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全球經濟面對十大風險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11-01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10月23日至10月29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明年全球經濟面對十大風險
《本會10月28日訊息》綜合外電,經濟學人智庫(EIU)27日發表「2022年風險展望」報告列出全球十大風險,可能影響世界經濟成長與造成通膨惡化。在報告中指出,全球疫後時代經濟復甦將可望持續至明年,雖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4.1%,但各種政經風險可能拖累經濟復甦。
其中,特別指出,美中兩國政經風險是牽動全球局勢的最為重大因素來源,亦即美中兩國關係持續惡化,促使兩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完全脫鉤,其所影響的政經層面極廣,甚至在最壞的狀況之下,兩國脫鉤將衍生成支撐美國與中國的兩大陣營對立,進而撕裂國際社會。
其次,則是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明顯惡化,國與國之間的網路戰爭,導致主要經濟體基建遭到癱瘓,已成為明年全球需要面對的兩大風險。
此外,兩岸爆發衝突將可能是重大風險之一。雖然EIU認為兩岸應該不會發生直接衝突,但是美台關係日益緊密和中國軍機擾台,都將增加軍事誤判風險。一旦擦槍走火,美國就會被迫介入,若兩岸衝突,則將會摧毀台灣經濟,尤其破壞供應鏈之中最重要環節的台灣半導體業。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將可能延續至明年,並且可能爆發目前疫苗仍無法抵抗的新型變種病毒,最終疫情升溫及防疫限制等措施,導致全球各地社會變得更加動盪,進而影響全球復甦。
除此之外,美國聯準會(Fed0緊縮貨幣政策速度可能意外加快,從而導致美股崩盤。再者,中國大陸恒大集團問題令人擔心中國房市崩盤,進而波及其金融市場,最後導致經濟急速放緩。若是美中兩大經濟體呈現問題,不但將會造成美國乃至全球金融環境變得更緊張,而且拖累新興市場經濟復甦。
在政經與疫情之外,氣候異常也是重大風險之一。尤其嚴重乾旱問題,將會因打擊農糧生產而引發飢荒,其延伸的是社會不安和糧食通膨等經濟問題。
檢視EIU所提出的十大風險環環相扣,若其中一個風險影響程度增強,則可能導致其他一個風險惡化。

2. 世銀預估今年能源漲幅超過8成恐阻全球經濟發展
《本會10月23日訊息》世界銀行21日公布最新報告指出,由於疫後石油需求恢復,今年能源價格預估將比去年上漲83.4%,其中原油將上漲69.7%至每桶平均70美元,明年則為74美元。
世界銀行憂心表示,此一現象可能阻礙全球經濟發展。世銀指出,由於能源價格上漲超出此前預測,若從短期來看,將造成全球通膨的巨大風險,若以長期而言,持續上漲則將拖累能源進口國家經濟發展。
世界銀行同時預估,明年石油需求將上升至新冠危機之前水位,天然氣價格高漲所帶來的替代需求,是油價上行的原因。不過,世界銀行同時預估至2023年時,油價將回落至平均65美元。
在世界銀行報告中更進一步指出,在電力需求復甦與供給受限的背景之下,今年天然氣與煤炭價格,已上漲至歷史最高水位,明年則會因需求減少和供給增加而下跌,。
世界銀行參考的能源價格是,將原油和煤炭等的價格動向指數化後得出。至於原油價格是,參考紐約原油、布倫特原油與杜拜原油等三大國際油價指標的平均數值。

3. 綜合採購經理人指10月呈現美好歐衰
 《本會10月23日訊息》受到疫情延燒與運輸供應受阻加劇衝擊,22日研調機構IHS Markit公布,美國10月綜合PMI初值由9月的55.0上升至10月的57.3,改寫三個月新高。其中,製造業PMI由60.7下滑至59.2,創下七個月新低;相對服務業PMI則是由54.9上升至58.2,創下三個月新高 。
IHS Markit表示:「由於美國新冠確診人數持續下滑,使得服務業從10月起開始復甦,為第四季經濟成長寫下強勁之開頭;同時,為了因應攀升需求,企業正在開始擴大產能並增聘人手」。
 IHS Markit同日公布數據顯示,歐元區10月綜合PMI初值由9月的56.2下滑至10月的54.3,改寫六個月新低。儘管此一數據仍維持在榮枯線50之上,卻是連續三個月下滑。其中,製造業PMI由9月的58.6略降至10月的58.5,此為8個月已來低點;服務業PMI同樣由9月的56.4下降至10月54.7,創下6個月新低,顯示歐元區商業活動擴張力道放緩。
至於以衡量產出的分項指數,從55.6下降至53.2,創下16個月新低。其中,投入價格指數從70.9上升至73.1,創下1998年代中期開始此調查以來最高水平,顯示供應受阻在短期內恐難緩解。
IHS Markit表示,歐元區10月商業擴張力道為今年4月以來的最弱,但是仍高於疫情爆發之前長期平均數的53.0。至於歐元區前兩大經濟體方面,其中德國經濟體10月綜合PMI初值由9月的55.5下跌至10月的52.0;法國經濟體綜合PMI,則是由55.3下降至54.7。

4. G7達成數位貿易與管理跨境數據使用共識
《本會10月24日訊息》綜合外電報導,七大工業國集團(G7)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與加拿大貿易首長,於22日在倫敦開會針對管理跨境數據使用與數位貿易原則達成共識。
數位貿易的廣義定義是,商品與服務貿易可以透過數位進行或完成,其涵蓋影片與電視節目公布及專業服務等活動。
英國所公布的公報提到:「我們反對數位保護主義與數位威權主義,今日我們通過G7數位貿易原則,此將為G7的數位貿易做法提供指引」。公報提到,這些原則將涵蓋公開的數位市場、跨境數據流動、勞工、消費者與企業的保障措施、數位貿易系統與公平且具有包容性的全球管理體系。
路透社報導,歐洲國家是採用高度監管的數位保護制度,美國則採用較為開放的規範,這項協議讓G7國家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將會使數千億美元的國際商業自由化。依據政府對官方數據的研究,2019年英國透過遠端所完成的貿易總額達到3260億英鎊(約新台幣12.5兆元),相當於英國所有貿易總額的25%。
但是,由於各國管理客戶個資使用規則不同,將可能對數位貿易構成嚴重障礙,若以中小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因為此對這些企業所遵守的法規繁雜且成本高昂。亦即所達成的協議是降低這些障礙的首步,可能促成編撰與數位貿易相關的共同規章手冊。

5. 中國大陸公布雙碳頂層方案
《本會10月25日訊息》中國大陸國務院24日最新公布「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等於是「雙碳」的頂層設計方案。其內容除了明訂不同階段減碳目標之外,要求206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80%以上,以實現碳中和之目標;此外,針對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綠色低碳投資及開展零碳技術研發等布局,這是中國大陸中央正式定調碳中和時間期程,引起市場關注。
自從2020年中國大陸首度提出「2030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承諾之後,全球都在等待其詳細實施方案。中國大陸高層官員多次表態「雙碳」目標不會改變,習近平在2021年9月聯合國大會上更是提出新的承諾,將停止在海外建設燃煤發電項目,顯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決心。
依據「意見」,到2025年時,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需提升到20%左右;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電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到2060年時,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以正式實現碳中和之目標。
此外,「意見」並稱,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定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築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同時,遏制高度耗能項目盲目發展,未納入國家有關領域產業規劃者,一律不得新建、改建、擴建煉油、乙烯、二甲苯、煤制烯烴項目。
「意見」指出,需要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擴大覆蓋範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額分配管理。同時,將碳匯的交易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再者,需要健全企業、金融機構等碳排放報告和資訊披露制度,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
至於減碳技術方面,「意見」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第五代行動通信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低碳交通運輸裝備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專案的支持力度,以及國有企業需要加大綠色低碳投資,積極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應用。

6. 工業生產指數9月再創新高連續20個月成長
《本會10月26日訊息》經濟部25日公布9月工業生產指數138.97,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2.24%,連續第20個月成長;其中,製造業指數141.01,同樣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12.78%,也是連續第20個月成長。
經濟部統計處表示,雖全球仍籠罩著新冠變種病毒風險、中國大陸實施能耗雙控干擾供應產能調配,增添全球經濟成長不確定性;但隨疫苗接種比率提升,全球經濟穩定復甦,主要國家積極推動振興經濟政策,促進終端需求續溫,新興科技應用加速推展,加上國際品牌消費電子新品陸續推出,歐美年終消費旺季備貨需求挹注,全球經濟可望持續穩步成長,這些正面因素讓各主要中行業生產動能續強,帶動9月工業與製造業生產指數雙創歷年新高。尤其第3季製造業生產指數137.96,連續兩季創下歷年單季新高紀錄,與去年同期之比較增加14.17%,連續9季成長。
在資訊電子產業方面,經濟部表示,國際品牌消費電子新品接續推出,加上5G、高效能運算、物聯網需求強勁,以及部分廠商擴增產能,帶動晶圓代工、IC封測、大型尺寸面板持續增產,9月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創下單月新高,年增19.41%,為推升製造業生產成長的主要貢獻,這些包括固態硬碟、電視機、虛擬實境裝置、自動測試設備生產續揚,但是行動裝置鏡頭因高階鏡頭訂單縮減而減產,抵銷部分增幅,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年增2.04%。
在傳統產業方面,經濟部指出,塑化、鋼鐵等需求暢旺,加上去年同期部分產線進行歲修影響生產量能,比較基期偏低,使得化學原材料業、基本金屬業分別年增9.99%、8.90%。
機械設備業因半導體、5G 相關產業、自動化設備需求仍熱,年增24.55%;汽車及其零件業則是因湧現疫情遞延購車熱潮,以及大型貨車六期環保新車購車補助效益,加上歐美市場對汽車零件的需求升溫,年增12.38%。
經濟部統計處調查發現,製造業者認為10月生產量能較9月增加的廠商家數占11.5%,持平占73.5%,減少占15.0%,以家數計算之製造業生產動向指數48.3,按產值計算的動向指數52.8,預期10月生產指數將較9月增加,年增15.6%至17.4%。

7. 國發會再加四項誘因延攬外籍高階人才
《本會10月26日訊息》由於攬才人數目前僅有4千餘名,國發會為了填補產業所需要的人才及技術缺口,去年再度協同相關部會,積極研擬修正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祭出4項誘因,於今年6月中旬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自今日起正式實施。其內容包含:放寬專業人才認定、租稅優惠年限延長5年、爭取優秀外國大學畢業學生來台工作,鬆綁申請永居規定等,
國發會所積極推動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攬才專法)」於2018年2月8日起正式實施,其中包含就業金卡發放,依據國發會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為止,取得有效就業金卡3,225人次。
國發會說明四項誘因,首先,增加外國特定專業人才認定彈性,現行規定科技、經濟、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領域之外,新增國防領域,以網羅全球新型態產業及跨領域優秀人才。其次,爭取優秀外國大學畢業學生來台工作,放寬教育部公告全球前五百大大學畢業學生來台工作得以免除2年工作經驗,外國人士取得國內、外大學碩士以上學位,或是教育部公告世界頂尖大學學士以上學位,受聘、僱在台從事專門性或技術性工作,無須具備一定期間工作經驗。
接著,鬆綁外籍人士申請永久居留規定,原本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申請永久居留在台連續期間5年,修法之後將縮短為3年,而且在台取得博士學位,可再折抵1年。
最後,優化租稅優惠及社會保障措施,將外國特定專業人才的租稅優惠適用年限由3年延長為5年;免除屬於雇主或自營業主身分外國特定專業及外國高級專業人才,其本人及依親親屬健保納保6個月等待期間。
國發會再度強調,已經協同相關部會訂定或修正相關法規、行政規則及配套措施,俾讓外國專業人才及其依親親屬能夠儘速適用本法各項修正,留用更多全球關鍵人才,以因應產業的質變、轉型及升級。

8. 世界各國實現減碳速度落後巴黎協定目標
《本會10月27日訊息》綜合外電,雖「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格拉斯哥氣候峰會自11月起舉行在即,是2015年超過190國簽署《巴黎協定》以來的首場重要氣候會議,但聯合國(UN)報告報告顯示,世界各國減碳計劃允許全球暖化幅度,遠遠超過《巴黎氣候協定》所訂立的目標,其中美中等排碳大國並未步上實現減碳目標軌道。
亦即世界各國正想方設法達成《巴黎協定》目標,確保本世紀結束前全球均溫,比起19世紀工業化前的水平上升不到攝氏2度,最好將升幅盡力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26日聯合國(UN)所公布的報告,讓這場的全球氣候峰會更添急迫性及重要性。
在此之前,雖西方已開發經濟體敦促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大國,做出更具野心的減碳承諾。但中印槓上歐美國家,指責這些已開發經濟體是造成地球暖化的禍首,人均碳排數量遠勝開發中國家。
聯合國此份報告係以迄至9月30日所有按照《巴黎協定》提交的減碳計畫,連同尚未提出的計畫(例如中國)進行分析,發現在計畫中詳述減碳措施實行至2030年後,到本世紀末全球均溫仍將上升攝氏2.7度。UN報告同時點出,世界各國若做出淨零排放(net-zero emission)承諾,則可以將本世紀末全球均溫升幅壓低到攝氏2.2度。
然而,各國將達成淨零排放目標的時程,設定在本世紀中葉或更晚的時程。其中,中國承諾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carbon neutral);美國與歐盟則是訂定2050年之前達到淨零排放目標。
據悉, G20(20國集團)經濟體之中仍有部分經濟體還沒落實前次所提交計畫之中的政策,以達到減碳之目的,遑論今年可以新提出的計畫,美國即是其中之一。雖拜登政府高舉減碳大旗,但相關法案卻遭共和黨及民主黨中間派系反對阻撓。

9. 景氣熱絡續亮紅燈卻存在著三大隱憂
《本會10月28日訊息》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27日公布9月景氣燈號,仍續亮代表景氣熱絡的「紅燈」。其中,綜合判斷分數38分,較上月之分數減少1分;景氣領先指標續呈上升,同時指標雖呈下跌,惟跌幅持續縮小,反映疫情影響已經逐漸減緩。
在9項構成項目中,海關出口值由黃紅燈轉呈現紅燈,分數增加1分;製造業銷售量指數、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皆由紅燈轉呈黃紅燈,分數各自減少1分;其餘6項燈號不變。
國發會指出,外需部分,受惠5G、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以及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上市,而且傳產貨品需求穩定擴增,帶動9月貿易、生產及金融等層面指標持續擴增。內需部分,隨著疫情趨穩及管制措施調降,零售餐飲及勞動市場指標減幅已呈逐月縮小。
展望未來,國發會表示,隨著國內疫情轉為穩定,管制措施陸續放寬,加以政府推出振興五倍券及各項加碼消費劵措施帶動下,內需消費可望逐漸回溫。投資方面,國內半導體、5G、綠能等投資案件持續擴增,均有助於推升國內投資動能;出口方面,受惠全球經濟穩健成長,消費電子新品備貨需求漸次釋出,動能可望保持穩定。
但是,國發會同時提到,變種病毒傳播及供應鏈瓶頸風險仍存,加上主要國家貿易及科技紛爭持續,後續發展仍須密切關注,妥為因應。

10. 拜登宣布籌組印太區域經濟架構
《本會10月29日訊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積極重返國際活動,於27日出席東協主辦由泛東亞地區16個國家領導人參加的東亞視訊峰會時宣布,針對建立一個區域經濟架構,開始與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夥伴展開會談,其目的旨在防堵中國日益擴張勢力。
東亞峰會一般是接著東協峰會之後舉辦的會議,拜登此次出席該會議,是美國元首睽違四年之後再度與會,也展現了拜登政府積極拉攏東亞盟友以抗衡中國的意圖,同時預告,後續將會親自訪問東協成員。
白宮聲明指出,拜登所提及的架構將圍繞於包括貿易便利化、供應鏈韌性、數位經濟與技術標準、脫減與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勞工標準及其他共同關心領域等,這項新推出的倡議將不採取形式貿易協議。
國際社會認為,中國近年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生效,又在日前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路透引述消息表示,東協各國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逐漸深化之際,美國與東協成員之間的經濟聯繫缺乏,已成為美中之間的嚴重差距。
因此,拜登與東協領導人進行會晤顯示,美國政府聯合盟友共同對抗中國行動。另一方面,東協成員也想了解美國政府在貿易、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上規劃,以及共同防疫具體措施。
至於中國方面,李克強於同日出席東亞視訊峰會時,則聚焦在南海議題。李克強表示,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維護南海航行和飛越自由,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在中國和東協國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整體保持穩定。之後,李克強在出席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之會議時強調,將會加速推動RCEP生效。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