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或將進入新的一輪經濟競合

  • 資料來源:香港「經濟導報(Economic Herald)」雙週刊,2020年第25期(3483期)
  • 更新日期:2021-01-19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最近以來,國際社會發生兩件與未來全球經濟榮枯極為關鍵的事件,亦即堪稱是目前世界史上最龐大規模與最具有經濟活力自由貿易地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之完成簽署,以及謂為美國史上最激烈競爭與最撲朔迷離的總統大選之塵埃落定。其中前者,將影響目前占全球產業布局舉足輕重的最大製造市場及最大消費市場之未來發展動向,至於後者,則是將涉及目前占全球經濟規模接近四成的第一大經濟體及第二大經濟體之未來政策選擇。
眾所周知,從2012年11月起正式啟動、歷經8年漫長談判過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在印度臨陣退縮一年後, 11月15日15個成員終於完成簽署。其成員整體經濟規模超過「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美墨加協定(USMCA)」與「歐盟(EU)」,其範圍從東亞、東南亞、南亞延伸至大洋洲,其海域則是從太平洋聯繫至印度洋,包括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三大經濟體,被認為是未來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最重要之地區。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RCEP完成簽署數日之後,1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APEC領袖高峰會議上表示,中國願意加入CPTPP談判;接著,11月22日習近平在G20領袖高峰會議上更進一步重申,中國將堅持「多邊主義」的國際貿易體系。
在此同時,回顧1980年代中期之後國際貿易體制發展,其實已進入一個嶄新的全球化、自由化時代。亦即二戰即將結束之前44個同盟國家認為,1930年代「貿易保護主義」思維所造成的全球經濟蕭條,是引發二戰的原因之一。未來若要實現國際貿易更加順暢,則需促進各國市場更加開放,因此於1947年10月達成屬於臨時性質多邊國際協定、適用範圍僅限貨品貿易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簽署,從1948年起生效實施。之後,GATT歷經多次回合談判,於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時已加入協定的125個成員達成共識認為,需要建立一個在法律上具有永久基礎的獨立國際法人人格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加以替代。
全球各國接軌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雖提出一個更宏偉、前瞻的規劃,希望構築一個讓所有會員納入的全球自由貿易協定;但因各國在自我利益考量下,歷經「多哈回合」多次談判之後,始終難以整合,而導致WTO「多哈回合(Doha Development Round)」談判最終宣告破局。面對此一狀況之下,讓加入的會員在WTO規範原則下退求其次,依據其需求從難度較小的雙邊或多邊協定重新出發。在這些雙邊或多邊協定中,近年發展最為快速、尤其受到國際社會矚目的多邊自由貿易組織,莫過於「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及「RCEP」。
其實,TPP最初並非美國所倡議的構想,而是2002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發起開始醞釀,希望建立一個多邊關係自由貿易協定,其目的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自由貿易。2009年歐巴馬上台擔任美國總統之後,在其「重返亞洲」政策牽引,加上中國經濟體快速發展,尤其是在2010年超過日本直追美國經濟體威脅下,逕自宣布加入TPP談判,進而轉為主導TPP運作,期待以TPP作為遏制中國經濟彎道超車的手段,同時配合其軍事措施,共同構築對崛起的中國圍堵所形成的「亞太戰略」。
儘管TPP於2016年2月時已經完成簽署,然而檢視歐巴馬總統八年任內所推動的「亞太戰略」,似乎並未明顯達成其一心一意希望遏制中國經濟外溢威脅所帶來的實質效果,使得特朗普在2017年1月上台擔任總統後,馬上宣布退出TPP,決心在亞太戰略的基礎之上,高舉西方價值、西方體制特色,加碼聯合美、日、澳、印四國重新形成「印太戰略」,期待以更大範圍、更大力度的運作遏制中國價值、中國體制崛起。之後,雖TPP轉由日本扮演中流砥柱,同時將美國主張、他國反對的22條凍結,2018年3月11個成員終於完成簽署、同年12月生效實施,同時將協定轉型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但其整體氣勢已經大不如前。
面對美國與日俱增亞太戰略壓力之下,其實中國早自TPP完成簽署之前,除了積極加入進而主導東協國家所推動的RCEP談判之外,甚至倡議提出「一帶一路」計畫,同時領銜號召各國入股參與其所主導設置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逕向亞洲各國家和地區政府提供資金,大力支持建設基礎建設,逐步克服各種從亞洲到歐洲、非洲阻礙生產要素自由移動、交易所面對的自然障礙,透過互聯互通建設,朝向經濟一體化。換句話說,「一帶一路」打通的是自然的「硬障礙」,「RCEP」打通的是人為的 「軟障礙」,兩者相輔相成,進而逐步實現從亞太、西亞,更進一步延伸到歐洲、東非,以達成一個跨越地區的經濟一體化。
很顯然地,1990年代冷戰結束之後迄今所形成的「美國獨走」格局,過去四年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堅持「美國優先」理念所採取的單邊主義下,呈現極明顯的變化,不但造成全球化、自由化步調倒退,甚至陷入瀕臨停滯、瓦解困境。尤其是過去30餘年以來,經濟「稱霸」全球的美國對國際組織選擇「退出」及冷淡事不關己之態度,導致全球經濟既有多邊體制淪為群龍無首困境;不過,此時卻又提供經濟實力正在從崛起轉型的中國,藉此機會可以積極填補美國「退出」國際多邊體制所遺留下來的真空。
或許在此一背景下,中國對此次美國總統的大選極為關心,因為選舉結果未來不但將會牽引中美經濟關係,而且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由於拜登已經篤定當選,即將上台接掌總統大位,中美經濟關係可能隨著特朗下台,呈現一段緩和期間。不過,從歐巴馬第二任期後半起,美國已經認為中國是長期戰略的威脅,拜登上台之後,是否可能重返歐巴馬政府期間對中國的「交往政策」,持續執行歐巴馬政府2.0版政策,頗為值得加以觀察。畢竟,這個是屬於「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或Thucydides's Trap)」的結構因素,通常崛起的強權與守成的強權之間勢必產生緊張關係,這項緊張不致因領導當局私人關係或蜜月期間,而有所太大變化。
無庸置疑,過去四年美國特朗普政府從各項領域中針對中國步步進逼,雖使得中國被迫窮於應付,難以有更多的餘力在國際舞台上盡情發揮;但來到2020年第三季之後,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再度重塑全球經濟板塊,中國率先走出疫情糾葛,經濟也擺脫了疫情干擾獨步全球呈現明顯反彈,不論是製造業生產抑或是服務業活動,已逐步恢復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水準。
尤其是在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仍是深陷疫情蔓延肆虐,造成經濟大幅衰退萎縮之下,中國經濟體早日復甦,已無疑地再度成為拉抬全球經濟動能最重要的引擎。再者,在無形中也間接地突破美國從歐巴馬政府至特朗普政府好不容易所搭起的對中經濟圍堵構想。此外,加上美國自第二季以來,全國正籠罩在新冠疫情恐慌威脅之下,迄今未有改善;同時,美國國內持繼爆發種族問題,以及大選前後所衍生的政治干擾,更加削弱美國經濟實力,
然而,值得國際社會重視的是,雖美國希望遏制中國經濟,但若從最近中美貿易趨勢加以觀察發現,其實中美之間仍存在維繫合作的構想。亦即從7月起中國增加美國進口,至10月下旬止其採購金額,已經高達230億美元,尤其來自美國牛豬產品進口,均創歷史新高。中方採取如此作法,與其說是拉抬特朗普競選連任總統大選聲勢,不如說是中國選擇轉向和平低調,避免中美關係惡化陷入不可收拾地步,誠如美國農業部長指出,其實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已經成功協助美國維穩經濟。
由此可見,中美經濟對抗畢竟有其極限之範圍,甚至許多較客觀的學者專家認為,特朗普所實施的「關稅戰」和「脫鉤戰」,是否真正對美國經濟的增長有正面的貢獻。尤其是在中國今年第三季GDP增長4.9%,第四季GDP可能增長5.0%之下,相對美國經濟仍然深陷泥沼,恐需重返加強兩國經濟合作,始能促進美國經濟轉為復甦。
另一方面,拜登對特朗普一意孤行採取與中國的經濟衝突之作法,其實非常不以為然。拜登始終認為,川普選擇的貿易衝突是「錯誤方法」,已經被解讀為可能在上任後將會重新檢視調整對中國的關稅。再者,其外交顧問布林肯表示,與中國經濟的「脫鉤」,並非良好方法,而是嚴重傷害美國勞工就業機會。換句話說,拜登希望將治理的眼光放遠,同時聚焦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加強與中國之合作,達成雙贏。
上述現象可以說是中美兩強正深陷於「修昔底德陷阱」,從亞太RCEP的形成至印太戰略之交鋒,目前難以預估最終誰將勝出。雖從政治或軍事上來看,似乎對美國較為有利;但從產業或市場上來說,似乎中國較為有利,此時參與其中的日、韓、澳、印等較具有經濟實力之國家態度取向,恐將成為中美新的一輪經濟交鋒風向指標。
無論如何,從一帶一路至RCEP,除了美國之外,將為參與其中的所有成員帶來程度不一之經濟紅利。不過,最近以來從拜登在公開場合或接受媒體訪談中的論述來看,其實已經不斷言明上台之後將捨棄特朗普政府的單邊主義,同時選擇重返多邊架構。此意味著,美國未來在國際經濟舞台上,將會採取更有效的手段與中國「直球對決」之模式,若以美國目前所具有的經濟實力,以及過去所累積處理國際經濟事務經驗,中國未來恐將無法掉以輕心。整體而言,中美在經濟政策上,已無疑地即將進入新的一輪競合,此一動向未來勢必再度左右全球經濟發展,其所帶來的可能影響,不容小覷。

(香港「經濟導報(Economic Herald)」雙週刊,2020年第25期(3483期),香港經濟導報社,2020年12月14日)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