車輛發展、燃煤電廠成為歷史、結束砍伐森林及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等。
由於此次COP26氣候峰會被國際輿論視為是「人類搶救地球最後機會」,格外具有指標意義。在這次會議中,將會涉及討論減碳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具體目標,例如各國都在推動2050淨零碳排,同時與過去簽訂的巴黎協定後續市場機制連結,還有碳交易,都是討論重點。
依據聯合國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顯示,在第六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6 WG I中,地表均溫較工業革命之前的水準提高攝氏1.07°C,再過不到十年,1.5°C升溫警戒可能遭到攻破,此代表著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已經刻不容緩。
行政院環保署指出,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OECD)於2020年出版的能源使用二氧化碳(CO2)排放總量統計資料顯示,台灣2018年能源使用CO2排放總量257.0百萬公噸,占全球排放總量的0.77 %,全球排名第21位;每人平均排放數量10.83公噸,全球排名第20位,碳排放密集度0.23公斤CO2/美元,全球排名第51位,顯示台灣具有改進空間。
行政院環保署表示,過去已有多個歐洲國家,都宣示或禁售燃油車輛的後續政策,並且喊出產業應該盡早轉型,加速電動車輛發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值得台灣借鏡。

6. 台灣PMI指數止跌10月已回升至58.1%
《本會11月2日訊息》中經院今天公布10月經季調後的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PMI微幅攀升0.5個百分點到58.3%,連續第16個月呈現擴張。
中經院表示,在PMI指標中,新增訂單、生產與人力僱用數量指數,紛紛從上半年60%到70%的擴張速度滑落到55%左右,其原因在於美國塞港問題沒有解決、供貨遲延、關鍵零組配件持續缺貨現象及交期等問題,加上原物料上漲,製造業對供應商可能考慮漲價的感到壓力,仍然困擾製造業。
中經院指出,若從產業類別來看,本月PMI微幅攀升,其原因在於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食品紡織產業新增訂單及生產數量指數,從上月的緊縮轉為擴張所致。
中經院更進一步表示,原物料價格指數已經連續12個月維持在70%以上的上升速度,而且10月指數回升3個百分點到80.9%。
此外,在此次電訪過程中,製造業對供應商的可能考慮漲價感到壓力,因為供需產銷失調、塞港缺料問題沒有解決等原因,導致貨品無法順利交到客戶,加上原物料價格攀升,中下游業者面對資金壓力風險,使得中下游業者從過去的滿手訂單轉為策略選擇訂單,用以維持主要客戶關係。
展望未來6個月部分,中經院指出,已經連續15個月呈現擴張;不過,指數續跌1.3個百分點到54.2%,是2020年9月以來的最慢擴張速度。再者,新增訂單微幅增加到56.8%,新增出口微幅下降到50.6%,兩者方向過去多為一致,這次不太一樣,顯示來自國際品牌大廠訂單經過疫情之後,前幾個月有重複下單之情形,現在正在大幅調整,回到找尋真正需求狀況。
中經院指出,現在最為頭痛的是原物料價格,大宗原物料、能源、農業產品、貴金屬、畜牧產品等,因為疫情造成供需不均衡狀況,價格一直高位。此外,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能源危機,也是帶動能源價格上漲不少,觀察能源可能成為國家級戰略物資。
另一方面,隨著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業者配合加碼,10月非製造業(NMI)已經連續4個月擴張,本月指數上漲1.2個百分點到58.5%。若以產業別來看,主要受惠年底百貨週年慶、報復性消費及振興加碼,相對活絡集中住宿餐飲業、營造暨不動產業與零售業。
至於非製造業未來6個月展望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呈現擴張,雖指數回升2.1個百分點到59.1%,但後續仍要觀察疫情情形及金融市場波動狀況。

7. COP26簽署甲烷減排協議
《本會11月3日訊息》綜合外電,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2日達成包括接近90國已加入簽署由美國與歐盟領導的「全球甲烷減排承諾」協議,100國承諾停止砍伐森林,印度、越南及泰國宣示達成淨零排放時程,巴西決定在2030年前將碳排減半排放。
美國表示,世界前30大甲烷排放國家之中半數加入「全球甲烷承諾」,包括目前五大排放國家之一的巴西,將致力於大幅降低甲烷排放,促使2030年排放水準比2020年低30%。但是,同列全球五大甲烷排放國家的中國大陸、俄羅斯及印度並未簽署。
此外,占全球森林面積85%的100國,決定在九年後停止砍伐並扭轉森林流失和土地退化。這項國際承諾將獲致192億美元的資助,用於鼓勵各國在停止砍伐森林的情形之下,種植黃豆等農作物及推動畜牧業。
至於個別國家方面,印度宣示在2070年時達成淨零排放,以及提出更積極的短期目標承諾,包括到2030年底時低碳排放發電總量要提高至5,000億瓦、全國半數電力來自再生能源,以及企業二氧化碳排放數量減少10億噸。
另一方面,越南和泰國也有設定目標,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英國在五年內將資助超過30億英鎊的綠色投資,支持開發中經濟體從事乾淨基礎建設計畫。美國2日則是規劃成立一個「先行者聯盟(FMC)」,其目標是在協助建立民間部門對乾淨能源技術的需求,先行者聯盟創始會員包括蘋果等各行各業超過25家大型公司。

8. 彭博供應指數顯示全球供應鏈瓶頸持續惡化
《本會11月3日訊息》綜合外電,去年全球經濟成長因新冠疫情而煞車,現在疫情改善、需求回升,經濟卻在「塞車」。彭博行業研究以工廠的躉售價格、零售商存貨銷售比及服務產業未完成訂單等指數綜合統計編纂供應指數,其指數低於零表示供給過剩,大於零表示供給緊缺。
依據資料顯示,美國去年曾掉入負2的供給過剩狀況,最近變成正2的供給不足,其供應緊缺問題陷入近20年以來最緊缺的狀況;英國2020年年初曾出現負4的過剩情形,最近增至正3的供給不足;歐元區在2020年初時掉入負4的供給過剩狀況,之後一路攀升現在正3的供給緊缺。
這些指標顯示,許多地方供應瓶頸仍持續惡化中,超市仍空蕩的貨架、港口塞船及車廠停工,都是指向一個普遍狀況:萬物皆漲,不知缺貨缺到何時,使得全球經濟復甦正面對停滯性通膨的阻礙。
美國供給管理協會(ISM)1日所公布的調查也是顯示,製造業採購經理人預期明年供應鏈情形可能不佳,甚至可能惡化。歐元區10月製造業景氣擴張腳步也遭遇到供應鏈瓶頸,以及物流問題攔阻,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58.3,顯示景氣擴張步伐是八個月以來的最慢。
此外,過去以「及時生產管理系統」努力在較低庫存狀況下源源不斷生產汽車的豐田公司,今年也是必須面對供給不足問題,今年預估產量比較去年銳減三分之一。
再者,亞馬遜與蘋果對這個冬季之預期不太樂觀,雖明年2月農曆春節過後可能是狀況開始改善的關鍵,但到時有大量的積存訂單壓力,徹底消化仍是需要時間。
在此同時,受到主要出口國家乾旱、霜害及豪雨等不利天候影響,從美國到俄國的小麥價格都在飆漲,芝加哥小麥期貨一度漲至2012年12月以來高點,巴黎小麥期貨更是衝上歷史新高,肥料大廠也是警告肥料價格將會繼續走高,推升通膨疑慮。

9.中國宣布RCEP在10國自2022年1月生效
《本會11月4日訊息》中國商務部3日宣布,已經收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保管機構東協秘書處通知,RCEP將依協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在中國及其他已經批准協定的9個國家生效。這些國家包括屬東南亞國協的汶萊、柬埔寨、寮國、新加坡、泰國、越南,以及非東南亞國協的日本、紐西蘭、澳洲、中國。
依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本與東協等15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澳洲與紐西蘭已在本月2日批准,預料明年1月生效。RCEP所涵蓋的自由貿易地區橫跨15個國家、22.7億人口,經濟規模高達26兆美元、出口總額達到5.2兆美元,若以GDP而言,RCEP將成為全球GDP占比3成的大型經濟整合。
RCEP成員國除了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10個國家之外,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等5個國家,共計15個國家,歷經8年諮商談判,在諮商談判期間中,雖印度以嚴重衝擊產業為理由退出,但終於於2020年11月完成簽署RCEP。此對日本來說,可以說是與中國及韓國的首個經濟合作協定(EPA)。
澳洲外交部官網新聞稿指出,RCEP在至少6個東南亞國家協會和至少3個非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批准後60天生效,這個階段在澳洲與紐西蘭於11月2日批准之後達成,為RCEP於2022年1月1日生效鋪路。報導同時指出,目前日本、中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加已經批准RCEP。
雖RCEP對自由貿易的標準不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來得嚴格,但以工業產品為中心,整體關稅廢除比率高達9成以上,以及設有禁止要求外資企業進行技術轉移等保障企業進行自由經貿活動規定。

10. Fed宣布本月開始縮減購債及預估明年通膨下滑
《本會11月5日訊息》美國聯準會(Fed)台灣時間4日凌晨宣布本月開始縮減購債,每月減少150億美元,預計於2022年中結束。主席鮑爾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本次決策會議重點在於縮減購債,而非升息。至於通膨方面,鮑爾認為並非勞動市場緊俏,而是供應鏈瓶頸和需求面增溫,仍然堅持只是「暫時」狀況,預估到明年第2或第3季時就會下滑。
鮑爾指出,美國經濟預估本季回彈成長,目前的失業數字是誇大就業市場復甦狀況,通膨激增絕大部分仍是源自新冠疫情所衍生的因素。但是,聯準會現行政策工具無法解決供應鏈瓶頸問題。鮑爾表示,若依據目前所規劃的縮減購債速度,則代表到2022年中減碼購債過程就會結束,同時強調,目前並非最加升息時機,聯準會對升息的看法保持「耐心」。
鮑爾更進一步認為,預估到2022年下半年時美國就業能夠達到最大化,而且目前薪資上漲情形並不構成問題,至於通膨急升並非因為勞動市場緊俏,聯準會保證通膨勁揚不會是經濟的永久因素。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