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導召開線上全球氣候峰會宣示加碼減碳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04-23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1年4月17日至4月23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美國主導召開線上全球氣候峰會宣示加碼減碳
《本會4月23日訊息》美國總統拜登主導召開線上全球氣候峰會,台北時間22日「世界地球日」正式登場為期兩天,40個國家領袖共襄盛舉,最近與美國關係緊張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普丁均皆與會。
拜登除了宣示美國2030年之前減碳較2005年減少從50%到52%50%以上,2035年之前實現發電淨零碳排,也將施壓其他國家加碼減碳對付氣候變遷。拜登政府新的減碳幅度,是前總統歐巴馬主政時期的2倍,歐巴馬要求2025年之前排碳,必須比2005年之排碳減少從26%至28%。
拜登在減碳努力上,包括訂定乾淨電力標準(Clean Electricity Standard),務求美國2035年之前達成發電淨零碳排,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減少運輸部門碳排放量。美國財長葉倫周三在國際金融協會(IIF)演說時透露,拜登總統所擘劃雄心勃勃的抗暖化策略,是要讓美國轉型為淨零碳排國家,動員整個政府部門達成此一目標。
依據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limate Action Tracker)分析,美國若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未來10年必須減碳從57%到63%。不過,幾十年來美國氣候政策隨著政權更迭經常出現轉變,多國領袖因而對拜登的氣候承諾持質疑態度。例如小布希時期拒認1997年《京都議定書》,川普總統甚至退出歐巴馬主導於2015年締結的《巴黎氣候協定》。
至於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家中國及許多落後國家,長期以來對於歐美要求他們在對抗氣候變遷上有更積極的作為,多半採取抗拒態度,指控富國數十年來在工業發展過程中,毫無節制排放溫室氣體才是禍首。

2. 中國大陸Q1經濟成長達到18.3%
《本會4月17日訊息》在較低基期加上消費復甦等多重因素帶動下,中國大陸第一季GDP成長達到18.3%,創下1992年以來最高紀錄。分析指出,這些現象完全反映在2020年初中國經濟受到新冠疫情衝擊陷入低谷之後,已經復甦並且能夠保持增長趨勢。
回顧去年第一季,在許多地區經濟停擺的狀況之下,中國大陸經濟衰退6.8%,創有紀錄以來首次萎縮。隨著疫情控制並穩步復工,GDP增速逐季升高,2020年從第二到第四季依序成長3.2%、4.9%、6.5%,全年增速2.3%。
依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2021第一季生產總值人民幣(下同)24.93兆元,較上季增長0.6%,如果排除去年同期因新冠疫情而導致較低基期特殊因素,若與2019年同期相比,則是增長10.3%,亦即兩年平均增長5.15%。
其他數據方面,3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14.1%,遜於預期的17.2%;第一季年增加24.5%,遜於預期的26.5%。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年增34.2%,遠高於預期的28.0%,此意味著受壓抑的消費已經明顯復甦;第一季年增33.9%,優於市場所預期的31.7%。工業和消費兩年平均增長6.8%和4.2%。
固定資產投資方面,前三個月年增25.6%,高於市場所預期的25%。其中,民間投資年增26.0%,基礎設施投資年增29.7%,製造業投資增29.8%,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5.6%。固定資產投資兩年平均增長2.9%。
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說明,今年首季GDP年增18.3%,是受到上年較低基數、員工就地過年工作日數有所增加等因素影響。整體而言,雖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但恢復基礎還不牢固,需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在合理區間內保持經濟運行。
另一方面,稍早依據中國大陸官方公布數據顯示,以美元計,3月出口月增加17.7%、年增30.6%;不過,若按高盛估計,經季節因素調整後,中國3月出口月減6.6%,1月和2月出口合計月增8.5%。市場評估,目前令人擔心的是,全球貨櫃短缺,由於貨物流動激增、運費上漲,出口物流負擔沉重,可能成為擠壓企業收益因素。

3. 美中科技戰衝擊全球GDP是貿易戰的10倍
《本會4月17日訊息》拜登政府上台之後持續加深對中國的科技限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示警,全球整合程度頗高,但是目前仍持續的美中緊張關係,已成為全球經濟與發展背後的高風險不確定因素,一旦美中乃至與歐洲之間的科技脫鉤,最終全球GDP所受到衝擊的代價級數,將會是美中貿易大戰的十倍。
IMF研究指出,美中科技大戰導致技術分散、無法交流,可能讓全球許多國家的GDP損失5%。在此之前美中關稅衝突,讓全球的GDP損失0.4%,顯示科技戰影響等同是貿易戰的十倍。
IMF在4月初甫剛上調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估,估算2021、2022兩年全球GDP增長將分別至6.0%、4.4%,同時認為中國經濟全年GDP增長速度可達8.4%,美國可達6.4%。另一方面,若美中科技摩擦加劇,全年經濟前景恐怕無法這麼樂觀。
稍早之前,國際社會曾經關注拜登政府上台之後是否修正川普時期科技戰路線,若從目前拜登政府仍採取科技戰的方針,持續維持對華為、中芯國際等指標中企的限制,在晶片等重點領域上防範中企取得先進技術。
由於中國將技術創新發展列為其「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半導體、AI、量子科技等發展,提供這些領域推出更多補貼措施。因此,拜登政府4月更進一步將七家的中國超級電腦企業列入實體清單,限制這些企業使用美國技術研發產品,協助中國解放軍隊。
此外,美國近期也召開了半導體企業高峰會議,有意聯合盟國業界重點企業建立獨立產線,在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上排擠中國。
很顯然地,美中科技限制程度還有可能更進一步擴大,美國國會數名眾議員近日發信呼籲商務部,要求嚴格管控用於晶片設計的EDA軟體出口任何中企,避免中企利用美國技術發展14奈米甚至更先進的晶片,進而將增加危害美國的風險。

4. 美國匯率政策報告台灣未列操縱國家
《本會4月17日訊息》依據美國財政部16日所公布貿易夥伴的「匯率政策報告」顯示,雖越南、瑞士及台灣等國家去年符合「匯率操縱者」三個門檻,但因為去年國際貿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情形較為特殊,並未認定任何國家是匯率的操縱者。
這份「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總體經濟與外匯政策」報告指出,越南與瑞士繼續符合「匯率操縱者」三項門檻,台灣也是達到匯率操縱者三項標準,美國財政部將繼續與越南及瑞士加強協調,以及再與台灣展開協商,包括要求三個國家提出具體行動計畫,解決匯率遭到低估與外部失衡的根本肇因。
不過,財政部沒有充分證據認定越南、瑞士或台灣操縱匯率。依據報告,按照2015年相關法律,一直到2020年12月底的四季期間,雖台灣已經達到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家的標準,但若按1988年法律 ,證據不足斷定這些貿易夥伴國家顯露「阻止國際收支帳有效調整,或是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意圖。
另一方面,在此份報告中針對台灣進行深入分析,而且將依據2015年的法律與台灣進行更進一步的雙邊溝通,包括敦促台灣擬定計畫,以特定行動解決新台幣匯率低估的問題。
最後,美國財政部同時將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與墨西哥等11個經濟體列入為「觀察名單」,其中愛爾蘭與墨西哥是首度列入的經濟體。

5. 道瓊及標普500指數雙創新高
《本會4月18日訊息》綜合外電報導,道瓊指數16日上漲164點收34,200點,連續三個交易日上漲;標普500指數上漲0.4%收4,185點,分別創下今年第21個和第23個收盤最高紀錄,除了有出色的財報表現和經濟數據激勵之外,歷來走勢也是站在美股將會持續攀高這邊。
此外,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收盤也是翻紅小漲0.1%,僅比2月最高紀錄稍低0.3%。費城半導體指數周五下跌0.6%,台積電ADR則是逆勢反彈0.4%,一周下來仍然各跌1.3%和3.2%。
從數據中可以看見,中國與美國經濟正在加速成長,激勵投資人信心,也帶動了美股本周走高。另一助漲的動力是,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由前一周的1.664%下跌到1.571%。
DXY美元指數受到美國公債殖利率走低影響,16日跌至四周低點,周線下跌0.7%,為連續第二周的收黑。
LPL Financial 策略師德崔克指出,美股今年漲勢將可望延續到年底,因為1950年以來,標普500指數第1季若是有5%到10%漲幅,接著第3季接近九成將會上漲,而且平均漲幅12%。標普500指數第1季上漲5.8%,目前走勢顯示,「市場將會繼續偏向上走」。
此外,巴隆周刊(Barron's)報導指出,美股可望乘勝追擊,但是需要以下三股順風協助:
一、美國總統拜登數兆美元基礎建設法案必須過關,而且不會因為了籌措財源而大幅調高企業稅率或資本利得稅率。
二、通膨壓力控制得宜,將不至於逼得聯準會(Fed)因為了阻止通膨復熾,而改變超低利率政策。
三、企業盈餘預測上調,而且本益比估值仍能居高不下。

6. 去年全球半導體產值台積電占比24%
《本會4月19日訊息》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2020年年報中提及,台積電去年在全球半導體業的晶圓代工領域上保持領導地位,主要受惠人工智慧(AI)和5G應用產業趨勢相關應用推升,而且產出占(不含記憶體)全球半導體產值的24%,較2019年的21%持續增加。
在年報中指出,進入5G時代,人工智慧(AI)和5G應用對數位運算效能的需求永無止境。台積電憑藉在先進製程技術上領先,以及廣泛特殊製程技術組合和3DIC解決方案、無與倫比製造能力、以及與客戶深入的合作夥伴關係,正在絕佳位置,能夠掌握未來幾年產業趨勢成長。
台積電預期5G智慧手機增產與HPC運算持續力道,支撐加速數位轉型,預估今年整體電子產品需求將會更進一步增加,整體半導體產業(不含記憶體)將會因而呈現低十位數百分比(11~14%)成長。
長期而言,因電子產品採用半導體含量比例提升,IC設計公司持續擴大市占,IDM廠商委外製造比例增加,以及系統廠增加採用自有特殊應用元件(ASIC)等因素。因此,台積電期待自2020至2025年,晶圓代工產業成長可望較整體半導體產業(不含記憶體)的中個位數百分比(4~6%)年複合成長率(CAGR)更為強勁。

7. 兩大房市稅制今年7月併同實價登錄2.0上路
《本會4月20日訊息》財政部官員指出,房地合一2.0新制、房屋稅條例限縮免稅門檻適用範圍等兩大抑制炒房稅制,皆在今年7月併同實價登錄2.0一起上路,主要打擊對象為炒房、囤房的「境內法人」。
亦即房地合一2.0(所得稅法修正法案)主要針對短期持有課徵重稅,同時特別納入境內法人與預售房屋,藉以打擊法人短期炒房。不過,房屋稅條例修正法案,則是排除所有法人與三戶以上自然人適用房屋稅免稅門檻,藉以防堵法人將出租不動產分割為微小坪數、讓房屋現值低於10萬元的免課房屋稅門檻,該法案已經送至行政院審查,最快本屆立法院會期三讀、7月上路,明年5月繳稅適用。
依據行政院房市健全小組資料,持有房屋法人共有11.96%持有四屋以上、形同囤房法人,亦即囤房法人共計持有34.08萬宅,占整體法人持屋之比例高達73.55%。不僅如此,去年第四季法人房屋有54.51%為持有一年之內轉賣,顯見法人囤房與短期炒作亂象。
為能抑制法人短期炒作,4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房地合一2.0,境內法人不管出售新成屋、預售屋,持有二年之內適用45%所得稅率、二到五年之內為35%,五年以上為20%,同時搭配實價登錄2.0資料,財政部國稅局預計可以全面掌握法人炒房課稅依據。
財政部統計顯示,國內2019年房屋稅案件共計1,282萬件,其中229萬件(約兩成)房屋現值低於10萬元門檻、免課房屋稅。依據財政部國稅局實地查核,部分法人以分割成套房出租為由,將大型不動產轉化為多個小型不動產,甚至還出現上千坪房屋按照3坪切割案例。
為能抑制法人分割不動產亂象,未來修正房屋稅條例,法人即使持有房屋現值低於房屋稅課稅門檻,也不具有免稅資格。至於自然人全國免稅戶數,僅限三戶,將以身分證統一編號(IDN)歸戶。

8. 台灣3月及首季外銷訂單同步創高
《本會4月21日訊息》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36.6億美元,達到歷年同月新高,更是3月份外銷訂單金首次站上500億美元大關;月年增則為33.3%,「連續13紅」。此外,經濟部統計處同時第1季外銷訂單金額為1489.7億美元,季年增42.9%,同步創下「最強3月」,也創下了「最強第1季」紀錄。
綜觀分析,經濟部統計處表示,外銷訂單突破500億美元是在去年下半年度首度突破500億元,今年第1季已經2個月出現500億美元,認為未來將出現持續突破500億美元的常態。
經濟部統計處分析,出現500億美元紀錄主要是在高端科技產品持續擴展,加上疫情之後,生活型態帶動大規模數位化。雖消費終端去年受到疫情影響,但今年疫情隨著疫苗開打逐漸趨緩。
至於外銷訂單方面,因為遠距商機延續帶動筆電接單成長,加上手機、顯示卡、伺服器、網通產品等需求續增,其中資訊通信、電子產品外銷訂單金額為140.2億美元、158.4億美元,均創歷年同月新高,而且呈現二位數字成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3月傳統產業表現亮眼。基本金屬製品、機械、塑像膠製品外銷訂單金額,均創歷年單月新高,金額分別為31.4億美元、24.6億美元及28.2億美元;年增分別為54.4%、36.7%及61.8%。再者,化學產品年增達到51.0%,為11年來的最大漲幅。
此外,接單地區方面,美國、中國大陸及香港、歐洲均創歷年同月新高,東協更是創下歷史新高,訂單金額為53.6億美元,較去年增加16.5億美元,年增44.6%,主要貢獻來源來自資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包括筆電及液晶螢幕等產品。至於其成長動能來自大陸台商因美中貿易衝突而轉移東協國家,使得大量中間財、零組件從大陸轉移到東協。
另一方面,歐洲疫情3月又在爆發,雖德國、法國相繼進入封城,但歐洲訂單金額仍創歷年同月新高。經濟部統計處解釋,歐洲3月雖然疫情確實出現波動,但是訂單存在預期需求,因此既使出現疫情挫折,在疫苗施打的狀況之下,廠商仍對歐洲市場後勢看漲。
經濟部統計處預估,4月外銷訂單將落在500億至515億美元間,也將會是4月歷年首度站上500億美元大關,預估年增為29.8%至33.7%,可望達到「連續14紅」。

9. 今年台灣經濟成長創下10年最佳
《本會4月22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21日將今年台灣全年經濟成長上調至4.80%,增幅為2010年以來的新高紀錄,超過主計總處估值,也是國內重要智庫、經濟研究機構之中最高估值,較去年12月估測的3.73%,大幅增加1.07個百分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表示,受惠三大利多優勢拉動,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模式呈現「內熱外溫」。至於2021年台灣經濟三大利多,包括:
一是疫苗接種情形優於預期,全球經濟在主要經濟體,尤其中美兩大經濟體帶動下,2021年經濟成長超乎預期,拉動台灣外貿部門,台灣出口也有加速現象,服務貿易方面則是在疫情好轉下,逐漸啟動商務與觀光旅行,加上2020年基期偏低,有助墊高全年經濟成長幅度。
二是國內需求穩健上升,今年首季股票指數再創新高,股市長紅帶動財富效果,有助民間消費;企業資本支出方面,包括:台灣積體電路、群創、友達都有擴廠計畫。
三是國際機構看好台灣經濟表現,紛紛上調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估值,最高的穆迪預估更達5.8%;但是若要期待達到5.0%,需要更家努力。
中經院經濟展望中心分析,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來自國內需求貢獻估計約3.89個百分點,除受惠於民間消費活動之復甦外,國內投資扮演重要角色,商品與服務輸入從負成長轉向為正成長;至於國外淨需求全年粗估,將會貢獻0.91個百分點。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指出,景氣復甦帶動全球物資需求走升,加上大宗物資或因供不應求、或因運輸成本提高,造成各類價格上漲;雖新台幣對美元之匯率略有走升,但仍難抵減全球物價漲勢,預期2021年躉售物價(WPI) 平均年增將由去年-7.77%,增至今年2.26%。
至於躉售物價攀升,加上國內服務類別價格走升,同時2020年比較基期偏低,預估202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走勢將會和緩攀升,全年CPI年增約為1.31%。

10. 歐盟達成2030年之前排碳至少減量55%協議
《本會4月22日訊息》綜合外電,在美國總統拜登出席全球氣候虛擬峰會議登場之前夕,歐盟21日達成在2030年前讓排碳減量協議。依據歐盟協商之後所達成的協議,歐盟承諾在2030年前,讓溫室氣體排放較1990年的水準至少減量55%,最終目標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
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21日表示,歐洲計畫在2050年時為全球最早達成氣候中和的大陸,這是政治承諾,也是法律承諾。此外,在聲明中表示,「今日協議將強化歐盟處理氣候危機的全球領導地位」。
歐盟在2030年前減碳55%目標,雖高於先前所提出的40%,但仍然低於歐洲議會所要求60%的水準。
然而,歐盟環保派系議員對協議的減碳幅度並不滿意,表示只要利用計算技巧就能達到55%標準,在實際上所減少的排放數量僅有52.8%。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