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景氣復甦對全球經濟的意義與挑戰

  • 資料來源:2023年2月6日香港「經濟導報(Economic Herald)」雙週刊,2023年第3期(3536期)
  • 更新日期:2023-02-07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在揮別猛虎、喜迎玉兔春節的前夕,國際社會所矚目的一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於元月16日在瑞士滑雪勝地達沃斯(Davos)隆重登場。此一又被稱之為資本主義世界盛事的「達沃斯論壇」,今年多達50個國家元首、官員、國際組織和商業代表齊聚,與會先進國家無不認為,2022年是情勢最為嚴峻複雜的一年。由於Covid-19不斷衍生Omicron變種病毒,其傳染速度之快、蔓延之廣,超過Covid-19,相對其症狀卻又極為輕微、甚至難以察覺,更是讓瀰漫悲觀氛圍的2023年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在此之前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B)先後下修增長幅度僅有2%左右,甚至將其形容為「黑暗時刻」即將來臨。
  不過,在此之前,2022年12月27日中國正式公布「解除新冠肺炎甲類傳染疾病預防、管制措施」,邁向與疫情共存的模式,同時自2023年1月8日起全面開放國門。此意味著,過去以來扮演全球許多產業供應極重要角色的中國調整「清零」防疫政策,轉向解除封鎖接軌國際社會,以及採取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措施,藉此重新啟動「拚經濟」。因此,中國採取轉向調整「清零」防疫政策被參加今年達沃斯論壇的各國認為,將會是擺脫黑暗時刻的唯一「正向力量」,其對未來全球經濟的影響,已成為今年達沃斯論壇聚焦的重要議題之一。
  無庸質疑,2022年全球再度遭到新冠變種病毒肆虐,在難以有效圍堵下,各國為了避免甫復甦的景氣陷入衰退威脅,除了採取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之外,重新對外開放國境、對內恢復正常經濟社會活動。相對全球許多國家先後調整防疫管制措施,中國則是在避免疫情擴散蔓延及保護民眾生命安全為前提之下,堅持執行「清零」防疫政策,雖成功排除幾波新冠變種病毒肆虐,但實施嚴格防疫管制措施,造成工商產業活動受阻、內需消費增長疲軟,讓2022年經濟增長付出僅有3.0%之代價,遠低於之前預估的5.5%目標。
  儘管未來數月之內中國疫情可能持續呈現起伏,然而依據各國防疫經驗,中國疫情理應在數月之後獲致相當程度管制,中國經濟料將倒吃甘蔗邁向復甦之路。雖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未能達成預估增長5.5%目標,但在面對內有房地危機、疫情復燃、清零管制等因素籠罩,外有俄烏戰爭未熄、全球通膨升溫、美國鷹式升息等因素圍繞下,其經濟能夠達成增長3.0%並不容易,更是顯示中國經濟所存在的韌性。尤其隨著防疫全面解除封鎖接軌國際社會,預估2023年中國經濟將會呈現大幅躍進,重返5.0%以上增長。
  亦即過去四十餘年以來,中國是全球最為重要的製造基地,在重新解封接軌國際社會,以及採取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下,如果多數產業恢復活動、廠商開始正常生產,勢必加速中國經濟引擎動能,如此將會直接對全球經濟帶來正向影響,包括:全球供應鏈的生產與物流將會更加順暢、原物料的需求與價格將會轉為上揚,尤其高居全球第一的觀光旅客之恢復正常出國,成為各國產業活絡的重要泉源,更是全球經濟復甦之關鍵密碼。
  今年1月25日聯合國在其「2023年世界經濟情勢與展望」報告中指出,受到多重危機相互交錯影響,全球經濟前景暗淡,2023年增長預估僅有1.9%,是數十年來增長幅度最低的年份之一;不過,中國經濟將會重返復甦軌道,2023年預估增長可以達到4.8%。其實,在此之前,美國高盛集團(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與法國外貿銀行在中國公布調整防疫管制政策後,先後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估上調至5.5%;再者,美國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在短期內兩度上調,甚至預估經濟增長幅度可以達到5.7%。
  除了國際社會樂觀預估中國經濟重返復甦軌道之外,由於拚經濟復甦,已成為中國政府工作項目的重中之重,相對過去幾年「整改」基調,未來勢必在政策上加速調整,甚至改弦易轍。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後多次公開宣示,支持平台經濟健康發展、加速數位經濟轉型;以及中國人民銀行於開春後公布,完成14家大型平台企業金融監管與整改作業。再者,網路叫車龍頭滴滴出行在微博上宣示復活,旗下叫車APP恢復新增用戶註冊。此外,超過20個地方政府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訂定5.0%以上,尤其以旅遊觀光作為經濟支柱的海南公開宣示追求達成9.5%增長高標。
  畢竟,全球景氣在疫情陰霾未去下短期之內仍然無法完全復甦,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深陷衰退困境下,若能重振昔日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際,積極推出擴大內需方案,肩負全球經濟快速增長雄風,則將為2023年的景氣復甦帶來曙光,甚至扮演重要貢獻。不過,由於時空環境相異,中國難以再度複製2008年經驗。也就是說,2008年全球透過共同合作挽救經濟,相對目前全球兩極對抗氛圍日益濃厚,尤其是在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升溫之下,勢必大幅提高交易成本,將會在無形中干擾全球景氣復甦步調。
  誠如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在其「地緣經濟分裂與多邊主義的未來」報告中指出,因為地緣經濟分裂,大幅減少國際經濟合作與商業往來,將會造成全球經濟不斷萎縮;尤其中低收入國家所遭受的衝擊更加嚴重,使得全球GDP減少7%左右,若技術更進一步脫鉤,則恐將導致部分國家GDP損失高達12%。亦即近年以來,在地緣政治糾葛下,隨著中美兩國對抗日益激烈,讓經濟全球化的功能與角色遭到大幅削減,如果加上中美雙方技術脫鉤,將會讓產業供應鏈的互補性與完整性日益退化。
  很顯然地,面對全球陷入兩極分化情勢之下,中國若要再度肩負全球景氣復甦引擎,則需先行累積更雄厚的經濟底氣,化危機為轉機,進而領導全球經濟擺脫衰退泥沼。誠如稍早之前,去年12月9日在上海舉行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社科院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斌副所長指出,以目前中國經濟情勢來粗略估算,若要有效管制產出缺口,則全年經濟增速必須達成最低5.5%;若要完成實現2035目標,則全年經濟增速必須達成6.4%;若要具體實現充分就業,則全年經濟增速必須達成6.8%。因此,張斌副所長認為2023年中國在經濟工作上,需要以追求達成6.0%的經濟增速目標全力衝刺。
  從上述論述的背後加以解讀,其反映的事實是,中國最近兩年在防疫上執行「清零」政策,雖導致經濟增長略受影響,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其實曾經面對數次經濟放緩時期。亦即中國經濟在「疫後」重返復甦軌道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超過以往更加複雜、深刻;尤其近年以來所存在的房地市場的乏力和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的新增之外,高齡化的進展與少子化之危機,讓中國經濟問題猶如雪上加霜。此外,則是過去五年以來,美國對中國的無理制裁,從貿易戰延伸至科技戰,更加讓中國在貿易與投資上遭受前所未有之逆風。茲從兩個層面歸納中國「疫後」在經濟上所面對的挑戰,包括:
  其一,擴大內卷化內需型市場為增強消費之前提
  新冠變種病毒肆虐對2022年中國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衝擊之劇,前所未有。先從出口來看,依據1月17日中國政府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出口表現頗為低迷,其中12月出口金額年減9.9%,創下2020年2月以來最大跌幅。再就投資觀察,雖固定資產投資是透過基礎建設拉抬經濟增長最為直接的模式,但歷經三年防疫重創財政之外,地方則是面對城投債務爆雷風險,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增僅有5.1%,顯示增速頗為疲軟。然而,在「三駕馬車」中受到衝擊最為深刻莫過消費,數據顯示,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金額從2021年的年增12.5%轉為衰退0.2%,無疑是拖累經濟增長的關鍵。
  因此,中國政府在公布解除新冠肺炎甲類傳染疾病預防、管制措施,邁向與疫情共存的模式之同時,以衝刺內需為今年促進經濟復甦主軸。舉例來說,去年12月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宣示,將恢復和擴大消費列為2023年經濟工作優先位置,加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車、養老服務等消費。再者,則是公布「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將實施時間延長到2035年,顯示做大做強國內消費市場成為中、長期戰略方針。然而,在疫情未去、民間對未來的預估偏向保守下,需要透過官方政策指導,始能有效激發民間消費動機,例如可以考慮階段性發放消費券措施,刺激民間消費;以及考慮重啟購置租稅補貼政策,拉抬汽車汽車消費等。因此,在中國經濟邁向「內卷化」下,如何擴大內需型市場落實刺激消費,已成為2023年促進景氣復甦之急務。
  其二,優化營商環境為鼓勵企業投資之急務
  隨著中國防疫政策快速開放,國際社會無不樂觀期待2023年中國經濟能夠重返既有增長軌道,國際貨幣基金(IMF)甚至預估2023年中國加速復工復產,其增長占全球經濟增長的30%,此對籠罩在衰退陰霾中的全球景氣之復甦而言,無疑是一劑重要「補帖」。不過,拚經濟所配合的「藥方」,並非僅是短期政策激勵,而是更加需要優化經商環境,藉此促進消費與投資的良性互動。其實,中國自2020年起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近年以來持續深化「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優化服務」改革,在相當程度上改善營商環境。依據統計,登記在冊企業家數在過去10年期間中增長1.9倍,平均每年新增市場主體超過5百萬戶,從新增市場主體的增長,說明開辦企業的便利度與效率化。
  然而,從世界銀行的數據來看,雖近年以來中國營商環境全球排名有顯著地提升,但同時指出目前中國對營商環境的評價似乎欠缺一套較系統、透明的評價和指標體系。此意味著,2022年以來受到疫情和國際情勢變化影響,中國民營企業尤其小微企業發展壓力較大,民間投資增長持續低於整體投資增速,2022年前10個月僅微增長1.6%。亦即如果能夠參考先進國家和國際組織營商環境評價和指標規範,例如世界銀行所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標,將政府治理、政務服務等因素納入營商環境評價和指標體系的變量之中,同時進行轉化,進而建立較合理中國實情與需求的評價和指標體系,將其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藉此找出問題根源,尋求化解方法,訂定較適合企業需求的措施,更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鼓勵企業投資,如此始能加速疫後復甦節奏和步調。
  整體而言,如何激發民間活力,驅動市場力量,已成為中國疫後加速景氣復甦之關鍵。其實,在2022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除了定調平等對待民營企業,鼓勵網路平台發展之外,特別提出提振市場信心、恢復和擴大消費、帶動社會投資、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啟動傳統服務業發展、加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等8重點工作,藉此促進疫後中國經濟加速重返正常增長軌道。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雖國營事業的存在是中國不可動搖政策,而且是官方重點扶持之對象,但許多學者專家則是認為,民營企業將會是未來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英雄,同時是扮演協助社會安定不可或缺之重要角色。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21年民營企業占全部企業家數之比重高達98.2%,占城鎮勞動人口之比種達到87.4%,粗估貢獻經濟比重則是超過6成以上。從這些數據的占比可以說明,中國在疫後加速景氣復甦過程中,民營企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無可替代。

(2023年2月6日香港「經濟導報(Economic Herald)」雙週刊,2023年第3期(3536期))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