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重新定位兩岸ECFA

  • 資料來源:2023年7月24日香港「經濟導報」雙週刊,2023年第15期(3548期)
  • 更新日期:2023-08-21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自從台灣在野黨陣營提出重啟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協議)》諮商論述之後,雖馬上遭到執政黨綠色陣營集體圍剿認為,過去數年以來全球及兩岸時空環境產生急劇變化,目前已沒有重啟兩岸服貿協議諮商的意義;但卻又同時讓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精隨,以及已塵封9年的兩岸ECFA後續協議,包括已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及仍擱置的兩岸《貨物貿易協議(簡稱貨貿協議)》之真相,再度引發台灣朝野政黨針鋒相對,雙方戰火頗為熾熱。
  由於台灣許多民眾不太清楚兩岸ECFA僅是「架構」協議,其整體包括:投資保障、貨品貿易、服務貿易、爭端解決等四項協議,更別遑論其與貨貿、服貿之間的關係,或是其與台灣經濟、產業之連結,使得這些民眾在聞悉兩岸ECFA將會讓台灣經濟及產業的未來鎖進「一中」,以及讓台灣白領或藍領的就業機會遭到陸人搶走下,陷入極端恐慌。然而,其真相是否如此?在此我們從客觀的事實進行解讀,或許可以釐清台灣民眾所擔憂的兩個疑慮。
  中國市場占比高達四成
  先從前者擔憂鎖進中國市場來說,回顧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Doha Development Round)多邊談判於2008年7月29日破局後,全球各國掀起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熱潮,甚至更進一步延伸形塑多邊區域經濟整合,在相互實施貨品關稅免除或減讓的同時,彼此開放頗高度管制的「服務」市場和「投資」領域。面對已日益競爭的全球經濟環境之下,台灣若要減少對中國市場四成占比之依賴,除了提升企業國際競爭能耐之外,別無他途必須積極洽簽雙邊貿易協議及爭取加入多邊區域經濟組織,增強出口連結與競爭韌性。
  目前亞太地區經濟體在貿易拓展上,除了台灣、北韓、蒙古等極為少數經濟體之外,都有相互簽署FTA,或是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無庸置疑,長期以來台灣因「一中」政治糾葛而難以洽簽雙邊FTA,更別奢望參與多邊區域經濟整合,在無形中讓台灣20餘年以來的出口成長動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因此,2010年6月兩岸在遵循WTO規範、排除「一中」政治限制下完成簽署ECFA,如果順利完成其後續相關協議談判簽署,無疑將會是提供台灣洽簽FTA的藍本,例如:2013年與新加坡簽署《台星經濟夥伴協議》、與紐西蘭簽署《台紐經濟合作協議》,甚至透過兩岸ECFA為橋梁,作為申請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的最佳說帖。
  服貿協議並非開放中國勞工赴台
  再就後者擔憂中國勞工搶走就業機會而言,從完成簽署的服貿協議內容加以分析可以發現,並非開放中國勞工,而是開放赴台投資陸企經營者和管理者,在開放條件與數量上從嚴管理,根本不致衍生問題。其實,兩岸服貿協議尚未生效之前,台灣已經開放陸企赴台投資,在台灣對陸企採取極為嚴格的規範下,自2009年7月起迄今,雖台灣已經核准包括銀行、航空公司等1,568家陸企赴台投資,但其聘用的幾乎是台灣勞工,亦即台灣並未、也不可能產生中國勞工大舉赴台搶走本地勞工就業機會。
  此外,若以綠營學者所提出的中國生產要素較低將會拉低台灣工資水準,反對簽署兩岸貿易協議論述,其實我們從所得較高的國家例如美國或瑞士事實加以觀察,根本沒有經濟學家反對和低工資的國家進行貿易論述。誠如經濟大師,不論亞當斯密(Adam Smith)、大衛李嘉圖 (David Ricardo),或是赫克夏(ELI.Heckscher)及歐林(Bertil Ohlin)等無不重申,貿易對參與的國家都是有利,透過專業分工,各自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產品,可以讓市場規模更大,讓各自獲致更多利益;尤其是在貿易條件(相對價格)傾向大國之下,使得小國所獲致的利益空間較大,顯然台灣對中國的貿易,無疑是獲利的一方。
  另一方面,由於兩岸ECFA在型態上屬於「架構協議」,並非遵循FTA模式,將貨貿、服貿整合為一體談判、一次完成簽署。雖兩岸ECFA附帶先行實施「早收清單」,但其範圍僅有涵蓋台灣5%的出口項目和極少的服務行業。亦即兩岸ECFA後續最重要內涵的服貿和貨貿協議,如果在短期內未能生效實施或無法完成談判簽署協議,不但將會讓台灣拓展中國市場的競爭有所不利,而且可能讓台灣延伸國際經濟舞台之參與受到波及。
  儘管新冠疫情結束之後,中國經濟復甦略顯遲緩,然而面對其產業藉此加速轉型,加上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市場之下,頗讓各國難以忽略其後續效應。這些現象,從今年G7聲明至甫結束的歐盟峰會共識,西方大國在對中經濟戰略上似乎開始有所調整,由過去主張的「圍堵」、「對抗」,轉換為未來強調的「去風險」、「不脫鉤」思維,可以發現其端倪。
  透過地緣關係創造兩岸雙贏
  很顯然地,面對中國經濟體崛起,以及與美國經濟體的規模分庭抗禮之下,其未來發展,除了對全球經濟板塊的排列與產業供應之重組,將會造成頗深遠的影響之外,此對地理位置於亞太區域經濟的台灣經濟或產業所帶來的衝擊,更是不容小覷。亦即台灣受到市場狹小限制,根本難以創新經濟增長模式,更加甭提擺脫中國經濟磁吸循環,甚至妄想再造台灣經濟高峰境界。因此,台灣朝野政黨與其陷入狹隘民粹意識型態糾葛,將兩岸ECFA操作為政治工具,不如透過「地緣關係」戰略思維,借力使力讓其轉型為台灣經濟或產業升級、轉型機會,進而從中創造兩岸雙贏格局。

(2023年7月24日香港「經濟導報」雙週刊,2023年第15期(3548期))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