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物價哄抬政府成立物價督導小組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10-22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因應物價哄抬政府成立物價督導小組
《本會10月22日訊息》受到國際疫情、運輸、需求劇增及極端氣候等因素影響,因應國際原料物料大漲、基本工資即將調升,加上食品與餐飲業者率先調漲價格反映成本。
行政院21日指示由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導,請經濟部、農委會、交通部等相關部會成立「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運作機制,隨時注意國內物價波動,共同穩定民生物資價格,絕不容許有人藉機刻意哄抬物價牟利,希望讓民眾完全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主計總處最近公布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2.63%,創下2013年3月以來最大漲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3.31%,也是創下三年新高。行政院表示,雖然國內物價漲幅經評估應不會超過2%、優於國外例如:美國、南韓、歐盟,但是國際原料物料價格大漲,尤其最近以來,國際鋼材價格、貨櫃運輸價格大漲。
行政院同時解釋,今年電價、瓦斯價格不會調漲,油價已有調整機制,農委會在民生物資蔬果供應上必須確保穩定,雖預估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不會超過2%,但絕不能輕忽物價波動,物價督導小組將會隨時監控,持續密切注意消費者相關物價波動有無異常情形。

2. 美中新的一輪貿易談判聚焦中方履約不足問題
《本會10月16日訊息》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於10月4日在華府智庫演講,提出釋出豁免部分中國大陸商品關稅和重啟雙方對話善意訊號之後,10月9日再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話,將聚焦於先就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落實狀況,進行初步溝通,同時討論加強雙邊經濟合作往來,以及同意透過協商解決雙方關切問題。
在美中貿易高層相繼釋出善意後,雙方新的一輪貿易談判可望近期展開。戴琪14日在瑞士日內瓦談及美中貿易議題時表示:「中國並未履行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採購承諾,以及美國並不排除針對中國農業、鋼鐵和晶片等行業實施巨額補貼,啟動美國前任總統川普曾祭出的「301調查」,是其與中國對話時需要提出的議題,拜登政府正在尋求新的方式,應對中國及美中競爭關係。
依據雙方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方同意在2017年基礎上,於2020年和2021年向美國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產品和服務。但是,按照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美國實際對中出口產品為雙方協議目標的62%,實際採購金額仍然落後。
至於9日通話,戴琪認為這是「好的開始」,強調美國將會使用「任何可使用的工具」,以促進美國及民眾之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劉鶴和戴琪9日通話之後,中國官方視為正面訊號指出,劉鶴與戴琪在通話中,雙方認為中美經濟關係對兩國和世界之影響非常重要,應該加強雙邊經濟往來合作,並且對中美經貿協議的實施情形交換意見。此外,雙邊同意透過協商解決彼此合理關切,中國則是針對取消加徵關稅和制裁提出交涉。

3. 最新國際勞動統計台灣工時排名高居全球第4
《本會10月17日訊息》依據勞動部最新國際勞動統計資料,在統計全球四十個重要國家中,台灣去年平均工時為2021小時,排名全球第四,比較前年減少六個小時,名次持平不變。其中,每年工時排名第一的是新加坡的2288小時,韓國則以1908小時位居第六,美國1767小時排名第十名,日本1598小時,排在20名之外。
去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不少國家實施封城禁令、部分行業暫停營業、改為在家工作等,各國工時時數均是下降。其中,新加坡減少36個小時、台灣減少6個小時、南韓減少59個小時、日本減少46個小時、英國則是大幅減少170個小時。
另一方面,失業率部分,除了義大利、法國失業率續較前年下降之外,其餘國家都在上升。其中,上升最多的為美國及加拿大,分別上升4.4%及3.8%;亞洲國家升幅則是相對較緩,台灣和南韓僅有上升0.2%,日本上升0.4%,新加坡上升1.0%。

4. 全球升息再起超過13國加入緊縮行列
 《本會10月18日訊息》去年疫情高峰過後,雖消費需求暴增,但上游頻頻缺貨,使得全球通膨警報再起,依據國際清算銀行所追蹤的38家央行之中,迄今已有13個國家央行至少升息一次,加入緊縮行列。其中,包括新加坡、韓國、紐西蘭,以及多個新興國家包括波蘭及羅馬尼亞央行率先升息,吸引其他國家跟進;但是,最具有全球影響的聯準會及歐洲央行迄今還沒行動,頗令全球密切關注其動向。
  歐美央行多年以來成功將通膨維持在目標範圍之內,目前仍有餘裕繼續觀望通膨走向。相較之下,拉丁美洲及其他新興國家因為糧食及能源價格飆漲速度驚人,其央行擔心物價漲幅太大,迫使政府調漲基本薪資,因連帶促使企業調漲商品價格而形成惡性循環,被迫率先採取行動。
  其中,在8月底,韓國央行宣布基準利率上調1碼至0.75%,是韓國近三年來首次升息,並且是疫情以來最先升息的亞洲重要國家。此外,智利央行則在10月13日升息5碼至2.75%,創下20年來最大增幅。秘魯央行早在8月開始逐步調升參考利率,至10月為止達到1.5%。東歐各國因為勞工短缺嚴重,高通膨風險比拉丁美洲更急迫。
  另一方面,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糧食及能源價格飆漲情形顯著。以衣索比亞為實例,9月的通膨達到30%,高於8月的26.4%。衣索比亞央行已在8月將貸款的利率從13%增加至16%,銀行現金儲備調升一倍至10%。
  相較之下,亞洲各國仍然擔心過早升息可能阻礙經濟復甦。近來煤價飆漲已使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9月漲10.7%,創下近25年來最大增幅;但是,製造廠商迄今多半選擇自行吸收成本,使得通膨仍維持在0.7%,低於央行所設定的3%目標。

5. 中國第三季度GDP成長低於預期僅有4.9%
《本會10月19日訊息》中國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上午公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今年三季度GDP(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9%,今年第一、第二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18.3%和7.9%,相比第二季度增速放緩3個百分點。該數據低於多家機構所預測的數值。
中國是疫情之後最快開啟復甦的經濟體,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正面臨疫情的持續影響,促使大量國際訂單轉移中國,讓中國的外貿出口連續兩位數字增長,去年第四季度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中國國家統計局表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但是目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因此需要強化宏觀政策跨越週期調節,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中,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
不過,今年開啟包括教育培訓行業「雙減」、房地產業監管加碼等系列改革,加上疫情出現局部反覆,以及河南、山西先後受到暴雨洪災打擊,在復甦之路上坎坷不斷。
路透綜合43家機構預估中值顯示,在疫情、洪澇、能耗「雙控」等多重衝擊下,供需兩端均顯不振,預計第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將回落至5.2%。
此外,同期所公布的工業數據顯示,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數值同比實際增長3.1%,比8月低2.2個百分點。在工業三大門類中,製造業增速放緩最為明顯,9月製造業同比增長僅有2.4%,相較8月下降3.1個百分點,已折射限電的負面影響。亦即「數據低於預期,回落幅度較大,顯示限電限產對經濟之增長造成較大影響」。
至於今年最後一個季度,分析人士普遍不太樂觀表示,出口和房地產業是拉動中國經濟疫後復甦的主要動力,但是第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度都有可能由此之前的主要驅動力道轉變為經濟拖累因素。其中,房地產業後續下走概率較大,出口目前主要依靠「價」支撐,但是「量」已出現了回落,未來幾個季度出口增速預計將會邊際放緩。

6. 台灣碳費計價機制先以碳費為主暫不推動碳稅
《本會10月19日訊息》歐盟最快從2026年起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依據經濟部估計,在歐盟CBAM中碳關稅將會影響台灣212項輸歐產品、約新台幣245億元,其中鋼鐵製品更是首當其衝。
因應歐盟CBAM機制,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8日邀請金管會、財政部、經濟部、國發會及行政院環保署各首長就「綠色金融行動方案與碳權交易所」進行專題報告。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指出,若歐盟將來對台灣產製之產品課碳關稅,相對台灣對進口歐盟之產品卻免課碳費或碳稅,實屬不太合理現象,嚴重衝擊台灣經貿環境。
對此,財長18日表示,考量碳稅、碳費有重複課徵之情形,將會按照環保署規劃,先以課徵碳費為主,最快2023年出爐,碳稅則暫不推行。至於未來碳費課徵不僅只有針對國內產製商品,也會包括國外進口商品。
環保署長表示,未來將會修正溫管法增訂收碳費等相應機制,提供未來外貿談判之時運用。環保署長指出,《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最快2021年10月底前出爐,期盼2022年上半年度會期送入立法院審查,至於每公噸收取碳費金額,將會在子法中訂定,預計最快2023年制訂,首波研擬鎖定年排2.5萬噸大戶率先徵收碳費。同時,增修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規也可做為經貿談判項目,亦即歐盟以CBAM方式向台灣產品課徵碳稅時,台灣同樣有適當法源可針對歐盟產品課徵碳費。
  此外,針對國際碳權交易機制,環保署長表示,因台灣並不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簽約國家,所以國際碳權機制對台灣的減碳並無幫助,除非能有所突破(加入簽約國家)。環保署長指出,國內現行已有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額度抵換專案」,未來暫不考慮成立碳權交易平台,而是交由環保署統一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抵換額度。

7. 全球氣候投資成長幅度減速
 《本會10月20日訊息》依據非營利研究組織「氣候政策倡議」(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CPI)兩年一度氣候投資調查最新報告顯示,過去兩年全球對氣候變遷計畫的投資金額有所增加,包括:2019年全球氣候計畫投資金額6,230億美元,2020年投資金額則增加至6,400億美元。雖然兩項數據創下紀錄,但是仍遠遠未達轉型至低碳經濟,以及將天氣變化影響最小所需的水準,顯示投資支出成長速度已經減緩。
  上述氣候政策倡議是廣泛調查公共與民間部門的氣候支出,涵蓋範圍包括電動車輛購買和基礎建設投資等。氣候政策倡議指出,沒有任何產業獲致較足夠的投資,得以轉型至符合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目標的低碳經濟。在營建和汽車銷售等領域上,對低碳方案的投資遠低於高碳排放之方案。
 氣候政策倡議表示,「氣候投資理想上應有數兆美元,過去幾年來全球不乏針對淨零排放與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計畫,但實際投資金額與排放趨勢尚未反映減碳雄心。」
  氣候政策倡議(CPI)調查,與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公布的報告相互呼應,後者主張潔淨能源投資必須在2030年時增加兩倍,始能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
  氣候政策倡議指出,氣候投資成長減速格外令人擔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預算的影響,尚未全面顯現,不過紓困方案卻又有助加速退出石化燃料。
  調查顯示,2019年與2020年全球51%氣候投資支出來自政府部門,大致與之前兩年之數據相符。至於民間部門,商業金融機構對2019年與2020年的氣候投資較之前的兩年大增逾一倍,主要因為美國、中國大陸與西歐銀行加碼投資再生能源。

8. 金融總會公布金融白皮書聚焦四大主軸
 《本會10月20日訊息》金融總會19日公布「110年金融建言白皮書」,擬定包括「擴大金融產業發展」、「金融科技創新與強化」、「金融業支援實體經濟永續發展」及「法規及制度檢討與調適」等四大主題,共計提出23項建言、40則具體建議作法。
金融總會指出,此次白皮書,針對現狀檢討,提出目前金融業正面臨的11項重要挑戰,包括:國內、外經營環境變化快速,應持續關注國際市場接軌與金融科技發展;全球經濟動能連結程度提升,應加強金融系統風險抵禦能力;推動身心障礙者信託及公益信託困境,有賴相關部會釐清問題等,希望藉此達到金融服務業發展、實體產業茁壯、金融風險控制及政策法規改善等目標。
金融總會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首次公開發行(IPO)家數減少;現貨市場量能增加,期貨交易量同步增加;資產管理業應該檢視風險管理機制及投資布局,從追求EPS到追求ESG;推動創新板及戰略新板,藉以扶植創新產業;保險業接軌IFRS17;綠色與永續保險趨勢;保險科技(InsurTech)發展;接軌國際保險資本標準(ICS)等因應。
針對四大主軸之下23項建言,金融總會指出,此次是全新提出的建言,包括建立投資人申辦各項融通業務風險總歸戶管理機制(One-Account);針對金融科技新創公司開放限制性執照;設置綠色金融創新應用之實驗沙盒環境,藉以鼓勵新創團隊就綠色金融創新應用之市場潛力與所造成之衝擊。
此外,建請協助融資金融機構取得台電同意,允許太陽能電能設置業者將電款請求權轉讓或設定質權予金融機構為擔保,以及金融機構於授信業者財務不佳時得適時行使介入權;放寬外國銀行在台分行發行新台幣金融債券的資金使用範圍;協助中小企業因應氣候變遷及淨零(Net-zero)碳排目標過程中所面臨之轉型風險順利取得融資。
另一方面,則是協助推動權證避險股票調降證交稅儘速完成修法;以及國發基金「加強策略服務業實施方案」投資範圍增列「金融服務業」或「金融科技業」項目。

9. 中經院將今年經濟成長上調至5.84%同時示警6大變數
《本會10月21日訊息》中經院20日公布2021年第4季臺灣經濟預測,雖然5月中旬因疫情干擾而成長暫挫,但製造外貿部門亮眼表現,持續推升經濟成長,預估2021年全年經濟成長5.84%,2022年成長3.55%,較前次預估之數值2021為5.16%、2022為3.43%,雙雙上修。
中經院指出,目前台灣經濟成長模式呈現外熱內漸升溫,外貿持續挹注經濟成長,貢獻2.49個百分點貢獻,至於內需也因廠商投資熱絡,推升成長3.35個百分點(國內投資貢獻2.29個百分點)。雖部門之間成長力道因內需蹣跚而呈現K型發展,加上基期因素影響上半年穩健成長、下半年成長放緩,但整體經濟成長,則是續創佳績,因此全年經濟成長5.84%表現,為2011年之後金融海嘯時期以來之新高。
其次,2021年各季成長趨勢,因比較基期影響,而呈現上行下緩走勢,上半年強勁復甦,成長達 8.34%;下半年則是成長放緩,第3、4 季分別成長3.58%、3.62%,併計下半年成長3.60%。
至於2022年國內經濟成長表現,在比較基期已高,加上全球經濟景氣前景轉趨保守情形下,全年成長預估為3.55%,雖較2021年之5.84%差距2.29個百分點,但已經連續三年成長突破3.0%關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各界關注通膨問題,中經院預估今年CPI年增1.84%,較去年的-0.24%差距2.08個百分點,顯示國內通膨明顯有感。至於明年CPI年增預估1.8%,大約與今年之狀況相同,維持2%以下。
中經院同時指出,後續影響台灣經濟成長6大變數,首先是雖疫情趨緩但變種病毒、疫苗及防疫等相關措施左右經濟活動,其次是各國貨幣政策與通膨壓力調整與措施,第三是大宗原物料價格走勢及供應鏈調整,以及全球能源與限電危機、國內投資成長與廠商佈局、地緣政治因素等。

10. 外銷訂單連續19個月成長創下三高
《本會10月21日訊息》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9月外銷訂單金額629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年增25.7%,連續19個月成長。今年前九個月累計訂單金額已達4,816.3億美元,按照經濟部統計處預估,今年前十個月累計金額有望賺贏去年全年金額5,336.6億美元,全年有望站上6,000億美元大關。
此次外銷訂單一舉創下包括:9月金額創下單月新高、第3季度訂單金額1,717.1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今年前九個月累計金額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等「三高」紀錄。
依據經濟部統計處分析,9月外銷訂單年增優於預期是因國際品牌智慧手機新品陸續上市、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及終端消費動能穩健,加上國際原材物料行情維持高檔,科技及傳產貨品接單雙強,均呈雙位數字成長。
若以貨品類別分析,科技貨品頻頻受到「蘋果光芒」籠罩,電子產品訂單金額194.9億美元,創下單月新高,成為上月外銷訂單之首。同樣受拉抬的是資通信產品9月訂單金額193.9億元,尤其加上去年手機新品延後上市所形成的較低基期,年增飆升接近四成。
傳統貨品方面,仍然持續因為終端需求強勁及原材物料價格呈現高檔,基本金屬、機械、塑膠橡膠製品及化學製品均創下同月新高,其中基本金屬及化學製品年增超過四成。
經濟部統計處同時預估10月外銷訂單金額630億美元至645億美元,年增22.1%至25.0%,有望連續20個月成長。若統計處預估合理,則確實將有機會超越去年成績,按照外銷訂單愈接近年底愈暢旺趨勢,全年將有機會首次站上6,000億美元大關。
展望未來,經濟部統計處表示,雖未來仍然存在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大陸能耗雙控政策等不確定性風險,但考量全球經濟復甦、電子新品持續推出及歐美銷售旺季,使得台灣外銷訂單有望延續「愈到年底愈加美麗」趨勢,後續持續看好。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