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訂定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目標3.8-4.2%

  • 資料來源:現代財經基金會
  • 更新日期:2021-01-04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2020年12月26日至2021年1月1日財經要聞分列如後:
1. 國發會訂定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目標3.8-4.2%
《本會12月29日訊息》國家發展委員會28日公布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目標,配合國內、外最新經濟情勢發展,同時以主計總處11月27日預測2021年經濟成長3.83%為基準,以及考量量化評估政策效益、國際潛在風險等因素,將2021年台灣經濟成長區間目標訂定為3.8%-4.2%,上限數值則較上述主計總處預測數 值3.83%,增加 0.37 個百分點,上看 4%,人均GDP則是達30038-30145 美元,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失業率分別為 1.0%-1.5%、3.6%-3.8%。
國發會表示,雖明年疫後全球經濟可望復甦,但仍存在著不確定性,包括疫情發展、疫苗效益、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後續發展、國際原物料價格走勢、各國貨幣政策走向、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等。
若從外需方面來看,國發會指出,國際景氣復甦,將有利於台灣半導體、資通訊與視聽產品出口表現持續強勁,傳統產業出口可望轉正,帶動整體出口動能持續成長。再就內需方面來看,民間消費在較低基期因素、疫情影響消退及消費信心復甦下,可望轉為年增4.04%,半導體、離岸風電、太陽能、社宅等產業投資也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
國發會更進一步表示,為能掌握疫後全球開始復甦、數位轉型加速契機,將會持續落實台商回台投資,並且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打造台灣成為高階製造、高科技研發、半導體先進製程、綠能發展等四大中心,藉以力拚達成中期國發計畫目標。

2. 歐洲聯盟與英國達成脫歐貿易協議
《本會12月26日訊息》英國2016年6月24日舉行脫歐公投,51.9%民眾選擇脫離歐盟,2017年3月29日英國逕向歐盟遞交脫歐通知書啟動脫歐程序。同時,自2017年起啟動脫歐,在今年1月形式上脫離歐盟成員之後,持續與歐盟展開貿易協議的談判,經過10個月多輪談判,先後在公平競爭、監管及最重要漁權協商上取得進展,雙方於台北時間25日達成脫歐貿易協議。
歐英達成的貿易協議,將是自2021年起雙方經濟和社會關係最重要的安排,協議涵蓋商品和服務貿易,並且涉及其他廣泛領域,例如投資、競爭規則、國家補助、稅收、航空和公路運輸、能源、漁業、數據保護等。
歐盟主席表示,經過漫長而曲折道路,終於取得公平及平衡協議,除了保護歐洲利益並確保公平競爭之外,並且強調歐英將是肩並肩長期盟友。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記者會上,透過英語、法語及德語三語輪流表達對達成協議的看法表示,終於達成協議,雖這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但為此奮鬥是值得的,因為與英國達成一項公平及平衡的協議,保護歐洲利益並確保公平競爭,更讓歐盟漁民能夠進入英國水域。此外,
英國和歐盟將會在氣候變遷、能源、安全和運輸等共同關切領域繼續合作,歐盟與英國有相同的利益。
另一方面,同場出席記者會的歐盟英國脫歐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指出,終於與英國達成貿易協議共識,結束過去9個月談判,在整個談判中,保護歐盟的利益一直是首要之務,接著則是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需對這項貿易協議表達是否同意。

3. 新冠疫情加速中國大陸經濟體提前五年超越美國經濟體
《本會12月27日訊息》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局勢掀起巨大波瀾,依據路透引述英國智庫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26日公布最新預測指出,在疫情影響下,中國大陸於2028年時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這次較該機構2019年年底提出的預測時間2033年,大幅提前五年。
CEBR指出,疫情爆發早期,中國大陸政府實施嚴格封鎖措施,防止疫情擴散,防疫政策效果隨後反映在經濟表現上,預估2020年中國經濟成長將達2%,美國則是受疫情打擊減少5%。美中經濟差距逐漸縮小,相對也意味著中國大陸經濟表現提升。
報告顯示,疫情爆發之後,預估中國年均經濟成長在2021~2025年中將達5.7%,2026~2030年將減緩至4.5%。另一方面,雖美國經濟可望在2021年時出現強勁反彈,但2022~2024年成長預料將於放緩至1.9%,其後再下降至1.6%。據此計算,中國大陸將會於2028年時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報導指出,全球市場人士已經將中美經濟和軟硬實力的較勁視為重要議題,CEBR於2019年底時曾經預估中國大陸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時間為2033年,最新報告結果大幅提前五年至2028年。
CEBR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與中美相應的因應後果,無疑使得這場競爭形勢開始變得轉為中國大陸更加有利,甚至預估中國大陸將會在「十四五規劃」(2021~2025)期間中,達到較高收入經濟體標準。
另一方面,日本經濟研究中心12月上旬曾經公布預測報告,預估在疫情影響有限狀況下,中國大陸將於2029年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若新冠疫情加劇,則中國GDP可能提前至2028年超過美國。

4. 美國首度公開發行市場30年以來最佳
《本會12月28日訊息》雖今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但美國首度公開發行(IPO)市場熱度不減,今年以來募資金額突破1,500億美元,是1990年代網路泡沫以來最為輝煌的一年。許多新創公司看好IPO熱潮將延續到明年,近日先後逕向證交會(SEC)提出申請。
依據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統計,今年美國共計已完成183筆傳統IPO案及242筆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無論就案件量或是從募資額來看,都是1990年代以來最高紀錄。
除新創公司爭相上市外,各家IPO規模也是驚人。資誠IPO部門主管表示,今年在美國IPO規模超過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超過20家,諸如度假訂房網站Airbnb、餐飲外送平台DoorDash,都是擠進史上前十大科技IPO之列。
另一方面,除了傳統IPO之外,美國IPO市場出現其他上市管道,尤其今年更是SPAC當道。SPAC可以謂為「時下最完美的產物」,近10年來在美上市的SPAC之中超過半數都在今年上市,這些坐擁大筆資金的SPAC是正在積極物色收購對象。

5. 台韓並列BERI投資評比全球第三
《本會12月29日訊息》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每年4月、8月及12月公布「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針對營運風險、政治風險及匯兌風險等三大指標,進行評鑑投資環境優劣,此次是今年第3次公布的評估報告。依據28日公布最新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顯示,台灣投資環境風險評比(POR)維持全球第3名,在列入評比的全球50個主要國家之中,僅次瑞士、挪威,與南韓並列為第3、亞洲第1。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台美近期互動熱絡,反而讓政治風險的全球名次前進4名,在亞洲為第6名。
台灣投資環境風險在這次評比中列為1C等級,BERI對投資人的建議可以增加商業及投資行為,展望2021年台灣排名全球第3名,評分64分、2025年全球第3名,評分67分。
台灣在亞洲地區排名第1名,與前次第4名的南韓相當,其他亞洲國家全球排名依序為新加坡第5名、日本第14名,中國大陸第16名、印尼第18名、越南第19名等。
若從各風險指標來看,台灣在營運風險指標為全球第3名、亞洲第1名。其中,營運風險指標15項副指標,台灣排名全球前5名包括:貨幣供給及通貨膨脹、國際收支平衡、貨幣兌換、合約執行力、勞動成本與生產力比、專業服務及合約、通訊與運輸、短期信貸、長期貸款及風險資本等9項。
再從匯兌風險指標續來看,台灣屬於全球第1名、評分也是較前次提高1分。BERI指出,10月商品貿易順差增至74.6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至10月止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增加6.04億美元,使得今年前九個月流入總量達到63.16億美元。至於匯兌風險方面,共計4項副指標;其中,台灣在外匯法令架構、國際儲備、外匯創造能力及國外負債等,均是排名全球第1,其中外匯法令架構更是連續兩次調查排名都是往前提升,來到全球第1。
政治風險部分,台灣評分增加1分,全球名次前進4名,從全球的第18名來到全球第14名,仍為亞洲第6名。BERI預估,台灣2021年政治風險排名第13名,2025年排名第10名,都較前次調查往前。

6. 景氣燈號連續4月綠燈反映國內經濟穩定成長
《本會12月29日訊息》國發會28日公布11月景氣燈號指出,在外貿、生產、銷售及企業信心回升加持下,是連續第4個月亮出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而且綜合判斷分數則是較上月增加2分增加至30分,創下2011年4月以來新高,加上景氣領先指標連續第七個月回升、上揚1.41%,同時指標也是持續成長,反映國內經濟穩定成長,預期12月將有機會挑戰景氣黃紅燈。
觀察11月景氣燈號構成指標變動狀況,其中批發、零售及餐飲營業額由黃藍燈轉呈黃紅燈,分數增加2分;製造業銷售量指數由綠燈轉呈黃紅燈,分數增加1分;工業生產指數則是由黃紅燈轉呈綠燈,分數減少1分,其餘6項燈號維持不變。
此外,國發會依據股價、工業生產、海關出口等九項指標所編製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於11月上升至30分,雖所對應的是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但與代表趨熱的黃紅燈只差2分,顯示景氣持續好轉。
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表示,這是2011年4月(9年)以來首次出現「3」字頭分數(30分),不論是景氣燈號、領先指標,抑或是同時指標所構成的項目都是全面回升。
國發會表示,過去幾個月來景氣領先指標的升幅曾經出現1.5%以上,此次上揚1.41%,雖不能說是復甦力道更強勁,但累計近七個月升幅已達10%,而且領先指標所構成的七項數據(外銷訂單動向指數、實質半導體設備進口值…)全數上揚,同時指標所構成的七項數據(工業生產、企業總用電量…)也是全數上揚,說明景氣復甦已經更全面性、非片面性,不論是生產、貿易、批發零售或企業信心均都呈現好轉。
此外,國發會認為,雖國內景氣明顯復甦,美、歐、日、中景氣領先指標及PMI也是多呈擴張,但「美、歐復甦是偏弱的,加以全球疫情又再升溫,也為未來經濟投下陰影,亦即外在挑戰不容忽略」。國發會表示,其實台灣這次表現比全球來得好,主要還是因為防疫成功,因此帶動消費、投資回升,也提振了大家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7. 歐盟籌措1450億歐元扶植半導體產業
《本會12月30日訊息》為了提升歐洲本土電子與內嵌系統價值鏈結,以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和奧地利等國家為主體的17個歐盟國家最近已簽訂一項規模高達1,450億歐元(約新台幣5兆元)的《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投資協議,將共同投入處理器與半導體的設計與生產,同時力拚導入2奈米先進製程。
依據17個國家聯合聲明指出,「為能確保歐洲科技主權與競爭,以及保有應對關鍵環保、社會問題與新興崛起的大眾市場之能力,必須強化歐洲研發下一世代處理器與半導體能力」。其中,半導體設計與所生產的聯合投資計畫資金將來自於歐盟與各國疫情復甦基金,該項基金已指定將2成的經費運用於歐洲的數位轉型,未來2到3年可用於此項投資計畫的資金上看1,450億歐元。
歐盟主要國家同意,將設置先進的歐洲晶片設計與生產之設備,並且在資料處理與連網產品上導入諸如2奈米先進製程技術。
這項計畫,除了促進中小企業對先進晶片技術在創新產品上的應用,並且將會對勞工與學生提供相關的技能培訓機會。
歐盟半導體投資計畫主要針對包括:晶片應用領域為高速連網、自駕車、航太與國防、衛生與食品製造、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積體光學、超級運算與量子運算。
事實而言,促成歐盟國家達成此項投資協議的原因是在於,歷經數十年來全球化之後,供應鏈脆弱問題於2020年新冠疫情中一舉浮上檯面,歐盟國家都想取得供應安全。以2019年為實例,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4,123億美元,歐盟半導體採購額不到10%,僅有398億美元;然而,歐洲在半導體製造方面上更是遠遠落後其他地區,尤其先進製程晶片。
依據資料顯示,2014年歐盟在全球晶片生產的占比不到1%,相對同一時期的韓國(三星電子)與台灣(台積電) 12吋晶圓晶片之產能占比共達50%,讓近幾年來的歐盟晶片高度仰賴進口的情形更進一步惡化。

8. 台灣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續揚
《本會12月31日訊息》中華經濟研究院30日公布,12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上揚0.1至61.3,為連續第六個月擴張(指數高於50),而且擴張速度為2017年3月以來最快;12月台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則是續揚1.2至55,是連續第七個月擴張。
其中,12月台灣PMI調查結果之中,全體製造業經季節調整後的「新增訂單」指數已經連續第五個月維持在60以上的擴張速度。中華經濟研究院指出,全球運輸延誤及貨櫃短缺,致使交期拉長,加上農曆過年將至,12月指數攀升4.6至69.4,為2012年7月創編以來的最快擴張速度,出口廠商現在滿手訂單,嚴重不夠的是生產人力、原物料零組件、貨櫃。
無論是出口的製造業、抑或是內需為主的非製造業,12月間除了住宿餐飲產業之外,整體產業PMI都是呈現擴張。亦即「擴張是全面性的」,並非屬於局部性,尤其傳產已跟上電子產業的復元腳步,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PMI11月為58.8,12月已上升至61.5,加速帶動整體擴張。
不過,中華經濟研究院提醒,製造業表現全面轉好之際,仍存在著隱憂,例如業者表示,全球物流延誤、搶櫃問題,原物貨料進貨不順,進而影響廠商生產排程,即便訂單、產品順利生產出來,卻又缺乏貨櫃,干擾將貨物運送到客戶手上,畢竟「貨運得出去、錢收得進來」,始能算數,因此對於後續景氣仍是需要繼續加以觀察。
12月製造業六大產業PMI全面呈現擴張,擴張速度排序為交通工具產業(65.9)、食品暨紡織產業(64.1)、化學暨生技醫療產業(63.0)、基礎原物料產業(62.0)、電力暨機械設備產業(61.5)與電子暨光學產業(60.4)。
至於以內需為主的八大產業之中,七大產業NMI呈現擴張,依據擴張速度排序為運輸倉儲業(59.4)、營造暨不動產業(59.3)、金融保險業(57.7)、資訊暨通訊傳播業(57.0)、批發業(55.4)、教育暨專業科學業(52.2)與零售業(51.6),僅有住宿餐飲業NMI(47.5)仍是持續緊縮。
此外,最近以來,雖然央行及部會祭出打擊炒房措施,12月營造暨不動產業PMI59.3,持續呈現擴張,廠商認為商業活動擴張速度加快(66.7)、採購價格呈現上升,上升速度達到79.6,遠高於NMI其它的七個產業,顯示產業熱度仍然持續。

9. 歐中投資協定達成共識
《本會12月31日訊息》依據中國大陸央視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晚間與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宏、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德等領袖舉行視訊會議,會後雙方共同宣布如期完成歷時七年、歷經35輪談判,達成歐中投資協定共識。
在宣布完成談判前,歐盟聲明指出,協定的正式名稱是「歐中全面投資協定」。聲明表示,該項協定是首個兌現中國大陸國有企業行為義務和補貼全面透明規則的協定,中國大陸同意將「繼續和持續努力」爭取批准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強迫勞動的基本公約。
歐盟委員會聲明指出,中國大陸在談判三個關鍵支柱上已實現必要的實質承諾,包括: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環境和可持續性發展。因此,協定將會消除某些歐盟行業在中國的外國投資壁壘,其中包含新能源汽車、雲端計算服務、金融服務和健康行業等。同時,從歐盟聲明中顯示,中國大陸不僅在協定中承諾大幅度擴大市場准入,更是首次承諾中國國企補貼將會全面透明。
德國之聲報導,歐盟27國大使已在28日批准歐中投資協定草案,該項協定後續需要取得歐盟各國政府和歐洲議會批准,亦即協定文本,仍是需要大約一年時間籌備,可能在2021下半年至年底時正式簽署。
報導指出,此對中國大陸來說,該項協定包括在對等基礎上投資歐洲再生能源。此外,習近平表示,2021年即將來臨,歐中作為全球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應該展現擔當,積極作為,加強對話,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妥處分歧,攜手育新機、開新局。因此,歐中投資協定展現中方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決心和信心,將為雙方未來相互投資提供更大的市場准入、更高水平的營商環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

10. 英越自由貿易貿協定生效
《本會1月1日訊息》依據越南網路媒體越南快訊(VnExpress)報導,英國脫歐過渡期進入倒數,越南與英國11日在河內完成UKVFTA談判之後,河內時間29日晚間在倫敦簽署越南與英國之自由貿易協定(UKVFTA),雙方正在努力依法各自走完國內程序,促使協定於31日晚間11時起生效。
雖英國2020年1月已經正式脫離歐盟,但自此之後屬於過渡期間,英國仍然持續參與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不過,英國脫歐過渡期間將於12月31日結束,屆時英國不再享有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的關稅優惠。
依據UKVFTA規定,英國將在6年內取消99.2%越南產品的進口關稅,相當於越南對英國出口交易金額的99.7%。至於對英國的益處則是在於,一旦UKVFTA生效,越南將取消48.5%英國產品的進口關稅,相當於越南自英國進口金額的64.5%。6年之後,將取消91.8%的產品進口關稅,相當於越南自英國進口金額的97.1%;9年之後,將取消98.3%的產品進口關稅,相當於越南自英國進口金額的99.8%。
此外,UKVFTA還對原產地規則、海關、貿易便利化、食品衛生與安全措施做出承諾;以及在貿易與服務技術壁壘、投資、貿易防禦、競爭、國有企業、政府採購與智慧財產等方面上也是做出承諾。
越通社報導,越南出口產業未來將受益於UKVFTA,包括:手機及其零組配件、電腦和零件、海鮮、稻米、紡織品、木材、蔬菜、鞋類、腰果、咖啡、胡椒等。越南從英國進口的主要產品包括:機械、設備、藥品、鋼鐵、化學製品等。兩國之間的進、出口商品,是屬於互補而非競爭。
越南工商部表示,英國是越南在歐洲第3大貿易夥伴。依據越南海關總局數據顯示,2019年越英貿易金額達到66.57億美元,其中越南對英國之出口達到58.0億美元,進口達8.57億美元。簽署UKVFTA之後,與中國、印度、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家之比較,因為上述國家在未來多年內並無與英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規劃,使得越南將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