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近所公布的「202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23)」裡,台灣以「Taiwan,China」之名稱從64個接受評比經濟體中,競爭力升至第六名,領先競爭對手南韓,不但連續5年進步,為2012年以來的最佳表現,而且在人口超過2,000萬人經濟體中,連續3年排名蟬聯世界第一。
儘管台灣整體表現頗為亮麗,然而若就各項評比排名加以觀察,與民眾生計息息相關的「經濟表現」評比排名,則是從第11名退步至第20名。在其細項分類指標包括:「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及「國際投資」評比排名上,均呈退步現象;尤其「國際貿易」評比排名,更是從第33名退步至第45名,已經淪為世界「後段」群組。
在此同時,或許可以將台灣在IMD國際貿易評比排名上表現不佳,歸咎全球景氣不佳,甚至是今年以來台灣經濟不斷下修成長估值降至難以「保二」之關鍵。亦即疫後受到全球景氣復甦不太明顯、各國央行不斷升息、廠商持續調整庫存,尤其占台灣整體出口比重高達四成的中國陷入嚴重通縮等因素影響,重創以「中間材或半成品」作為出口主體的台灣,從去年9月起呈現大幅衰退,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黯淡的期間,甚至在短期內難以由負轉正。
上述現象,其實也反映了台灣經濟所累積存在之脆弱性與風險性。誠如《經濟學人》曾經在專欄中指出,新冠疫情期間面對全球各國鎖國封境管制之下,長期扮演著台灣出口動能的電子、資訊通信產品,因遠距需求熱絡而持續暢旺,雖讓台灣經濟的表現頗為亮麗,但背後顯示是新的開端,抑或是衰退之中短暫偏離軌道,其寓意頗為深遠。
此意味著,《經濟學人》認為,上述讓台灣經濟於新冠疫情干擾期間中呈現亮麗表現原因的前者,將會隨著全球新冠疫情受到控制,而逐漸轉為緩和;至於後者,則是受到國內市場狹小限制,不太可能無限加碼。也就是說,台灣經濟受到既有條件限制,加上地緣關係影響,不但難以擺脫中國經濟磁吸循環,甚至不易再造台灣經濟高峰境界。
無庸置疑,從美中貿易爭端開始至新冠肺炎疫情干擾以來,此一期間全球陷入前所未有供應斷鏈危機,讓許多產業供應鏈被迫重新評估全球化策略。雖許多學者專家指出,台灣產業必須重視「去全球化」,但部分則是認為,並非需要盲目追求「去全球化」,而是應該重新尋找發展路徑。尤其面對全球產業生態體系劇變之下,透過多元布局連結或許成本較高,卻又是未來重塑經濟韌性,分散產業風險的策略選擇。
此外,更加值得台灣無法忽略的另一事實是,新冠疫情爆發在造成許多產業陷入供應斷鏈危機的同時,各國已開始推動的供應鏈自主性政策。舉例來說,拜登上任總統之後,特別簽署行政命令啟動包括半導體、大容量電池在內五項關鍵戰略產業供應鏈重組政策,減少對中國之依賴。無獨有偶,歐盟在其產業政策報告中同樣以供應鏈脆弱為理由指出,必須加速提升關鍵產業「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這些現象無疑說明,追求關鍵物資供應鏈自主性,降低過度依賴進口,已成為美歐產業政策的焦點。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從疫後以來迄今的政策選擇加以觀察發現,政府似乎並非從未來台灣經濟將會面對更多不確定威脅,甚至持久戰衝擊的思維,協助產業或廠商進行前瞻部署,藉此重塑台灣經濟因應各項危機,而是隨著2024年總統大選即將來臨,以執政之優勢,假借民粹旨意進行盲目撒幣,以達到持續執政之目的,不但罔顧財政紀律、忽略公平正義,更別奢求打造台灣經濟韌性。
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國內市場規模狹小,加上技術基礎蓄積頗為薄弱,難以自我完整重組供應生態體系。檢視過去五年以來,台灣在歷經美中貿易爭端、新冠疫情干擾、滯脹危機、俄烏軍事衝突等外在環境衝擊之同時,其實已意味著,我們必須從全球戰略的思維,讓台灣的經濟脫胎換骨重塑韌性,進而藉此讓台灣的產業重新定位發展軸線。畢竟,未來全球經濟所迎接的環境,將會是又急又猛之格局,此一動向對台灣經濟的威脅,不容小覷。
(2023年7月30日工商時報A2版「社論」)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