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拜登(Joe Biden)政府8月9日公布對中最新投資禁令,自明年起,將禁止美資對中的量子計算、先進晶片和人工智慧等行業部分投資。在禁令中,除了禁止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參與被禁止的交易之外,最為關鍵的規範莫過,要求企業必須逕向政府報告上述三個行業其他對中投資,其目的旨在,阻止中國軍方或企業取得美國技術和資本。此一「禁令」,勢必造成私募股權公司與風險投資公司,以及與中國企業合資的美國投資公司受到或多或少影響;不過,值得我們觀察的是,其背後是否意味美國將會更進一步推動經濟加速「脫鉤」中國,甚至捨棄數月來中美高層互訪所營造出來的緩和氛圍。
其實,在拜登政府將會對中實施投資禁令傳聞不絕於耳下,已經開始讓美國的企業對中投資行為有所調整。舉例來說,總部設置於加州的風險投資基金「紅杉資本」在遭到華府頻繁審查後,今年將其投資中國的業務進行分割;至於其他美國公司,更是在拜登政府公布投資規範前,採取減緩或暫停與中國的交易。依據美國紐約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資料統計顯示,2022年美國對中直接投資僅有82億美元,創下20年以來新低;再者,美國對中風險投資為13億美元,亦是創下10年以來新低。
中國對禁令的公布極為不滿
在禁令公布後,中國對此表示極為不滿,同時指出,拜登違背稍早之前所強調的美國並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的論述,甚至在其官方聲明文件中,敦促美國停止將科技相關的問題加以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要求美國立即撤銷錯誤決定,取消對中投資限制,藉此為中美的經濟合作創造良好環境。
無庸置疑,美國希望經濟「脫鉤中國」政策可以溯自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時代,以縮減對中國之貿易逆差所爆發的美中貿易爭端,以及以保護智慧財產為藉口所掀起的科技戰火,其目的是在,推動美國經濟脫鉤中國,進而讓中國逐漸納為美國經濟框架之一環。在此一政策下,特朗普除了針對許多重要產業透過優惠措施,鼓勵已投資中國的美國廠商撤資回流,以及要求關鍵技術減少與中國之往來之外,將中國軍方的供應廠商列入清單,以及加強對中國企業投資美國的審查。拜登政府接任之後,更進一步公布廣泛禁令,包括:禁止轉讓先進製程晶片及相關製造設備,同時禁止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參與該領域活動,甚至敦促其盟友日本和荷蘭共同參與。
不過,在拜登政府公布對中投資禁令的同時,國際社會則是普遍認為,美國經濟未必能夠藉此機會脫鉤中國。其實,美國對中國技術投資禁令的研議超過一年以上,據悉在此一期間中,除了美國許多產業團體不斷尋求縮減該項投資禁令適用範圍之外,美國政府官員一直以來的工作是促進增加投資中國,他們擔憂拜登訂定難以執行規範,希望增訂專門以「國安」目的之機敏技術規範。再者,美國正在試圖改善仍緊繃的中美關係,使得拜登政府在此次對中投資禁令涉及範圍上,最終版本不如最初所研議之版本。
美國將中美經濟關係定位為既競爭又合作
這些事實,從今年3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的直言,至7月財長葉倫(Janet Yellen)在訪問中國時的說明,或許可以發現其端倪。其中,雷蒙多表示,美國並不希望設置太過廣泛限制,避免倒損美國經濟與勞工;至於葉倫則是解釋,雖中美之間存在許多歧見,例如中國不公平經濟行為,以及針對美國企業強制性行動,但對中投資禁令是在「範圍小」、「為國安」原則之下,並非廣泛影響美國對中國投資的控制措施,而是僅有針對量子、高階晶片、AI領域極小範圍,同時強調美國對中經濟戰略並不尋求脫鉤,因為脫鉤將會讓兩國帶來更多災難,而且讓世界更加動盪,兩國都有義務與責任管理這種關係,在全球繁榮中找到共生與分享模式。
從葉倫對中經濟戰略論述中顯然可以將美中經濟關係定位為:「既競爭,又合作」。此意味著,美國認為未來與中國經濟之互動,並非贏者通吃,而是「在公平規則下進行良性競爭」;特別是在面對全球經濟前景頗為複雜之下,中美兩國必須密切溝通、共同研商因應挑戰。其實,葉倫更進一步指出,雖中美之間緊張情勢不斷加劇,但雙邊貿易往來持續成長,2022年美中雙邊貿易增至6900億美元史上新高,說明中美兩國經濟關係密切連結,中方仍然有充裕的空間提供美方企業參與貿易和投資。
誠如英國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儘管中美兩國關係持續緊張,頗讓各國政府及企業對地緣政治的風險日益擔憂,然而兩國經濟關係卻比乍看之下更加深厚。亦即美國從前任總統特朗普至現任總統拜登透過系列關稅、規則、補貼,加上即將實施對中投資禁令,其目的是希望削弱中國對敏感產業的控制。這種對中經濟「去風險(de-risk)」模式是白宮外交政策的基礎;不過,許多去風險措施並非表面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中美經濟關係不但沒有遭到削減或停滯,而是持續存在、更加複雜。
其中,最為明顯的實例是,美國希望透過生產「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模式,推動其較偏好的貿易夥伴包括印度、南韓、台灣、越南等經濟體,利用這些經濟體的出口取代來自中國之進口,使得近年美國與這些夥伴的貿易,正在快速增長。然而問題在於,美國夥伴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則是同時更加增長。此種產品流動型態更加顯示,雖美國可能不再呈現過去直接大量購買中國產品,但這些美國夥伴卻又扮演美國所需要的中國產品包裝轉運中心,此意味著,中美兩國經濟仍然相互依賴、難以脫鉤。
(2023年8月21日香港「經濟導報」雙週刊,2023年第17期(3550期))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