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濟復甦待跨越的壕溝

  • 資料來源:2023年5月1日「全球工商」雙月刊,756期,pp.21-24
  • 更新日期:2023-05-24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國際社會所矚目的2023年中國大陸「兩會(政協及人代)」,於3月11及13日先後在北京閉幕。此次兩會焦點,除了領導階層「換代」人事更迭之外,莫過於去年以來中國大陸遭逢前所未有的嚴苛環境衝擊,包括面對全球景氣下滑、各國貿易萎縮、通膨持續高檔、美國快速升息,以及因應新冠肺炎變種病毒疫情擴散蔓延,堅持執行「清零」防疫政策,造成工商產業活動受阻,導致內需消費成長疲軟,讓去年經濟付出僅有3.0%的成長代價,是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最低的一年。未來隨著「疫後」重新解封及採取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措施,以國務院新任總理李強為首的團隊「接班」之後,在振興經濟上將會推動哪些與「前朝」有所不同的方向?頗為值得加以觀察。
  「疫後」大陸經濟預估將會逐漸復甦
  無庸置疑,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歷經四十餘年以來發展,從早年全球最重要的製造基地,逐漸轉型為近期全球最具有潛力之消費市場。由於今年是中國大陸迎接「疫後」的首年,振興經濟為其重中之重的任務,若工商產業開始正常活動,內需消費順利恢復熱絡,則將會提高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動能,進而對持續陷入低迷的全球景氣帶來正向影響。這些包括:供應鏈生產與物流更加順暢,原物料需求與價格轉為上揚,特別是開放高居全球海外旅遊人數最多的觀光旅客出國之後,其所延伸的消費動能,不但是活絡全球產業的重要泉源,而且為促進各國經濟成長之關鍵密碼。
  亦即國際社會大致認為,去年12月27日中國大陸政府正式公布解除疫情管制措施,邁向與疫情共存的模式之後,將會是全球經濟擺脫黑暗時刻不可或缺的「正向力量」。例如:今年元月16日在瑞士舉行被稱之為每年資本主義世界盛事的「達沃斯論壇(Davos Forum),又名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之議題上,將中國大陸經濟復甦對全球的影響,列為今年聚焦的重要議題之一。接著,1月25日聯合國在其「2023年世界經濟情勢與展望」報告中更進一步指出,受到多重危機相互交錯影響,景氣展望頗為暗淡,2023年世界經濟成長預估僅有1.9%,是數十年來增加幅度最低的年份之一;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經濟重返復甦軌道,預估2023年成長可以達到4.8%,已成為未來拉抬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
  再者,3月26日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出席北京「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2023年全球景氣中期展望持續疲軟,預估成長不及3.0%,即便2024年景氣展望頗為樂觀,卻仍低於過去十年平均成長3.8%;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加速復甦、反彈,預估今年對全球景氣的貢獻將會達到或超過三分之一。喬治艾娃甚至認為,目前中國大陸經濟復甦穩定、動能強勁,加上積極推動從「投資」轉型為「消費」作為拉抬經濟成長動能,此一模式不但可以持久,而且更可減少債務依賴。
  大陸經濟面對的問題與挑戰超過以往
  其實,中國大陸國務院卸任總理李克強於今年在「兩會」中所提出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重要成就、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雖去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未達目標,但隨著經濟運行整體逐漸改善,特別是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上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優勢,同時透過穩步擴大規則、法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進而推動各國各方共用共享制度型開放機會,預估今年經濟成長年增率可以達5.0%、通膨年增率控制在3.0%目標。
  很顯然地,中國大陸經濟在「疫後」政策方向上,仍然將會持續之前所推動的「內外雙循環」作為基礎,在堅持改革落實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下,執行互利共贏開放策略。畢竟,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干擾迄今尚未完全消逝,短期之內難以完全復甦之下,若已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在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陷入衰退危機威脅下,能夠重振昔日2008年全球遭逢金融海嘯之際,積極推動擴大內需方案,肩負全球景氣快速復甦責任,則將為2023年的全球經濟成長扮演極為重要貢獻。
  儘管國際社會大致認為,中國大陸經濟「疫後」能夠加速復甦,將會是拉抬全球景氣不可或缺的重要動能;然而迄今其實仍存在著部分較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其未來所面對的內、外部挑戰,其實超過以往更加複雜、深刻。若中國大陸未來無法順利跨越這些內、外部不利環境所衍生的壕溝,則勢必拖累其經濟重返復甦步調。
  首先,從外部環境的壕溝來說,2018年3月美中兩國爆發貿易爭端之後迄今五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經濟制裁,從貿易戰加徵關稅延伸至科技戰之輸出管制,讓中國大陸在貿易與投資上遭逢前所未有之逆風。特別是在美國拜登政府以建立「信賴夥伴」為前提推動重組產業供應生態體系,希望逐漸擺脫中國大陸依賴之下,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所形塑扮演的世界工廠角色,逐漸被過去評估條件不佳的地區,例如:印度、拉丁美洲替代現象,更加明顯;再者,中國大陸經濟從過去的高度成長時代,隨著結構轉型開始減緩之下,曾經是帶動經濟成長動能的外資或中國大陸本土企業新增投資持續衰退,甚至撤離外移。
  西方國家科技管制波及大陸經濟結構轉型
  此外,隨著地緣政治糾葛角力接踵不斷,更是讓美中兩國的經濟關係雪上加霜,尤其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合加強圍堵中國大陸下,未來對中國大陸高端科技的輸出管制層面,將會更加滴水不漏。此一現象,使得過去以來中國大陸所依賴的「以市場換技術」作為促進產業升級模式,恐將難以再三複製,必須自立自強,尋求技術創新,始能讓經濟發展的型態脫胎換骨。換句話說,目前全球兩極對抗氛圍日益濃厚,特別是在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大幅升溫之下,勢必大幅提高廠商交易成本,甚至更進一步干擾全球經濟復甦步調。
  誠如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在其「地緣經濟分裂與多邊主義的未來」報告中指出,因為地緣政治分裂,大幅減少國際經濟合作與商業往來,將會造成全球經濟不斷萎縮;尤其中低收入國家所受到的衝擊更加嚴重,使得全球GDP減少7%左右,若技術更進一步脫鉤,則恐將導致部分國家GDP損失高達12%。亦即近年以來,在地緣政治糾葛角力下,隨著中美兩國對抗日益激烈,讓經濟全球化的功能與角色被迫削減,如果加上中美雙方科技脫鉤,如此將會讓產業供應鏈的互補性與完整性日益退化。
  由此可見,面對全球陷入兩極分化情勢之下,中國大陸若要再度肩負扮演全球景氣復甦引擎,則需先行累積更雄厚的經濟底氣,化危機為轉機,始能領導全球經濟擺脫衰退泥沼。誠如去年12月9日在上海舉行「外灘金融峰會」一份報告中上特別指出,若以目前中國大陸經濟情勢進行粗略估算,若要有效管制產出缺口,則全年經濟增速最低必須達到5.5%;若要完成實現2035目標,則全年經濟增速最低必須達到6.4%;若要具體實現充分就業,則全年經濟增速最低必須達到6.8%。亦即2023年中國大陸在經濟工作任務上,需要以追求達到6.0%經濟增速為目標全力衝刺。
  落實擴大內需為經濟復甦之急務
  其次,再就內部環境的壕溝而言,新冠肺炎變種病毒蔓延肆虐對2022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衝擊之劇,前所未有。若以出口來看,依據1月17日中國大陸政府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出口表現頗為低迷,其中12月出口金額年減9.9%,更是創下2020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若就固定資產投資觀察,雖透過基礎建設是拉抬經濟成長最為直接的模式,但歷經三年防疫重創財政之外,地方政府則是面對城市投資所累積的債務爆雷風險,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增僅有5.1%,顯示增速頗為疲軟。然而,在「三駕馬車」中受到衝擊最為深刻莫過消費,從數據中顯示,2022年社會消費用品零售金額從2021年的年增12.5%轉為衰退0.2%,無疑是拖累經濟成長的關鍵。
  因此,中國大陸政府在公布解除疫情管制措施,邁向與疫情共存的模式之同時,選擇以衝刺內需消費為今年促進經濟復甦主軸。其實,去年12月中國大陸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除了定調公平對待民營企業,鼓勵網路平台發展之外,特別提出提振市場信心、恢復和擴大消費、帶動社會投資、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啟動傳統服務業發展、加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擴大力度吸引利用外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等八項重點工作,藉此促進疫後中國大陸經濟加速重返正常成長軌道。
  從上述中可以發現,中國大陸將恢復和擴大消費列為2023年經濟工作最優先之位置,加強支持改善住房、就業、收入、養老、教育、醫療、生態環境服務消費。再者,則是公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將實施時間從2022年延長到2035年,顯示做大做強國內消費市場成為中、長期戰略方針。然而,在疫情未去、民間對未來的預估偏向保守下,需要透過官方政策指導,始能有效激發民間消費動機,例如利用重啟購置租稅補貼政策,拉抬新能源車消費。亦即在中國大陸經濟邁向「內卷化」下,如何擴大內需型市場落實刺激消費,已成為未來其促進經濟復甦必須面對之挑戰。
  大陸需要系統透明營商環境評價和指標
  另一方面,雖國際社會無不樂觀期待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配合防疫政策快速開放,藉此重返既有成長軌道,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預估2023年中國大陸加速復工復產,其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的占比達到30%,此對仍籠罩著衰退陰霾的全球經濟復甦而言,無疑是一劑重要「補帖」。但在此同時,更加無法忽略的是,促進經濟成長所配合提供的「藥方」,並非僅是短期政策激勵,而是更加需要優化經商環境,藉此促進消費與投資的良性互動。
  不可否認,中國大陸自2020年起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近年以來持續落實深化「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優化服務」改革,不但在相當程度上改善營商環境,而且在全球排名上更是有顯著地提升。依據中國大陸官方統計,在過去10年期間中,登記在冊企業家數成長1.9倍,平均每年新增市場主體超過5百萬戶,從新增市場主體的成長,說明開辦企業的便利度與效率化。不過,若從世界銀行所公布的數據來看,目前其對營商環境的指導,似乎欠缺一套較系統、透明的評價與指標體系。
  此意味著,2022年以來受到疫情和國際情勢變化影響,中國大陸民營企業尤其小微企業發展壓力較大,民間投資成長持續低於整體投資增速,2022年僅微成長1.6%。亦即中國大陸如果能夠參考先進國家和國際組織營商環境評價和指標規範,例如:世界銀行所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標,將政府治理、政務服務等因素納入營商環境評價和指標體系的變量之中,同時進行轉化,進而建立較合理中國實情與需求的評價和指標體系,將其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藉此找出問題根源,尋求化解方法,訂定較適合民營企業需求的營商環境,如此始能鼓勵投資加速疫後經濟復甦節奏和步調。
  整體觀察,如何激發民營企業活力,驅動市場力量,已成為中國大陸疫後加速景氣復甦之關鍵。也就是說,雖國營事業的存在是中國大陸不可動搖政策,而且是官方重點扶持之對象,但許多學者專家則是認為,民營企業將會是未來支撐中國大陸經濟持續成長的真正英雄,同時是扮演協助社會安定不可或缺之重要角色。依據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統計顯示,2021年民營企業占全部企業家數之比重高達98.2%,占城鎮勞動人口之比重達到87.4%,粗估貢獻經濟比重則是超過6成以上。從這些數據的占比可以說明,中國大陸在疫後加速經濟復甦過程中,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不容小覷。

(2023年5月1日「全球工商」雙月刊,756期,pp.21-24)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