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國際貿易轉單效應對我出口衝擊

  • 資料來源:2023年9月2日工商時報A2版「社論」
  • 更新日期:2023-09-07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主計總處在稍早前以全球景氣持續疲弱,加上庫存去化時間拉長,在終端需求減少下,造成廠商出口放緩,進而導致民間投資下滑為理由,除了將今年出口及民間投資成長分別調降為-9.51%與-5.93%,同時將今年經濟成長從之前預測的1.95%再度下修至1.61%,創下近八年來最低,已經無法「保二」。
  儘管主計總處正向指出,若以實質GDP季增年率(saar)而言,今年第二季由負轉正升至5.62%,第三季估計將會達到11.33%,顯示台灣經濟情勢呈現「柳暗花明」;但是現實卻又不容樂觀,因為美中貿易爭端與新冠疫情所引發的「轉單」效應正在擴大衝擊台灣出口,尤其是在大陸市場疫後復甦力道不如預期狀況之下,分散出口市場成為朝野當務之急。
  全球自2018年起歷經美中貿易爭端,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干擾,以美國為首的跨國企業,為避免供應鏈過度依賴大陸而遭到斷鏈,要求其代工廠商分散供應鏈,導致近年以來國際貿易重新布局。其中,最為明顯的「轉單」效應,莫過於美國進口的中國產品金額持續增加,相對其「占比」則是從2017年(美中貿易爭端之前)高峰的21.6%,逐年下降至今年前六個月的13.3%,創下2003年以來新低。
  也就是說,在建立供應鏈安全考量下,美國近年以來開始積極推動重組供應鏈替代來自大陸進口產品,包括:回流美國生產(re-shoring),其中特別要求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必須前往美國設廠;或是移轉美國鄰邦例如墨西哥和加拿大生產(near-shoring),目前兩國已經超越大陸成為美國最大和次大產品進口來源;或是赴美國友好的國家生產(friend-shoring),使得美國來自越南、印度、其他東協或歐盟國家進口占比逐年不斷提高。
  雖台灣從美中貿易爭端至疫情干擾期間,曾經受惠國際貿易轉單效應,也因如此在2022年8月前,創下出口持續26個月榮景;但隨著此波美國主導供應鏈重組所延伸的國際貿易轉單效應不斷變化,與「美中」兩國貿易之間存在供應鏈連結關係的台灣對外貿易成長力道直接受到衝擊。
  過去,台灣長期以半成品或零組件出口大陸,透過大陸組裝、製造產品再行出口至美國及其他先進國家。然而,隨著美國主導國際貿易轉單模式調整,大陸對美出口金額「占比」不斷下降,造成台灣對中出口同步衰退。此外,大陸於新冠疫情緩和後面對消費不足、物價下跌陷入嚴重通縮困境,導致對來自台灣進口之需求大幅減少。影響所及,台灣出口從去年8月起開始下降,9月轉負之後持續衰退,迄今年7月止,呈現「11黑」,外銷訂單同樣持續「11黑」。
  政府相關部門與部分學者專家認為,是國際景氣低迷導致之結果,全球需求回溫,出口將會反彈。不過,去年9月迄今全球GDP呈現正成長;同一期間,台灣出口與GDP卻又雙呈負成長,顯示並非國際情勢走緩,而是上述美中貿易爭端所延伸造成的轉單效應。此外,再從台灣11大項出口產品加以觀察可以發現,其中衝擊最為嚴重的是勞力密集產品,無疑說明此波國際貿易轉單效應正在威脅台灣出口。
  在美國推動「重組供應鏈」替代中國進口政策下,美國來自中國進口金額占比持續萎縮,是來自其許多產業供應鏈從科技至傳統產品,以及美國友好國家從歐盟至東協國家,逐步轉單效應的結果。其中,無法忽略的是,美國主導此波國際貿易轉單效應,並未移轉台灣,讓台灣的出口猶如雪上加霜,加上出口市場過度集中,更是創下出口迄今持續走「黑」難以轉「紅」關鍵,不但拖累今年經濟成長展望,而且波及與其關聯的投資表現。
  很顯然地,台灣在美中貿易較勁下,「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如果朝野不能有效因應,放任國際貿易移轉效應持續發酵,即便未來國際景氣好轉,未必讓台灣的出口重返榮景。因此,台灣可以在美中兩國「各自」打造供應鏈過程中,應該利用過去所累積的科技基礎,配合打造供應鏈經驗,充分扮演替代供應鏈關鍵角色,讓兩股不同供應鏈匯流、併行於台灣。再者,在國際貿易移轉效應持續發酵下,除了因應占台灣出口占比四成的中國市場轉型之外,政府更需協助廠商加速拓展過去較忽略包括:西亞、北非、南美等具有潛力之市場,藉此分散出口市場風險,別無他途。

(2023年9月2日工商時報A2版「社論」)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