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紓困不如重建觀光產業價值

  • 資料來源:2020年2月25日工商時報A6版「名家評論」觀念平台
  • 更新日期:2020-02-25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Line print

立法院於2月21日開議的同時,朝野黨團同意儘速通過行政院因應新型冠狀肺炎疫情衝擊所送請審議的《嚴重特別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紓困特別條例)》草案,雖社會各界對政府此時此刻提出紓困特別條例的構想並無異議,但我們認為政府不能以紓困為理由成為撒幣常態之外,而是必須珍惜民脂民膏,甚至更進一步昇華藉此重建產業價值。
若從政府所提出的《嚴重特別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草案,授權編列600億元投入防疫與振興紓困預算分配來看,大致聚焦:觀光業紓困44億元、交通運輸業紓困98億元、觀光業復甦與振興54億元、觀光業升級與轉型前瞻計畫300億元等計畫。尤其是全部紓困經費之中編列五成投入「觀光升級與轉型」的前瞻計畫,希望針對台灣觀光資源進行完善規劃與調整,藉此吸引更多較具有消費能力的觀光客源,進而達到創新觀光產業。
在基本上,任何企業在經營體質與能力上,若缺乏承受短期外在變數衝擊因應條件,則是否值得政府撒幣浪費民脂民進行搶救,必須再行深思。換句話說,在紓困企業優先選擇對象上,寧可透過融資協助、租稅優惠政策措施,將政府資源提供給經營體質良好與競爭能力較佳企業度過難關,並非毫無選擇、不分良莠作法,讓少數已經苟延殘喘、難以為繼的企業作為「填補虧損」,最後形成呆帳成為全體民重負擔。
然而,檢視過去四年以來可以發現,政府為能達到國際觀光客源倍增,促進觀光產業發展,已經針對觀光產業包括:因應大陸暫緩陸客團體來台、配合南向爭取東協旅客來台、鼓勵歐美日韓旅客來台等進行多次輔導、補貼、救助,其成效如何,其實「有目共睹」。因此,面對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延燒多久,迄今難以掌握之下,與其投入經費再度針對個別特定對象採取紓困措施,不如藉此汰弱留強、徹底整頓,始為良策。
誠如世界經濟論壇(WEF)去年9月所公布的2019年全球旅遊產業競爭力報告(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顯示,台灣整體競爭力排名37名,比較2017年退步7名,是東亞地區跌幅最大的國家。探究其退步癥結,卻又是長期受到我們忽略的觀光產業價值所在,包括:自然資源保護不力,加上人文附加價值不足等原因。
先從發揮自然資源價值來說,台灣存在多樣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具有多元豐富地理景觀資產,若能夠讓落實生態、地理遊覽成為觀光的一環,吸引國際觀光旅客拉長停留天數進行深度遊覽台灣,替代「淺層」走馬看花套餐旅遊,則絕對可以帶動觀光產值,進而提升整體觀光市場表現。
再就提升人文附加價值而言,台灣除了有遠近中外的「故宮」中華文化資產之外,其實政府可以有效利用各地場館或故事發源所在,將散布各地的國際知名劇團,規劃定時、定點「定目劇場」表演及歷史指引,例如:雲門舞集、優人神鼓、明華園、霹靂布袋戲等;此外,則是配合節日「民俗祭典」或宗教活動,規劃包裝、創新設計成為特殊節目,例如:鹽水蜂炮、頭城搶孤、高雄船王祭、台東炸寒單等,不勝枚舉。如此一來,不但可以豐富國際觀光旅客來台行程,而且亦可吸引國內民眾重新認識在地文化,其所延伸創造的觀光產值,絕對遠超過於前往夜市消費觀光效益。
誠如國內民眾出國在遊覽各國生態、地理,或是文化、古蹟的同時,均會安排到日本逛迪士尼樂園,到澳門看水舞間,到泰國欣賞人妖秀、到南韓國體驗亂打秀,到大陸則是印象杭州、印象麗江表演,皆是令人嘆為觀止、留下更加深刻印象。換句話說,政府在政策措施上,僅是以微觀的思維,從挽救夜市、商圈等消費為出發,根本難以達到改變國際旅客對台灣觀光的形象,更別奢求創造更多觀光價值。
整體而言,面對此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難以掌握之下,我們認為,政府若要協助觀光產業度過難關,並非僅有採取補貼、救助等傳統紓困作法,而是在「觀光升級與轉型」前瞻計畫上應該以宏觀的視野與格局,除了加強觀光硬體基礎設備之外,整合跨部會多元性資源,落實重建台灣頗豐富的人文資產價值,同時透過所具有的資通產業利基優勢,協助觀光產業有效利用科技掌握國際旅客需求,如此始能再替觀光產業開創更無限的發展空間。

(2020年2月25日工商時報A6版「名家評論」觀念平台)

戴肇洋(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財團法人現代財經基金會 10682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77號20樓之三
© 2011 www.tnef.org.tw