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陷入低薪困境對兩岸經濟的啟示

  • 資料來源:2023年1月1日香港「經濟導報(Economic Herald)」雙週刊,2023年第1期(3534期),pp.65-67
  • 更新日期:2023-02-07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在國際社會比較上,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經常被作為評估人口財富的衡量指標,依據最近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公布的數據資料顯示,日本去年人均GDP為39,583美元,不但比南韓高13%,而且較台灣更是高22%。不過,稍早之前公益法人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apan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JCER)預測指出,台灣人均GDP在今年超越日本、較其去年預測的2028年大幅提前,南韓人均GDP在明年超越日本、較其去年預測的2027年提早。不過,若比較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則日本人均GDP仍然領先台灣和南韓,預測南韓在2031年超越日本,台灣則是在2035年始能超越日本。
  此外,日本經濟研究中心在報告中更進一步分析指出,日本人均GDP即將被台灣、南韓超越的原因,除了勞工生產力、平均工時及就業率指標陷入衰退之外,其最重要的關鍵因素是在匯率變動。依據國際貨幣基金所公布的資料統計顯示,今年以來迄今日圓、新台幣及韓圜兌換美元匯率皆呈貶值現象;其中,日圓從去年底到今年11月底貶值幅度約20%,超過同一期間新台幣和韓圜貶值幅度約10%。
  無庸置疑,在日本人均GDP陷入長期停滯的背後,其意味著1990年代「泡沫經濟」結束之後,日本名目GDP表現持續低迷有直接之關聯。誠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在不久前預測指出,日本今年的名目GDP為553兆日圓,如果按1美元兌140日圓換算,則為3.90兆美元,是自1992年以來時隔29年首度低於4兆美元,由此顯示以美元計算的日本經濟規模正在萎縮。再者,如果以相同的匯率換算,目前平均年薪3.11萬美元更是1990年前後水準,已造成日本的購買力和人才吸引力下降。此外,若以物價差的購買力平價計算,則日本更是不如台灣和南韓。
  從上述國際貨幣基金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例行預測加以觀察,其實正在說明,日本不論經濟規模、人均GDP,或是薪資年增率、國民購買力指標,目前似乎皆倒退至30年之前1990年代水準,更別別說其經濟規模於2010年時遭到中國超越,淪為全球第三,甚至長期以來以追隨日本經濟為標竿的亞太小龍之台灣或南韓人均GDP,即將在數年內甚至可能提早超越日本,更是反映著身為日本民眾的悲哀,浪費30年幹活。
  由於今年以來美元兌換日圓匯率劇變,雖目前無法預測日本名目GDP是否降至4兆美元之下,但其所代表的意義,卻又有不同之解讀。若以經濟規模作為比較,日本今年GDP估值3.90兆美元,接近1992年3.91兆美元,如果回顧1992年全球GDP規模25.40兆美元,日本占比達到14.9%,全球排名第二,是排名第一美國6.52兆美元的59.9%;在此同時,比較日本2022年估值3.90兆美元,占全球GDP估值86兆美元之比重僅有4.5%,是排名第一美國估值23.0兆美元的16.9%。再者,如果比較1995年日本所創造的5.55兆美元高峰,占全球之比重更是高達17.9%。
  檢視日本淪落此一格局,在短期因素上,除了今年以來日圓兌換美元大幅貶值,從年初的110日圓左右,劇貶到最近的140日圓,造成以美元計算的GDP大幅萎縮之外,在長期因素上,誠如上述其最根本的關鍵是在過去30年以來,日本經濟成長陷入停滯現象。再者,日本人口歷經二次大戰之後嬰兒潮,由於近年以來此波嬰兒潮逐漸邁向老化,造成日本65歲以上年長人口占比舉世最高,更是對其經濟之發展帶來壓力。雖此一期間日本經濟歷經阪神災後重建,以及安倍經濟三箭振興呈現短暫復甦,但其成長幅度大致維持1%上下,或是偶爾衰退,並未有效振興日本經濟。
  另一方面,則是過去20餘年以來,台灣和南韓在政府或其他領域上推動數位科技轉型速度,都比日本更快,在擴大勞動生產力成長差距的同時,更是讓台灣和南韓的名目GDP平均每年成長率,皆是日本之倍以上。也就是說,在名目GDP平均每年成長趨緩之下,無疑造成日本人均GDP陷入停滯現象,進而逐漸遭到「亞洲四條小龍」超越,例如2007年被新加坡超越,2014年被香港超過越,接著即將面對台灣和南韓迎頭趕上。
  很顯然地,日本人均GDP在此一頗淒慘的經濟背景影響下更加悲涼。依據上述OECD資料統計顯示,日本人均GDP曾經是在歐美許多先進國家之上、位居全球五名之內。舉例來說,1995年日本人均GDP高達4.42萬美元、位居全球第三,美國僅有2.87萬美元,是日本的64.9%;比較去年日本人均GDP 3.95萬美元、全球排名退居34名,較1995年的人均GDP高峰減少5千美元,相對美國人均GDP已增加到6.94萬美元,是日本的1.76倍,這些無疑顯示,過去30年以來日本經濟所呈現的脆弱,讓日本民眾陷入長期低薪之泥沼。也就是說,日本人均GDP與台灣、南韓人均GDP之差距逐漸接近或遭到超前,不太可能是短期產生之現象。
  事實而言,日本人均GDP是在1981年首度超過1萬美元,從此之後隨著經濟高速成長,雖在頗短期間14年之後的1995年讓日本的人均GDP人均GDP達到4.42萬美元,但日本社會其實並未呈現幸福氛圍,尤其民眾在生活上陷入不安情緒暈染,例如成年人每天加班、孩童們忙著補習,大量金錢和資源從投入股票大肆炒作到房地市場盲目開發,最後導致經濟淪為泡沫結局。
  換句話說,日本政府並未利用景氣良好、稅收充分之下,有效解決日本社會在經濟高度成長下所衍生之各種問題,更無積極針對未來產業升級轉型進行多元布局,導致泡沫經濟崩潰之後,股市、房市一落千丈,日本經濟從此陷入被稱為「失落30年」之命運。誠如經濟學者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在其《低端慾望社會》一書中指出,日本在經濟泡沫後呈現薪資陷入停滯,造成年輕族群失去志氣與人生願景,加上面對隨時失業威脅,使得年輕族群失去創業和成功慾望,讓日本的社會淪為「低端」現象。
  很顯然地,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過去30年以來經濟繁榮假象之下所衍生的社會困境,其實是提供兩岸歷經經濟高度成長之後在社會層面上所迎接需要妥善處理問題之借鏡。
  先從中國大陸來說,隨著2022年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二十大)結束,政局大致明朗之後,市場期待中國政府重新將焦點朝向維穩經濟,藉此讓中國經濟成長活力能夠擺脫過去2年以來的低迷。尤其中國經濟崛起之後,歷經高度成長創造人均GDP跨過1萬美元,進入小康社會以來,中國社會所面對的挑戰,已經從過去的「不足」困境轉型為解決目前之「不均」問題。也就是說,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將會不再以成長為優先,而是以解決不均許多弊病為追求目標。因此,中國過去2年以來所採取的反對壟斷政策,以及中共十九大之後所推的的「共同富裕」措施,其實是掌握過去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根深柢固的認知,以及聚焦未來中國社會發展需要解決之態度。
  尤其更加嚴苛的挑戰是,中國人口紅利將不再與薪資成本不斷成長之下,讓過去以來依賴充沛、便宜人力吸引投資,利用大量生產、出口推動經濟成長的模式,逐漸呈現疲乏,已難以提供中國足夠的經濟成長動能。因此,如何致力創新提高勞動生產力,以及更進一步透過內循環擴大刺激內需消費,將會是中國因應人口老化的政策挑戰。亦即在突破技術限制及解決所得不均下,讓中國避免陷入許多新興市場國家因「中等收入陷阱」而淪為經濟衰退的格局,進而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打造另一中國例外論述成果,已成為全球矚目之議題。這些過程,不但影響著中國經濟的未來成長,而且延伸至全球經濟之長期發展,進而將造成全球地緣政治及經濟規則的重塑。
  再就台灣而言, 1990年代中期之後,雖台灣政治隨著轉型邁向民主,但許多經濟政策規劃卻又受到民粹暈染,以迎合高層旨意為前提,加上部分官僚缺乏前瞻動向素養,甚至無法洞察趨勢能力,造成其在執行上僅能採取老方法、老藥方加以敷衍或因應,導致台灣在無形中步上日本「低端社會」後塵。
  不可否認,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由於國際環境劇變,全球市場需求減弱,導致經濟成長走緩,此一情勢對以出口持續經濟成長的台灣而言,其所受到的衝擊更加深刻。在此同時,面對自由化、國際化潮流,雖在市場規模狹小限制下難以成為重要產業的主導者,但卻又在廠商積極下足以勝任技術創新之先驅者。尤其是在中美貿易糾葛未熄、新冠疫情蔓延衝擊衍生國際產業供應生態體系重組之下,除了加強接軌國際產業發展之外,必須積極推動例如:高附加價值產品、關鍵性零組配件、國際供應鏈關鍵產業、自有性品牌國際行銷產業等,無不以創造高薪就業機會為前提。亦即從建立競爭優勢的思維規劃長期發展路徑,以及從全球迫切需要哪些投資的立場促進產業創新轉型,唯有如此始能加速驅動台灣經濟脫胎換骨,進而解決低薪困境。

(2023年1月1日香港「經濟導報(Economic Herald)」雙週刊,2023年第1期(3534期),pp.65-67)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